高三励志文章2023
高三励志文章20_
高三励志文章对于高三学子来说是有一定的作用的!下面是精选范文网小编给大家整理的20xx高三经典励志文章,希望大家喜欢。
高三励志文章20xx:高考毁不了我
1980年,参加高考的人似乎很多,因此搞了个预考,要筛掉大半。
以我的实力,预考不成问题,所以就在开考前一天,我还在太阳下打蓝球,满场撒欢。对于我来说,预考实在是小菜一碟,我的要求不高,上线就行了。考下来结果却出人意料,总分全片区(文科)第一,那可是由川西南几个地、市、县组成的片区啊,这个成绩被全市的文科考生引以为豪。
此后的一个多月里,我被灿烂的光环所簇拥。校长看见我,笑容格外慈祥,间或还会拍拍我的肩膀,鼓励几句;远近的邻居也把孩子带到我家来取经;就连走在路上,都会有人指点着说:“她就是鲁稚!”
这一切我哪里消受得了,毕竟只有16岁,自己也开始飘飘然了。在一篇作文里,我写出了这样的句子:“到北大去过年!”为了北大,我球也不打了,小说也不看了,成天埋头奋战,一个月时间飞逝而过。
终于到了正式高考的前一天,我莫明其妙兴奋异常,脑子里一直在飞快地做题。到了晚上熄灯的时候,兴奋还在继续,我有点担心了。
人就是怪,越怕睡不着,越是睡不着,夜越来越深,我渐渐焦躁起来。从1数到100,又倒着数回来,都不起作用,只好爬起来,走一阵,又做俯卧撑,企图把自己整累。但是累了以后还是睡不着,脑子里全是考题。
有一阵,突然冒出个作文题《号角》,而且鬼迷心窍地认为说不定明天的作文题就是它。念头一旦产生,便迅速进入角色,开始在心里写这篇《号角》,一时间激情澎湃,妙语连珠,有些句子直到今天都还回忆得起。作文写完了,又是假想的评卷老师给予我高度评价。这一来更是睡不着,只好又走,又做俯卧撑,如此反反复复,终于有了点睡意,猛然间发现天已经大亮了。
心情说不出的沮丧烦躁,泡一杯浓茶,喝下,惴惴不安走进考场。卷子发下来,第一件事就是翻到作文,一看傻了眼,哪是什么《号角》,是达芬奇画蛋!
昏沉沉考下来,感觉更不好,到了晚上,又担心睡不着,就向父亲要安眠药,我们一家人都从来没吃过这玩艺儿,父亲说,万一吃了药白天也不清醒呢?想想也是,只好坚持着睡。接下来的情形与头天一模一样,如此整整三天,人都快疯了。直到全部考完,天一黑我就倒在床上,一直睡到第二天中午。但已经无试可考了。
分数下来,勉强上线,北大是去不成了,老师们劝我第二年再考,但我觉得实在无脸回去复读,再加上痛恨数学,不想再上数学课,就填报了个重庆师范学院中文系。不久接到录取通知书,我的中学时代就这样彻底结束了。
现在事情已经过了三十多年,为了当年的三天失眠,我比那些考上重点大学的同学,多走了很多弯路,付出了更多艰辛,学业、分配、工作、待遇等等,在很多事情上,我无法和他们公平竞争。但我还是一步步走出来了,我在为当年的幼稚付出代价的同时,也得到了很多。
人生没有什么绝对好或者绝对坏的事,一次考试可以改变人生的进程,却不能改变人生的方向,是什么样的人,就会有什么样的结局,没有什么能够毁掉我,除非我自我毁灭。从这种意义来说,人生犹如马拉松,哪一步快点慢点并不重要,重要的是一直向前,坚持!
高三励志文章20xx:作为学姐,我必须对即将高考的你们说
还有不到一个月高考了,这些话必须得跟学弟学妹们说。
高考的孩子们。如果语文没有考好请不要哭泣,因为当考完数学的时候你会发现哭早了。
在国内你考到哪里都不重要。因为这只能决定你在哪里玩DOTA而已。填报志愿的时候江浙一带优先,因为会包邮。还有必须了解报考学校宿舍是否有空调,这将直接影响到你大学4年生活的根本质量。高考结束的时候先买一部电量好点的手机,要不然上了大学毛中特,马哲这样的课你怎么熬时间。
还有千万别担心考不上怎么办,因为4年之后你还是一样没工作。
还有一定要记住这次高考是唯一一次不看长相的考试,希望你们加油。
放心。上了大学你会发现考试不是最重要的。工作也不是最重要的。生活也不是最重要的。最重要的是——长相。
最后要记住。你们高考这段时间是几乎整个人生中知识最丰富的时候。且行且珍惜。知识是会改变命运的。我上大学时候90斤,现在已经110斤了。
如果你在担心现在的小对象没有和自己考上一所大学千万别担心。因为就算考上了4年以后你们也未必能在一起。
说了这么多必须有点正能量。记住蛆也会有插上翅膀满天飞舞的时候。同时记住苍蝇终究逃不过吃屎的命运。现在你们必须认真审题。做题细心。用最优异的成绩考上一个理想中的大学。最后你才能知道上面说的——全是真的!
高三经典励志:写给同样优秀的你
文/苑子豪
很多事物,都是从第一眼开始你就与之结缘,青睐、向往,甚至深爱上它。
是的,比如北大。
我和哥哥获得自主招生机会的途径不同,他是因为高三综合排名第一而被学校推荐,我是因参加北大的夏令营而被推荐。
记得那是高二下学期,快到夏天了,天气燥热沉闷,像密不透风的大网把人死死罩住。那时候我总喜欢拿两张纸巾,浸透了水,就敷在额头上解暑。实在受不了了就趁课间跑出去买罐冰镇的可乐,咕咚咕咚喝下去,嗓子凉凉的,舒服多了。
“子豪,老班找你。”
想起老班,又有很多想讲的故事,想说的话。
老班就是班主任,还有很多外号,我最喜欢的,还是我自己起的——老大。由于她姓聂,所以我总叫她聂老大。聂老大很年轻,我们是她带的第二届毕业班,此前她只在一中教过两年。我一直很佩服她,这么短的时间里就可以把自己锻炼成一个很强大的班主任,带领着实验班,迈向清华北大。老大待我很好,我是她的课代表,因此我们关系很近。
那天她找我,对我说清华的夏令营名额出来了,班里有一个,问我要不要去。此时还没有北大夏令营的消息,我很犹豫,一方面怕自己心急选了清华而错过北大,一方面也担心如果一心等北大的消息,最后反而一无所得。
“你告诉我,你喜欢清华么,”她就那样看着我,“还是你喜欢的是北大?”
我记得当时自己说的是都行,反正都是名牌大学,没什么差别。
“那你就再等等吧,相信我,你身上有北大的气质。”
听到这句话我开心极了,忍不住想象自己身上的那种属于北大气质到底是什么。
于是我就一直笃定地等,我相信北大的春风会吹醒我心里的种子。
终于北大夏令营的名额来了,老大毫不犹豫地将唯一的机会给了我。当然,那时候我的综合排名是全校第一,完全符合要求。讽刺的是,那一段日子,正是哥哥最颓靡、最低估的日子,无论他怎样努力,成绩都不见起色。我记得很多次考后张榜,我都是年级第一,而他总是在我名字的下面,下面,和很下面的位置。
甚至有一次他去看成绩,回来时苦笑着对我说,“红色的榜围满了人,你的名字在第一个,我站在最外面也看得见,我很清楚地听到前面的几个女生说,哥哥怎么又没考过弟弟。当时我也在想,哥哥怎么又没考过弟弟。”
那次我没回答他,不是不想回答,而是真的,不知该如何回答。
夏令营定在了暑假末尾,高三生早已开学。虽然为了参加夏令营,我不得不缺课四天,但我的学习节奏没有因为夏令营而发生丝毫改变,生活还是老样子。当时我完全没想过,短短几天夏令营,竟改变了我的一生。
去的前一晚我才开始收拾行李,一边还听着妈妈的嘱咐——“多喝水,别忘记吃水果。”而哥哥,就在卧室里伏案学习,没有理我。
不知道他是怎样想的,会不会有一点点嫉妒?我很快地否定:“不会不会,我哥从小就以我为傲。”
那会不会有一点点的失落,我不确定,但我想,可能,会吧。
走的那天爸爸送我,妈妈和哥哥跟我说再见,我还记得妈妈给了我个拥抱,告诉我要好好表现,为自己的自主招生赢得更大的机会。我点头说好。
我把车窗打开,看妈妈从阳台的窗户里探出了头,冲我微笑,跟我挥手。车子开了一段距离,我也终于看到,窗户里又冒出来一个人,冲我傻笑,跟我挥手。是的,是我哥,是我最亲爱的哥。
双胞胎就是有一种心有灵犀,那一瞬间,彼此心领神会望一眼对方的面孔,一切就已足够。我知道他在用他最坚毅的眼神告诉我,如果喜欢,就一定要执着追逐。
一路上爸爸跟我谈了很多,当然包括哥哥。爸爸说他挺担心的,从小到大,我们就生活在比较之中,哥哥不如弟弟的声音也时有萦绕。爸爸在担心哥哥有心理压力的同时,更担心哥哥的成绩没有起色。
我又何尝不是呢。
共2页,当前第1页12高三励志文章20_
高三经典励志文章:你以为努力了就可以上清华北大吗?
这是不久前知乎网站上的一个提问。对此,张小林的回答是:并不是努力就能上清华北大。短期来看有运气的影响因素,长期来看有家庭环境的影响。
她解释说:“一个人的家庭环境会对他/她产生非常大的影响,决定你来到清华北大的不仅是自己的努力,还有你的家庭环境,包括你父母的教育理念,愿意及能够为教育付出的时间、金钱,你的眼界和视野,你能接触到的一些资源的机会。”
张小林发在知乎提问下的回答帖被广泛转发。在围绕“努力能否上清北”的讨论中,“家庭环境对于个人发展的重要影响”再次引起网友对“寒门难出贵子”现象的关注。有人称这是“贵子”的优越,也有人称这是“寒门式努力”的无奈。不少网友发问:光靠个人努力,“穷孩子”还能挤进名校吗?
你能来到清华,不仅仅是因为你努力
张小林是清华大学社科学院的大一学生,她的观点来自其老师晋军博士多年来的一项调查研究。
在晋军所教授的《社会学概论》课上,每年都会对入学新生进行一次问卷调查,问题包括“你父母的职业”、“你上大学以前到过最远的地方是哪里”、“最喜欢的电影”,等等。
通过对问卷调查结果的统计,晋军发现,相比全国的家庭社会经济地位构成,清华学生里,社会经济地位高的家庭占比更高,社会经济地位低的家庭占比较低,呈现“倒金字塔型”。
有意思的是,关于学生“入学前活动半径”的统计数据发现,在清华大学社科学院14级学生里,入学之前曾经到过境外的学生占比43.9%,没有出过省的学生为○。相比之下,西部一所211大学的数据则是,到过境外的学生只有2.3%,没有出过省的学生有22.7%。
这一项数据统计结果“非常稳定”:在清华大学社科学院和经管学院,13级和14级学生到过境外的比例都在40%左右,过去的调查结果也是类似的数据。
“询问入学前活动半径,其实是在调查家庭经济状况,直接询问学生家庭收入并不是一个很好的调查方式。”张小林认为,是否出国出省和家庭经济状况有很大的相关性。
因此,这项问卷调查得到的结果是:相对于全国而言,清华大学里家境中等和偏上的学生更多,并且这一现象多年来一直持续。
然而,对于这个结果也有质疑的声音:不足200人样本的调查能说明问题吗?事实上,早在20xx年,晋军就指导他的学生对清华大学生源状况进行抽样调查:20xx级清华大学农村生源占总人数17%。而当年的高考全国农村考生比例是62%。
晋军还通过多年的课堂随机调查描绘出一名清华本科生的典型形象:出身城市、父母是公务员和教师、每年与父母起码外出旅行一次,甚至高中就有出国游学的经历。
用晋军告诉学生的话来说,“你的家庭背景决定了你能接触到资源的多少,决定了你的学习环境,决定了你上的小学、初中、高中,也决定了你的眼界和见识。你能来到清华,不仅仅是因为你努力,更是因为你有了上述这些东西。”
即使上了“清北”,但努力程度仍有差别
张小林的帖子在网上被广泛转发和讨论。令她意外的是,有媒体“断章取义”地理解为“家里有钱就能上清华北大”,甚至冠以《只有富二代才能上清华?》的标题。
张小林认为,这是对她观点的误读,家庭环境的影响不仅仅指物质条件。而这在中国青年报记者的采访中得到了许多学生的认可。正如张小林所写,在求学过程中,个人努力和家庭环境是两个互补的因素,父母的社会资本、文化资本、经济资本越多,你需要付出的努力就会相应减少,反之亦然。
虽然其中存在着一种极端情况——因为资源实在太少,即使再怎么努力,也没有机会上清华北大。但不可否认的是,依然有许多出身“寒门”的学生能够凭借“自己的努力”考入名校。
此外,对于处于教育发展滞后的贫困地区,国家也要求高校为寒门学子开辟了专门通道。比如,清华大学去年扩大了“自强计划”的实施范围,面向832个国家级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及集中连片特殊困难县的中学招生。
这些措施一定程度上让更多的寒门学子圆了“名校梦”。但另一个事实是,如张小林所说,即使在上了清华的学生里,每个人为了上清华付出的努力程度也不一样。
去年,李力在复读第二年后考入了清华大学。这个从西部小县城走到省城读高中,再来到北京读大学的“农村娃”在家人眼里着实是“光宗耀祖”。
回想高中4年,李力几乎没有外出娱乐、参加社团活动的经历。除了寒暑假回家,几乎所有时间都留在学校里啃书本、做练习题。可相比之下,同样考入清华的其高中同学王达就“轻松太多”。
王达的父亲是私营企业老板,母亲是高中英语教师。对于王达来说,没有令李力“崩溃到极点的英语”,也没有控制生活费的苦恼。不仅如此,王达在高中就担任了学生会主要负责人,外出参加各种学科竞赛、机器人比赛,暑假到北京学习英语,寒假去国外度假……最终还因学科竞赛表现出色成了保送生。
在李力看来,“家庭”所给予的条件让王达实现“清华梦”省力不少。“同样考入清华,但其实我觉得他各方面比我能力强很多,而且他学得轻松、快乐。”李力说。
和李力一样,付林是一个地地道道的“寒门学子”。以晋军的问卷调查来看,他出生于中原农村家庭,父母都是“老实巴交”的农民,上大学前到过最远的地方是离家50公里的地级市,上大学前未看过电影,很少有时间看电视。
通过自身的努力,他在乡镇念了小学和初中后,考入一所县城高中。成绩优异的他在高考失利的情况下进入一所985大学,最终在研究生阶段考入北京大学。
回想一路求学的经历,他发现:自己小学和初中同学都来自农村,寒门比例在98%以上;高中同学中,寒门比例占了50%左右;家庭条件的差距在本科期间尤为明显,“优越者每月有上万元的生活费,贫困者只能靠几十元的助学金勉强维持”,在他就读的985院校里,真正出身寒门的学生只占到5%左右。
进入北大读研后,他发现,自己身边很多同学都从未参加过中考、高考、考研,“一路保送而来,某某省状元比比皆是”。“身边可能有富可敌国的巨贾之子,也可能有手握大权的官员之子,还有可能是电视上看到的明星之子,当然也有农民的孩子、下岗工人的孩子”,但他推测此比例小于1%。
从98%到50%,再到5%、1%,付林在这些数字的变化中意识到“寒门式努力”的难处:随着学校层级的升高,“寒门贵子”比例越来越小,而最后的1%在社会这所大学校里还会有所削减,“如果人生是一次长跑,寒门学子在起跑线上就落后太多,起跑后动力不足、补给不足、身体素质差,能够咬牙坚持下来的实在屈指可数”。
“现在看来,我们都站到同样一个平台上。但如果往前看,你会发现我们走得很艰难,并且还有许多付出一样努力的‘穷孩子’已经‘累’倒在终点前了。”李力说。
名校可以为“寒门子弟”带来什么
在北大读研究生时,一个班级20多个人,但真正的“寒门学子”只有付林一个。
与同学的交往中,付林感到差距最大的是自己的阅历——没去过几个城市、没旅游过、没有唱过KTV、没有去过健身房、也不知道红酒还能分很多种类……“当别人聊天的时候,我只能听,无法参与其中”。
对此,“心态还算积极”的付林也曾试图多看书、多与朋友交流、多参加他们的活动。可他发现,有些阅历需要资金支持。比如,他的意识里,最贵的相机也就几千元,但一次郊游中,他看到一个玩单反的朋友带了好几个镜头,“听说每个镜头都几万元的时候,我惊呆了”。
正如付林的感受,进入清华后的李力为了弥补与王达之间的差距,报名参加了好几个社团的招新面试,可结果却很不理想:想加入艺术团,却没有音乐或乐器特长;想加入学生会外联部,却在面试中因表达不好被刷掉;想加入文学社,却发现自己并未看过几本文学名着,面试时连问题都很陌生……
最无奈的是,最终他发现,自己根本没有时间参加社团活动——除了学习时间,他的课余时间几乎全花在勤工助学岗位上,“不要说赶超别人,就连弥补都很难”。
“他们不能无忧无虑地做自己喜欢的事情,需要花大量的时间兼职、考虑现实性的东西。”在清华大学社科学院大二学生张嫚看来,不同家庭环境的学生在大学里的表现是有差别的。
她记得,大一时需要进行PPT展示,对于从小学就开始制作PPT的她来说“一点儿不费劲”,可班里来自农村的学生“连PPT是什么都不知道。”
南京师范大学金陵女子学院皇甫亚楠曾撰文指出,教育内容是一种“文化屏障”,文化屏障是一个阶层的文化符号,现在的教育体系并没有照顾到寒门学子的认知程度,比如纳入正规教育中的计算机课程和英语课程。寒门学子由于受经济限制,很多人到大学才接触电脑,偏远山区的孩子甚至连基本的网络概念都没有。至于英语,家境殷实的孩子即使学校英文成绩不佳,完全可以通过课外辅导、外教的方式弥补,口语能力比寒门学子好得多。即使教科书一样,他们的文化背景都不会相同。
在晋军老师关于学生“最喜欢的电影”调查中,清华大学社科14级学生问卷的统计结果分别是《肖申克的救赎》、《盗梦空间》和《哈利·波特》。可对于李力来说,在大学之前,他从未在电影院看过电影,“老实说,大二之前,我连《肖申克的救赎》都没看过,平常大家提起这些国外电影,我只能保持沉默”。
一位社会学研究者告诉记者,1999年大学扩招以后,重点大学中农村学生的比例降低已是不争的事实。不仅如此,好大学中的“精英”来自城市的居多,因为“城市的孩子、父母职业好的孩子,从小见多识广、阅历丰富,比农村孩子拥有更多的优质资源”。
看完郑也夫的《科场现形记》,就读于清华大学社科学院的大二学生曾杰对“寒门贵子”的讨论有了更深入的理解。
他用马克思·韦伯关于经济、文化和声望的社会分层标准来解释,“一个学生家庭的经济地位、文化背景以及社会资源决定了你能不能上名校”。但同时,他相信,教育能够促进社会阶层的流动。
“来了清华之后,只要你有心,什么都可以补上。”曾杰认为,“大学”是一个催化剂,可以助你一臂之力,让“寒门学子”有机会改变自己的命运、获得一个不错的社会地位,“但不能保证你能获得最高的社会资源,保证最高的社会地位”。
晋军老师的一段话,张小林记得很清楚。晋军说,“大学第一年后,大家会变得越来越像,那些没有出过国的,可以慢慢获得机会,那些在超级中学没有社团和课余活动的,也可以弥补,所以教育对个人的成长还是有一定影响的。”
帖子引发的讨论还在继续,许多评论张小林已无暇顾及,除了删去一些理解特别偏颇的评论,唯一一个留在她心里的评论是:“社会的未来是你们的,但我们也会努力的。”
高三励志文章20xx:伴着歌声起航
高三的岁月兵荒马乱,在那段“暗无天日”的日子里,总会有一些信念支撑着我们义无反顾地走下去。而在那些最艰难的日子里,在压力大到自己快要支撑不下去的时候,我会在音乐中一点点沉淀自己。伴着那些音符,我踽踽而行,亦驻足亦疾趋,最后终于到达了繁花似锦的梦的彼岸。
我的未来不是梦我认真地过每一分钟
刚升入高三的时候,其实是我们最容易迷茫和困惑的日子。站在人生第一个意义重大的节点上,我们有了越来越多的课程,越摞越厚的复习资料,日子也仿佛越过越充实……但举目四望,周围是雾茫茫的一片,好像不论选择哪个方向都会有路可走,但却彷徨不知如何选择那条属于自己的路。可幸,我身边有三两个志若鸿鹄的益友,我们会在偷得浮生闲暇的课间或是体育课上聊一聊对未来的憧憬,也会在放学回家的路上谈谈对大学生活的向往。在我们只言片语的描述中,一个北大梦在我脑海渐至成形,我开始迷恋燕园的一草一木,迷恋那里顾盼生姿的绿树红花以及波光粼粼的未名碧水。我似乎明白了自己应该朝哪里奔跑前行,我想让自己的梦想真真切切地实现,而不仅仅是一个虚无缥渺的燕园幻梦,于是下定决心为了自己的未来放手一搏。
我开始发疯似的认真过着6月6号之前的每一分钟,那种疯狂的冲劲甚至让自己都为之诧异。熬夜奋战,一张一张做着数学真题测试卷,一页一页不知厌烦地重复着历史政治书上的词句,一幅一幅背着世界地图、中国地图亦或是农业区位分布图……困倦这个词似乎永远离我而去,不管睡得多晚,第二天出现在课堂上的我也永远是一副神采奕奕的样子。然后朋友问我:“兄弟,你每天睡那么少为什么看起来还这么精神?有什么秘诀赶紧传授一下!”这个时候,我总是浅浅地一笑,然后在心底用只有自己能听到的声音对自己说:“因为我的未名还在等着我呢!”是啊,认真地过每一分钟,我总会和我的未名邂逅。
走在不同的路上会有不同的方式
在高三,除了抓紧每一分钟之外,行之有效的学习方法也必不可少。在文科学习方面,我略有心得。比如地理,在平时要多积累一些地理学科的知识模板,“工业的区位因素”“不同农业地域类型的条件及差异”等,这些都是做题时可以套用的公式,但往往在考前很难突击背诵,所以就要靠平时一点一滴积累。而在历史学科方面,则更需要回归课本和笔记,不要一味地沉溺在各种教参为你构筑的海市蜃楼中,而要脚踏实地地做好课本基础知识的积累。根据历史时间轴以及某一国家某一历史事件的具体发展过程,构筑个人的历史总体格局,进行一种有选择性的、提纲挈领式的概括。而政治学科则有一种专门的学习方法——联系记忆法,即在掌握政治原理的基础上,及时关注时事政治,将某一具体事件跟以前学习过的知识点串联起来记忆,以达到加深印象的目的。至于说到语文,则更注重平时的积累。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特别是古诗文,有很多不同的类型,要做到具体掌握的话需要花很多工夫。而在面对具体问题的时候,我针对古诗文的题也有一些个人秘诀。首先,拿到诗文一定要多朗诵几遍,最好能够蕴含着个人的感情色彩去读,在读的过程中可以很轻松地把握到作者感情的扬抑。如果还是无法弄清感情基调的话,可以具体观察古诗中的意象和修饰类形容词,从而直截了当地了解作者的写作基调。其次就是要认真研读题干,区分清楚题目的具体要求,看具体针对的是写作方法还是意图、感情,有针对性地去研读题目。
你是我的眼带我阅过浩瀚的书海
其实,不管是多么坚强的人都很难独自度过高三这段异常艰苦孤单的时光,在高中生涯的最后阶段,你会愈发体会到一个好朋友对你的影响和帮助有多大。高考的确很残酷,需要靠你的排名和分数说话,但即便如此,也永远不要把你的同学当做你的敌人。你或许可以通过彼此提防隐藏来打败整个班的人,但若想在高考这条路上走得更远,你唯一能做的只有携起手来,互相借鉴学习,以一个团队的姿态战胜横亘在你前方的困难和挑战。就我而言,我当时关系最好的两位朋友,一个已经经历过高考洗礼,另一个则一直与我不分伯仲。我们总是以一种平和的心态坐在一起讨论,那位复读的同学经常用他自己惨痛的经历告诫我们,也会在我们心态失衡的时候和我们促膝长谈,帮助我们重振旗鼓。另一位则正好和我互补,我会经常用我强大的文史资料记忆库辩到他心悦诚服,他则会时常向我传授行之有效的地理学习记忆法。就这样,我们一路走来,互相扶持,我到了我心驰神往的燕园,他们也各自寻找到了南大、山大这样的好归宿。突然就想起来了最近很火的林志炫的一首歌《没离开过》:蓦然回首,你在我背后,推着我走。
当然,除了好朋友的一双智慧之眼外,一直陪着我们奋斗的老师们也是我们可以放心依靠的另一面墙。面对考试的失利,家长的责备,甚至是自己的不知所措,老师们总可以用他们睿智的语言开导我们,让我们从暂时的阴霾和迷惘中走出来。所以,在高三这段岁月中,与老师保持沟通其实也是保持心态、调整学习方法的不二法门。永远不需要对自己看似幼稚的问题感到顾虑,觉得它们会让老师轻视甚至责备自己。其实,老师们都是很愿意为你答疑解惑的,所以,大胆提出你的问题吧,老师永远是你最好的朋友。
只是没了你的画面我们回不到那天
现在偶尔想起毕业那天的场景,一幕幕画面在我眼前流转,总会有一种想要哭泣的错觉。在经历错过之前,我们永远不会知道高三的日子会有多么美好。在网上有一段浒语:“我多么希望自己只是做了长长的一个梦啊,梦醒了还能看见讲台上老师凌乱抑或工整的板书,还会有同桌在你这身旁笑着提醒你该好好学习了……只是真的就那么过去了,再也回不去了。”我们真的应该好好珍惜这一段岁月,珍惜自己有过的所有青春记忆。看似暗无天日的高三年华,其实真的蕴藏了许多的欢乐与美好。珍惜眼前人吧,亲爱的你们,珍惜你们现在所拥有的一切。若干年过去了,你们再次回忆起这段时光时,可以微笑着昂首挺胸地对自己说:“我经历过,我奋斗过,所以我从来没有后悔过。”
“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不论有多么理想的学习方法亦或是学习条件,最重要的还是个人持之以恒的刻苦钻研。在高考来临之际,希望你们坚守住自己的信念,辅之坚持不懈的付出,以课堂上的认真投入作舟,努力思考为浆,在高考前的大洋上扬帆起航,最终一帆风顺,划过高考的门槛,勇敢地飞翔到更高更美好的未来。
共2页,当前第2页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