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实用范文 综合范文

贵州甲秀楼导游词

会员上传 分享

更新时间:2023-03-07 12:10:32 发布时间:24小时内

贵州甲秀楼导游词(精选27篇)

贵州甲秀楼导游词1

  甲秀楼作为明代古建筑,被国务院批准列入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名单。著名古楼阁甲秀楼矗立在贵阳南明河中的万鳌矾石上(这块石头酷似传说中的巨鳌)。甲秀楼始建于明万历20xx年,也就是1598年,至今已有400多年历史.,明万历年间(1573—1620)巡抚江东之于此筑堤联结南岸,并建一楼以培风水,名曰“甲秀”,取“科甲挺秀”之意。天启元年(1620xx年)焚毁,总督朱燮元重建,更名来凤阁。复毁。清康熙二十八年(1689年)巡抚田雯重建,仍用旧名。有浮玉桥衔接两岸。从古到今该楼经历了六次大规模的修葺。历经四百年的风吹雨打而仍旧矗立不倒,是贵阳历史的见证,是贵阳文化发展史上的标志。

  甲秀楼在贵阳市城南的南明河上,以河中一块巨石为基而建。始建于明,后楼毁重建,改名“来凤阁”。清代多次重修,并恢复原名。现存建筑是宣统元年(1920xx年)重建的。楼上下三层,白石为栏,层层收进,由桥面至楼顶高约20米。南明河从楼前流过,汇为涵碧潭。楼侧由石拱 “浮玉桥”连接两岸,桥上原有小亭一座叫“涵碧亭”,现已拆除。甲秀楼朱梁碧瓦,四周水光山色,名实相符,堪称甲秀。

  清代贵阳八景之一的“鳌矾浮玉”即为位于贵阳南明河鳌矶石上的甲秀楼,楼系贵州巡抚江东之所建。建楼以前,王阳明的再传弟子马廷锡曾在此建栖云亭讲学传道。楼于明万历二十五年(1597)开始兴建,当时先在沙中垒台作“奋鳌状”,名“鳌头矶”,再于台上建阁,名“甲秀”,取科甲挺秀之意。楼曾几毁几建,1981年维修一新。重修中,发现楼阁底层石墙中嵌有诗碑,后有8块诗复嵌于底层楼壁。甲秀楼高约22.9米,为木结构阁楼,三层三檐四角攒尖顶,画甍翘檐,红棂雕窗,白石巨柱托檐,雕花石栏相护。楼前桥先称江公堤,后改浮玉桥,桥头建有涵碧亭,亭柱镌清咸丰年间贵阳知府汪炳嗷的联语:"水从碧玉环中出,人在青莲瓣里行"。

  贵州巡抚田雯在《黔书》中描述道:“每春波摇绿,秋沚澄清,岸柳乍垂,芽芹正拿,览渔舟之泛泛,洗杯斝以临流,谁谓黔中无佳山冰哉?!”据说甲秀楼初建成时浮玉桥有九孔,桥西侧的沙洲叫芳杜洲,洲上花木缤纷。月朗星稀时,桥与沙洲相映成趣,名“九眼照沙洲”,而后修滨河路九孔石拱桥被填了两孔,筑坝拦水,芳杜洲也没于水底。甲秀楼前原竖有铁柱二根,一为雍正四年(公元1720xx年),云贵总督鄂乐泰镇压古州(今榕江)苗民,收聚兵器,铸铁柱标榜功绩;二为嘉庆2年(公元1797年)云贵总督勒保镇压兴义布依族王囊仙起义,收聚兵器所铸,两柱皆有铭文。二根铁柱现存省博物馆。

贵州甲秀楼导游词2

  甲秀楼位于贵阳市南部的南明河上,是市内小型人文风景区,犹如西安的大雁塔,武汉的黄鹤楼,成都的望江楼,昆明的大观楼一样,甲秀楼是贵阳的市徽和标志。

  甲秀楼始建于明万历20xx年,也就是1598年,至今已有400多年历史。最先倡导修建甲秀楼的是当时的贵州巡抚江东之,他以河中的一块形状像鳌的巨石作为基础,修建一座桥连接两岸,并筑一楼用以培育风水,取名“甲秀楼”。建楼的用意深远,不但刻意点明贵阳山水甲秀黔中,而且激励人们努力学习,使贵阳“科甲竞秀”,人才辈出。

  自此以后,贵阳果然出了许多着名人物,如明末以“诗书画三绝“闻名于世的杨世友,被江南文士誉为"天末才子"的谢三秀,《康熙字典》首席修撰官周起渭(渔璜),戊戌变法中保举康有为、梁后超、谭嗣同等人的李端芬,名噪京华的文化名人姚华,近代文学家、新闻学家谢六逸,着名地质学家、中科院学部委员(院土)乐森寻,着名土壤学家、中科院学部委员熊毅,着名数学家、中科院学部委员秦元勋等,还有清代的两个状元,文状元赵以炯和武状元曹维城。所以甲秀楼是贵阳人杰地灵的象征,是贵阳山水与文化的精华 我们现在看到的是甲秀楼的石牌坊,上面题词是“城南胜迹”,各位朋友可以在这里留影。牌坊前后有8个石狮子,它们不是通常见到的坐狮或卧狮,而是从高处俯冲下来的雄狮。在贵州的古建筑中;您经常可以看见这样的下山狮,显得虎虎生气,好不威风。我们脚下的这座桥叫浮玉桥,它的桥面并不是平直的,而是有一个起伏,像一条浮在水上的玉带,建筑家在此煞费苦心,因两岸地势高低不同,于是在对岸建起一个大拱,形成一条曲线,增加了桥梁造型的美感。桥的两端,前面有拱南阁、观音阁、翠微阁,后面原有武侯祠。河中有一巨大礁石矗立,名为鳌矶石。河水到了这里,形成了一个漩涡,称为涵碧潭。河边有沙洲,绿草茵茵,名为芳杜洲。一桥飞架南北,把这许多景点连成一气,造成了"烟雨楼台山外寺,画图城郭水中天"的美景。在全国的风景桥中,浮玉桥是有名的,它与杭州苏堤上的“六桥烟雨”,扬州瘦西湖的五亭桥可以媲美。浮玉桥横跨在明净的南明河上,两岸杨柳依依,非常美丽。

  浮玉桥横跨在明净的南明河上,两岸翠柳烟笼。它原先有九个桥孔,桥下的涵碧潭在此回旋荡漾,形成"长江水倒流,九眼照沙洲"的奇观。桥上的这个亭子叫涵碧亭。从远处眺望,半圆形的桥孔与它在水中的倒影合在一起,刚好是个正圆,桥、亭、楼的影子一齐映在水中,恍恍漾漾,给人以“镜中景,水中楼”的朦胧感觉。清晨和傍晚,有人从桥上悠然走过,从远处观看,仿佛是在水上行走,诗人更把这种感受写成了一幅楹联,用“水从碧玉环中出,人在青莲瓣里行”的诗句点出了它的神韵。

  浮玉桥上的甲秀楼是三层三檐四角攒尖顶,高约20米,四个角上刻有珍禽异兽的图案,底层有12根石柱托檐,四周护以雕花汉白玉栏杆,充分体现了中国古建筑的美感。甲秀楼为贵阳主要名胜,素有“小西湖”之称,历代文人墨客往来于此,触景生情,留下很多墨宝,其中尤以清人刘玉山所撰长联最为着名,洋洋洒洒174个字,凝结了贵州的历史文化,开头便是:“五百年稳占鳌矶,独撑天宇,让我一层更上,眼界开拓。”

  过楼抵南岸可游览贵阳仅存的一座始建于明宣德年间,距今560多年的明代建筑"翠微园"。这里原先是一片寺庙和园林,王阳明普经游览过的南庵便在这里。他在《南庵次韵二首》诗中写道:"松林晚映千峰雨"'"渔人收网舟初集"。近年来改建为翠微园,把寺庙建筑与园林庭院合为一体。

  走进大门,耸立在台阶上的殿,是南明时期永历王朝修建的拱南阁。永历王朝,最初建都在广东肇庆,以后辗转迁到贵州,在安龙驻了4年。拱南阁就是这一时期所建,大梁上至今还保留着"永历己未孟秋月吉旦"的字样。己未年即永历九年,也就是公元1655年永历王朝的建筑,随着岁月的流逝,大都毁坏、消失,惟有贵州还保存了一些遗迹,除了拱南阁而外,在安龙还有"十八先生墓"和几个小皇子的坟冢。

  供南阁内陈列着贵州的各种民族工艺品,可供游客自由选购。在它的右侧,翠竹请幽,从前在此建有"龙门书院"。"龙门"二字寄托了一个良好的愿望,希望学生们有朝一日能够像鲤鱼跳龙门一样,高中举人、进土。

  拱南阁右侧的"澹花空翠"园林内有花墙、洞门、长廊、水榭、楼阁,是典型的江南庭院。昔日的翠微阁,临水而建,"半边山楼,半边水楼",颇有诗意。倚楼远眺,明月清风,两岸烟柳,有看不完的美景,道不完的情思,文人雅土经常在此咏诗作赋。

  如今的"澹花空翠"园林,展出各种奇石,有两亿多年前的恐龙化石和海百合化石,有各种形状怪异、能引人遐迩的石头,集中展现了贵州的石文化。盏景和根雕,也是贵州山地文化的一角。

  翠微阁内,开辟了萧娴书法作品陈列馆。萧娴是贵阳人,她是康有为的弟子,是中国当代着名的女书法家。请看她的手迹,在气势宏大的笔触中显出售秀,"飞檐甲天下,落影秀寰中"的条幅,诗句中隐言"甲"与"秀"的意思。"清风待客,明月留人",运笔飞动,词意清雅,表达了贵州人民殷勤好客的情怀,欢迎天下游客来贵州,到甲秀楼乍客。

  甲秀楼是闹市中一处不可多得的清幽之地,景区内古色古香,景区外高楼林立,入夜后灯火辉煌,人影晃动,成为历史文化与现代文明的聚焦点,在现代文明中闪烁着历史的光芒,昂扬着"甲秀天下"的精神风貌,引导人们走向美好的未来。

贵州甲秀楼导游词3

  甲秀楼位于贵阳市南部的南明河上,是市内小型人文风景区,犹如西安的大雁塔,武汉的黄鹤楼,成都的望江楼,昆明的大观楼一样,甲秀楼是贵阳的市徽和标志。

  甲秀楼始建于明万历20xx年,也就是1598年,至今已有400多年历史。最先倡导修建甲秀楼的是当时的贵州巡抚江东之,他以河中的一块形状像鳌的巨石作为基础,修建一座桥连接两岸,并筑一楼用以培育风水,取名“甲秀楼”。建楼的用意深远,不但刻意点明贵阳山水甲秀黔中,而且激励人们努力学习,使贵阳“科甲竞秀”,人才辈出。

  自此以后,贵阳果然出了许多著名人物,如明末以“诗书画三绝“闻名于世的杨世友,清代的两个状元,文状元赵以炯和武状元曹维城。所以甲秀楼是贵阳人杰地灵的象征,是贵阳山水与文化的精华。

  我们现在看到的是甲秀楼的石牌坊,上面题词是“城南胜迹”,各位朋友可以在这里留影。我们脚下的这座桥叫浮玉桥,它的桥面并不是平直的,而是有一个起伏,像一条浮在水上的玉带,增加了桥梁造型的美感。在全国的风景桥中,浮玉桥是有名的,它与杭州苏堤上的“六桥烟雨”,扬州瘦西湖的五亭桥可以媲美。浮玉桥横跨在明净的南明河上,两岸杨柳依依,非常美丽。

  浮玉桥上的甲秀楼是三层三檐四角攒尖顶,高约20米,四个角上刻有珍禽异兽的图案,底层有12根石柱托檐,四周护以雕花汉白玉栏杆,充分体现了中国古建筑的美感。浮玉桥原先有九个桥孔,桥下的涵碧潭在此回旋荡漾,形成“长江水倒流,九眼照沙洲”的奇观。桥上的这个亭子叫涵碧亭,从远处眺望,半圆形的桥孔与它在水中的倒影合在一起,刚好是个正圆,桥、亭、楼的影子一齐映在水中,恍恍漾漾,给人以“镜中景,水中楼”的朦胧感觉。诗人更把这种感受写成了一幅楹联,用“水从碧玉环中出,人在青莲瓣里行”的诗句点出了它的神韵。

  甲秀楼为贵阳主要名胜,素有“小西湖”之称,历代文人墨客往来于此,触景生情,留下很多墨宝,其中尤以清人刘玉山所撰长联最为著名,洋洋洒洒174个字,凝结了贵州的历史文化,开头便是:“五百年稳占鳌矶,独撑天宇,让我一层更上,眼界开拓。”

  甲秀楼是闹市中一处不可多得的清幽之地,景区内古色古香,景区外高楼林立,入夜后灯火辉煌,成为历史文化和现代文明的聚焦点。甲秀楼欢迎您下次再来。

贵州甲秀楼导游词4

  浮玉桥横跨在明净的南明河上,两岸翠柳烟笼。它原先有九个桥孔,桥下的涵碧潭在此回旋荡漾,形成"长江水倒流,九眼照沙洲"的奇观。桥上的这个亭子叫涵碧亭。从远处眺望,半圆形的桥孔与它在水中的倒影合在一起,刚好是个正圆,桥、亭、楼的影子一齐映在水中,恍恍漾漾,给人以“镜中景,水中楼”的朦胧感觉。清晨和傍晚,有人从桥上悠然走过,从远处观看,仿佛是在水上行走,诗人更把这种感受写成了一幅楹联,用“水从碧玉环中出,人在青莲瓣里行”的诗句点出了它的神韵。

  浮玉桥上的甲秀楼是三层三檐四角攒尖顶,高约20米,四个角上刻有珍禽异兽的图案,底层有12根石柱托檐,四周护以雕花汉白玉栏杆,充分体现了中国古建筑的美感。甲秀楼为贵阳主要名胜,素有“小西湖”之称,历代文人墨客往来于此,触景生情,留下很多墨宝,其中尤以清人刘玉山所撰长联最为着名,洋洋洒洒174个字,凝结了贵州的历史文化,开头便是:“五百年稳占鳌矶,独撑天宇,让我一层更上,眼界开拓。”

  过楼抵南岸可游览贵阳仅存的一座始建于明宣德年间,距今560多年的明代建筑"翠微园"。这里原先是一片寺庙和园林,王阳明普经游览过的南庵便在这里。他在《南庵次韵二首》诗中写道:"松林晚映千峰雨"'"渔人收网舟初集"。近年来改建为翠微园,把寺庙建筑与园林庭院合为一体。

  走进大门,耸立在台阶上的殿,是南明时期永历王朝修建的拱南阁。永历王朝,最初建都在广东肇庆,以后辗转迁到贵州,在安龙驻了4年。拱南阁就是这一时期所建,大梁上至今还保留着"永历己未孟秋月吉旦"的字样。己未年即永历九年,也就是公元1655年永历王朝的建筑,随着岁月的流逝,大都毁坏、消失,惟有贵州还保存了一些遗迹,除了拱南阁而外,在安龙还有"十八先生墓"和几个小皇子的坟冢。

贵州甲秀楼导游词5

  甲秀楼是贵阳市的标志。也可以说,是贵阳文化的象征。建楼以前,王阳明的再传弟子马廷锡曾在此建栖云亭讲学传道,张三丰真人曾云游至此,赞叹此地气象万千,将来必是藏龙卧虎之地。

  明万历二十六年,贵州巡抚江东之在此地建楼,名甲秀楼,取科甲挺秀之意。果然,此后贵州出了三位状元,其中两个住在从甲秀楼下流过的南明河畔。

  甲秀楼是一座木结构的阁楼,三层三檐,红棂雕窗,下有十二根白石柱托住檐角,四周以白色雕花石栏围护。总高22.9米,顶层额题“甲秀楼”三字。它与涵碧潭、浮玉桥、芳杜洲、翠微阁、观音寺、武候祠、海潮寺合成一组瑰丽的风景建筑群,旧有“小西湖八景”之称。后虽屡遭毁坏,但经修葺和重建后,仍然气度非凡。

  历代骚人墨客对甲秀楼题咏甚多,其中清人刘玉山所撰206字长联脍炙人口,此联比号称天下第一联的昆明大观楼长联还多26字。它概括了山城贵阳的地理形势及历史变迁。集山光水色为一体的甲秀楼有一种独具魅力的美。夜幕降临,华灯初上,到此一游又是一番别有情趣的享受。

  贴士:如果不是特别喜爱古迹的游客,建议晚上去,甲秀楼的轮廓灯倒映在河水中,很漂亮。由于河水的缘故,夏天晚上很凉爽,夜市也会较白天多,还可以观赏露天卡拉OK。

贵州甲秀楼导游词6

  相传明朝年间,贵阳这个地方出了一位状元②。官府为了讨好他,愿出巨资修一座藏书楼,作为他读书游艺的地方。为此,知府大人请了三位风水先生,在全城察看了一番之后,认为南明桥那里是块风水宝地,回来向知府大人禀报,确定就将藏书楼修在南明桥上,并且取名叫“甲秀楼”。 地点确定后,知府大人又请来了本地最有名的一位石匠和二位木匠,带着他们来到南明桥上看一回,便下令选个黄道吉日动工修建。 知府走后,石匠师傅打了一壶酒,把木匠师傅请到家里,两个人喝了三盅之后,石匠叹口气对木匠说;“兄弟,知府大人下令造楼,哪个敢违抗。只是这南明河上,眼下就只有这一座桥贯通南北,桥上要是再修了藏书楼,这桥就成了状元公的地盘,交通要道不就成了一块禁地吗!日后哪个还敢从桥上经过?有钱的倒可以坐船摆渡,没钱的呢,就只好望河兴叹了。尤其是那些进城卖菜的、推车挑担的,就更不方便了。 木匠说:“大哥说得有道理,这南明桥确实是个交通要道;只是知府大人已经画好了圈圈,你我兄弟二人又怎敢不照办呢?” 石匠说:“顾不得知府大人了。我们还得替百姓着想,不然,日后你我世世代代都要背骂名。” 木匠说;“听大哥的意思,这藏书楼不修了?” 石匠说:“当然要修,只是换个地方就是了。” 木匠问:“换在哪点?” 石匠说:“沿河下去一百二十步,就是块好地方。” 木匠觉得这主意好,就决定这样办。 当天晚上,贵阳城内阴云密布,大雨瓢泼。这两位能工巧匠把自己的师兄师弟,徒子徒孙召集到南明河边,连夜拦河修桥,凿木造楼。远近的居户人家本来就担心知府大人在南明桥上造藏书楼,断了日后过河的通路,现在听说两位匠人另选了一块地方造楼,一个个都冒着风雨,赶来相助。那天晚上,也不知道有多少男女老少在河岸边担石挑土,架梁立柱,只听到人声沸腾,惊天动地。等到东方发白,大雨停了的时候,一座精巧玲珑飞雕梁画柱的楼阁已经矗立在碧波荡漾的南明河新桥的鳌矶石上了。 当“甲秀楼”三个金光闪闪的大字出现在楼阁上之后,知府大人才闻讯来到南明河边。他见藏书楼没有建在南明桥上,十分恼怒,立刻传令叫两个匠人来回话。衙役们四处寻找,就是找不到那个石匠和木匠的踪影。知府大人没有办法,只好将就拿这座九眼新桥上的藏书楼给状元公了。 后来人们才知道,这两位匠人因为害怕官府追究,造完楼后,就带着妻子儿女远走他乡了。所以直到今天,人们一直不知道修造甲秀楼的两位匠人倒底姓什么,叫什么。 注: ①甲秀楼,位于贵阳市城南,南明河中鳌矶石上。初修于明代,后经多次改建和重修。 楼与浮玉桥相连,柳岸堆烟,风景十分秀丽,是贵阳一大风景名胜。 ②贵阳在清光绪年间出了个赵状元。所谓明朝年间出了状元,实系讹传。

贵州甲秀楼导游词7

  甲秀楼位于贵阳市南部的南明河上,是市内小型人文风景区,犹如西安的大雁塔,武汉的黄鹤楼,成都的望江楼,昆明的大观楼一样,甲秀楼是贵阳的市徽和标志。

  甲秀楼始建于明万历20xx年,也就是1598年,至今已有400多年历史。最先倡导修建甲秀楼的是当时的贵州巡抚江东之,他以河中的一块形状像鳌的巨石作为基础,修建一座桥连接两岸,并筑一楼用以培育风水,取名“甲秀楼”。建楼的用意深远,不但刻意点明贵阳山水甲秀黔中,而且激励人们努力学习,使贵阳“科甲竞秀”,人才辈出。

  自此以后,贵阳果然出了许多著名人物,如明末以“诗书画三绝“闻名于世的杨世友,清代的两个状元,文状元赵以炯和武状元曹维城。所以甲秀楼是贵阳人杰地灵的象征,是贵阳山水与文化的精华。

  我们现在看到的是甲秀楼的石牌坊,上面题词是“城南胜迹”,各位朋友可以在这里留影。我们脚下的这座桥叫浮玉桥,它的桥面并不是平直的,而是有一个起伏,像一条浮在水上的玉带,增加了桥梁造型的美感。在全国的风景桥中,浮玉桥是有名的,它与杭州苏堤上的“六桥烟雨”,扬州瘦西湖的五亭桥可以媲美。浮玉桥横跨在明净的南明河上,两岸杨柳依依,非常美丽。

  浮玉桥上的甲秀楼是三层三檐四角攒尖顶,高约20米,四个角上刻有珍禽异兽的图案,底层有12根石柱托檐,四周护以雕花汉白玉栏杆,充分体现了中国古建筑的美感。浮玉桥原先有九个桥孔,桥下的涵碧潭在此回旋荡漾,形成“长江水倒流,九眼照沙洲”的奇观。桥上的这个亭子叫涵碧亭,从远处眺望,半圆形的桥孔与它在水中的倒影合在一起,刚好是个正圆,桥、亭、楼的影子一齐映在水中,恍恍漾漾,给人以“镜中景,水中楼”的朦胧感觉。诗人更把这种感受写成了一幅楹联,用“水从碧玉环中出,人在青莲瓣里行”的诗句点出了它的神韵。

  甲秀楼为贵阳主要名胜,素有“小西湖”之称,历代文人墨客往来于此,触景生情,留下很多墨宝,其中尤以清人刘玉山所撰长联最为著名,洋洋洒洒174个字,凝结了贵州的历史文化,开头便是:“五百年稳占鳌矶,独撑天宇,让我一层更上,眼界开拓。”

  甲秀楼是闹市中一处不可多得的清幽之地,景区内古色古香,景区外高楼林立,入夜后灯火辉煌,成为历史文化和现代文明的聚焦点。甲秀楼欢迎您下次再来。

贵州甲秀楼导游词8

  供南阁内陈列着贵州的各种民族工艺品,可供游客自由选购。在它的右侧,翠竹请幽,从前在此建有"龙门书院"。"龙门"二字寄托了一个良好的愿望,希望学生们有朝一日能够像鲤鱼跳龙门一样,高中举人、进土。

  拱南阁右侧的"澹花空翠"园林内有花墙、洞门、长廊、水榭、楼阁,是典型的江南庭院。昔日的翠微阁,临水而建,"半边山楼,半边水楼",颇有诗意。倚楼远眺,明月清风,两岸烟柳,有看不完的美景,道不完的情思,文人雅土经常在此咏诗作赋。

  如今的"澹花空翠"园林,展出各种奇石,有两亿多年前的恐龙化石和海百合化石,有各种形状怪异、能引人遐迩的石头,集中展现了贵州的石文化。盏景和根雕,也是贵州山地文化的一角。

  翠微阁内,开辟了萧娴书法作品陈列馆。萧娴是贵阳人,她是康有为的弟子,是中国当代着名的女书法家。请看她的手迹,在气势宏大的笔触中显出售秀,"飞檐甲天下,落影秀寰中"的条幅,诗句中隐言"甲"与"秀"的意思。"清风待客,明月留人",运笔飞动,词意清雅,表达了贵州人民殷勤好客的情怀,欢迎天下游客来贵州,到甲秀楼乍客。

  甲秀楼是闹市中一处不可多得的清幽之地,景区内古色古香,景区外高楼林立,入夜后灯火辉煌,人影晃动,成为历史文化与现代文明的聚焦点,在现代文明中闪烁着历史的光芒,昂扬着"甲秀天下"的精神风貌,引导人们走向美好的未来。

贵州甲秀楼导游词9

  甲秀楼位于贵阳市南部的南明河上,是市内小型人文风景区,犹如西安的大雁塔,武汉的黄鹤楼,成都的望江楼,昆明的大观楼一样,甲秀楼是贵阳的市徽和标志。

  甲秀楼始建于明万历20xx年,也就是1598年,至今已有400多年历史。最先倡导修建甲秀楼的是当时的贵州巡抚江东之,他以河中的一块形状像鳌的巨石作为基础,修建一座桥连接两岸,并筑一楼用以培育风水,取名“甲秀楼”。建楼的用意深远,不但刻意点明贵阳山水甲秀黔中,而且激励人们努力学习,使贵阳“科甲竞秀”,人才辈出。

  自此以后,贵阳果然出了许多着名人物,如明末以“诗书画三绝“闻名于世的杨世友,被江南文士誉为"天末才子"的谢三秀,《康熙字典》首席修撰官周起渭(渔璜),戊戌变法中保举康有为、梁后超、谭嗣同等人的李端芬,名噪京华的文化名人姚华,近代文学家、新闻学家谢六逸,着名地质学家、中科院学部委员(院土)乐森寻,着名土壤学家、中科院学部委员熊毅,着名数学家、中科院学部委员秦元勋等,还有清代的两个状元,文状元赵以炯和武状元曹维城。所以甲秀楼是贵阳人杰地灵的象征,是贵阳山水与文化的精华 我们现在看到的是甲秀楼的石牌坊,上面题词是“城南胜迹”,各位朋友可以在这里留影。牌坊前后有8个石狮子,它们不是通常见到的坐狮或卧狮,而是从高处俯冲下来的雄狮。在贵州的古建筑中;您经常可以看见这样的下山狮,显得虎虎生气,好不威风。我们脚下的这座桥叫浮玉桥,它的桥面并不是平直的,而是有一个起伏,像一条浮在水上的玉带,建筑家在此煞费苦心,因两岸地势高低不同,于是在对岸建起一个大拱,形成一条曲线,增加了桥梁造型的美感。桥的两端,前面有拱南阁、观音阁、翠微阁,后面原有武侯祠。河中有一巨大礁石矗立,名为鳌矶石。河水到了这里,形成了一个漩涡,称为涵碧潭。河边有沙洲,绿草茵茵,名为芳杜洲。一桥飞架南北,把这许多景点连成一气,造成了"烟雨楼台山外寺,画图城郭水中天"的美景。在全国的风景桥中,浮玉桥是有名的,它与杭州苏堤上的“六桥烟雨”,扬州瘦西湖的五亭桥可以媲美。浮玉桥横跨在明净的南明河上,两岸杨柳依依,非常美丽。

  浮玉桥横跨在明净的南明河上,两岸翠柳烟笼。它原先有九个桥孔,桥下的涵碧潭在此回旋荡漾,形成"长江水倒流,九眼照沙洲"的奇观。桥上的这个亭子叫涵碧亭。从远处眺望,半圆形的桥孔与它在水中的倒影合在一起,刚好是个正圆,桥、亭、楼的影子一齐映在水中,恍恍漾漾,给人以“镜中景,水中楼”的朦胧感觉。清晨和傍晚,有人从桥上悠然走过,从远处观看,仿佛是在水上行走,诗人更把这种感受写成了一幅楹联,用“水从碧玉环中出,人在青莲瓣里行”的诗句点出了它的神韵。

  浮玉桥上的甲秀楼是三层三檐四角攒尖顶,高约20米,四个角上刻有珍禽异兽的图案,底层有12根石柱托檐,四周护以雕花汉白玉栏杆,充分体现了中国古建筑的美感。甲秀楼为贵阳主要名胜,素有“小西湖”之称,历代文人墨客往来于此,触景生情,留下很多墨宝,其中尤以清人刘玉山所撰长联最为着名,洋洋洒洒174个字,凝结了贵州的历史文化,开头便是:“五百年稳占鳌矶,独撑天宇,让我一层更上,眼界开拓。”

  过楼抵南岸可游览贵阳仅存的一座始建于明宣德年间,距今560多年的明代建筑"翠微园"。这里原先是一片寺庙和园林,王阳明普经游览过的南庵便在这里。他在《南庵次韵二首》诗中写道:"松林晚映千峰雨"'"渔人收网舟初集"。近年来改建为翠微园,把寺庙建筑与园林庭院合为一体。

  走进大门,耸立在台阶上的殿,是南明时期永历王朝修建的拱南阁。永历王朝,最初建都在广东肇庆,以后辗转迁到贵州,在安龙驻了4年。拱南阁就是这一时期所建,大梁上至今还保留着"永历己未孟秋月吉旦"的字样。己未年即永历九年,也就是公元1655年永历王朝的建筑,随着岁月的流逝,大都毁坏、消失,惟有贵州还保存了一些遗迹,除了拱南阁而外,在安龙还有"十八先生墓"和几个小皇子的坟冢。

  供南阁内陈列着贵州的各种民族工艺品,可供游客自由选购。在它的右侧,翠竹请幽,从前在此建有"龙门书院"。"龙门"二字寄托了一个良好的愿望,希望学生们有朝一日能够像鲤鱼跳龙门一样,高中举人、进土。

  拱南阁右侧的"澹花空翠"园林内有花墙、洞门、长廊、水榭、楼阁,是典型的江南庭院。昔日的翠微阁,临水而建,"半边山楼,半边水楼",颇有诗意。倚楼远眺,明月清风,两岸烟柳,有看不完的美景,道不完的情思,文人雅土经常在此咏诗作赋。

  如今的"澹花空翠"园林,展出各种奇石,有两亿多年前的恐龙化石和海百合化石,有各种形状怪异、能引人遐迩的石头,集中展现了贵州的石文化。盏景和根雕,也是贵州山地文化的一角。

  翠微阁内,开辟了萧娴书法作品陈列馆。萧娴是贵阳人,她是康有为的弟子,是中国当代着名的女书法家。请看她的手迹,在气势宏大的笔触中显出售秀,"飞檐甲天下,落影秀寰中"的条幅,诗句中隐言"甲"与"秀"的意思。"清风待客,明月留人",运笔飞动,词意清雅,表达了贵州人民殷勤好客的情怀,欢迎天下游客来贵州,到甲秀楼乍客。

  甲秀楼是闹市中一处不可多得的清幽之地,景区内古色古香,景区外高楼林立,入夜后灯火辉煌,人影晃动,成为历史文化与现代文明的聚焦点,在现代文明中闪烁着历史的光芒,昂扬着"甲秀天下"的精神风貌,引导人们走向美好的未来。

贵州甲秀楼导游词10

  各位旅客:甲秀楼是贵阳著名风景区,是贵阳的标志,是贵阳的徽章。

  甲秀楼始建于明朝万历20xx年(1598),至今已有400多年历史。最先昌导修建甲秀楼的是当时的贵州巡抚江东之。他很重视文化教育,建楼的用意深远,不但刻意点明贵阳山水秀甲黔中,而且激励人们努力学习,使贵阳'科甲挺秀',人才辈出。甲秀楼还是贵阳'人杰地灵'的象征,是贵阳山水与文化的精华。

  我们最先看到的是甲秀楼的石牌坊,上面题词'黔南胜迹',牌坊前后有8个石狮子,它们不是通常见到的坐狮或卧狮,而是从高处俯冲下来的雄狮。在贵州的古建筑中;您经常可以看见这样的下山狮,显得虎虎生气,好不威风。

  脚下的这座桥叫浮玉桥,它的桥面并不是平盲的,而是有一个起伏,像一条浮在水上的玉带。建筑家在此煞费苦心,因两岸地势高低不同,于是在对岸建起一个大拱,形成一条曲线,增加了桥梁造型的美感。

  桥的两端,前面有拱南阁、观音阁、翠微阁,后面原有武侯祠。河中有一巨大礁石矗立,名为鳌矶石。河水到了这里,形成了一个漩涡,称为涵碧潭。

  大家可以看到甲秀楼是巍然屹立在桥边的鳌矶石上,把人带入了'宛在水中央'的诗情画境。从远处眺望,半圆形的桥孔与它在水中的倒影合在一起,刚好是个正圆。桥、亭、楼的影子一齐映在水中,恍恍漾漾,给人以'镜中景,水中楼'的朦胧感觉。甲秀楼建在蓬矾石上,还有深一层的意思,意在'独占鳌头',人才出众。

  过楼抵南岸可游览贵阳仅存的一座始建于明宣德年间,距今560多年的明代建筑'翠微园'。这里原先是一片寺庙和园林,王阳明普经游览过的南庵便在这里。他在《南庵次韵二首》诗中写道:'松林晚映千峰雨'''渔人收网舟初集'。近年来改建为翠微园,把寺庙建筑与园林庭院合为一体。

  走进大门,可以看到耸立在台阶上的殿,它是南明时期永历王朝修建的拱南阁。永历王朝,最初建都在广东肇庆,以后辗转迁到贵州,在安龙驻了4年。拱南阁就是这一时期所建,大梁上至今还保留着'永历己未孟秋月吉旦'的字样。己未年即永历九年,也就是公元1655年永历王朝的建筑,随着岁月的流逝,大都毁坏、消失,惟有贵州还保存了一些遗迹,除了拱南阁而外,在安龙还有'十八先生墓'和几个小皇子的坟冢。

  供南阁内陈列着贵州的各种民族工艺品,可供游客自由选购。在它的右侧,翠竹请幽,从前在此建有'龙门书院'。'龙门'二字寄托了一个良好的愿望,希望学生们有朝一日能够像鲤鱼跳龙门一样,高中举人、进土。

  翠微阁内,开辟了萧娴书法作品陈列馆。萧娴是贵阳人,她是康有为的弟子,是中国当代著名的女书法家。请看她的手迹,在气势宏大的笔触中显出售秀,'飞檐甲天下,落影秀寰中'的条幅,诗句中隐言'甲'与'秀'的意思。'清风待客,明月留人',运笔飞动,词意清雅,表达了贵州人民殷勤好客的情怀,欢迎天下游客来贵州,到甲秀楼乍客。

贵州甲秀楼导游词11

  甲秀楼作为明代古建筑,被国务院批准列入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名单。著名古楼阁甲秀楼矗立在贵阳南明河中的万鳌矾石上(这块石头酷似传说中的巨鳌)。甲秀楼始建于明万历20xx年,也就是1598年,至今已有400多年历史.,明万历年间(1573—1620)巡抚江东之于此筑堤联结南岸,并建一楼以培风水,名曰“甲秀”,取“科甲挺秀”之意。天启元年(1620xx年)焚毁,总督朱燮元重建,更名来凤阁。复毁。清康熙二十八年(1689年)巡抚田雯重建,仍用旧名。有浮玉桥衔接两岸。从古到今该楼经历了六次大规模的修葺。历经四百年的风吹雨打而仍旧矗立不倒,是贵阳历史的见证,是贵阳文化发展史上的标志。

  甲秀楼在贵阳市城南的南明河上,以河中一块巨石为基而建。始建于明,后楼毁重建,改名“来凤阁”。清代多次重修,并恢复原名。现存建筑是宣统元年(1920xx年)重建的。楼上下三层,白石为栏,层层收进,由桥面至楼顶高约20米。南明河从楼前流过,汇为涵碧潭。楼侧由石拱 “浮玉桥”连接两岸,桥上原有小亭一座叫“涵碧亭”,现已拆除。甲秀楼朱梁碧瓦,四周水光山色,名实相符,堪称甲秀。

  清代贵阳八景之一的“鳌矾浮玉”即为位于贵阳南明河鳌矶石上的甲秀楼,楼系贵州巡抚江东之所建。建楼以前,王阳明的再传弟子马廷锡曾在此建栖云亭讲学传道。楼于明万历二十五年(1597)开始兴建,当时先在沙中垒台作“奋鳌状”,名“鳌头矶”,再于台上建阁,名“甲秀”,取科甲挺秀之意。楼曾几毁几建,1981年维修一新。重修中,发现楼阁底层石墙中嵌有诗碑,后有8块诗复嵌于底层楼壁。甲秀楼高约22.9米,为木结构阁楼,三层三檐四角攒尖顶,画甍翘檐,红棂雕窗,白石巨柱托檐,雕花石栏相护。楼前桥先称江公堤,后改浮玉桥,桥头建有涵碧亭,亭柱镌清咸丰年间贵阳知府汪炳嗷的联语:"水从碧玉环中出,人在青莲瓣里行"。

  贵州巡抚田雯在《黔书》中描述道:“每春波摇绿,秋沚澄清,岸柳乍垂,芽芹正拿,览渔舟之泛泛,洗杯斝以临流,谁谓黔中无佳山冰哉?!”据说甲秀楼初建成时浮玉桥有九孔,桥西侧的沙洲叫芳杜洲,洲上花木缤纷。月朗星稀时,桥与沙洲相映成趣,名“九眼照沙洲”,而后修滨河路九孔石拱桥被填了两孔,筑坝拦水,芳杜洲也没于水底。甲秀楼前原竖有铁柱二根,一为雍正四年(公元1720xx年),云贵总督鄂乐泰镇压古州(今榕江)苗民,收聚兵器,铸铁柱标榜功绩;二为嘉庆2年(公元1797年)云贵总督勒保镇压兴义布依族王囊仙起义,收聚兵器所铸,两柱皆有铭文。二根铁柱现存省博物馆。

贵州甲秀楼导游词12

  甲秀楼是贵阳市的标志。也可以说,是贵阳文化的象征。建楼以前,王阳明的再传弟子马廷锡曾在此建栖云亭讲学传道,张三丰真人曾云游至此,赞叹此地气象万千,将来必是藏龙卧虎之地。

  明万历二十六年,贵州巡抚江东之在此地建楼,名甲秀楼,取科甲挺秀之意。果然,此后贵州出了三位状元,其中两个住在从甲秀楼下流过的南明河畔。

  甲秀楼是一座木结构的阁楼,三层三檐,红棂雕窗,下有十二根白石柱托住檐角,四周以白色雕花石栏围护。总高22.9米,顶层额题“甲秀楼”三字。它与涵碧潭、浮玉桥、芳杜洲、翠微阁、观音寺、武候祠、海潮寺合成一组瑰丽的风景建筑群,旧有“小西湖八景”之称。后虽屡遭毁坏,但经修葺和重建后,仍然气度非凡。

  历代骚人墨客对甲秀楼题咏甚多,其中清人刘玉山所撰206字长联脍炙人口,此联比号称天下第一联的昆明大观楼长联还多26字。它概括了山城贵阳的地理形势及历史变迁。集山光水色为一体的甲秀楼有一种独具魅力的美。夜幕降临,华灯初上,到此一游又是一番别有情趣的享受。

  贴士:如果不是特别喜爱古迹的游客,建议晚上去,甲秀楼的轮廓灯倒映在河水中,很漂亮。由于河水的缘故,夏天晚上很凉爽,夜市也会较白天多,还可以观赏露天卡拉OK。

贵州甲秀楼导游词13

  欢迎大家来到这里,下面我来为大家介绍一下!

  甲秀楼位于贵阳市南部的南明河上,是市内小型人文风景区,犹如西安的大雁塔,武汉的黄鹤楼,成都的望江楼,昆明的大观楼一样,甲秀楼是贵阳的市徽和标志。

  甲秀楼始建于明万历20xx年,也就是1598年,至今已有400多年历史。最先倡导修建甲秀楼的是当时的贵州巡抚江东之,他以河中的一块形状像鳌的巨石作为基础,修建一座桥连接两岸,并筑一楼用以培育风水,取名“甲秀楼”。建楼的用意深远,不但刻意点明贵阳山水甲秀黔中,而且激励人们努力学习,使贵阳“科甲竞秀”,人才辈出。

  自此以后,贵阳果然出了许多著名人物,如明末以“诗书画三绝“闻名于世的杨世友,清代的两个状元,文状元赵以炯和武状元曹维城。所以甲秀楼是贵阳人杰地灵的象征,是贵阳山水与文化的精华。

  我们现在看到的是甲秀楼的石牌坊,上面题词是“城南胜迹”,各位朋友可以在这里留影。我们脚下的这座桥叫浮玉桥,它的桥面并不是平直的,而是有一个起伏,像一条浮在水上的玉带,增加了桥梁造型的美感。在全国的风景桥中,浮玉桥是有名的,它与杭州苏堤上的“六桥烟雨”,扬州瘦西湖的五亭桥可以媲美。浮玉桥横跨在明净的南明河上,两岸杨柳依依,非常美丽。

  浮玉桥上的甲秀楼是三层三檐四角攒尖顶,高约20米,四个角上刻有珍禽异兽的图案,底层有12根石柱托檐,四周护以雕花汉白玉栏杆,充分体现了中国古建筑的美感。浮玉桥原先有九个桥孔,桥下的涵碧潭在此回旋荡漾,形成“长江水倒流,九眼照沙洲”的奇观。桥上的这个亭子叫涵碧亭,从远处眺望,半圆形的桥孔与它在水中的倒影合在一起,刚好是个正圆,桥、亭、楼的影子一齐映在水中,恍恍漾漾,给人以“镜中景,水中楼”的朦胧感觉。诗人更把这种感受写成了一幅楹联,用“水从碧玉环中出,人在青莲瓣里行”的诗句点出了它的神韵。

  甲秀楼为贵阳主要名胜,素有“小西湖”之称,历代文人墨客往来于此,触景生情,留下很多墨宝,其中尤以清人刘玉山所撰长联最为著名,洋洋洒洒174个字,凝结了贵州的历史文化,开头便是:“五百年稳占鳌矶,独撑天宇,让我一层更上,眼界开拓。”

  甲秀楼是闹市中一处不可多得的清幽之地,景区内古色古香,景区外高楼林立,入夜后灯火辉煌,成为历史文化和现代文明的聚焦点。甲秀楼欢迎您下次再来。

贵州甲秀楼导游词14

  甲秀楼位于贵阳市南部的南明河上,是市内小型人文风景区,犹如西安的大雁塔,武汉的黄鹤楼,成都的望江楼,昆明的大观楼一样,甲秀楼是贵阳的市徽和标志。

  甲秀楼始建于明万历20xx年,也就是1598年,至今已有400多年历史。最先倡导修建甲秀楼的是当时的贵州巡抚江东之,他以河中的一块形状像鳌的巨石作为基础,修建一座桥连接两岸,并筑一楼用以培育风水,取名“甲秀楼”。建楼的用意深远,不但刻意点明贵阳山水甲秀黔中,而且激励人们努力学习,使贵阳“科甲竞秀”,人才辈出。

  自此以后,贵阳果然出了许多著名人物,如明末以“诗书画三绝“闻名于世的杨世友,清代的两个状元,文状元赵以炯和武状元曹维城。所以甲秀楼是贵阳人杰地灵的象征,是贵阳山水与文化的精华。

  我们现在看到的是甲秀楼的石牌坊,上面题词是“城南胜迹”,各位朋友可以在这里留影。我们脚下的这座桥叫浮玉桥,它的桥面并不是平直的,而是有一个起伏,像一条浮在水上的玉带,增加了桥梁造型的美感。在全国的风景桥中,浮玉桥是有名的,它与杭州苏堤上的“六桥烟雨”,扬州瘦西湖的五亭桥可以媲美。浮玉桥横跨在明净的南明河上,两岸杨柳依依,非常美丽。

  浮玉桥上的甲秀楼是三层三檐四角攒尖顶,高约20米,四个角上刻有珍禽异兽的图案,底层有12根石柱托檐,四周护以雕花汉白玉栏杆,充分体现了中国古建筑的美感。浮玉桥原先有九个桥孔,桥下的涵碧潭在此回旋荡漾,形成“长江水倒流,九眼照沙洲”的奇观。桥上的这个亭子叫涵碧亭,从远处眺望,半圆形的桥孔与它在水中的倒影合在一起,刚好是个正圆,桥、亭、楼的影子一齐映在水中,恍恍漾漾,给人以“镜中景,水中楼”的朦胧感觉。诗人更把这种感受写成了一幅楹联,用“水从碧玉环中出,人在青莲瓣里行”的诗句点出了它的神韵。

  甲秀楼为贵阳主要名胜,素有“小西湖”之称,历代文人墨客往来于此,触景生情,留下很多墨宝,其中尤以清人刘玉山所撰长联最为著名,洋洋洒洒174个字,凝结了贵州的历史文化,开头便是:“五百年稳占鳌矶,独撑天宇,让我一层更上,眼界开拓。”

贵州甲秀楼导游词15

  甲秀楼作为明代古建筑,被国务院批准列入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名单。著名古楼阁甲秀楼矗立在贵阳南明河中的万鳌矾石上(这块石头酷似传说中的巨鳌)。甲秀楼始建于明万历20xx年,也就是1598年,至今已有400多年历史.,明万历年间(1573—1620)巡抚江东之于此筑堤联结南岸,并建一楼以培风水,名曰“甲秀”,取“科甲挺秀”之意。天启元年(1620xx年)焚毁,总督朱燮元重建,更名来凤阁。复毁。清康熙二十八年(1689年)巡抚田雯重建,仍用旧名。有浮玉桥衔接两岸。从古到今该楼经历了六次大规模的修葺。历经四百年的风吹雨打而仍旧矗立不倒,是贵阳历史的见证,是贵阳文化发展史上的标志。

  甲秀楼在贵阳市城南的南明河上,以河中一块巨石为基而建。始建于明,后楼毁重建,改名“来凤阁”。清代多次重修,并恢复原名。现存建筑是宣统元年(1920xx年)重建的。楼上下三层,白石为栏,层层收进,由桥面至楼顶高约20米。南明河从楼前流过,汇为涵碧潭。楼侧由石拱 “浮玉桥”连接两岸,桥上原有小亭一座叫“涵碧亭”,现已拆除。甲秀楼朱梁碧瓦,四周水光山色,名实相符,堪称甲秀。

  清代贵阳八景之一的“鳌矾浮玉”即为位于贵阳南明河鳌矶石上的甲秀楼,楼系贵州巡抚江东之所建。建楼以前,王阳明的再传弟子马廷锡曾在此建栖云亭讲学传道。楼于明万历二十五年(1597)开始兴建,当时先在沙中垒台作“奋鳌状”,名“鳌头矶”,再于台上建阁,名“甲秀”,取科甲挺秀之意。楼曾几毁几建,1981年维修一新。重修中,发现楼阁底层石墙中嵌有诗碑,后有8块诗复嵌于底层楼壁。甲秀楼高约22.9米,为木结构阁楼,三层三檐四角攒尖顶,画甍翘檐,红棂雕窗,白石巨柱托檐,雕花石栏相护。楼前桥先称江公堤,后改浮玉桥,桥头建有涵碧亭,亭柱镌清咸丰年间贵阳知府汪炳嗷的联语:"水从碧玉环中出,人在青莲瓣里行"。

  贵州巡抚田雯在《黔书》中描述道:“每春波摇绿,秋沚澄清,岸柳乍垂,芽芹正拿,览渔舟之泛泛,洗杯斝以临流,谁谓黔中无佳山冰哉?!”据说甲秀楼初建成时浮玉桥有九孔,桥西侧的沙洲叫芳杜洲,洲上花木缤纷。月朗星稀时,桥与沙洲相映成趣,名“九眼照沙洲”,而后修滨河路九孔石拱桥被填了两孔,筑坝拦水,芳杜洲也没于水底。甲秀楼前原竖有铁柱二根,一为雍正四年(公元1720xx年),云贵总督鄂乐泰镇压古州(今榕江)苗民,收聚兵器,铸铁柱标榜功绩;二为嘉庆2年(公元1797年)云贵总督勒保镇压兴义布依族王囊仙起义,收聚兵器所铸,两柱皆有铭文。二根铁柱现存省博物馆。

贵州甲秀楼导游词16

  甲秀楼是贵阳市的标志。也可以说,是贵阳文化的象征。建楼以前,王阳明的再传弟子马廷锡曾在此建栖云亭讲学传道,张三丰真人曾云游至此,赞叹此地气象万千,将来必是藏龙卧虎之地。

  明万历二十六年,贵州巡抚江东之在此地建楼,名甲秀楼,取科甲挺秀之意。果然,此后贵州出了三位状元,其中两个住在从甲秀楼下流过的南明河畔。

  甲秀楼是一座木结构的阁楼,三层三檐,红棂雕窗,下有十二根白石柱托住檐角,四周以白色雕花石栏围护。总高22.9米,顶层额题“甲秀楼”三字。它与涵碧潭、浮玉桥、芳杜洲、翠微阁、观音寺、武候祠、海潮寺合成一组瑰丽的风景建筑群,旧有“小西湖八景”之称。后虽屡遭毁坏,但经修葺和重建后,仍然气度非凡。

  历代骚人墨客对甲秀楼题咏甚多,其中清人刘玉山所撰206字长联脍炙人口,此联比号称天下第一联的昆明大观楼长联还多26字。它概括了山城贵阳的地理形势及历史变迁。集山光水色为一体的甲秀楼有一种独具魅力的美。夜幕降临,华灯初上,到此一游又是一番别有情趣的享受。

  贴士:如果不是特别喜爱古迹的游客,建议晚上去,甲秀楼的轮廓灯倒映在河水中,很漂亮。由于河水的缘故,夏天晚上很凉爽,夜市也会较白天多,还可以观赏露天卡拉OK。

贵州甲秀楼导游词17

  相传明朝年间,贵阳这个地方出了一位状元②。官府为了讨好他,愿出巨资修一座藏书楼,作为他读书游艺的地方。为此,知府大人请了三位风水先生,在全城察看了一番之后,认为南明桥那里是块风水宝地,回来向知府大人禀报,确定就将藏书楼修在南明桥上,并且取名叫“甲秀楼”。 地点确定后,知府大人又请来了本地最有名的一位石匠和二位木匠,带着他们来到南明桥上看一回,便下令选个黄道吉日动工修建。 知府走后,石匠师傅打了一壶酒,把木匠师傅请到家里,两个人喝了三盅之后,石匠叹口气对木匠说;“兄弟,知府大人下令造楼,哪个敢违抗。只是这南明河上,眼下就只有这一座桥贯通南北,桥上要是再修了藏书楼,这桥就成了状元公的地盘,交通要道不就成了一块禁地吗!日后哪个还敢从桥上经过?有钱的倒可以坐船摆渡,没钱的呢,就只好望河兴叹了。尤其是那些进城卖菜的、推车挑担的,就更不方便了。 木匠说:“大哥说得有道理,这南明桥确实是个交通要道;只是知府大人已经画好了圈圈,你我兄弟二人又怎敢不照办呢?” 石匠说:“顾不得知府大人了。我们还得替百姓着想,不然,日后你我世世代代都要背骂名。” 木匠说;“听大哥的意思,这藏书楼不修了?” 石匠说:“当然要修,只是换个地方就是了。” 木匠问:“换在哪点?” 石匠说:“沿河下去一百二十步,就是块好地方。” 木匠觉得这主意好,就决定这样办。 当天晚上,贵阳城内阴云密布,大雨瓢泼。这两位能工巧匠把自己的师兄师弟,徒子徒孙召集到南明河边,连夜拦河修桥,凿木造楼。远近的居户人家本来就担心知府大人在南明桥上造藏书楼,断了日后过河的通路,现在听说两位匠人另选了一块地方造楼,一个个都冒着风雨,赶来相助。那天晚上,也不知道有多少男女老少在河岸边担石挑土,架梁立柱,只听到人声沸腾,惊天动地。等到东方发白,大雨停了的时候,一座精巧玲珑飞雕梁画柱的楼阁已经矗立在碧波荡漾的南明河新桥的鳌矶石上了。 当“甲秀楼”三个金光闪闪的大字出现在楼阁上之后,知府大人才闻讯来到南明河边。他见藏书楼没有建在南明桥上,十分恼怒,立刻传令叫两个匠人来回话。衙役们四处寻找,就是找不到那个石匠和木匠的踪影。知府大人没有办法,只好将就拿这座九眼新桥上的藏书楼给状元公了。 后来人们才知道,这两位匠人因为害怕官府追究,造完楼后,就带着妻子儿女远走他乡了。所以直到今天,人们一直不知道修造甲秀楼的两位匠人倒底姓什么,叫什么。 注: ①甲秀楼,位于贵阳市城南,南明河中鳌矶石上。初修于明代,后经多次改建和重修。 楼与浮玉桥相连,柳岸堆烟,风景十分秀丽,是贵阳一大风景名胜。 ②贵阳在清光绪年间出了个赵状元。所谓明朝年间出了状元,实系讹传。

贵州甲秀楼导游词18

  各位旅客:甲秀楼是贵阳著名风景区,是贵阳的标志,是贵阳的徽章。

  甲秀楼始建于明朝万历20xx年(1598),至今已有400多年历史。最先昌导修建甲秀楼的是当时的贵州巡抚江东之。他很重视文化教育,建楼的用意深远,不但刻意点明贵阳山水秀甲黔中,而且激励人们努力学习,使贵阳'科甲挺秀',人才辈出。甲秀楼还是贵阳'人杰地灵'的象征,是贵阳山水与文化的精华。

  我们最先看到的是甲秀楼的石牌坊,上面题词'黔南胜迹',牌坊前后有8个石狮子,它们不是通常见到的坐狮或卧狮,而是从高处俯冲下来的雄狮。在贵州的古建筑中;您经常可以看见这样的下山狮,显得虎虎生气,好不威风。

  脚下的这座桥叫浮玉桥,它的桥面并不是平盲的,而是有一个起伏,像一条浮在水上的玉带。建筑家在此煞费苦心,因两岸地势高低不同,于是在对岸建起一个大拱,形成一条曲线,增加了桥梁造型的美感。

  桥的两端,前面有拱南阁、观音阁、翠微阁,后面原有武侯祠。河中有一巨大礁石矗立,名为鳌矶石。河水到了这里,形成了一个漩涡,称为涵碧潭。

  大家可以看到甲秀楼是巍然屹立在桥边的鳌矶石上,把人带入了'宛在水中央'的诗情画境。从远处眺望,半圆形的桥孔与它在水中的倒影合在一起,刚好是个正圆。桥、亭、楼的影子一齐映在水中,恍恍漾漾,给人以'镜中景,水中楼'的朦胧感觉。甲秀楼建在蓬矾石上,还有深一层的意思,意在'独占鳌头',人才出众。

  过楼抵南岸可游览贵阳仅存的一座始建于明宣德年间,距今560多年的明代建筑'翠微园'。这里原先是一片寺庙和园林,王阳明普经游览过的南庵便在这里。他在《南庵次韵二首》诗中写道:'松林晚映千峰雨'''渔人收网舟初集'。近年来改建为翠微园,把寺庙建筑与园林庭院合为一体。

  走进大门,可以看到耸立在台阶上的殿,它是南明时期永历王朝修建的拱南阁。永历王朝,最初建都在广东肇庆,以后辗转迁到贵州,在安龙驻了4年。拱南阁就是这一时期所建,大梁上至今还保留着'永历己未孟秋月吉旦'的字样。己未年即永历九年,也就是公元1655年永历王朝的建筑,随着岁月的流逝,大都毁坏、消失,惟有贵州还保存了一些遗迹,除了拱南阁而外,在安龙还有'十八先生墓'和几个小皇子的坟冢。

  供南阁内陈列着贵州的各种民族工艺品,可供游客自由选购。在它的右侧,翠竹请幽,从前在此建有'龙门书院'。'龙门'二字寄托了一个良好的愿望,希望学生们有朝一日能够像鲤鱼跳龙门一样,高中举人、进土。

  翠微阁内,开辟了萧娴书法作品陈列馆。萧娴是贵阳人,她是康有为的弟子,是中国当代著名的女书法家。请看她的手迹,在气势宏大的笔触中显出售秀,'飞檐甲天下,落影秀寰中'的条幅,诗句中隐言'甲'与'秀'的意思。'清风待客,明月留人',运笔飞动,词意清雅,表达了贵州人民殷勤好客的情怀,欢迎天下游客来贵州,到甲秀楼乍客。

贵州甲秀楼导游词19

  我们现在看到的是甲秀楼的石牌坊,上面题词是“城南胜迹”,各位朋友可以在这里留影。我们脚下的这座桥叫浮玉桥,它的桥面并不是平直的,而是有一个起伏,像一条浮在水上的玉带,增加了桥梁造型的美感。在全国的风景桥中,浮玉桥是有名的,它与杭州苏堤上的“六桥烟雨”,扬州瘦西湖的五亭桥可以媲美。浮玉桥横跨在明净的南明河上,两岸杨柳依依,非常美丽。

  浮玉桥上的甲秀楼是三层三檐四角攒尖顶,高约20米,四个角上刻有珍禽异兽的图案,底层有12根石柱托檐,四周护以雕花汉白玉栏杆,充分体现了中国古建筑的美感。浮玉桥原先有九个桥孔,桥下的涵碧潭在此回旋荡漾,形成“长江水倒流,九眼照沙洲”的奇观。桥上的这个亭子叫涵碧亭,从远处眺望,半圆形的桥孔与它在水中的倒影合在一起,刚好是个正圆,桥、亭、楼的影子一齐映在水中,恍恍漾漾,给人以“镜中景,水中楼”的朦胧感觉。诗人更把这种感受写成了一幅楹联,用“水从碧玉环中出,人在青莲瓣里行”的诗句点出了它的神韵。

  甲秀楼为贵阳主要名胜,素有“小西湖”之称,历代文人墨客往来于此,触景生情,留下很多墨宝,其中尤以清人刘玉山所撰长联最为著名,洋洋洒洒174个字,凝结了贵州的历史文化,开头便是:“五百年稳占鳌矶,独撑天宇,让我一层更上,眼界开拓。”

  甲秀楼是闹市中一处不可多得的清幽之地,景区内古色古香,景区外高楼林立,入夜后灯火辉煌,成为历史文化和现代文明的聚焦点。甲秀楼欢迎您下次再来。

贵州甲秀楼导游词20

  清代贵阳八景之一的“鳌矾浮玉”即为位于贵阳南明河鳌矶石上的甲秀楼,楼系贵州巡抚江东之所建。建楼以前,王阳明的再传弟子马廷锡曾在此建栖云亭讲学传道。楼于明万历二十五年(1597)开始兴建,当时先在沙中垒台作“奋鳌状”,名“鳌头矶”,再于台上建阁,名“甲秀”,取科甲挺秀之意。楼曾几毁几建,1981年维修一新。重修中,发现楼阁底层石墙中嵌有诗碑,后有8块诗复嵌于底层楼壁。甲秀楼高约22.9米,为木结构阁楼,三层三檐四角攒尖顶,画甍翘檐,红棂雕窗,白石巨柱托檐,雕花石栏相护。楼前桥先称江公堤,后改浮玉桥,桥头建有涵碧亭,亭柱镌清咸丰年间贵阳知府汪炳嗷的联语:"水从碧玉环中出,人在青莲瓣里行"。

  贵州巡抚田雯在《黔书》中描述道:“每春波摇绿,秋沚澄清,岸柳乍垂,芽芹正拿,览渔舟之泛泛,洗杯斝以临流,谁谓黔中无佳山冰哉?!”据说甲秀楼初建成时浮玉桥有九孔,桥西侧的沙洲叫芳杜洲,洲上花木缤纷。月朗星稀时,桥与沙洲相映成趣,名“九眼照沙洲”,而后修滨河路九孔石拱桥被填了两孔,筑坝拦水,芳杜洲也没于水底。甲秀楼前原竖有铁柱二根,一为雍正四年(公元1726年),云贵总督鄂乐泰镇压古州今榕江苗民,收聚兵器,铸铁柱标榜功绩;二为嘉庆2年(公元1797年)云贵总督勒保镇压兴义布依族王囊仙起义,收聚兵器所铸,两柱皆有铭文。二根铁柱现存省博物馆。

贵州甲秀楼导游词21

  甲秀楼作为明代古建筑,被国务院批准列入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名单。著名古楼阁甲秀楼矗立在贵阳南明河中的万鳌矾石上(这块石头酷似传说中的巨鳌)。甲秀楼始建于明万历20_年,也就是1598年,至今已有400多年历史.,明万历年间(1573—1620)巡抚江东之于此筑堤联结南岸,并建一楼以培风水,名曰“甲秀”,取“科甲挺秀”之意。天启元年(1620_年)焚毁,总督朱燮元重建,更名来凤阁。复毁。清康熙二十八年(1689年)巡抚田雯重建,仍用旧名。有浮玉桥衔接两岸。从古到今该楼经历了六次大规模的修葺。历经四百年的风吹雨打而仍旧矗立不倒,是贵阳历史的见证,是贵阳文化发展史上的标志。

  甲秀楼在贵阳市城南的南明河上,以河中一块巨石为基而建。始建于明,后楼毁重建,改名“来凤阁”。清代多次重修,并恢复原名。现存建筑是宣统元年(1920_年)重建的。楼上下三层,白石为栏,层层收进,由桥面至楼顶高约20米。南明河从楼前流过,汇为涵碧潭。楼侧由石拱“浮玉桥”连接两岸,桥上原有小亭一座叫“涵碧亭”,现已拆除。甲秀楼朱梁碧瓦,四周水光山色,名实相符,堪称甲秀。

  清代贵阳八景之一的“鳌矾浮玉”即为位于贵阳南明河鳌矶石上的甲秀楼,楼系贵州巡抚江东之所建。建楼以前,王阳明的再传弟子马廷锡曾在此建栖云亭讲学传道。楼于明万历二十五年(1597)开始兴建,当时先在沙中垒台作“奋鳌状”,名“鳌头矶”,再于台上建阁,名“甲秀”,取科甲挺秀之意。楼曾几毁几建,1981年维修一新。重修中,发现楼阁底层石墙中嵌有诗碑,后有8块诗复嵌于底层楼壁。甲秀楼高约22.9米,为木结构阁楼,三层三檐四角攒尖顶,画甍翘檐,红棂雕窗,白石巨柱托檐,雕花石栏相护。楼前桥先称江公堤,后改浮玉桥,桥头建有涵碧亭,亭柱镌清咸丰年间贵阳知府汪炳嗷的联语:"水从碧玉环中出,人在青莲瓣里行"。

  贵州巡抚田雯在《黔书》中描述道:“每春波摇绿,秋沚澄清,岸柳乍垂,芽芹正拿,览渔舟之泛泛,洗杯斝以临流,谁谓黔中无佳山冰哉?!”据说甲秀楼初建成时浮玉桥有九孔,桥西侧的沙洲叫芳杜洲,洲上花木缤纷。月朗星稀时,桥与沙洲相映成趣,名“九眼照沙洲”,而后修滨河路九孔石拱桥被填了两孔,筑坝拦水,芳杜洲也没于水底。甲秀楼前原竖有铁柱二根,一为雍正四年(公元1720_年),云贵总督鄂乐泰镇压古州(今榕江)苗民,收聚兵器,铸铁柱标榜功绩;二为嘉庆2年(公元1797年)云贵总督勒保镇压兴义布依族王囊仙起义,收聚兵器所铸,两柱皆有铭文。二根铁柱现存省博物馆。

贵州甲秀楼导游词22

  甲秀楼是贵阳市的标志。也可以说,是贵阳文化的象征。建楼以前,王阳明的再传弟子马廷锡曾在此建栖云亭讲学传道,张三丰真人曾云游至此,赞叹此地气象万千,将来必是藏龙卧虎之地。

  明万历二十六年,贵州巡抚江东之在此地建楼,名甲秀楼,取科甲挺秀之意。果然,此后贵州出了三位状元,其中两个住在从甲秀楼下流过的南明河畔。

  甲秀楼是一座木结构的阁楼,三层三檐,红棂雕窗,下有十二根白石柱托住檐角,四周以白色雕花石栏围护。总高22.9米,顶层额题“甲秀楼”三字。它与涵碧潭、浮玉桥、芳杜洲、翠微阁、观音寺、武候祠、海潮寺合成一组瑰丽的风景建筑群,旧有“小西湖八景”之称。后虽屡遭毁坏,但经修葺和重建后,仍然气度非凡。

  历代骚人墨客对甲秀楼题咏甚多,其中清人刘玉山所撰206字长联脍炙人口,此联比号称天下第一联的昆明大观楼长联还多26字。它概括了山城贵阳的地理形势及历史变迁。集山光水色为一体的甲秀楼有一种独具魅力的美。夜幕降临,华灯初上,到此一游又是一番别有情趣的享受。

  贴士:如果不是特别喜爱古迹的游客,建议晚上去,甲秀楼的轮廓灯倒映在河水中,很漂亮。由于河水的缘故,夏天晚上很凉爽,夜市也会较白天多,还可以观赏露天卡拉OK。

贵州甲秀楼导游词23

  相传明朝年间,贵阳这个地方出了一位状元②。官府为了讨好他,愿出巨资修一座藏书楼,作为他读书游艺的地方。为此,知府大人请了三位风水先生,在全城察看了一番之后,认为南明桥那里是块风水宝地,回来向知府大人禀报,确定就将藏书楼修在南明桥上,并且取名叫“甲秀楼”。

  地点确定后,知府大人又请来了本地最有名的一位石匠和二位木匠,带着他们来到南明桥上看一回,便下令选个黄道吉日动工修建。知府走后,石匠师傅打了一壶酒,把木匠师傅请到家里,两个人喝了三盅之后,石匠叹口气对木匠说;“兄弟,知府大人下令造楼,哪个敢违抗。只是这南明河上,眼下就只有这一座桥贯通南北,桥上要是再修了藏书楼,这桥就成了状元公的地盘,交通要道不就成了一块禁地吗!日后哪个还敢从桥上经过?有钱的倒可以坐船摆渡,没钱的呢,就只好望河兴叹了。尤其是那些进城卖菜的、推车挑担的,就更不方便了。木匠说:“大哥说得有道理,这南明桥确实是个交通要道;只是知府大人已经画好了圈圈,你我兄弟二人又怎敢不照办呢?”石匠说:“顾不得知府大人了。我们还得替百姓着想,不然,日后你我世世代代都要背骂名。” 木匠说;“听大哥的意思,这藏书楼不修了?”石匠说:“当然要修,只是换个地方就是了。” 木匠问:“换在哪点?” 石匠说:“沿河下去一百二十步,就是块好地方。” 木匠觉得这主意好,就决定这样办。当天晚上,贵阳城内阴云密布,大雨瓢泼。这两位能工巧匠把自己的师兄师弟,徒子徒孙召集到南明河边,连夜拦河修桥,凿木造楼。远近的居户人家本来就担心知府大人在南明桥上造藏书楼,断了日后过河的通路,现在听说两位匠人另选了一块地方造楼,一个个都冒着风雨,赶来相助。那天晚上,也不知道有多少男女老少在河岸边担石挑土,架梁立柱,只听到人声沸腾,惊天动地。等到东方发白,大雨停了的时候,一座精巧玲珑飞雕梁画柱的楼阁已经矗立在碧波荡漾的南明河新桥的鳌矶石上了。

  当“甲秀楼”三个金光闪闪的大字出现在楼阁上之后,知府大人才闻讯来到南明河边。他见藏书楼没有建在南明桥上,十分恼怒,立刻传令叫两个匠人来回话。衙役们四处寻找,就是找不到那个石匠和木匠的踪影。知府大人没有办法,只好将就拿这座九眼新桥上的藏书楼给状元公了。后来人们才知道,这两位匠人因为害怕官府追究,造完楼后,就带着妻子儿女远走他乡了。所以直到今天,人们一直不知道修造甲秀楼的两位匠人倒底姓什么,叫什么。

  注: ①甲秀楼,位于贵阳市城南,南明河中鳌矶石上。初修于明代,后经多次改建和重修。 楼与浮玉桥相连,柳岸堆烟,风景十分秀丽,是贵阳一大风景名胜。②贵阳在清光绪年间出了个赵状元。所谓明朝年间出了状元,实系讹传。

贵州甲秀楼导游词24

  欢迎大家来到这里,下面我来为大家介绍一下!

  甲秀楼位于贵阳市南部的南明河上,是市内小型人文风景区,犹如西安的大雁塔,武汉的黄鹤楼,成都的望江楼,昆明的大观楼一样,甲秀楼是贵阳的市徽和标志。

  甲秀楼始建于明万历20xx年,也就是1598年,至今已有400多年历史。最先倡导修建甲秀楼的是当时的贵州巡抚江东之,他以河中的一块形状像鳌的巨石作为基础,修建一座桥连接两岸,并筑一楼用以培育风水,取名“甲秀楼”。建楼的用意深远,不但刻意点明贵阳山水甲秀黔中,而且激励人们努力学习,使贵阳“科甲竞秀”,人才辈出。

  自此以后,贵阳果然出了许多著名人物,如明末以“诗书画三绝“闻名于世的杨世友,清代的两个状元,文状元赵以炯和武状元曹维城。所以甲秀楼是贵阳人杰地灵的象征,是贵阳山水与文化的精华。

  我们现在看到的是甲秀楼的石牌坊,上面题词是“城南胜迹”,各位朋友可以在这里留影。我们脚下的这座桥叫浮玉桥,它的桥面并不是平直的,而是有一个起伏,像一条浮在水上的玉带,增加了桥梁造型的美感。在全国的风景桥中,浮玉桥是有名的,它与杭州苏堤上的“六桥烟雨”,扬州瘦西湖的五亭桥可以媲美。浮玉桥横跨在明净的南明河上,两岸杨柳依依,非常美丽。

  浮玉桥上的甲秀楼是三层三檐四角攒尖顶,高约20米,四个角上刻有珍禽异兽的图案,底层有12根石柱托檐,四周护以雕花汉白玉栏杆,充分体现了中国古建筑的美感。浮玉桥原先有九个桥孔,桥下的涵碧潭在此回旋荡漾,形成“长江水倒流,九眼照沙洲”的奇观。桥上的这个亭子叫涵碧亭,从远处眺望,半圆形的桥孔与它在水中的倒影合在一起,刚好是个正圆,桥、亭、楼的影子一齐映在水中,恍恍漾漾,给人以“镜中景,水中楼”的朦胧感觉。诗人更把这种感受写成了一幅楹联,用“水从碧玉环中出,人在青莲瓣里行”的诗句点出了它的神韵。

  甲秀楼为贵阳主要名胜,素有“小西湖”之称,历代文人墨客往来于此,触景生情,留下很多墨宝,其中尤以清人刘玉山所撰长联最为著名,洋洋洒洒174个字,凝结了贵州的历史文化,开头便是:“五百年稳占鳌矶,独撑天宇,让我一层更上,眼界开拓。”

  甲秀楼是闹市中一处不可多得的清幽之地,景区内古色古香,景区外高楼林立,入夜后灯火辉煌,成为历史文化和现代文明的聚焦点。甲秀楼欢迎您下次再来。

贵州甲秀楼导游词25

  各位旅客:甲秀楼是贵阳著名风景区,是贵阳的标志,是贵阳的徽章。

  甲秀楼始建于明朝万历20xx年(1598),至今已有400多年历史。最先昌导修建甲秀楼的是当时的贵州巡抚江东之。他很重视文化教育,建楼的用意深远,不但刻意点明贵阳山水秀甲黔中,而且激励人们努力学习,使贵阳'科甲挺秀',人才辈出。甲秀楼还是贵阳'人杰地灵'的象征,是贵阳山水与文化的精华。

  我们最先看到的是甲秀楼的石牌坊,上面题词'黔南胜迹',牌坊前后有8个石狮子,它们不是通常见到的坐狮或卧狮,而是从高处俯冲下来的雄狮。在贵州的古建筑中;您经常可以看见这样的下山狮,显得虎虎生气,好不威风。

  脚下的这座桥叫浮玉桥,它的桥面并不是平盲的,而是有一个起伏,像一条浮在水上的玉带。建筑家在此煞费苦心,因两岸地势高低不同,于是在对岸建起一个大拱,形成一条曲线,增加了桥梁造型的美感。

  桥的两端,前面有拱南阁、观音阁、翠微阁,后面原有武侯祠。河中有一巨大礁石矗立,名为鳌矶石。河水到了这里,形成了一个漩涡,称为涵碧潭。

  大家可以看到甲秀楼是巍然屹立在桥边的鳌矶石上,把人带入了'宛在水中央'的诗情画境。从远处眺望,半圆形的桥孔与它在水中的倒影合在一起,刚好是个正圆。桥、亭、楼的影子一齐映在水中,恍恍漾漾,给人以'镜中景,水中楼'的朦胧感觉。甲秀楼建在蓬矾石上,还有深一层的意思,意在'独占鳌头',人才出众。

  过楼抵南岸可游览贵阳仅存的一座始建于明宣德年间,距今560多年的明代建筑'翠微园'。这里原先是一片寺庙和园林,王阳明普经游览过的南庵便在这里。他在《南庵次韵二首》诗中写道:'松林晚映千峰雨'''渔人收网舟初集'。近年来改建为翠微园,把寺庙建筑与园林庭院合为一体。

  走进大门,可以看到耸立在台阶上的殿,它是南明时期永历王朝修建的拱南阁。永历王朝,最初建都在广东肇庆,以后辗转迁到贵州,在安龙驻了4年。拱南阁就是这一时期所建,大梁上至今还保留着'永历己未孟秋月吉旦'的字样。己未年即永历九年,也就是公元1655年永历王朝的建筑,随着岁月的流逝,大都毁坏、消失,惟有贵州还保存了一些遗迹,除了拱南阁而外,在安龙还有'十八先生墓'和几个小皇子的坟冢。

  供南阁内陈列着贵州的各种民族工艺品,可供游客自由选购。在它的右侧,翠竹请幽,从前在此建有'龙门书院'。'龙门'二字寄托了一个良好的愿望,希望学生们有朝一日能够像鲤鱼跳龙门一样,高中举人、进土。

  翠微阁内,开辟了萧娴书法作品陈列馆。萧娴是贵阳人,她是康有为的弟子,是中国当代著名的女书法家。请看她的手迹,在气势宏大的笔触中显出售秀,'飞檐甲天下,落影秀寰中'的条幅,诗句中隐言'甲'与'秀'的意思。'清风待客,明月留人',运笔飞动,词意清雅,表达了贵州人民殷勤好客的情怀,欢迎天下游客来贵州,到甲秀楼乍客。

贵州甲秀楼导游词26

  各位团友大家好,今天我们要游览的是贵阳著名风景区——甲秀楼。甲秀楼位于贵阳市南部的南明河上,是市内的一座人文景观,犹如西安的大雁塔、武汉的黄鹤楼、成都的望江楼一样,它是贵阳市的市徽和标志。

  甲秀楼始建于明万历26年,也就是公元1598年,至今已有400多年的历史。最先倡导修建甲秀楼的是当时的贵州巡抚江东之,他很重视文化教育,建楼的用意深远,不但刻意点明贵阳山水秀甲黔中,而且激励人们努力学习,使贵阳"科甲挺秀",人才辈出。自此之后,贵阳确实出了一些名人:例如《康熙字典》首席修撰官周起渭(渔璜),戊戌变法中保举康有为、梁启超等人的李端芬,清朝的两个状元文状元赵以炯和武状元曹维城。在甲秀楼里你还可以看见贵州的许多名人以及他们的生平介绍。所以说甲秀楼是贵阳"人杰地灵"的象征,是贵阳山水与文化的精华。

  现在我们看到的是甲秀楼的简介,介绍了甲秀楼的由来,抬头便是石牌坊,上面题词"城南胜迹",大家往下看,就可以看到牌坊前后共有8个石狮子,它们不是通常见到的坐狮或卧狮,而是从高处俯冲下来的雄狮。在贵州的古建筑中您经常可以看见这样的下山狮,显得虎虎生气,好不威风。游客朋友们,有兴趣的不妨去留个影,做个纪念。

贵州甲秀楼导游词27

  各位游客,大家好,欢迎各位来到爽爽的贵阳。我是你们今天的导游,你们可以叫我,今天就由我带领给位领略贵阳的风采,我们今天要去的地方是“鳌矾浮玉”甲秀楼。

  甲秀楼,犹如西安的大雁塔、武汉的黄鹤楼、成都的望江楼、昆明的大观楼都是这些城市的标志一样,甲秀楼是贵阳的标志,是贵阳的徽章。

  甲秀楼始建于明朝万历20xx年(1598),至今已有400多年历史。最先昌导修建甲秀楼的是当时的贵州巡抚江东之。他很重视文化教育,建楼的用意深远,不但刻意点明贵阳山水秀甲黔中,而且激励人们努力学习,使贵阳"科甲挺秀",人才辈出。

  自此以后,贵阳果然出了许多著名人物。例如:明末以"诗书画三绝"闻名于世的杨龙友,被江南文士誉为"天末才子"的谢三秀,等。清代还出了两个状元,一个是武状元曹维城,另一个是文状元赵以炯。甲秀楼是贵阳"人杰地灵"的象征。最先看到的是甲秀楼的石牌坊,上面题词"黔南胜迹",游客们都会在这里留影。牌坊前后有8个石狮子,它们不是通常见到的坐狮或卧狮,而是从高处俯冲下来的雄狮。在贵州的古建筑中;您经常可以看见这样的下山狮,显得虎虎生气,好不威风。

  脚下的这座桥叫浮玉桥,它的桥面并不是平盲的,而是有一个起伏,像一条浮在水上的玉带。建筑家在此煞费苦心,因两岸地势高低不同,于是在对岸建起一个大拱,形成一条曲线,增加了桥梁造型的美感。 桥的两端,前面有拱南阁、观音阁、翠微阁,后面原有武侯祠。河中有一巨大礁石矗立,名为鳌矶石。河水到了这里,形成了一个漩涡,称为涵碧潭。

  在全国的风景桥中,浮玉桥是有名的,它可与杭州苏堤上的"六桥烟雨"、扬州瘦西湖的五亭桥相媲美。虽说北京颐和园的玉带桥比它长,比它雄伟,但这种桥型出现的时间比北京的玉带桥要早两百多年。

  浮玉桥横跨在明净的南明河上,两岸翠柳烟笼。它原先有九个桥孔,桥下的涵碧潭在此回旋荡漾,形成"长江水倒流,九眼照沙洲"的奇观。桥上的这个亭子叫涵碧亭。清晨和傍晚,有人从桥上悠然走过,从远处观看,仿佛是在水上行走,诗人把这种感受写成了一幅楹联,用"水从碧玉环中流,人在青莲瓣里行"的诗句点出它的神韵。

  甲秀楼巍然屹立在桥边的鳌矶石上,把人带入了"宛在水中央"的诗情画境。从远处眺望,半圆形的桥孔与它在水中的倒影合在一起,刚好是个正圆。桥、亭、楼的影子一齐映在水中,恍恍漾漾,给人以"镜中景,水中楼"的朦胧感觉。甲秀楼建在蓬矾石上,还有深一层的意思,意在"独占鳌头",人才出众。清人刘玉山写了一幅《甲秀楼长联》,共174字,凝结了贵州的历史文化。开头便是:"五百年稳占鳌矶,独撑天宇,让我一层更上,眼界开拓。"

  过楼抵南岸可游览贵阳仅存的一座始建于明宣德年间,距今560多年的明代建筑"翠微园"。这里原先是一片寺庙和园林,王阳明普经游览过的南庵便在这里。他在《南庵次韵二首》诗中写道:"松林晚映千峰雨"'"渔人收网舟初集"。近年来改建为翠微园,把寺庙建筑与园林庭院合为一体。 走进大门,耸立在台阶上的殿,是南明时期永历王朝修建的拱南阁。永历王朝,最初建都在广东肇庆,以后辗转迁到贵州,在安龙驻了4年。拱南阁就是这一时期所建,大梁上至今还保留着"永历己未孟秋月吉旦"的字样。

  供南阁内陈列着贵州的各种民族工艺品,可供游客自由选购。在它的右侧,翠竹请幽,从前在此建有"龙门书院"。"龙门"二字寄托了一个良好的愿望,希望学生们有朝一日能够像鲤鱼跳龙门一样,高中举人、进土。

  翠微阁内,开辟了萧娴书法作品陈列馆。萧娴是贵阳人,她是康有为的弟子,是中国当代著名的女书法家。请看她的手迹,在气势宏大的笔触中显出售秀,"飞檐甲天下,落影秀寰中"的条幅,诗句中隐言"甲"与"秀"的意思。"清风待客,明月留人",运笔飞动,词意清雅,表达了贵州人民殷勤好客的情怀,欢迎天下游客来贵州,到甲秀楼乍客。 甲秀楼是闹市中一处不可多得的清幽之地,景区内古色古香,景区外高楼林立,入夜后灯火辉煌,人影晃动,成为历史文化与现代文明的聚焦点。

  好了,各位亲爱的游客,我们今天的游览到此结束,现在剩下的时间呢,各位可以随意的参观拍照留恋,我们的集合时间是x时x分,我们集合地点就在门口处的大石牌坊处,请大家记住集合时间和地点我将在哪里等候各位,谢谢大家。

推荐阅读:

  关于四川洛带古镇的导游词

  关于重庆芙蓉洞的导游词

  辽宁红海滩导游词

  布达拉宫导游词-考证必看

  2023年江苏拙政园的导游词

  苏州木渎导游词解说

AD位1

相关推荐

AD位2

热门图文

AD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