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人经过苦难最终成功的事例精选集
名人经过苦难最终成功的事例精选集
苦难是让它成为负担还是成为向上的台阶,关键就在于你把它放在了什么位置。精选范文网小编精心为大家搜集整理了名人经过苦难最终成功的事例,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名人经过苦难最终成功的事例篇1
在美国的一个小镇上有一对不幸的小兄弟,他们的妈妈因为生病在他们很小的时候就离开了这个世界,他们和父亲相依为命。可是他们的父亲却是一个赌鬼,为了有钱去赌博,他变卖了家里全部能变卖的东西。最后竟然去偷窃,不久落入法网后被送到了当地的监狱。
唯一的亲人入狱后,兄弟两个成了无依无靠的孤儿。兄弟俩个先是行乞,后来长大了一些他们就开始捡垃圾。捡垃圾可以给兄弟俩带来一些微薄的收入,哥哥则会用这些钱去大吃一顿,而弟弟则把这些来之不易的钱存了起来。慢慢的弟弟有了一些积蓄,后来他存的钱多了,他把这些钱做为自己的学费,然后去一所贫民学校读书。
而哥哥则长期在街道上的赌场厮混,渐渐的哥哥学会了喝酒、吸毒、和打架。并且很快成了街上一群小混混的头目。他们聚集在一起吞云吐雾,然后商量着去偷窃打架等。而弟弟则是更加用功的读书,他利用白天的时间去餐馆、旅店打工,晚上的时候去一些学校学习,并且学着写一些文章。
就这样十多年过去了,早已分道扬镳的兄弟俩都成了二十多岁的青年。可是不同的是哥哥因为一次街头打架而将人刺死而进了监狱。而弟弟则大学毕业成了一名作家,并因为发表了大批出色的文章而进了一家报社。
20xx年的圣诞,一家报社的记者根据别人提供的线索,到监狱去采访那个臭名昭著的哥哥。记者问神情沮丧的他说:“关于你父亲的劣行我们已经全部知道了,你走到今天这个地步是不是与你父亲留下的不良影响有关呢?”哥哥十分肯定的说:“是的,父亲的劣行就像一块沉重的石块,重重的压在我的心上,所以我才走了他的老路。”
采访完哥哥,记者又去采访进了报社的弟弟,此时的弟弟正在忙着自己新书的发布。可是他还是抽空接受了记者的采访。记者问道:“你哥哥说正是你父亲的影响,所以他才进了监狱。你是否也受过你父亲的影响呢?”
弟弟十分肯定的说道:“是的,我肯定受到过父亲的影响。”记者不解的问道:“同样深受你们父亲的影响,为什么你哥哥成了臭名昭著的罪犯,而你却成了一个令人敬仰的作家呢?”
弟弟说道:“对于父亲的苦难,就像一块沉重的石块一样压在我们的心上。可是不同的是哥哥始终把这块石块压在自己的背上,所以他每一步都走得很沉重。而我却把这块石块踩在了脚下,这块石块最终成了我人生向上的台阶。”
记者把采访哥哥和弟弟的报道放在了一下,第二天好多人给报社打来了电话,声称看了哥哥和弟弟的报道很受启发,他们也从哥哥的身上吸取了教训,从弟弟的身上得到了力量。
同样是一个劣迹斑斑的父亲,可是兄弟两个却有不同的命运,就是因为把苦难放的位置不同。苦难是让它成为负担还是成为向上的台阶,关键就在于你把它放在了什么位置。
名人经过苦难最终成功的事例篇2
有一段时间,村子里连续自杀了几个女人,我莫名其妙地感到一种巨大的恐惧。那时候,我们家正是最艰难的时刻,父亲被人诬陷,家里存粮无多,母亲旧病复发无钱医治。我总是担心,怕母亲走上自寻短见的绝路。每当我下工归来时,一进门就要大声喊叫,只有听到母亲的回答时,心中才感到一块石头落了地。
有一次下工回来已是傍晚,母亲没有回答我的呼喊,我急忙跑到牛栏、磨房、厕所里去寻找,都没有母亲的踪影。我感到最可怕的事情发生了,不由得大声哭起来。这时,母亲从外边走进来。母亲对我的哭泣非常不满,她认为一个男人不应该随便哭泣。她追问我为什么哭,我含糊其辞,不敢对她说出我的担忧。母亲却理解了我的意思,她对我说:“孩子,放心吧,阎王爷不叫,我是不会去的。”
母亲的话虽然腔调不高,但使我陡然获得一种安全感和对未来的希望。
多少年后,当我回忆起母亲这句话时,心中更是充满了感动,这是一个母亲对她忧心忡忡的儿子做出的庄严承诺。尽管母亲已经被阎王爷叫去了,但母亲这句话里所包含着的面对苦难挣扎着活下去的勇气,将永远伴随着我,激励着我。
我曾经从电视上,看到过一个让我终生难忘的画面:以色列重炮轰击贝鲁特后,滚滚的硝烟尚未散去,一个面容憔悴、身上沾满泥土的老太太,从屋子里搬出一个小箱子,箱子里盛着几根碧绿的黄瓜和几根碧绿的芹菜。她站在路边叫卖蔬菜,当记者把摄像机对准她时,她高高地举起拳头,嗓音嘶哑但异常坚定地说:“我们世世代代生活在这块土地上,即使吃这里的沙土,我们也能活下去。”
老太太的话让我感到震动,女人、母亲、土地、生命,这些伟大的概念在我脑海中翻腾着。使我感到一种不可消灭的精神力量,这种即使吃着沙土也要活下去的信念,正是人类历尽劫难而生生不息的根本保证。
在那些饥饿的岁月里。我看到了许多因为饥饿而丧失了人格尊严的情景,譬如为了得到一块豆饼,一群孩子围着村里的粮食保管员学狗叫。保管员说,谁学得最像,豆饼就赏赐给谁。我也是那些学狗叫的孩子中的一个。大家都学得很像,保管员便把那块豆饼远远地掷出去。孩子们蜂拥而上,抢夺那块豆饼。
这情景被我父亲看在眼里,回家后,父亲严厉地批评我,爷爷也严厉地批评我。爷爷对我说:“嘴巴就是一个过道。无论是山珍海味,还是草根树皮。吃到肚子里都是一样的,何必为了一块豆饼而学狗叫呢?人应该有骨气。”他们的话,当时并不能说服我,因为我知道山珍海味和草根树皮吃到肚子里并不一样。但我也感到他们的话里有一种尊严,这是人的尊严,也是人的风度。人,不能像狗一样活着。
我的母亲教育我,人要忍受苦难,不屈不挠地活下去:我的父亲和爷爷又教育我,人要有尊严地活着。
许多年后,当我拿起笔来写作的时候,这些体验,就成了我的宝贵资源,饥饿的岁月使我体验和洞察了人性的复杂和单纯:在揭示社会黑暗和剖析人性残忍时,我没有忘记人性中也有高贵的、有尊严的一面,因为我的父母、祖父母和许多像他们一样的人,为我树立了光辉的榜样。
名人经过苦难最终成功的事例篇3
尽管有人说苦难是人生的财富,逆境是成功的阶梯,但是,没有人心甘情愿经历苦难和逆境。生活中有很多的人,在苦难面前成了可怜的弱者,做了苦难的俘虏,永远倒在了苦难的深渊里。但是,也有一些人,勇敢地挺起胸膛面对苦难,把那些灭顶的苦难都隐藏在心灵的深处,让苦难成为了人生的记忆和财富。
我的老师刘淦先生经历过1976年的唐山大地震,当年他教授我们文学理论。那个时候,我刚刚从农村的中学考上大学,从来也没有见过教授是什么样子,对于教授这个称谓从内心里充满了敬畏。开学以后的第二堂课就是他的文学理论。中文系的新同学一早都集结在阶梯教室里,静候教授大驾光临。我做他的学生的时候是1982年,现在算来,当年他也就是40多岁。但是,那个时候的刘淦老师已经是满头白发,额头上皱纹纵横,一幅老教授的样子了。
他的脸上始终充满微笑,讲课的声音不大,音质有些沙哑,形象很儒雅。他丝毫也没有我们想象中的大学教授高不可攀的架子,我感觉他如同我们的中学老师一样平易近人和蔼可亲。几堂课下来,我们都很喜欢刘老师。周末的时候他邀请我们到他的家里去,他的夫人孔老师是位中学老师,待人十分和善。他们有一个女儿,那个时候就是十多岁的样子。
去了刘淦老师家里以后,见到了他的家人,加上在课堂上对他的了解,那时候我感觉老师是多么幸福的一个人啊!他有自己热爱的事业,有自己幸福美满的家庭,性格又是这样平和冲淡。他清晨与我们一起参加晨练,还与我们一起去郊游,他的开朗和乐观感染着大家。一直到大学毕业,在我们的心目中,他始终都是这样的一个人,一个永远微笑着的幸福的人,一个开朗乐观的人。
大学毕业以后,我们同学天各一方,老师也调到了齐鲁书社任编审。尽管也时常去拜访,但是大家聚少离多,老师那个时候的形象始终定格在了我们的记忆里。
一直到去年的秋天。有一天,我们一位在新疆工作的同学来济南,便邀请了老师一同给同学接风洗尘。已经退休多年的刘淦老师给每人送了一本他刚刚完成的自传。看完了老师的自传,我感到万分惊诧,老师原来经受过如此深重的苦难,但是我们竟然一无所知!
这本自传中详细记录了1976年7月28日唐山大地震。刘淦老师,在这次大地震中失去了爱妻和两个儿子!与他同时居住的岳母和妻妹一家3口也同时遇难,本来热闹的一家8口人有7人都被砸死在废墟之中。刘淦老师当时任职唐山开滦一中。他因为在学校加班写教案,因为天晚了住在简易的教工宿舍里而幸免于难。他自传中有一个章节专门记述当时地震的情形,读来催人泪下,令人动容!这个章节的题目是《我的亲人我的家?!》备述他从废墟中爬出来以后寻找爱妻娇儿的惨痛情形。
地震以后,刘淦老师被疏散回山东老家任教。他本来是山东大学的高才生,本科毕业以后被留校做著名学者孙昌熙先生的研究生,因为支援东北地区的建设,毕业以后自愿去东北的。
1982年秋天,我有幸成为了刘淦先生的学生,那一年距离刘老师失去7位亲人的唐山大地震仅仅过去了6年时间。6年时间,在人的一生中不算长,尤其对于几乎是经受了灭顶之灾的刘老师来说,更是不会轻易淡忘的时光。但在跟随刘淦老师读书的几年之中,我们却丝毫没有感觉到他的人生经受过如此惨烈的重创!他的生命中隐藏着这样深重的苦难!
直到读完他的自传,我才领悟到我的老师,这些年中,他把灭顶的苦难都隐藏在了生命的深处,把惨痛的苦难都升华成了阳光和微笑。对于他来说,苦难最终变成了一种记忆,一种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