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州流花湖公园导游词
广州流花湖公园导游词(精选3篇)
广州流花湖公园导游词1
流花湖公园是一个由低丘和湖泊构成的富有热带情调的公园。它位于广州市区流花路以南,东风西路以北,人民北路以西,三处皆有门进入公园。据传,这里曾是广州古代一处著名的宫苑,宫女们早起梳妆时,掷花水中,落英缤纷,逐水随波,遂得“流花”之名。
流花湖古为天然湖泊,称之为兰湖或芝兰湖。汉晋时期,即公元五世纪前,湖可直通珠江,是广州北上中原的主要内港。唐代,这里建有西侯津亭,仍是广州北上的水路大门,来往广州的船只,都从这里经司马涌入广州,是军事要塞,交通要道。明代湖面日渐缩小,淤塞成污水塘。1958年,广州市人民义务劳动,将它改为人工湖公园。现在,公园总面积为54万平方米,其中水面积为33万平方米。又因湖东北有南汉国时期的古迹流花桥,故取名为流花湖公园。
公园以热带自然风光为基调,遍植棕榈蒲葵、水松等热带、亚热带植物和花草。公园湖面宽阔,波光粼粼,碧波荡漾,葵堤横贯,葵影婆娑,岸边古榕蔽日,幽美宁静,一派南国旖旎风光。
园内大湖中有一岛,叫湖心岛,面积约3000平方米,岛上绿树成荫。此岛定为鹭鸟保护基地,实行封闭式保护,经过十几年的繁衍,现在岛上鹭鸟逾万,成为闹市中不可多得的“鸟类天堂”。岛上周围设有观鸟亭台,优美的环境,为游客提供了优越的观赏条件。
流花公园内有一个中外闻名的以盆裁和陈列盆景为主的园中园——西苑。该苑建于公元1956年,面积5万多平方米。它位于湖畔,风景优美,充满诗情画意,是中外盆景爱好者喜欢光临之处,被称为“盆景之家”。苑内有一古榕叠翠的小岛,陈列着九里香、雀梅、福建茶、银杏等岭南各种类型风格的岭南派盆景作品数百盆。盆景展览馆的内庭还有石山盆景区,叫品石轩,展出各种浮石、腊石、松皮石、英石等石山盆景,光怪陆离,琳琅满目。
西园内有一颗很有纪念意义的橡树,该树植于1986年月10月18日,是英国女王伊丽莎白二世访华时手植的。时值中英联合声明签署不久,当时的广东省省长叶选平代表广东人民送给英女王一盆树龄60岁的九里香盆景,因其与英女王同龄,伊丽莎白二世非常高兴,和叶选平省长共同植下了一株从英国专机运来的象征中英友谊之树。
流花茶艺城展厅里摆放着几千把紫砂茶壶,厅中间放置跨度6米的红豆衫茶台,绕台可坐三十余人,茶客一边观壶一边品茶,品尝点心。这里的点心,都与茶叶有关,点心师根据各种茶的特性,将茶汤、茶末、茶叶花瓣等融入点心中。在这里细品香茶、慢咽点心,享受人生,其乐融融。真是:“流水花阴一径葵,虹桥影荡绿烟低。淡妆不让西湖好,惹得游人缓缓归”。
广州流花湖公园导游词2
女士们,先生们,现在你们所在的地点就是美丽的流花湖公园。
流花湖公园里景色宜人。绿绿的树,红红的花,星星点点地布置着草坪。高大的榕树拔地而起,葱郁的枝叶挡着炎炎烈日,又棕又黄的细条垂向地面,犹如一把胡子,显现出榕树的古老。榕树旁有一大片草地,草地上开着粉红的桃花,深红的大王花,娇嫩的牵牛花……让流花湖公园变得更加美丽。
花丛的对岸是美景区。那里就像花界一样,绿绿的草坪上总会有十多束美丽的花,而且类型众多,个性鲜明。进入花界的一座用花篮和草编织着的一个门里,迎面向我们展示的是十多块板块方砖,而且非常干净,像一面镜子那么洁净、透明。踏着这一块块板块方砖,就来到了鲜花展示区。这里的鲜花特别多,多得数不胜数。颜色鲜艳,红如火,粉如霞,绿如碧,黄如金,它们点缀着美不胜收的花界,让花界别有一番情趣。
旅客们,请看旁边,这一大片湖水,就叫流花湖。湖面时而风平浪静,时而波涛汹涌,时而被锦鲤鱼泛起一圈圈波纹粼粼扩散,时而让船只泛起一道箭头型的波纹,好像“激流涌进”。湖里放养了几万条鲤鱼,它们在湖底自由自在地玩耍着,活蹦乱跳,欢快极了!美丽的锦鲤鱼,有红色的,有白色的、有橙红色的,有金黄色的,还有头红身白的……湖中心耸立着一座塔尖型的亭子,它接着湖岸的一边,供人们在湖中心观赏。湖岸种了一排排垂柳,在微风中摆动着它的细条儿,好像在跳舞。
如果有兴趣的话,可以到湖中间那一座又高又优雅的亭子里去观赏鱼群。如果你丢下十多颗鱼食,然后就有几条鱼游上来争夺,紧接着大群鱼也游了上来。它们争先恐后地抢着,渐渐地形成了一幅壮观的奇景。柳树也会摆动着它那柔软的树叶,构成了一卷连画家都难以画出来的画!所以,很多人都喜欢到湖中心的那座亭子里玩耍、晨练。
各位旅客、嘉宾,我的讲话完了。请你们尽情地欣赏流花湖公园的景色,不过,不要乱吐痰,乱扔果皮、纸碎,不随意践踏草坪。绿草青青,鲜花朵朵,希望游客们能注意我提醒的几点,爱护花草树木,让流花湖公园每天都是莺歌燕舞,景色宜人!
广州流花湖公园导游词3
位于南华中路和同福中路之间今海幢公园内。原来规模宏大,是清代广州佛教四大丛林之一(其它三寺为光孝寺、华林寺和六榕寺)。
寺处相传为南汉千秋寺所在地。南汉开国君主曾在这一带大兴土木,除建寺院外,附近还建有梳妆楼、刘王殿及郊坛等,但宋元以来多废为民居。明代富商郭岳龙于原千秋寺处筑建宅苑,占地极广。明朝末年,僧人光牟从郭家花园中募得一块地皮拟建寺院,仅以旧宅稍事修葺之后挂上“海幢”门匾。清初巡抚刘某捐资为之正式建成山门。山门在今南华中路处,那时,还是“海边”(珠江古称“珠海”),佛教寺庙中有经幢(刊刻经文的石柱),寺名即取滨海佛寺之意。
继光牟之后,又有池月、今无两位僧人先后营造佛殿及方丈经阁。清康熙五年(1666年)平南王尚可喜及巡抚刘某又予捐建,清康熙五年建成大雄宝殿,当年的大殿阔七楹(约35米),高三寻(合二丈四尺多,约7、5米)。第二年,又建成规模更加宏伟的藏经阁以及天王殿、韦驮殿、伽蓝殿等一系列殿堂及配套设施。天王殿居中,两侧分别为韦驮殿、伽蓝殿,后面砌成石台,上建藏经阁。新建的藏经阁比大雄宝殿更为雄伟,高九楹(约45米),超出大殿三分之一。清《康熙鼎建碑》称此阁“碧瓦朱甍(梁),侵霄烁汉”,好不壮观。此后还相继建成丛观、西禅、镜空、松雪、悟闲、画禅等堂宇,地藏、诸天、闻清钟等楼阁,惜阴、就树等廊轩,幢隐卢、空缘禅等馆舍,还有普同塔、瘗鹿冢等僧侣墓园,寺后有松园、宁福庄、瘗鹿亭等。规模之大,为广州寺庙之冠。清康熙十八年(1679年),翰林王令撰《鼎建碑》记有海幢八景,分别为:花田春晓、古寺参云、珠江破月、飞泉卓锡、海日吹霞、江城夜雨、石磴丛兰、竹韵幽钟。
18世纪是海幢寺的鼎盛时期,寺院规模超过现址的三倍。前临珠江,后倚万松岭(今金粟园至龙福西二巷),寺院后东界到达今天的同福上街,寺中亭台楼阁与僧舍佛堂数十座。清嘉庆十一年(1806),寺院特辟为夷人游览区,专门接待外国游客参观,成为广州城中第一个专门为洋人开辟的游览景区。民国初开辟同福路把寺园腰斩为南北两部分。1933年北部辟为海幢公园,大雄宝殿划入公园之中。大殿中原有一丈高的大佛三尊,天王殿有二丈多高的四大金刚和十六座尊者塑像,现已全部不存,连天王殿也被拆除。寺中昔日有两口“幽魂钟”,今存其一。大殿后旧有塔殿,殿中有一座高丈许的七星岩白石塔,塔下有方座,宽约五尺,四角飞起,颇具灵气,但亦被毁弃。如今寺院建筑仅存大殿和塔殿。
清乾隆间(1736-1795年)沈复在其《浮生六记》中称:“海幢寺规模极大,山门内植榕树,大可十余抱。”这些几百年的古榕,有的仍存于公园内,老树新枝,荫天蔽日,为观游者所赞叹。昔日寺中一株植于明代的鹰爪兰古树今天也还枝叶婆娑,成为公园奇观之一。原十三行巨贾伍秉镛的伍家花园(旧址存今同福中路西端南面)中有一园林景石棗猛虎回头石于1951年移置公园之中,成为园内珍贵的历史文物和奇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