丽江概况导游词
丽江概况导游词(通用6篇)
丽江概况导游词1
丽江纳西人历来重教尚文,许多人擅长诗琴书画。在古城多彩的节庆活动中,除了通宵达旦的民族歌舞和乡土戏曲,业余演奏的“纳西古乐”最为着名。其中,《白沙细乐》为集歌、舞、乐为一体的大型古典音乐套曲,被誉为“活的音乐化石”;另一部丽江《洞经音乐》则源自古老的道教音乐,它保留着许多早已失传的中原辞曲音韵。丽江纳西古乐曾应邀赴欧洲多国演出,受到观众的热烈欢迎和赞誉。由于乐队成员多是来自民间年逾古稀的老人,因此又有“纳西寿星乐团”的美誉。
大智大慧的纳西先民,在漫长的社会实践和生产劳动中,创造了光辉灿烂的东巴文化。东巴文化以东巴教为载体,以东巴经为主要纪录方式,它是伴随着纳西族漫长历史发慌逐步形成和演化的活形态文化,约形成于唐宋时期,有近千年历史。东巴教是纳西族原始宗教,且兼收并蓄其他宗教,笃信万物有灵,为多神教。东巴文是一种兼备表意和表音成分的图画象形文字。纳西象形文字只有1400多个单字,但词语异常丰富,能充分表达细腻的情感,也能记叙说明复杂的万事万物,还能写诗作文章,是目前世界上唯一“活着的象形文字”。用象形文字书写并保留下来的经—文共有两万余册。卷帙浩繁的经书,内容丰富多采。涉含哲学、历史、天文、宗教、巫医、民俗、文学、艺术等各方面,堪称纳西族古代社会的百简科全书。东巴文化以其自己独特的科研价值和艺术价值,几百年来始终吸引着许多中外学者和有志之士,前来研究翻译和观赏。东巴文化是纳西人民对世界人类的伟大贡献。
纳西古乐是古城文化的灵魂与象征,是丽江古城一道典雅的风景。纳西古乐是唐宋以来的一些词牌和曲牌音乐。在洪武年间(公元1368年)以后,这种音乐就陆续地传到了丽江。这种音乐在中原地区早已成为绝音,但自传至丽江后被广泛地传播开来,在乡村在小镇随处都听到这美妙的声音。纳西古乐保存至今,还有22个曲目,其中有的融进了纳西族自己的思想感情和演奏风格。纳西古乐被中外学者和广大音乐爱好者称为“音乐活化石”、“和平之音”、“仙乐天音”。聆听纳西古乐使人真正感受到“此曲只应天上有,人间能有几回闻”的意境。经过近二十年的弘扬与宣传,纳西古乐已走出国门走向世界,在世界乐坛上找到了自己应有的位置。1995年大研古乐会出访英国引起轰动;1997年2月在香港艺术节演出受到高度评价;1998年在被称为中国最高音乐殿坛的北京音乐厅演出,进一步证明了纳西古乐的艺术价值;1998年5月受挪威国王的邀请,在挪威国庆节上隆重演出;之后,相继前往法国、比利时、瑞典、中国台湾、美国等国家和地区演出,受到了热烈欢迎和高度评价。纳西古乐以其独特的艺术魅力放射出灿烂的光辉,日益为世界所认识和青睐。
闻名于世的丽江壁画,分布在古城及周围15座寺庙内,这些明清壁画,具有多种宗教及各教派内容融合并存的突出特点。遗存于丽江白沙村大宝积宫的大型壁画《无量寿如来会》,把汉传佛教、藏传佛教和道教的百尊神佛像绘在一起,反映了纳西族宗教文化的特点。
丽江一带迄今流传着一种图画象形文字“东巴文”。这种纳西族先民用来记录东巴教经—文的独特文字,是世界上唯一活着的图画象形文。如今分别收藏在中国以及欧美一些国家图书馆、博物馆中的20xx0多卷东巴经古籍,记录着纳西族千百年辉煌的历史文化。其中称作《磋模》的东巴舞谱,包括数十种古乐舞的舞蹈艺术中,是极为罕见的珍贵文献。被誉为古代纳西族“百科全书”的东巴经,对研究纳西族的历史、文化具有重要价值。
穿过了五一街便看到了许多小桥,在我们脚下这座小石桥大家不防坐下来休息一下,看到桥旁“百岁坊”字样,不难猜测这就是百岁坊,试想一下百岁坊的由来,一般人都会想百岁坊老人有关,这就对了。好了,关于丽江古城的介绍就先到这了,剩下的时间大家请尽情的欣赏古城风景,在欣赏的同时呢别忘了保护古城的环境。
丽江概况导游词2
各位游客,参观完玉泉公园后接下来的时间我们将要游览的景点是号称“东方威尼斯”的丽江古城。也是丽江最著名的景点—丽江古城。我们顺着从古城西北端悠悠流至城南的玉泉水来到被称作为“高原姑苏”的丽江古城。在此各位嘉宾就会想,小x怎能口出狂言,敢把这高原小城称得如此夸张,其实一点都没有被小x夸大,丽江古城就是因为有玉泉水贯穿全城由古城分成西河、中河、东河三条支流,再分成无数股支流。城内亦有多处龙潭、泉眼出水。古城利用这种有利的条件,街道自由布局,不求网络的工整,主街傍河,小巷临渠,清澈的泉水穿街流镇,穿墙过屋,“家家流水,户户垂杨”的诗意是这座古城的真实写照,这里虽是云贵高原小镇,却颇有江南水乡的特色。
山川流水环抱中的丽江县城,相传因形似一方大砚而得名“大研镇”。它由大研、白沙、束河三部分组成,大研古城是它们的集中代表,所以人们常常把它叫作大研古城或大研镇。而且大研
古城位于丽江盆地的中心,古城的西南角耸立着酷似书天巨笔的文笔锋,丽江盆地则象一方碧玉做成的大砚台,古时“研”和“砚”相通,所以古城叫大研。说话间我们便到了古城,城口最引人注意的应该是一双水车吧,有人说它是子母水车,也有人说它是情人水车。过去古城里就有水车,今天在一些偏远之地也在使用。
古城形成于南宋后期,已有八百多年的历史,面积3。8平方公里,常住人口约三万人,1986年成为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1997年又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丽江古城除了同苏州古城一样具有“小桥流水人家”的特色外,还在古城选址、街道和房屋布局、纳西民居等方面别具一格。
丽江的世界文化遗产由白沙古镇、束河古镇和大研古镇三部分组成,但对于各位嘉宾来说,吸引力最大的是大研古镇,古城的入口很多,大家随着小x从右边的入口进入,看见了显眼的水车后,紧接着右边是写有江*民主席题词的照壁,古城里有三房一照壁的民居,那照壁就象各位嘉宾看到得着一块。再往右是水龙柱,龙是管水的,古城里的土木建筑最怕火,但水能克火,所以这个水龙柱代表古城人民免除火灾的愿望。千百年来,古城人民象爱护自己的眼睛一样爱护古城,也请各位朋友象古城人民一样爱护古城,不乱扔烟头垃圾。再看世界文化遗产标志,圆圈代表地球、自然,方框代表人类创造的文明,圆圈和方框相连,代表人与自然要和谐统一,丽江古城就是人与自然和谐统一的杰作。右边的这些石刻称得上是丽江的“清明上河图”,是一幅浓郁的纳西风情画。我们脚下是“巴格图”,是纳西先民根据五行学说创造的,东巴祭司常用它来定方位和占卜等。
丽江地处金沙江上游,历史悠久,风光秀美,自然环境雄伟,是古代羌人的后裔、纳西族的故乡。丽江古城海拔2,400米,是丽江纳西族自治县的中心城市,是中国历史文化名城之一,是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
探寻它的过去,人们发现这片曾被遗忘的“古纳西王国”,远古以来已有人类生息繁衍。今日的主人纳西民族,则是古代南迁羌人的后裔。在千百年的悠长岁月里,他们辛勤劳作,筑起自己美好的家园。
这里地处滇、川、藏交通要道,古时候频繁的商旅活动,促使当地人丁兴旺,很快成为远近闻名的集市和重镇。一般认为丽江建城始于宋末元初。公元1253年,忽必烈(元世祖)南徵大理国时,就曾驻军于此。由此开始,直至清初的近五百年里,丽江地区皆为中央王朝管辖下的纳西族木氏先祖及木氏土司(1382年设立)世袭统治。其间,曾遍游云南的明代地理学家徐霞客(1587——1641),在《滇游日记》中描述当时丽江城“民房群落,瓦屋栉比”,明末古城居民达千余户,可见城镇营建已颇具规模。
从丽江北眺,是高耸云天的玉龙雪山,景致雄奇变幻。民谣说它“一山有四季,十里不同天”。这里素有“动植物宝库”的美誉,又是巨大的天然水库。
走进丽江彩石铺成的古老街道,漫游镇北商业中心四方街,便见河渠流水淙淙,河畔垂柳拂水,市肆民居或门前架桥,或屋后有溪,街头巷尾无数涓涓细流,穿墙绕户蜿蜒而去。这股股清流都来自城北象山脚下的玉泉。
城内早年依地下涌泉修建的白马龙潭和多处井泉至今尚存,人们创造出“一潭一井三塘水”的用水方法,即头塘饮水、二塘洗菜、三塘洗衣,清水顺序而下,既科学又卫生。居民还以水洗街,只要放闸堵河,水溢石板路面顺势下泄,便可涤尽污秽,保持街市清洁。
依山就水的丽江大研镇,既无高大围城,也无轩敞大道,但它古朴如画,处处透出自然和谐。镇内屋宇因地势和流水错落起伏,人们以木石与泥土构筑起美观适用的住宅,融入了汉、白、藏民居的传统,形成独特风格。当地常见的是“三坊一照壁”式民宅,即主房、厢房与壁围成的三合院。每房三间两层,朝南的正房供长辈居住,东西厢房一般由下辈住用。房屋多在两面山墙伸出的檐下,装饰一块鱼形或叶状木片,名曰“悬鱼”,以祈“吉庆有余”。许多庭院门楼雕饰精巧,院内以卵石、瓦片、花砖铺地面,正面堂屋一般有六扇格子门窗,窗心的雕刻大多是四季花卉或吉祥鸟兽。堂前廊檐大多比较宽,是一处温馨惬意的活动空间。
小x在古城给大家讲了那么多,大家也看了那么多,但是马上就要进入古城了,怎么就没有看到城门呢?其实各位嘉宾是看不到的,这也是丽江古城的一奇,即看不到城门,也看不到城墙,因为古城根本没有城墙和城门,因为纳西族的头领姓“木”,如果建了城墙和城门就变成了“困”字,所以古城没有城墙,也没有城门了。
各位嘉宾心目中一定有这样一个问题,象这样的古城在中国有的是,为什么这个高原上的偏僻的古城竟被评上呢?想要得到答案,各位嘉宾请随小x一同去游览一翻。一条小巷、一户人家,一不小心你就站在了一百年的历史上了,这种感觉,在路上、在各个庭院中,您随处都能感受到。所以这座古城不是因为拍戏或是故弄玄虚而建的,是一座真实的活着的古城,不信您看看脚下,您就会觉得比刚
才走的路光滑多了,一块块的五花石板,象是有许多碎石沾在一起,但它是一种丽江特有的乐角岩,采自周围的山上,因为五颜六色,所以当地人称五花石,人行马踏,经过几百年,磨得光滑透亮,雨水一流,诗意就在你脚下了,这条街就叫新华街。在街道两旁,偶尔会看到一些人家门上贴有不同颜色的对联,纳西人有人仙逝,都要纪念三年,第一年白联黑字,第二年绿联黑字,第三年贴对联,这是纳西人对死去亲人的怀念,经过一些林立的铺面,清澈的河水,小桥垂柳便印入大家眼帘,而在各位都没有见过的这么清澈的河边看到了一排排的桌椅和一阵阵的音乐传入耳中,这便是客人所谓的“洋人街”,但这条街上的铺面并非洋人所开,这里的酒吧又书生气的,有叛逆性的,有纯生意性的,各人可各取所需。城市里的人到丽江“充电”的方便之处就是在酒吧找感觉,尤其以外国人为多。有就有朋友,有小桥流水,只要不醉,人生是可找到一刻逍遥的。在经过酒吧街之后便看到了一座小石桥,因为早先在这里卖豌豆,所以称为豌豆桥,桥西的小门楼便是科贡坊,科贡坊的名于坊后小巷,清朝嘉庆年间,巷内杨家有两兄弟同时中举,到道光年间,弟弟又中举,此事是丽江人得意之事,官府为了表彰杨家,激励来者,特立此坊。站在这里向东望去,眼前一片开阔,这便是中心四方街,四方街是古城的中心广场,占地约五亩,为什么叫四方街,主要有两种说法,一种说法是因为广场的形状很象方形的知府大印,由土司取名叫四方街,取“权镇四方”之意,也有人说这里的道路通向四面八方,是四面八方的人流,物流集散地,所以叫四方街,那么四方街为什么这样有名呢?如果说我国北方又一条世界闻名的贸易通道——丝绸之路的话,我国南方也有一条被称为“茶马古道”的贸易通道,它是藏区以及丽江的马匹、皮毛、藏药等特产和南方的茶叶、丝绸、珠宝等商品的一条贸易通道,丽江古城是茶马古道上的重镇,四方街则是这个重镇的贸易中心,从古到今,四方街都是一和露天集市,这个集市从开始至今有三百年的历史,要体会到四方街的一天才能领略到其中的奥妙,清晨,早起的人们开始买早点,是朦朦胧胧正在伸赖腰的四方街;午,买铜、买山货、买小吃的商贩组成繁荣的市面,这是精力旺盛的四方街;天刚黑,生意人回家了,又经过一次摩擦的五花石板还剩着人和阳光的余温,在桥头晒太阳的老人换成了孩童嬉戏,两侧酒吧又透出夜色的油光,这是化了妆的四方街;凌晨两点左右,四方街人去街空,小巷深不测,只有流水之声高低起伏,这是素面朝天的丽江。
“丽君从来喜植树,山城无处不飞花”,丽江男人一生有三件大事:盖房子、娶媳妇、晒太阳。丽江男人对种花、养鸟、写字、画画、打麻将有着特别的嗜好和特别多的时间,男人擅长一切在院内的活动,除此之外,他们最爱的一项户外活动便是坐客,而纳西女人一年当中只有在大年初一才能睡一天的懒觉。从“盼吉妹”到“阿奶”眨眼的功夫却单纯只有两个字“勤劳”,纳西女人从早到晚干活,从体力活到小生意,从收拾田地到杀猪,从缝补衣服到生火做饭,个个像下凡的仙女,而男人们则闲了下来,这一闲就不得了。纳西人中文人辈出,令人目不暇接,不能不说是纳西女人养出了纳西文化。
纳西族善于学习也可反映在古城的民居建筑上。古城民居在广泛吸收汉、藏、白等民族建筑风格的同时,也把本民族的建筑文化和审美意识融于其中,形成了许多具有纳西特色的三房一照壁、四合五天井、前后院、一进数院等建筑风格,并在门楼、前廊的设置和天井铺地、六合门及其装饰等方面形成了浓郁的地方特色和民族特色。如果问四合院里哪一部份最富有特色,那就是堂屋的六合门和六合门上的窗蕊—“四季博古”。虽说这些也是学习汉、藏、白等民族文化的结果。但是到了现在,已没有哪一个民族像纳西族这样每家都必有六合门和“四季博古”。您看这六合门,可装可卸,方便灵活,开则为门,闭则为窗。平时只开中间两扇,如遇家中有红、白事客人较多,行走不方便时,则六扇门均可卸下。六合门上所雕的窗蕊称为“四季博古”,构图上用名花异卉,吉鸟瑞兽、美好典故,以此寄托纳西人民四季吉祥、福禄寿喜、耕读传家的美好意愿。大家看到这六扇门上都有各自不同的图案,这是“松鹤同春”、寓“春”和“寿”,这是“喜鹊争梅”、寓“冬”和“喜”,这是“鹰立菊丛”、寓“秋”和“福”,这是“鹭鸶天莲”、寓“夏”和“禄”,这是“孔雀玉兰”、“锦鸡牡丹”,请大家都想想看它们都分别代表了什么寓意。
丽江纳西人历来重教尚文,许多人擅长诗琴书画。在古城多彩的节庆活动中,除了通宵达旦的民族歌舞和乡土戏曲,业余演奏的“纳西古乐”最为着名。其中,《白沙细乐》为集歌、舞、乐为一体的大型古典音乐套曲,被誉为“活的音乐化石”;另一部丽江《洞经音乐》则源自古老的道教音乐,它保留着许多早已失传的中原辞曲音韵。丽江纳西古乐曾应邀赴欧洲多国演出,受到观众的热烈欢迎和赞誉。由于乐队成员多是来自民间年逾古稀的老人,因此又有“纳西寿星乐团”的美誉。
大智大慧的纳西先民,在漫长的社会实践和生产劳动中,创造了光辉灿烂的东巴文化。东巴文化以东巴教为载体,以东巴经为主要纪录方式,它是伴随着纳西族漫长历史发慌逐步形成和演化的活形态文化,约形成于唐宋时期,有近千年历史。东巴教是纳西族原始宗教,且兼收并蓄其他宗教,笃信万物有灵,为多神教。东巴文是一种兼备表意和表音成分的图画象形文字。纳西象形文字只有1400多个单字,但词语异常丰富,能充分表达细腻的情感,也能记叙说明复杂的万事万物,还能写诗作文章,是目前世界上唯一“活着的象形文字”。用象形文字书写并保留下来的经文共有两万余册。卷帙浩繁的经书,内容丰富多采。涉含哲学、历史、天文、宗教、巫医、民俗、文学、艺术等各方面,堪称纳西族古代社会的百简科全书。东巴文化以其自己独特的科研价值和艺术价值,几百年来始终吸引着许多中外学者和有志之士,前来研究翻译和观赏。东巴文化是纳西人民对世界人类的伟大贡献。
纳西古乐是古城文化的灵魂与象征,是丽江古城一道典雅的风景。纳西古乐是唐宋以来的一些词牌和曲牌音乐。在洪武年间(公元1368年)以后,这种音乐就陆续地传到了丽江。这种音乐在中原地区早已成为绝音,但自传至丽江后被广泛地传播开来,在乡村在小镇随处都听到这美妙的声音。纳西古乐保存至今,还有22个曲目,其中有的融进了纳西族自己的思想感情和演奏风格。纳西古乐被中外学者和广大音乐爱好者称为“音乐活化石”、“和平之音”、“仙乐天音”。聆听纳西古乐使人真正感受到“此曲只应天上有,人间能有几回闻”的意境。经过近二十年的弘扬与宣传,纳西古乐已走出国门走向世界,在世界乐坛上找到了自己应有的位置。1995年大研古乐会出访英国引起轰动;1997年2月在香港艺术节演出受到高度评价;1998年在被称为中国最高音乐殿坛的北京音乐厅演出,进一步证明了纳西古乐的艺术价值;1998年5月受挪威国王的邀请,在挪威国庆节上隆重演出;之后,相继前往法国、比利时、瑞典、中国台湾、美国等国家和地区演出,受到了热烈欢迎和高度评价。纳西古乐以其独特的艺术魅力放射出灿烂的光辉,日益为世界所认识和青睐。
闻名于世的丽江壁画,分布在古城及周围15座寺庙内,这些明清壁画,具有多种宗教及各教派内容融合并存的突出特点。遗存于丽江白沙村大宝积宫的大型壁画《无量寿如来会》,把汉传佛教、藏传佛教和道教的百尊神佛像绘在一起,反映了纳西族宗教文化的特点。
丽江一带迄今流传着一种图画象形文字“东巴文”。这种纳西族先民用来记录东巴教经文的独特文字,是世界上唯一活着的图画象形文。如今分别收藏在中国以及欧美一些国家图书馆、博物馆中的20xx0多卷东巴经古籍,记录着纳西族千百年辉煌的历史文化。其中称作《磋模》的东巴舞谱,包括数十种古乐舞的舞蹈艺术中,是极为罕见的珍贵文献。被誉为古代纳西族“百科全书”的东巴经,对研究纳西族的历史、文化具有重要价值。
穿过了五一街便看到了许多小桥,在我们脚下这座小石桥大家不防坐下来休息一下,看到桥旁“百岁坊”字样,不难猜测这就是百岁坊,试想一下百岁坊的由来,一般人都会想百岁坊老人有关,这就对了。好了,关于丽江古城的介绍就先到这了,剩下的时间大家请尽情的欣赏古城风景,在欣赏的同时呢别忘了保护古城的环境。
丽江概况导游词3
丽江因美丽的金沙江而得名,它位于云南省的西北部、金沙江中游;正好处在青藏高原和云贵高原衔接地段,西和北与怒江州兰坪县和迪庆州维西、中甸接壤,东北面与四川省木里、盐源一盐边三县毗连,南与大理州剑川、鹤庆、宾川三县及楚雄州大姚县连界。
丽江地区共69个乡(镇), 面积20600平方公里。总人口为109万人,有纳西、彝、傈僳、白、普米等22种少数民族。
丽江地处横断山脉,山体高差悬殊,立体气候突出,气候垂直差异和植物垂直分布明显。从南亚热带到高原山地气候四季变化不大,干湿季节分明。年平均气温12.6度-19.9度,年平均降水量为910毫米-1040毫米。由于丽江是寒、温、热兼有的立体气候,因此动植物种类繁多。据统计,丽江有种子植物3000多种,用材林木400种。这里还盛产贝母、麝香、虫草等600余种药用动植物, 所以被称为“药材之乡”。 丽江的杜鹃花品种高达57种, 走兽类有56种,飞禽类290种。其中珍稀动物有滇金丝猴、小熊猫。红腹角雉、黑颈长尾雉,藏马鸡、山驴等。丽江位于中国云南省西北部,金沙江中游 ,地理座标为:东经99度23秒——101度31秒北纬25度59秒——27度56秒。北连迪庆藏族自治州。丽江南靠云南四大旅游风景区之一的大理白族自治州,丽江西部是怒江傈僳族自治州,海拔2400米。
由于位于青藏高原和云贵高原的交界地区,丽江境内多山,主要有玉龙雪山和老君山两大山脉。有金沙江和澜沧江两大水系。海拔最高是玉龙雪山的主峰扇子陡,海拔5596米,最低点是七河区江边坡脚金沙江出口处,海拔1219米,形成了寒、温、热兼有的立体气候这里大多数的城镇均坐落在小型盆地(坝子)中,丽江古城则位于丽江坝中部的狮子山南麓。
丽江地区风景秀丽,物产丰饶,优美的自然风光,独特的民族风情,古老的民族文化,构成了得天独厚的旅游资源。境内的玉龙雪山风景区和泸沽湖风景区,以各自丰富独特的自然景观和文化内涵而闻名中外。
古朴幽雅、 自然、 富有民族特点和地方特色的高原水乡丽江古城,风景宜人的万里长江第一湾,幽雅俊秀的玉泉公园,以及被喻为“云岭第一枝”、“环球第一树”的万朵山茶等景色;组成了一幅优美的自然画卷。国家级重点保护文物白沙壁画,融道教、汉传佛教、藏传佛教以及东巴文化为一体;以其精巧的布局、独特的色彩和笔法,成为研究明代艺术的奇珍。神奇的东巴文化以纳西族古老的宗教为载体,以东巴经书为主要的记录方式,反映了纳西族独特的民族文化历史。被称为“中国音乐活化石”的纳西古乐,以其高雅清纯的韵味吸引着游客。
丽江的文化在1720xx年清朝改土归流政策以后。便成为一个纳西文化和汉族文化的综合体。比起金沙江西岸中甸白地(纳西东巴教发源地)的纳西人和金沙江东泸沽湖地区的摩梭人,丽江坝区的纳西社区更多的受到了中原汉族文化的影响和同化。这种同化过程在1996年的大地震和此后旅游业的发展中逐步加速。
这种文化特性影响到今天丽江纳西社区生活的方方面面。比如服装,纳西族男子早在本世纪上半叶就已经不穿汗衫,到膝短裤的传统服装而改穿汉服,今天丽江古城的纳西族年长妇女的衣着也是根据满服进行改良的结果。 (其中的羊皮袄,披星戴月和围裙则保留了传统特点),而在中甸白地(纳西东巴教发源地)的纳西租服装更为纯粹,泸沽湖的摩梭人的穿着则与藏服接近。
这种文化的演变在汉化程度最高的丽江古城反映的尤为明显,在96年地震和随之而来旅游业的高速发展后,汉语的云南方言逐渐替代纳西口语成为古城社区的主流语言,而在1990年以前的丽江,纳西的口语在古城是一种缺省的社会交流工具,即使子女在学校接受汉语的教育,但是纳西家庭中和纳西少年之间却都用纳西语进行交流。汉语的方言替代纳西口语成为丽江(古城)的交流工具。
在1253年蒙古人征服丽江之前,丽江的纳西和泸沽湖的摩梭同处于母权社会,1253年以后倾向于中原汉文化的木氏逐步使纳西家庭受到汉族父权制度的影响,1720xx年汉族的流官取代木氏家族统治丽江,大量的汉族的价值观,包括父权社会的规范和父母包办的婚姻制度开始出现。
纳西口语是丽江及坝区纳西社区的主要的语言.而在丽江古城,汉族的云南方言(也称云南话)是最广为使用的语言,但在古城纳西家庭中家庭成员之间使用纳西口语。丽江的年轻一代都能讲汉语普通话,有些从事旅游业的青年则能讲很流利的英语。由于有些老一代的纳西老人曾经接受过教会学校的西式基础教育,因此在丽江古城的街上看到古稀老人和老外用英语自如交流也并非奇事,丽江名人宣科则更是以一口流利的英语让老外称奇。
丽江概况导游词4
各位游客:
大家好,欢迎大家来到丽江游玩,我是导游李思思,请多多关照。好了,现在我们将进入丽江古城转转,请跟我来!
现在我们正漫步古城,眼前已呈现一幅古朴、典雅、幽静的画面。大家看,纳西风格的民居鳞次栉比,清清的溪流穿街过巷,一座座小桥如彩虹横跨小溪,一排排垂柳在清风中摇曳。还有更好的呢!大家跟紧我!看看两旁,古城中店铺林立,各式商品琳琅满目,尤其是那光亮的各式铜器及花样翻新的各色皮革时装,一直都是广大游客所称道的。这么多精致的商品,大家是不是想仔细欣赏一番呢?好吧,那我们先分散一会,各自选购,十分钟后在这里集合。
相信大家刚才的购物是开心愉快的,现在继续我们的行程吧!丽江自古就是重要的政治和经济中心,四方街、丽江木府(木家院)是历史的见证。说到木府,据传,丽江世袭土司为木姓,木字若加上框,即成“困”,木府便因忌讳而不设城墙。中国明代着名旅行家徐霞客曾在丽江游记中写道:“宫室之丽,拟于王者”,“民居群落,瓦屋栉比”,是对当年丽江古城之繁盛景观的真实写照。
……
各位游客朋友,今天的丽江古城一日游就快结束了,大家玩得开心吗?我相信回答是肯定的啦!明天,还有更美的风景等着我们。希望各位好好休息,养精蓄锐,我们明天再见!
丽江概况导游词5
大家好,我姓梁,名叫梓迪。大家可叫我小迪 。欢迎大家来“东方威尼斯”丽江古城游玩。 现在小迪将先带你们去古城最中心最热闹的地方——四放街。大家一边走一边听我解说。
丽江古城是中国历史文化名城之一,是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丽江古城又叫大研镇,它由大研、白沙、束河三部分组成。丽江古城是由玉龙泉水贯穿全城,由古城分成西河、中河、东河三条支流,再分成无数股支流。城内亦有多处龙潭,泉眼出水。古城就利用这种有利条件,街道只自由部居,不求网络的工整,主街傍河,小巷临渠,清澈的泉水穿街流镇,穿墙过屋,“家家流水,户户垂扬”的诗意是着座古城的真实写照,颇有江南水乡的特色。所以丽江古城的一大特色是:水傍街,街依水。
说话间,我们便到了古城口,大家看到城口有一队水车吧,有人说它是子母车,也有人说它是情人水车。往前进我们就看到古城里有三房一壁的居民,往右是水龙柱,龙是管水的,古城里的土木建筑最怕火,但水能克火,所以这个水龙柱代表古城人民免除火灾的愿望。
马上就要进入古城,来到四放街了,这是丽江古城的街巷心脏。这里是购物的天地,你想买什么,就有什么。
现在,大家自由活动,两个小时后再集中吃饭。请各位先生不要吸烟,以防古城着火,大家待会再见!
丽江概况导游词6
丽江地区地处滇西北高原,金沙江中游,位于东经99°23′~101°31′和北纬25°59′~27°56′之间,东西最大横距 212.5公里,南北最大纵距 213.5公里。东接四川省凉山彝族自治州和攀枝花市, 南连大理白族自治州,西、北分别与怒江傈僳族自治州、迪庆藏族自治州毗邻。丽江行署所在地大研镇距云南省会昆明市 599公里。全区总面积20 603.74平方公里,其中坝区 1586.49平方公里(含河谷面积1050.79平方公里)占总面积的7.7%;山区19 017.25平方公里,占总面积的 92.3%,1990年全区总户数 219 773户,总人口 1014 594人。建置沿革 丽江地区汉属越嶲郡地,蜀汉、晋属云南郡。唐南诏置铁桥节度,后改剑川节度。宋大理属善巨郡,谋统府及么些部地。元宪宗四年(1254年)立茶罕章管民官,至元八年( 20xx年)改为丽江宣慰司,十三年( 276年)改置丽江路军民总管府,明洪武十五年(138年)置丽江府,后改为丽江军民府,属云南布政使司,因金沙江流经境内,金沙江古名丽水,故而得名。清仍为丽江军民府,雍正元年(172年)改土归流,隶属云南布政使司。民国2年(191年)废府改县,分设丽江、永北(包括宁蒗)华坪等县;民国30年(1941年)设云南省第七行政督察专员公署,后丽江县属第十三行政督察区,永胜、华坪、宁蒗属第十行政督察区。1949年7月1日,丽江县解放,属滇西北人民专员公署管辖。1949年12月28日,成立丽江人民行政专员公署,1950年4月改为丽江专员公署,辖丽江、永胜、华坪、宁蒗、中甸、德钦、维西、碧江。福贡、贡山、兰坪、鹤庆、剑)413县。1953年底,沪水县由保山专区划归丽江地区。1954年8月,沪水、碧江、福贡、贡山4县划出,成立怒江傈僳族自治区(195年再把兰坪县划人怒江并改称怒江傈僳族自治州);1956年将鹤庆、剑川两县划归大理白族自治州。1957年9月,中甸。德钦、维西3县划出,成立迪庆藏族自治州(两自治州成立后到1973年,曾由丽江专区代管)。1957年,丽江专区除代管的怒江、迪庆两个自治州的8个县外,辖丽江县 永胜县、华坪县、宁蒗彝族自治县4县。1973年8月,怒江、迪庆两州直属省管,丽江地区只辖丽江纳凶族自治县、永胜县。华坪县、宁蒗彝族自治县等4县。至 1990年,全区辖 4个县 69个乡镇(11镇、58个乡),其中丽江县 24个乡镇(3个镇。21个乡);永胜18个乡镇(5个镇二 个乡);华坪11个乡镇(2个镇、9个乡);宁蒗16个乡镇(2个镇、9个乡)。
区内除汉族外,有20余种少数民族。据1953年第一次全国人口普查,丽江地区总人口 537 597人,其中汉族 227 240人、纳西族117 895人、彝族 108 001人、傈僳族 46 218人、白族 19 714人、普米族 7 259人。傣族 3 716人、苗族 2 763人。回族 1621人、藏族 1374人、壮族 1366人,总人口中丽江县 177 652人、永胜县 156 665人。华坪县96 355人、宁蒗县 106 925人。1990年第四次人口普查时,全区总人 1014 597人,其中少数民族561815人,占总人口的55.7%。其中纳西族212 223人,占总人口的21%;彝族176 109人,占总人口的17.5%;傈僳族 101 110人,占总人口的 10%;白族42 936人,占总人口的4.2%;普米族 14 133人,占总人口的 1.4%;傣族9 602人,占总人口的0.9%;苗族5 814人,占总人口的0.6%;壮族3 552人,占总人口的0.4%;藏族3461人,占总人口的0.3%;回族3 430人,占总人口的0.3%;其它少数民族602人,占0.1%。
丽江地区地处青藏高原东南缘,滇西北横断山纵谷地带的东部,地形总趋势为西北高东南低,最高点五龙雪山主峰,海拔5 596米,最低点华坪县民主乡塘坝河口,海拔1015米,最大高差4 581米。玉龙山以西为横断山脉切割山地峡谷区的高山峡谷亚区,山高谷深,山势陡峻挺拔,河流深切其间。玉龙山以东属滇东盆地山原区的滇西北中山山原亚区,海拔较高,山势也较浑厚。在主山脉两侧又广泛发育着东西向的沟谷,形成错综复杂的地块地貌景观,地势起伏,海拔悬殊极大。有111个大小坝子星罗棋布于山岭之间,海拔一般都在2 000米以上,其中丽江坝最大,面积约 200平方公里,平均海拔2 466米。
区内横亘着一系列南北走向的大山,自西向东主要有属云岭山脉的老君山、玉龙山以及绵绵山三大山系。老君山从北到南如屏障横列在西边,成为丽江县与维西县、兰坪县的界山。老君山主峰海拔4 247.4米。玉龙雪山位于丽江行署所在地大研镇以北15公里处,发育着高山冰川地貌,终年白雪皑皑,13座山峰首尾相连,直指云天。东部为绵绵山,俗称小凉山。全区海拔3 500-5 000米的高山有 12座。海拔2 500-3 500米的中山各县均有分布,尤以丽江、宁蒗、永胜为多,海拔2 500米以下山地广泛分布于东南部和南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