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实用范文 综合范文

实验报告

会员上传 分享

更新时间:2023-02-27 09:57:49 发布时间:24小时内

实验报告(通用24篇)

实验报告1

  一、实验目的及要求:

  本实例的目的是设置页面的背景图像,并创建鼠标经过图像。

  二、仪器用具

  1、生均一台多媒体电脑,组建内部局域网,并且接入国际互联网。

  2、安装windows xp操作系统;建立iis服务器环境,支持asp。

  3、安装网页三剑客(dreamweaver mx;flash mx;fireworks mx)等网页设计软件;

  4、安装acdsee、photoshop等图形处理与制作软件;

  5、其他一些动画与图形处理或制作软件。

  三、实验原理

  设置页面的背景图像,并创建鼠标经过图像。

  四、实验方法与步骤

  1) 在“页面属性”对话框中设置页面的背景图像。

  2) 在页面文档中单击“”插入鼠标经过图像。

  五、实验结果

  六、讨论与结论

  实验结束后我们可以看到页面的背景变成了我们插入的图像,并且要鼠标经过的时候会变成另一个图像,这就是鼠标经过图像的效果。当然这种实验效果很难在实验结果的截图里表现出来。这个实验的关键在于背景图像的选择,如果背景图像太大不仅会影响网页的打开速度,甚至图像在插入会也会有失真的感觉,因此在插入前对图像进行必要的处理能使实验的效果更好。

实验报告2

  一、实验目的及要求

  本实例是通过“站点定义为”对话框中的“高级”选项卡创建一个新站点。

  二、仪器用具

  1、生均一台多媒体电脑,组建内部局域网,并且接入国际互联网。

  2、安装windows xp操作系统;建立iis服务器环境,支持asp。

  3、安装网页三剑客(dreamweaver mx;flash mx;fireworks mx)等网页设计软件;

  三、实验原理

  通过“站点定义为”对话框中的“高级”选项卡创建一个新站点。

  四、实验方法与步骤

  1)执行“站点\管理站点”命令,在弹出的“管理站点”对话框中单击“新建”按钮,在弹出的快捷菜单中选择“站点”命令。

  2)在弹出的“站点定义为”对话框中单击“高级”选项卡。

  3)在“站点名称”文本框中输入站点名称,在“默认文件夹”文本框中选择所创建的站点文件夹。在“默认图象文件夹”文本框中选择存放图象的文件夹,完成后单击“确定”按钮,返回“管理站点”对话框。

  4)在“管理站点”对话框中单击“完成”按钮,站点创建完毕。

  五、实验结果

  六、讨论与结论

  实验开始之前要先建立一个根文件夹,在实验的过程中把站点存在自己建的文件夹里,这样才能使实验条理化,不至于在实验后找不到自己的站点。在实验过程中会出现一些选项,计算机一般会有默认的选择,最后不要去更改,如果要更改要先充分了解清楚该选项的含义,以及它会造成的效果,否则会使实验的结果失真。实验前先熟悉好操作软件是做好该实验的关键。

实验报告3

  实验项目名称:企业信息化

  实验目的:了解企业信息化的一般过程。

  掌握企业信息化中企业领导的管理工作。

  掌握企业信息化中一般员工的工作。

  实验情况及实验结果:1、上网查找一个企业信息化的成功案例,思考一下问题:

  (1) 该企业为何进行信息化的建设?

  答:中国人民财产保险股份有限公司就是一个成功的信息化的企业.

  九十年代,随着网络等信息技术的发展,公司的信息技术建设也迈上了新的台阶。由于公司机构众多,各地业务差异较大,信息系统建设多是各自为政,全盘的考虑与规划存在不足。于是于XX年,公司与ibm携手制定了中国人保信息技术发展五年规划,这是公司战略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规划的制定结合了公司当时的经营、管理情况,并与总公司、分公司各层级管理、技术人员充分沟通、交流,吸收了他们很多的建议、想法,同时参考了国际上许多金融企业成功案例。

  (2) 该企业的信息化过程是怎样的?

  答: 信息技术五年规划制定以后,信息技术部便以此为参照,目标是建设全险种、大集中、共平台、宽网络、同标准的基本体系架构。

  信息化整体思路:

  1、数据模型标准化,应用平台统一化;

  2、业务数据逐步集中存储,业务系统逐步集中处理;

  3、分析产生的数据,为业务、管理和决策服务;

  4、加强网络和信息安全建设,提供多渠道的客户访问服务。

  (3)信息化给企业带来了什么效益?

  答:  回顾几年以来公司信息化建设历程,已基本建成全险种、大集中、共平台、宽网络、同标准的基本体系架构,并在数据的分析处理方面作了大量工作,成果斐然。信息化建设的思路是科学合理地制定战略发展规划,并建立了标准化体系,搭建了统一的应用平台,然后将数据和业务处理逐步集中,在此基础上,进行数据的分析处理,为公司业务经营和管理决策服务。与此同时,进行网络和信息安全建设,为信息化之路提供更好的条件和保障。指导思想的科学合理性与信息化建设者们的苦干实干相结合,公司的信息化建设结出了累累硕果,得到广泛好评。公司开发的“新一代综合业务处理系统”于XX年9月提名参加了chp ( computer-world honor program,计算机世界荣誉组织)“计算机世界荣誉奖”的评选,此奖项评选由idg集团组织,全球上百家顶级it公司总裁作为评委,是当今世界信息技术领域最高奖项之一,有“it奥斯卡”之称。XX年4月,该系统已经获得本年度“计算机世界荣誉奖”21世纪贡献大奖提名奖。这是今年全球唯一一家保险企业获奖,也是继招商银行去年获奖后,我国第二家以及本年度唯一一家在该奖项的“金融、保险及地产领域”获此殊荣的国内企业。

  (4)结合我们学过的知识,发现mis、crm、mrp、mrpⅱ和erp等在企业信息化过程的应用。

  答: mrp、mrpⅱ和erp,是企业管理信息系统发展的不同阶段。mpr主要对制造环节中的物流进行管理,使企业达到"既要保证生产又要控制库存"的目的;而mrpⅱ则集成了物流和资金流,将人、财、物,时间等各种资源进行周密计划,合理利用,以提高企业的竞争力;erp的概念则由garter group率先提出,它将供应链、企业业务流程和信息流程都囊括其中。由于erp的概念流传最广,现在已经成为企业管理信息系统的代名词。

  mpr(material requirement planning)物料需求计划

  mrpⅱ(manufacturing resource planning)制造企业资源计划

  erp(enterprise resource planning)企业资源计划

  mis(management information system)管理信息系统

实验报告4

  实验名称 组装实验室制取氧气的装置

  实验目的 正确地组装一套实验室制取氧气的装置,并做好排水集气的准备

  实验器材、药品 大试管(Ф32mm×200mm)、带导管的橡皮塞(与试管配套)、酒精灯、铁架台(带铁夹)、木质垫若干块、集气瓶(125mL)、毛玻璃片、水槽(装好水)、烧杯(100mL)。

  实验步骤

  1. 检查仪器、药品。

  2. 组装气体发生装置。

  3. 检查气体发生装置的气密性。

  4. 按照实验室制取氧气的要求装配好气体发生装置。

  5. 在水槽中用烧杯向集气瓶中注满水,盖好毛玻璃片,将集气瓶倒置在水槽中。

  6. 拆除装置,整理复位。

实验报告5

  实验目的

  1.掌握可逆电池电动势的测量原理和电位差计的操作技术

  2.学会几种电极和盐桥的制备方法

  3.学会测定原电池电动势并计算相关的电极电势

  实验原理

  凡是能使化学能转变为电能的装置都称之为电池(或原电池)。

  可逆电池应满足如下条件:

  (1)电池反应可逆,亦即电池电极反应可逆;(2)电池中不允许存在任何不可逆的液接界;(3)电池必须在可逆的情况下工作,即充放电过程必须在平衡态下进行,即测量时通过电池的电流应为无限小。

  因此在制备可逆电池、测定可逆电池的电动势时应符合上述条件,在精确度不高的测量中,用正负离子迁移数比较接近的盐类构成“盐桥”来消除液接电位;用电位差计测量电动势可满足通过电池电流为无限小的条件。电位差计测定电动势的原理称为对消法,可使测定时流过电池的电流接近无限小,从而可以准确地测定电池的电动势。

  可逆电池的电动势可看作正、负两个电极的电势之差。设正极电势为 φ+,负极电势为 φ-,则电池电动势 E = φ+ - φ- 。

  电极电势的绝对值无法测定,手册上所列的电极电势均为相对电极电势,即以标准氢电极作为标准,规定其电极电势为零。将标准氢电极与待测电极组成电池,所测电池电动势就是待测电极的电极电势。由于氢电极使用不便,常用另外一些易制备、电极电势稳定的电极作为参比电极。常用的参比电极有甘汞电极、银-氯化银电极等。这些电极与标准氢电极比较而得的电势已精确测出,具体的电极电位可参考相关文献资料。

  以饱和甘汞电极与铜/硫酸铜电极或锌/硫酸锌电极组成电池,测定电池的电动势,根据甘汞电极的电极电势,可推得这两个电极的电极电势。

  仪器和试剂

  SDC-II型数字式电子电位差计,铜电极,锌电极,饱和甘汞电极,0.1 mol?L-1 CuSO4 溶液,0.1 mol?L-1 ZnSO4 溶液,饱和 KCl 溶液。

  实验步骤

  1. 记录室温,打开SDC-II型数字式电子电位差计预热 5 分钟。将测定旋钮旋到“内标”档,用1.00000 V电压进行“采零”。

  2. 电极制备:先把锌片和铜片用抛光砂纸轻轻擦亮,去掉氧化层,然后用水、蒸馏水洗净,制成极片。

  3. 半电池的制作:向两个 50 mL 烧杯中分别加入 1/2 杯深 0.1000 mol?L-1 CuSO4 溶液和0.1000 mol?L-1 ZnSO4 溶液,再电极插入电极管,打开夹在乳胶管上的弹簧夹,将电极管的尖嘴插入溶液中,用洗耳球从乳胶管处吸气,使溶液从弯管流出电极管,待电极一半浸没于溶液中时,用弹簧夹将胶管夹住,提起电极管,保证液体不会漏出电极管,如有滴漏,检查电极是否插紧。

  4. 原电池的制作:向一个 50 mL 烧杯中加入约 1/2 杯饱和氯化钾溶液,将制备好的两个电极管的弯管挂在杯壁上,要保证电极管尖端上没有气泡,以免电池断路。

  5. 测定铜锌原电池电动势:将电位差计测量旋钮旋至测定档,接上测量导线,用导线上的鳄鱼夹夹住电极引线,接通外电路。

  从高位到低位逐级调整电位值,观察平衡显示。在高电位档调节时,当平衡显示从OVL跳过某个数字又跳回OVL时,将该档退回到低值,再调整下一档。在低电位档调节时,调节至平衡显示从负值逐渐小,过零后变正值时,将该档回到低值,继续调整下一档。直至调整到最后一位连续调节档。当平衡显示为零或接近于零时,读出所调节的电位值,此即该电池的电动势。

  6. 测定电极电势:取出饱和甘汞电极,拔去电极头上的橡皮帽,置于烧杯中。将测量导线的两个鳄鱼夹分别夹在锌电极和甘汞电极上,同上法测定电动势。再同样测量由铜电极和甘汞电极组成的电池的电动势。根据所测得的电动势及甘汞电极的电极电势,计算所测量电极的电极电势。

  思考题

  1.如何正确使用电位差计?

  2.参比电极应具备什么条件?

  3.若电池的极性接反了,测定时会发生什么现象?

  4.盐桥有什么作用?选用作盐桥的物质应有什么原则?

实验报告6

  一、实验内容(含实验原理介绍):

  二、实验目的

  三、涉及实验的相关情况介绍(包含使用软件或实验设备等情况):

  四、实验结果(含程序、数据记录及分析和实验总结等,可附页):

  1.常用仪器的名称、形状和主要用途。

  2.化学实验的基本操作

  (1)药品的取用和称量

  (2)给物质加热

  (3)溶解、过滤、蒸发等基本操作

  (4)仪器连接及装置气密性检查

  (5)仪器的洗涤

  (6)配制一定质量分数的溶液

  3.常见气体的实验室制备及收集

  (1)三种气体(H2、O2、CO2)的制备

  (2)三种气体的收集方法

  4.物质的检验与鉴别

  (1)常见气体的检验及鉴别

  (2)(2)两酸、两碱及盐的鉴别

  5.化学基本实验的综合

  把握好以上这些知识点的关键是要做好以下几个方面:

  (1)化学实验就要动手,要进入化学实验室,参与化学实践的一切活动。在实验室要观察各种各样各具用途的实验仪器、实验用品、实验药品试剂,各种各类药品,它们的状态、气味、颜色、名称、使用注意事项。还要观察各种各类成套的实验装置。在老师指导下,自己也应动手做所要求完成的各种实验,在实验过程中应有目的地去观察和记忆。 例如:

  ①各种仪器的名称、形状、特点,主要用途,如何正确使用,使用时应注意的事项。

  ②无论做什么内容的实验都离不开化学实验的基本操作,因此,要熟练掌握各项化学实验的基本操作,明确操作的方法、操作的注意事项,且能达到熟练操作的程度。

  ③还应注意观察各种实验现象,这是培养观察能力、思考问题、分析问题最开始的一步。下面还要进一步详细说明。

  ④动手做记录,因为在实验活动中感性知识很多,如不做记录,可能被遗忘或遗漏。这都不利于对实验的分析和判断。

  (2)如何做好观察

  观察能力是同学们应具备的各种能力之一,观察是获得感性认识最直接的手段,学会观察事物,无论现在或将来都是受益匪浅的基本素质。特别是对于化学实验的现象更要求学会观察,要求:观察要全面、观察要准确,观察要有重点,观察时还要动脑思考。 ①观察实验现象要全面。

  一般应包括,反应物的颜色、状态,生成物的颜色、状态,反应过程中产生的光、焰、声、色、放热、沉淀、气味等变化、反应剧烈的程度等。 例如:将铜丝插在硝酸汞溶液中,观察到的现象应包括两个方面,一个是铜丝表面由红逐渐变为银白色,另一个是溶液由无色逐渐变为蓝色。而不少同学只观察到了铜丝变为银白色而忽视了溶液颜色的变化,就属于不全面。进而分析反应本质时,就不深刻,同时,也说明不了生成物中还有硝酸铜蓝色溶液存在。

  ②对于观察到的现象描述要准确。

  注意“光”和“焰”的区别,“烟”和“雾”的区别。 一般情况下,气体物质燃烧有火焰,而固体物质燃烧没有火焰而发光。如:氢气、甲烷、一氧化碳这些气体燃烧,分别为淡蓝色火焰及蓝色火焰。硫虽然是固体,但它在燃烧时先熔化进而挥发成硫蒸气,所以,它在空气中燃烧火焰为微弱的淡蓝色,在氧气中为明亮蓝紫色火焰。固体物质,如木炭、铁丝、镁带等燃烧,分别为发白光,火星四射,耀眼强光。 “雾”是小液滴分散在空气中形成的。如浓盐酸挥发出的氯化氢气体遇水蒸气结合成盐酸小液滴,在空气中形成酸雾。“烟”是指固体小颗粒分散在空气中形成的。如红磷在空气中燃烧形成大量的、浓厚的“白烟”,就是生成的五氧化二磷白色固体小颗粒聚集而成的。

  ③对于实验现象的观察既要全面又要有重点。

  化学实验现象五彩缤纷,多种多样,有的现象十分突出而明显,有些转瞬即逝,而有些隐蔽不易察觉,观察时注意抓住反应变化本质的现象。如何才能抓住反应本质的现象呢?为此,实验前要仔细研究实验目的、过程,确定观察现象的重点。 例如,在实验验证化学变化和物理变化的本质区别时,重点观察物质是否发生了改变,有否不同于原物质的新物质生成,才是观察的重点。如将镁条剪短,说明只是物理变化,没有新物质生成,它仍保持了银白色的金属光泽和富于弹性。但是,把镁条放在酒精灯火焰上点燃后,产生了耀眼的白光,冒烟,反应剧烈且放热,熄灭后生成了白色粉末。这一系列的实验现象,重点即是生成了不同于原来镁带的白色固体物质,这是一种新物质,这才是观察的重点,白色固体物质无论从光泽、状态及弹性等方面都不同于原来的镁条,说明发生了化学变化,而发生反应时出现的白光、放热,则是伴随化学变化的现象,不是判断物质变化的本质现象。 ④观察现象要深化,要思考,力求从感性认识上升为理性认识。

  每次实验后要将观察到的现象给综合加以分析,认真思考找到原因进行对比、推理、判断,然后得出结论,以求对事物深入了解和认识,只有坚持不懈地努力才能对化学学习中出现的概念、原理、定律,以及元素化合物的知识,掌握的比较牢固。

  ⑤正确地记录和准确描述实验现象。例如:锌和稀硫酸反应,正确的实验现象描述如下:试管内有大量气泡产生,锌粒逐渐变小,用手握试管感到有些发热。错误的描述说成:“试管内有氢气产生”。眼睛只能看到气泡,至于气泡是什么气体,眼睛是分辨不出的。又如:将紫色石蕊试液滴入盐酸溶液,正确的描述应为“溶液变红”或说“紫色石蕊试液变为红色”,而不能说“盐酸变红”。

  初中化学实验操作常见错误 1. 操作不当造成容器的爆炸或炸裂

  (1)点燃 等可燃性气体时,未检验其纯度或检验有误,造成混入空气点燃时发生爆炸。

  (2)用 时,混入可燃性固体杂质造成加热时剧烈燃烧发生爆炸。

  (3)拿着酒精灯到另一个燃着的酒精灯上点火,或向燃着的酒精灯内添加酒精以及熄灭酒精灯时不用灯帽而用嘴吹,引起灯体内酒精燃烧发生爆炸。

  (4)加热固体物质时试管口没有略向下倾斜,造成试管中出现的水蒸气在管口凝聚成水滴倒流到试管底部,使其炸裂。

  (5)加热试管等仪器时,外壁沾有水珠未擦试干净、没有预热或仪器底部同灯芯相接触造成炸裂。

  (6)加热 ,用排水法收集,实验完毕时未先移去导管后撤灯,造成水槽中的水倒流到试管中,使其炸裂。

  (7)用量筒作容器进行加热或稀释浓硫酸等实验,造成量筒炸裂。

  (8)做细铁丝在纯氧中燃烧的实验时,没有在集气瓶底部放少量水或铺一层细沙,致使集气瓶炸裂。

  2. 操作不当造成药品污染

  (1)用高锰酸钾制氧气时,试管口没有塞上一团棉花,高锰酸钾颗粒进入导管和水槽使水染色。

  (2)用玻璃棒或胶头滴管分别取用不同药品时,在使用中间没有将其擦试或洗涤干净,造成试剂的污染。

  (3)药品用量过多,使产生的有害气体污染空气。如硫在氧气(或空气)中燃烧。

  (4)做实验时,试剂瓶塞张冠李戴。如将稀硫酸的滴管放到盛氧化钠的滴瓶口上,造成药品污染。

  (5)倾倒液体时,瓶塞没有倒放,标签没有对着掌心,造成液体里混入杂质,标签被腐蚀。

  (6)实验室制二氧化碳时,用浓盐酸使得生成的气体中含有氯化氢气体等杂质,影响实验的现象。

  (7)一些易与空气中的 等反应的药品,保存不够严密,致使变质。

  3. 操作不当引起实验失败或出现偏差

  (1)用量筒量取液体时,没有正确读数,造成量取的液体体积同实验要求有偏差,致使实验不够成功。

  (2)配制一定溶质质量分数的溶液时,天平的使用有误,如将物品与砝码放反,致使最终配制的溶液中溶质质量分数有误。

  (3)用排水法收集气体时,将集所瓶倒置于水中,集气瓶内没有灌满水,造成气体不纯。

  (4)做 实验中,过早停止通入 。

  (5)过滤时操作没有遵循“一贴、二低、三靠”,致使过滤后的液体仍然浑浊。

  4. 其他方面操作不当引起的后果

  (1)连接仪器时,把玻璃管插入带孔橡皮塞内,玻璃管没有沾水或没有用布包住,使得玻璃管折断,刺伤手掌。

  (2)使用胶头滴管时,将胶头滴管伸入到容器内,并触及容器内壁,造成药品用量增多和污染。

  (3)制取气体时没有检查装置的气密性,使得装置漏气而收集不到气体。

  (4)用蒸发皿蒸发或浓缩溶液时,没有用玻璃棒搅拌,造成局部过热,液滴飞溅。

实验报告7

  一、实验目的

  (1)加深对基尔霍夫定律的理解。

  (2)学习验证定律的方法和仪器仪表的正确使用。

  二、实验原理及说明

  基尔霍夫定律是集总电路的基本定律,包括电流定律(KCL)和电压定律(KVL)。

  基尔霍夫定律规定了电路中各支路电流之间和各支路电压之间必须服从的约束关系,无论电路元件是线性的或是非线性的,时变的或是非时变的,只要电路是集总参数电路,都必须服从这个约束关系。

  (1)基尔霍夫电流定律(KCL)。在集总电路中,任何时刻,对任一节点,所有支路电流的代数和恒等于零,即∑i=0。通常约定:流出节点的支路电流取正号,流入节点的支路电流取负号。

  (2)基尔霍夫电压定律(KVL)。在集总电路中,任何时刻,沿任一回路所有支路电压的代数和恒等于零,即沿任—回路有∑u=0。在写此式时,首先需要任意指定一个回路绕行的方向。凡电压的参考方向与回路绕行方向一致者,取“+”号;电压参考方向与回路绕行方向相反者,取“一”号。

  (3)KCL和KVL定律适用于任何集总参数电路,而与电路中的元件的性质和参数大小无关,不管这些元件是线性的、非线性的、含源的、无源的、时变的、非时变的等,定律均适用。

  三、实验仪器仪表

  四、实验内容及方法步骤

  (1)验证(KCL)定律,即∑i=0。分别在自行设计的电路或参考的电路中,任选一个节点,测量流入流出该节点的各支路电流数值和方向,记入附本表1-1~表1-5中并进行验证。参考电路见图1-1、图1-2、图1-3所示。

  (2)验证(KVL)定律,即∑u=0。分别在自行设计的电路或参考的电路中任选一网孔(回路),测量网孔内所有支路的元件电压值和电压方向,对应记入表格并进行验证。参考电路见图1-3。

  五、测试记录表格

  表1-1 线 性 对 称 电 路

  表1-2 线 性 对 称 电 路

  表1-3 线 性 不 对 称 电 路

  表1-4 线 性 不 对 称 电 路

  表1-5 线 性 不 对 称 电 路

  注:1、USA、USB电源电压根据实验时选用值填写。

  2、U、I、R下标均根据自拟电路参数或选用电路参数对应填写。

  指导教师签字:________________ 年 月 日

  六、实验注意事项

  (1)自行设计的电路,或选择的任一参考电路,接线后需经教师检查同意后再进行测量。

  (2)测量前,要先在电路中标明所选电路及其节点、支路和回路的名称。

  (3)测量时一定要注意电压与电流方向,并标出“+”、“一”号,因为定律的验证是代数和相加。 (4)在测试记录表格中,填写的电路名称与各参数应与实验中实际选用的标号对应。

  七、预习及思考题

  (1)什么是基尔霍夫定律,包括两个什么定律? (2)基尔霍夫定律适用于什么性质元件的电路?

实验报告8

  一、目的与任务

  本实验主要练习vb.net的控件的综合运用。熟悉vb.net的集成开发环境,掌握vb.net编程技巧和开发过程。

  实验学时数:4学时

  二、考核方法及标准

  1、考核方法:

  本次实验成绩的评定分为三个部分: 出勤

  实验完成情况 实验报告完成情况 2、考核标准:

  本次实验成绩总分为100分,具体分数分布如表1-1所示。

  表1-1 成绩分布情况

  每部分的具体评分标准如下:

  (1)出勤:迟到扣1分,早退扣1分(在为完成本实验的情况想),否则得满分。

  (2)实验完成部分:

  未完成,或存在严重缺陷得35分以下; 内容基本完成,但存在小缺陷得36~41分; 内容全部完成,没有错误得42~48分; 内容全部完成并具有创新的加49~60分。

  (3)实验报告完成部分:

  实验报告内容不完整得0~14分; 实验报告内容基本完整得15~24分;

  实验报告内容正确、排版清晰、有条理得25~30分。

  三、实验内容

  某商店为了迎接“五一”将进行促销活动,促销的商品包括服装、鞋、箱包、化妆品和床上用品五类。在促销期间,每类产品的规定品牌前40件以3折出售,每类产品每人限购1件,售完为止。买这五类产品的促销商品列表如下表:

  (1)基本要求:每次在列表框中点击相应的商品时,会显示商品的名称、数量、单价折扣,并把用户所采购的所有商品在文本框内进行汇总,当输入实付款后单击“收款”按钮后计算应找的零钱。

  (2)进一步要求:添加菜单,使得对于特价商品的种类、品牌商品、价格和折扣进行编辑。

  (3)创新提示:无。要求自行寻找可改进的地方和创新点。

  四、思考题

  1、什么情况下应该使用Label控件?

  2、vb.net中菜单控件有哪几种类型?是否可以为命令按钮添加上下文菜单? 3、OpenFileDialog控件和SaveFileDialog控件能否自己打开并读写文件的内容?

  4、定时器控件的Interval属性是以什么为单位的?是否只要设定了Interval属性,定时器就能自动启动?

实验报告9

  【实验目的】

  1、通过绿色植物色素的提取和分离,了解天然物质的分离提纯与方法。

  2、通过薄层色谱分离操作,加深了解微量有机物色谱分离鉴定的原理。

  【实验原理】

  叶绿色存在两种结构相似的形式即叶绿素A(C55H77O5N4Mg)和叶绿素B(C55H70O6N4Mg)胡萝卜素是具有长链结构的共轭多烯,有三种异构体;

  叶黄素(C40H56O2)是胡萝卜素的羟基衍生物。是胡萝卜素的羟基衍生物。当提取时,从上到下颜色依次为:黄绿色,蓝绿色,黄色和橙色。

  【实验仪器】

  研钵,色谱柱,丙酮,乙醇,乙醚,中性氧化铝,菠菜叶,烧杯,漏斗,玻璃棒,滤纸,剪刀,脱脂棉,纱布。

  【实验步骤】

  1、称取30g洗净后用滤纸喜感的新鲜菠菜叶,用剪刀剪碎,放入研钵中研磨,研磨时放入少量碳酸钙,防止研磨过猛破坏叶绿素结构,研磨至烂。

  2、将研磨碎的菠菜叶转入小烧杯中,加入30mL配好的乙醇乙醚溶液,盖上表面皿,防止有机溶剂蒸发。按小组成员分别浸泡10,15,20,25,30,35,40,45,50,55分钟。

  3、浸泡期间,填充色谱柱,在最下面垫入脱脂棉,再盖上一个小滤纸片,装入氧化铝至4/5处,再盖上一层滤纸片。

  4、将烧杯中的菠菜叶连带着有机溶剂用纱布挤入漏斗中,转入分液漏斗,加入10mL水洗涤,除去水层(下层),再用10mL水洗涤一次。

  5、将分页漏斗中的溶液慢慢倒入色谱柱中,加几滴丙酮既可以看到颜色变化。

  6、洗净仪器,收拾实验室,打扫卫生。

  【注意事项

  1.过滤时不能用滤纸,而是用脱脂棉。原因是滤纸能吸收色素,降低滤液中色素的含量,使实验效果不明显。

  2.加入丙酮后要迅速、充分研磨,以防止丙酮挥发,使更多的色素溶解在丙酮中。

  3.萃取过程中注意操作,防止溶液喷出。制备薄层板过程中注意基板的质量,防止玻璃边缘伤及手指。

  4.牢记有机化学实验常规安全防范和急救措施。

实验报告10

  Ds区元素(铜、银、锌、镉、汞)

  【学习目标】

  认知目标:掌握铜、银、锌、镉、汞的氢氧化物或氧化物的酸碱性,硫化物的溶解性及配位性。 技能目标:掌握Cu+ \ Cu2+及Hg22+\ Hg2+相互转化条件,正确使用汞;

  思想目标:培养学生观察现象、思考问题的能力。

  【教学安排】

  一 课时安排:3课时

  二 实验要点:1、铜、银、锌、镉、汞氢氧化物或氧化物的生成和性质;

  2、锌、镉、汞硫化物的生成和性质;

  3、铜、银、锌、汞的配合物;

  4、铜、银、汞的氧化还原性。

  【重点、难点】

  Cu+ \ Cu2+及Hg22+\ Hg2+相互转化条件;

  这些元素的氢氧化物或氧化物的酸碱性,硫化物的溶解性及配位性。

  【教学方法】 实验指导、演示、启发

  【实验指导】

  一、铜、银、锌、镉、汞氢氧化物或氧化物的生成和性质

  1、铜、锌、镉

  操作:0.5mL 0.2 mol·L-1MSO4→2 mol·L-1NaOH→↓ →2 mol·L-1H2SO4; ↓→2 mol·L-1 NaOH

  指导:

  离子

  Cu2+实验现象 H2SO4NaOH

  溶 解释及原理 Cu2+ +OH-=Cu(OH)2↓ Cu(OH)2+2H+=Cu2++2H2O Cu(OH)2++OH-=[Cu(OH)4]2-

  Zn2+ +OH-=Zn(OH)2↓方程式同上

  溶 溶 浅蓝↓ 溶 Zn2+

  Cd2+

  结论 白↓ 白↓ 溶 不溶 Cd2+ +OH-=Cd(OH)2↓ Zn(OH)2、Cu(OH)2具有两性,以碱性为主,能溶于浓的强碱中生成四羟基合M(Ⅱ)酸根配离子。

  Cd(OH)2碱性比Zn(OH)2强,仅能缓慢溶于热浓强碱。

  2、银、汞氧化物的生成和性质

  操作::0.5 mL 0.1 mol·L-1 AgNO3 →2 mol·L-1NaOH→→↓+ 2 mol·L-1HNO3(2 mol·L-1 NH3·H2O)

  :0.5 mL 0.2 mol·L-1 Hg(NO3)2 → 2 mol·L-1NaOH→→↓+ 2 mol·L-1HNO3(40% NaOH) 指导:

  离子 实验现象 解释及原理Ag

  +

  Ag2O褐↓

  HNO3溶 溶 无色

  氨水 溶 NaOH 不溶

  Ag2O+ 4NH3 + H2O =2Ag(NH3)2+ +2OH

  HgO + 2H+=Hg2+ +H2O

  -

  Hg

  2+

  HgO 黄↓

  结论

  AgOH、Hg(OH)2沉淀极不稳定,脱水生成成碱性的Ag2O、HgO。

  二、锌、镉、汞硫化物的生成和性质;

  操作::0.5 mL 0.2 mol·L-1 ZnSO4、CdSO4、Hg(NO3)2→1 mol·L-1Na2S→(浓HCl、王水)。 指导:

  离子 Zn2+Cd2+Hg2+结论

  结论

  溶解性

  硫化物 CuS Ag2S ZnS CdS HgS

  颜色

  黑 黑 白 黄 黑

  稀HCl 不溶 溶 溶 溶 不溶

  浓HCl 不溶 溶 溶 溶 不溶

  浓HNO3 溶(△)溶 溶 溶 不溶

  王水

  K

  sp

  -5

  →↓→2 mol·L-1HCl

  实验现象

  溶解性稀ZnS白↓ 溶 CdS黄↓ 溶 HgS黑↓ 不溶

  HCl浓溶 溶 不溶

  王水溶 溶 溶

  -

  解释及原理

  M2+ + S2=MS↓ MS + H+ = M2+ + H2S

  臭↑(H2S),CuS、CdS易溶于酸,最难溶的是HgS,须用王水溶解。

  溶×10溶 溶

  2×106×10

  -49-36-28

  溶×10溶

  2×10

  -52

  三、铜、银、锌、汞的配合物

  1、氨配和物的生成

  操作::0.5 mL 0.2 mol·L-1 CuSO4、AgNO3、ZnSO4、Hg(NO3)2 →2mol·L-1氨水→2mol·L-1氨水。

  注意:

  离子 Cu2+

  氨水 ↓浅蓝

  溶

  过量

  -

  解释及方程式

  Cu2++2OH=Cu(OH)2↓

  2+

  Cu(OH) 2 + 4NH3=Cu(NH3)4+2OH

  -

  2、汞合物和应 内容

  Ag+Zn2+Hg2+结论 操作

  Ag2O↓褐

  溶Ag(NH3)2+溶

  Zn(NH3)42+无色不溶

  Ag2O+ 4NH3 + H2O =2Ag(NH3)2+ +2OHZn2++2OH=Zn(OH)2↓

  -

  -

  ↓白 ↓白

  Zn(OH)2 + 4NH3=Zn(NH3)42+ +2OH

  -

  Cu2+ 、Ag+、Zn2+可生成氨配合物。Hg2+ Hg22+与氨会生成溶解度很小的氨基硝酸汞(或氨基氯化汞),所以它们不形成氨基配合物。

  现象 橙红↓

  解释

  Hg2++2I=HgI2↓

  -

  的配

  生成用

  0.5 mL 0.2 mol·L-1 Hg(NO3)2 →0.2mol·L-1KI →↓→KI固体至↓溶解 → 40% KOH→ 氨水 (可用于鉴定NH4+) 结论

  ↓溶2+2KI=K2[HgI4](无色)

  碘 配 合 物

  红棕↓

  a) K2[HgI4]与KOH混合溶液(奈斯勒试剂)可用于鉴出微量的NH4+。 b) 在HCl下可溶解HgS:

  5d 0.2mol·L-1Hg(NO3)2 →0.1mol·L-1KSCN

  -

  白↓2++2SCN=Hg (SCN) 2↓ ↓溶2++4SCN=Hg (SCN) 42

  -

  -

  -

  白↓→KSCN

  → ZnSO4(可用于鉴定Zn2+)

  SCN 配 合 物

  结论

  白↓2++Hg (SCN) 42=Zn[Hg (SCN) 4]↓

  ) (反应速度相当缓慢,如有Zn2+存在时,Co2+与试剂的反应加快。

  四、铜、银、汞的氧化还原性。

  内容操作 现象解释

  0.5 mL 0.2 mol·L-1 CuSO4→过量

  6 mol·L-1 NaOH→

  →1mL 10%葡

  Cu2O

  萄糖溶液△→↓→两份 (黄↓→红↓)

  2 mol·LH2SO4 →静置→△ 1mL浓氨水→静

  置

  -1

  浅蓝↓ ↓溶

  红↓溶解,有红色固体Cu↓溶,深蓝色

  Cu2+ +OH-=Cu(OH)2

  ↓

  Cu(OH)2

  +OH-=[Cu(OH)

  4]2-2 [Cu(OH)4]2- + C6H12O6= Cu2O↓+ C6H12O7 +4OH-+2H2O

  被O2氧化成Cu(Ⅱ)

  c)

  10 mL 0.5 mol·L-1 CuCl2→3mLHCl浓 、Cu屑→△至绿色

  消失→几滴+10 mL H2O→如有白↓→全部倾入100mLH2O,洗涤至无蓝色。

  CuCl

  3mL浓氨水

  白↓分两份

  3mLHCl浓

  [指导]:

  ↓溶解

  ↓溶解

  CuCl + 2NH3=Cu(NH3)2+ + Cl

  -

  银镜反应

  3、CuI的生成和性质

  操作

  现象

  -

  解释及方程式

  2Cu2+ +4I=2CuI↓+I2

  0.5 mL 0.2 mol·L-1 CuSO4 →0.2 棕黄色 mol·L-1 KI → 棕黄色

  白色↓ →0.5 mol·L-1 Na2S2O3

  4、汞(Ⅱ)和汞(Ⅰ)的转化

  操作

  1、Hg2+的氧化性 0.2 mol·L-1 Hg(NO3)2 →0.2 mol·L-1SnCl2

  (由适量→过量)

  2S2O32+I2=S4O62+2 I(碘量法测定Cu2+的基础)

  -

  -

  -

  现象

  适量: 白色↓ 过量: 灰黑↓

  解释及方程式

  Sn4+量少

  -

  Hg2+ + Sn2++4Cl= Hg2Cl2↓白色+SnCl62- Sn4+量多

  Hg2Cl2+Sn2++4Cl= 2Hg↓黑色+ SnCl62--

  2、Hg2+转化为Hg22+ 0.2 mol·L-1

  Hg2+→1滴金属汞 金属汞溶解2+ + Hg=Hg22+

  白色↓22+ +2Cl=Hg2Cl2↓白色-清夜→0.2 mol·L-1NaCl

  清夜→0.2 mol·L-1NH3·H2O

  灰色↓ Hg22++2NH3+NO3-=[ NH2 Hg] NO3↓+2Hg↓+NH4+

  [问题讨论]

  1、使用汞应注意什么?为什么要用水封存?

  1、 选用什么试剂溶解?

  物质2 2试剂 稀HCl 热稀HNO3AgI 氨水2S2O3

  4、区别:Hg(NO3)2 、Hg2(NO3)2、AgNO3

  物质3)2 Hg2(NO3)2

  AgNO3

  黄色↓

  先产生白色↓后溶解KI液

  红色↓ 灰色↓ 灰黑色↓ 过量氨水 白色↓

实验报告11

  实验目的:

  观察水沸腾时的现象

  实验器材:

  铁架台、酒精灯、火柴、石棉网、烧杯、中心有孔纸板、温度计、水、秒表

  实验装置图:

  实验步骤:

  1.按装置图安装实验仪器,向烧杯中加入温水,水位高为烧杯的1/2左右。

  2.用酒精灯给水加热并观察.(观察水的温度变化,水发出的声音变化,水中的气泡变化)

  描述实验中水的沸腾前和沸腾时的情景:

  (1)水中气泡在沸腾前,沸腾时

  (2)水的声音在沸腾前,沸腾时

  3. 当水温达到90℃时开始计时,每半分钟记录一次温度。填入下表中,至沸腾后两分钟停止。

  实验记录表:

  时间(分) 0 0.5 1 1.5 2 2.5 3 …

  温度(℃)

  4、观察撤火后水是否还继续保持沸腾?

  5、实验结果分析:

  ①以时间为横坐标,温度为纵坐标,根据记录用描点法作出水的沸腾图像。

  ②请学生叙述实验现象。

  沸腾前水中有升到水面上来,水声;继续加热时,水中发生剧烈的现象,大量上升并且变(填“大”或“小”),升到水面上破裂,放出水蒸气,散到空气中,水声变(填“大”或“小”)。

  沸腾的概念:

  ③实验中是否一加热,水就沸腾?

  ④水沸腾时温度如何变化?

  ⑤停止加热,水是否还继续沸腾?说明什么?

  

  20xx年X月XX日

实验报告12

  一、实验目的

  (1)加深对戴维南定理和诺顿定理的理解。 (2)学习戴维南等效参数的各种测量方法。 (3)理解等效置换的概念。

  (4)学习直流稳压电源、万用表、直流电流表和电压表的正确使用方法。

  二、实验原理及说明

  (1)戴维南定理是指—个含独立电源、线性电阻和受控源的一端口,对外电路来说,可以用一个电压源和一个电阻的串联组合来等效置换。此电压源的电压等于该端口的开路电压UOC,而电阻等于该端口的全部独立电源置零后的输入电阻,如图2-l所示。这个电压源和电阻的串联组合称为戴维南等效电路。等效电路中的电阻称为戴维南等效电阻Req。

  所谓等效是指用戴维南等效电路把有源一端口网络置换后,对有源端口(1-1' )以外的电路的求解是没有任何影响的,也就是说对端口l-1'以外的电路而言,电流和电压仍然等于置换前的值。外电路可以是不同的。

  (2)诺顿定理是戴维南定理的对偶形式,它指出一个含独立电源、线性电阻和受控源的一端口,对外电路来说,可以用一个电流源和电导的并联组合来等效置换,电流源的电流等于该一端口的短路电流Isc,而电导等于把该—端口的全部独立电源置零后的输入电导Geq=1/Req,见图2-l。

  (3)戴维南—诺顿定理的等效电路是对外部特性而言的,也就是说不管是时变的还是定常的,只要含源网络内部除独立的电源外都是线性元件,上述等值电路都是正确的。

  图2-1 一端口网络的等效置换

  (4)戴维南等效电路参数的测量方法。开路电压Uoc的测量比较简单,可以采用电压表直接测量,也可用补偿法测量;而对于戴维南等效电阻Req的取得,可采用如下方:网络含源时用开路电压、短路电流法,但对于不允许将外部电路直接短路的网络(例如有可能因短路电流过大而损坏网络内部器件时)不能采用此法;网络不含源时,采用伏安法、半流法、半压法、直接测量法等。

  三、实验仪器仪表

  四、实验内容及方法步骤

  (一)计算与测量有源一端口网络的开路电压、短路电流

  (1)计算有源一端口网络的开路电压Uoc(U11')、短路电流Isc(I11')根据附本表2-1中所示的有源一端口网络电路的已知参数,进行计算,结果记入该表。

  (2)测量有源一端口网络的开路电压Uoc,可采用以下几种方法:

  1)直接测量法。直接用电压表测量有源一端口网络1-1'端口的开路电压,见图2-2电路,结果记入附本表2-2中。

  图2-2 开路电压、短路电流法 图2-3 补偿法二、补偿法三

  2)间接测量法。又称补偿法,实质上是判断两个电位点是否等电位的方法。由于使用仪表和监视的方法不同,又分为补偿法一、补偿法二、补偿法三。

  补偿法一:用发光管判断等电位的方法,利用对两个正反连接的发光管的亮与不亮的直接观察,进行发光管两端是否接近等电位的判断。可自行设计电路。此种方法直观、简单、易行又有趣味,但不够准确。可与电压表、毫伏表和电流表配合使用。具体操作方法,留给同学自行考虑选作。

  补偿法二:用电压表判断等电位。如图2-3所示,把有源一端口网络端口的1'与外电路的2'端连成一个等位点;Us两端外加电压,起始值小于开路电压Ull';短接电位器Rw和发光管D1、D2,这样可保证外加电压Us正端2与有源一端口开路电压正端1直接相对,然后把电压表接到1、2两端后,再进行这两端的电位比较。经过调节外加电源Us的输出电压压,调到1、2两端所接电压表指示为零时,即说明1端与2端等电位,再把l、2端断开后,测外加电源Us的电压值,即等于有源一端口网络的开路电压Uoc,此值记入附本表2-2中。

  补偿法三:用电流表或检流计判断等电位的方法,条件与方法同上,当调到l、2两端所接电压表指示为零时,再换电流表或检流计接到l、2两端上,见图2-3。微调外加电源Us的电压使电流表或检流计指示为0(注意一般电源电压调量很小),再断开电流表或检流计后,用电压表去测外加电源Us的电压值,应等于 Uoc,此结果对应记入附本表2-2。此方法比用电压表找等电位的方法更准确,但为了防止被测两端1、2间电位差过大会损坏电流表,所以一定要在电压表指示为零后,再把电流表或检流计换接上。

  以上方法中,补偿法一测量结果误差较大,补偿法三测量结果较为精确,但也与电流表灵敏度有关。

  (二)计算与测量有源一端口网络的等效电阻Req

  (1)计算有源一端口网络的等效电阻Req。当一端口网络内部无源时(把双刀双投开关K1合向短路线),计算有源一端口网络的等效电阻尺Req。电路参数见附本表2-1中,把计算结果记入该表中。

  (2)测量有源一端口网络的等效电阻只Req。 可根据一端口网络内部是否有源,分别采用如下方法测量:1)开路电压、短路电流法。当一端口网络内部有源时(把双刀双投开关K1合向电源侧),见图2-2所示,USN=30V不变,测量有源一端口网络的开路电压和短路电流Isc。把电流表接l-1'端进行短路电流的测量。测前要根据短路电流的计算选择量程,并注意电流表极性和实际电流方向,测量结果记入附本表2-3,计算等效电阻Req。

  2)伏安法。当一端口网络内部无源时(把双刀双投开关Kl合向短路线侧),整个一端口网络可看成一个电阻,此电阻值大小可通过在一端口网络的端口外加电压,测电流的方法得出,见图2-4。具体操作方法是外加电压接在Us两端,再把l'、2'两端相连,把发光管和电位器Rw短接,电流表接在1、2两端,此时一端口网络等效成一个负载与外加电源Us构成回路,Us电源电压从0起调到使电压表指示为1OV时,电流Is2与电压值记入附本表2-3,并计算一端口网络等效电阻Req=Us/IS2。

  图2-4 伏安法 图2-5 半流法

  3)半流法。条件同上,只是在上述电路中再串进一个可调电位器Rw(去掉Rw短接线)如图2-5所示,外加电源Us电压10V不变。当调Rw使电流表指示为伏安法时电流表的指示的一半时,即I's2=Is2/2,此时电位器Rw的值等于一端口网络等效电阻Req,断开电流表和外加电源Us,测Rw值就等于是及Req,结果记入附本表2-3。

  4)半压法。半压法简单、实用,测试条件同上,见图2-6。把1、2两端直接相连,外加电源Us=10V,调Rw使URw=(1/2)Us时,说明Rw值即等于一端口网络等效电阻Req,断开外接电源Us,再测量Rw的值,结果记入附本表2-3。

  5)直接测量法。当一端口网络内部无源时,如图2-7所示,可用万用表欧姆档测量或直流电桥直接测量1-1'两端电阻Req (此种方法只适用于中值、纯电阻电路),测试结果记入附本表2-3中。

  图2-6 半压法 图2-7 直接测量法

  说明:以上各方法测出的值均记入附本表2-3中,计算后进行比较,并分析判断结果是否正确。 (3)验证戴维南定理,理解等效概念:

  1)戴维南等效电路外接负载。如图2-8(a)所示,首先组成一个戴维南等效电路,即用外电源Us(其值调到附本表2-2用直接测量法测得的Uoc值)与戴维南等效电阻R5=Req相串后,外接R5=100Ω的负载,然后测电阻R6两端电压UR6和流过R6的电流值IR6,记入附本表2-4。

  图2-8 验证戴维南定理

  (a)戴维南等效电路端口负载R6;(b)N网络的端口接负载R6

  2)N有源网络1-1'端口外接负载。如图2-8(b)所示,同样接R6=100Ω的负载,测电压UR6与电流IR6,结果记入附本表2-4中,与1)测试结果进行比较,验证戴维南定理

  (4)验证诺顿定理,理解等效概念:

  1)诺顿等效电路外接负载。如图2-9(a)所示,首先组成一个诺顿等效电路,即用外加电流源Is(其值调到附本表2-3中开路电压、短路电流法测得的短路电流Isc值)与戴维南等效电阻R5=Req并后,外接R6=100Ω的负载,然后测电阻R6两端电压UR6和流过R6的电流值IR6,记入本表2-5。采用此方法时注意,由于电流源不能开路,具体操作要在教师具体指导下进行,否则极易损坏电流源。

  图2-9 验证诺顿定理等效电路

  (a)诺顿等效电路端口接负载R6;(b)N网络的端口接负载R6

  2)与上述(3)之2)中的测试结果进行比较,参阅图2-8(b),验证诺顿定理。

  五、测试记录

  表2-1 戴维南等效参数计算

  表2-2 等效电压源电压Uoc测量结果

  表2-3 戴维南等效电阻Req测量(计算)结果

  表2-4 验证戴维南定理

  指导教师签字: 年 月 日

  六、实验注意事项

  (1)USN是N网络内的电源,Us是外加电源,接线时极性位置,电压值不要弄错。

  (2)此实验是用多种方法验证比较,测量中一定要心中有数,注意各种方法的特点、区别,决不含糊,否则无法进行比较,实验也将失去意义。

  (3)发光管是用作直接观察电路中有否电流、电流的方向及判断两点是否接近等电位用。但因发光管是非线性元件,电阻较大,不管那种方法,只要测量电流、电压时就把它短接掉,即用短线插到发光管两头的N2、N3插孔即可。

  (4)测量电流、电压时都要注意各表极性、方向和量程的正确选择。测量时要随时与事先计算的含源一端口网络的等效电阻、开路电压、短路电流等值进行比较,以保证测量结果的准确。

  七、预习及思考题

  (1)根据附本表2-1中一端口网络的参数,计算开路电压Uoc、短路电流Isc和等效电阻Req,并将结果记入该表中。

  (2)用开路电压、短路电流法测量等效电阻时,开路电压、短路电流是否可以同时进行测量,为什么?

实验报告13

  仪器

  弗兰克-赫兹管(简称F-H管)、加热炉、温控装置、F-H管电源组、扫描电源和微电流放大器、微机X-Y记录仪。

  F-H管是特别的充汞四极管,它由阴极、第一栅极、第二栅极及板极组成。为了使F-H管内保持一定的汞蒸气饱和蒸气压,实验时要把F-H管置于控温加热炉内。加热炉的温度由控温装置设定和控制。炉温高时,F-H管内汞的饱和蒸气压高,平均自由程较小,电子碰撞汞原子的概率高,一个电子在两次与汞原子碰撞的间隔内不会因栅极加速电压作用而积累较高的能量。温度低时,管内汞蒸气压较低,平均自由程较大,因而电子在两次碰撞间隔内有可能积累较高的能量,受高能量的电子轰击,就可能引起汞原子电离,使管内出现辉光放电现象。辉光放电会降低管子的使用寿命,实验中要注意防止。

  F-H管电源组用来提供F-H管各极所需的工作电压。其中包括灯丝电压UF,直流1V~5V连续可调;第一栅极电压UG1,直流0~5V连续可调;第二栅极电压UG2,直流0~15V连续可调。

  扫描电源和微电流放大器,提供0~90V的手动可调直流电压或自动慢扫描输出锯齿波电压,作为F-H管的加速电压,供手动测量或函数记录仪测量。微电流放大器用来检测F-H管的板流,其测量范围为10^-8A、10^-7A、10^-6A三挡。

  微机X-Y记录仪是基于微机的集数据采集分析和结果显示为一体的仪器。供自动慢扫描测量时,数据采集、图像显示及结果分析用。

  原理

  玻尔的原子理论指出:①原子只能处于一些不连续的能量状态E1、E2……,处在这些状态的原子是稳定的,称为定态。原子的能量不论通过什么方式发生改变,只能是使原子从一个定态跃迁到另一个定态;②原子从一个定态跃迁到另一个定态时,它将发射或吸收辐射的频率是一定的。如果用Em和En分别代表原子的两个定态的能量,则发射或吸收辐射的频率由以下关系决定:

  hv=|Em-En|(1)

  式中:h为普朗克常量。

  原子从低能级向高能级跃迁,也可以通过具有一定能量的电子与原子相碰撞进行能量交换来实现。本实验即让电子在真空中与汞蒸气原子相碰撞。设汞原子的基态能量为E1,第一激发态的能量为E2,从基态跃迁到第一激发态所需的能量就是E2-E1。初速度为零的电子在电位差为U的加速电场作用下具有能量eU,若eU小于E2-E1这份能量,则电子与汞原子只能发生弹性碰撞,二者之间几乎没有能量转移。当电子的能量eU≥E2-E1时,电子与汞原子就会发生非弹性碰撞,汞原子将从电子的能量中吸收相当于E2-E1的那一份,使自己从基态跃迁到第一激发态,而多余的部分仍留给电子。设使电子具有E2-E1能量所需加速电场的电位差为U0,则

  eu0=E2-E1(2)

  式中:U0为汞原子的第一激发电位(或中肯电位),是本实验要测的物理量。

  实验方法是,在充汞的F-H管中,电子由热阴极发出,阴极K和第二栅极G2之间的加速电压UG2K使电子加速。第一栅极对电子加速起缓冲作用,避免加速电压过高时将阴极损伤。在板极P和G2间加反向拒斥电压UpG2。当电子通过KG2空间,如果具有较大的能量(≥eUpG2)就能冲过反向拒斥电场而达到板极形成板流,被微电流计pA检测出来。如果电子在KG2空间因与汞原子碰撞,部分能量给了汞原子,使其激发,本身所剩能量太小,以致通过栅极后不足以克服拒斥电场而折回,通过电流计pA的电流就将显著减小。实验时,使栅极电压UG2K由零逐渐增加,观测pA表的板流指示,就会得出如图2所示Ip~UG2K关系曲线。它反映了汞原子在KG2空间与电子进行能量交换的情况。当UG2K逐渐增加时,电子在加速过程中能量也逐渐增大,但电压在初升阶段,大部分电子达不到激发汞原子的动能,与汞原子只是发生弹性碰撞,基本上不损失能量,于是穿过栅极到达板极,形成的板流Ip随UG2K的增加而增大,如曲线的oa段。当UG2K接近和达到汞原子的第一激发电位U0时,电子在栅极附近与汞原子相碰撞,使汞原子获得能量后从基态跃迁到第一激发态。碰撞使电子损失了大部分动能,即使穿过栅极,也会因不能克服反向拒斥电场而折回栅极。所以Ip显著减小,如曲线的ab段。当UG2K超过汞原子第一激发电位,电子在到达栅极以前就可能与汞原子发生非弹性碰撞,然后继续获得加速,到达栅极时积累起穿过拒斥电场的能量而到达板极,使电流回升(曲线的bc段)。直到栅压UG2K接近二倍汞原子的第一激发电位(2U0)时,电子在KG2间又会因两次与汞原子碰撞使自身能量降低到不能克服拒斥电场,使板流第二次下降(曲线的cd段)。同理,凡 (3) 处,Ip都会下跌,形成规则起伏变化的Ip~UG2K曲线。而相邻两次板流Ip下降所对应的栅极电压之差,就是汞原子的第一激发电位U0。

  处于第一激发态的汞原子经历极短时间就会返回基态,这时应有相当于eU0的能量以电磁波的形式辐射出来。由式(2)得

  eU0=hν=h·c/λ(4)

  式中:c为真空中的光速;λ为辐射光波的波长。

  利用光谱仪从F-H管可以分析出这条波长λ=253.7(nm)的紫外线。

  附:几种常见元素的第一激发电势(U0)

  元素

  钠(Na)

  钾(K)

  锂(Li)

  镁(Mg)

  汞(Hg)

  氦(He)

  氖(Ne)

  U0/V

  2.12

  1.63

  1.84

  3.2

  4.9

  21.2

  18.6

  实验要求

  1)测绘F-H管Ip~UG2K曲线,确定汞原子的第一激发电位

  (1)加热炉加热控温。将温度计棒插入炉顶小孔,温度计棒上有一固定夹用来调节此棒插入炉中的深度,固定夹的位置已调整好,温度计棒插入小孔即可。温度计棒尾端电缆线连接到"传感器"专用插头上,将此传感器插头插入控温仪后面板专用插座上。接通控温电源,调节控温旋钮,设定加热温度(本实验约180℃),让加热炉升温30min,待温控继电器跳变时(指示灯同时跳变)已达到预定的炉温。

  (2)测量F-H管的Ip~UG2K曲线。实验仪的整体连接可参考图3,将电源部分的UF调节电位器、扫描电源部分的"手动调节"电位器旋钮旋至最小(逆时针方向)。扫描选择置于"手动"挡。微电流放大器量程可置于10-7A或10-8A挡(对充汞管)。待炉温到达预定温度后,接通两台仪器电源。根据提供的F-H管参考工作电压数据,分别调节好UF、UG1、UG2,预热3~5min。

  (a)手动工作方式测量。缓慢调节"手动调节"电位器,增大加速电压,并注意观察微电流放大器出现的峰谷电流信号。加速电压达到50V~60V时约有10个峰出现。在测量过程中,当加速电压加到较大时,若发现电流表突然大幅度量程过载,应立即将加速电压减少到零,然后检查灯丝电压是否偏大,或适当减小灯丝电压(每次减小0.1V~0.2V为宜)再进行一次全过程测量。逐点测量Ip~UG2K的变化关系,然后,取适当比例在毫米方格纸上作出Ip~UG2K曲线。从曲线上确定出Ip的各个峰值和谷值所对应的两组UG2K值,把两组数据分别用逐差法求出汞原子的第一激发电位U0的两个值再取平均,并与标准值4.9V比较,求出百分差。若在全过程测量中,电流表指示偏小,可适当加大灯丝电压(每次增大0.1V~0.2V为宜)

  (b)自动扫描方式测量。将"手动调节"电位器旋到零,函数记录仪先不通电,调节"自动上限"电位器,设定锯齿波加速电压的上限值。可先将电位器逆时针方向旋到最小,此时输出锯齿波加速电压的上限值约为50V,然后将"扫描选择"开关拨到"自动"位置。当输出锯齿波加速电压时,从电流表观察到峰谷信号。锯齿波扫描电压达到上限值后,会重新回复零,开始一次新的扫描。在数字电压表、电流表上观察到正常的自动扫描及信号后,可采用函数记录仪记录。记录仪的X输入量程可置于5V/cm档,Y输入量程可按电流信号大小来选择,一般可先置于0.1V/cm档。开启记录仪,即可绘出完整的Ip变化曲线。

  注意事项

  (1)实验装置使用220V交流单相电源,电源进线中的地线要接触良好,以防干扰和确保安全。

  (2)函数记录仪的X输入负端不能与Y输入的负端连接,也不能与记录仪的地线(⊥)连接,否则要损坏仪器。

  (3)实验过程中若产生电离击穿(即电流表严重过载现象)时,要立即将加速电压减少到零。以免损坏管子。

  (4)加热炉外壳温度较高,移动时注意用把手,导线也不要靠在炉壁上,以免灼伤和塑料线软化。

实验报告14

  实验目的:测量声音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

  实验器材:温度计、卷尺、秒表。

  实验地点:平遥县状元桥东。

  实验人员:爱物学理小组

  实验分工:张x——测量时间

  张x——发声

  贾x——测温

  实验过程:

  1 测量一段开阔地长;

  2 测量人在两端准备;

  3 计时员挥手致意,发声人准备发声;

  4 发生人向上举手,同时发声,计时员计时(看到举手始,听到声音止)

  5 多测几次,记录数据。

  实验结果:

  时间 17∶30

  温度 21℃

  发声时间 0.26″

  发声距离 93m

  实验结论:在21℃空气中,声音传播速度为357.69m/s.

  实验反思:有一定误差,卡表不够准确。

实验报告15

  一、实验目的

  1.观察植物细胞有丝分裂的过程,识别有丝分裂的不同时期。

  2.初步掌握制作洋葱根尖有丝分裂装片的技能。

  3.初步掌握绘制生物图的方法。

  二、实验原理

  在植物体中,有丝分裂常见于根尖、茎尖等分生区细胞,高等植物细胞有丝分裂的过程,分为分裂间期和分裂期的前期、中期、后期、末期。可以用高倍显微镜观察植物细胞的有丝分裂的过程,根据各个时期细胞内染色体(或染色质)的变化情况,识别该细胞处于有丝分裂的哪个时期,细胞核内的染色体容易被碱性染料着色。

  三、材料用具

  洋葱根尖、显微镜、载玻片、盖玻片、滴管、镊子、培养皿、铅笔、质量分数为15%的盐酸、体积分数为95%的酒精、质量分数为0.01g/ml的龙胆紫(或紫药水)

  四、实验过程(见书p39)

  1.洋葱根尖的培养(提前3—4天)

  2.解离:5min

  3.漂洗:10min

  4.染色:5min

  5.制片

  6.镜检

  五、注意

  1.解离充分是实验成功的必备条件。解离充分,组织才能分散,细胞也不会重叠。

  2.漂洗时间一定要足够,否则细胞染不上色。

  3.染色时,染液的浓度和染色时间必须掌握好。特别是染色不能过深,否则镜下一片紫色,无法观察。

  六、讨论

  1.制作好洋葱根尖有丝分裂装片的关键是什么?谈谈你自己的体会。

  2.在观察清楚有丝分裂各个时期的细胞以后,绘出洋葱根尖细胞有丝分裂的简图,并标明时期。

  生物实验工作计划

  实验室是学生学习和进行实验的主要场所,是生物探究学习的主要资源,是学生进行科学探究的重要方式。因此,学校高度重视生物实验室建设,配置必要的仪器和设备,确保每个学生都能进行实验探究活动,为学生开展实验探究活动创造了良好的条件。通过实验,使学生最有效地掌握进一步学习现代科学技术所必需的基础生物知识,培养初步的实践操作技能和创新能力。教学的重点放在培养学生科学实验能力与提高学生科学实验素养,使学生在获取知识的同时提高自学能力、运用知识的综合分析能力、动手能力和设计创新能力。

  一、指导思想

  本着为学生服务的思想,大力配合学科老师开展实验教学,培养学生熟练的实验操作技能。

  二、重点工作

  1、为新课程教学配备新的实验仪器。

  2、保证每个实验按要求保质保量及时开出。

  3、配合任科老师做好各年段学生实验强化课本知识的学习工作。

  三、具体工作

  1、100%开出演示实验、学生实验,并按要求(保证数量和质量)在教师上课前布置好每个实验,决不拖延时间影响教学。

  2、上实验课时,(在我没课的情况下)去实验室巡视,帮助老师排除故障,解难释疑。仪器坏了、试剂不够,进行维修和补齐,指导帮助学生纠正错误的操作方法。

  3、实验完毕,及时检查仪器的数量和质量,如有差错按制度处理;及时补充试剂量,保证下个实验的顺利进行;做好有关的实验记录(如时间、人数、容易出故障的地方及改进办法等)。

  4、完善各项管理制度,如《实验室、仪器室使用管理制度》、《实验室安全守则》、《实验室有关玻璃破损赔偿规定》等,并上墙。经常打扫卫生,做到仪器无尘、教室整洁。

  5、期初、期末各进行一次帐物校对,做到两者相符,并做好有关的报损记录。平时经常查看实验仪器和实验用品,能修的及时修理,不足的及时购买。

  6、补充新课程教学所需的实验器材。

  四、强化安全意识,确保实验室安全

  确保实验室安全,明确实验室职责,定期检查灭火器材及其他设备,建立管理责任人自查,实验室组织抽查的安全检查制度。强化安全意识。

  以实验室安全责任人为主、实验指导教师配合、系领导关心支持、学生配合,确保实验室全年不出现各种安全事故。

实验报告16

  实验步骤

  (1) 在试管中加入5mL5%的过氧化氢溶液,把带火星的木条伸入试管;

  (2) 加热实验(1)的试管,把带火星的木条伸入试管;

  (3) 在另一支试管中加入5mL5%的过氧化氢溶液,并加入2g二氧化锰 ,把带火星的木条伸入试管;

  (4) 待实验(3)的试管内液体不再有现象发生时,重新加热3mL5%的过氧化氢溶液,把带火星的木条伸入试管;(该步骤实验可以反复多次)

  (5) 实验后将二氧化锰回收、干燥、称量。

  实验现象及现象解释:

  实验编号 实验现象 现象解释

  (1) 木条不复燃

  (2) 木条不复燃 H2O2分解O2速度太慢没足够的O2试木条复燃.

  (3) 3H2O2产生大量气泡 木条复燃 MnO2使H2O2加速分解O2,O2使木条复然

  (4) 新加入的H2O2产生大量气泡 因为MnO2继续作为催化挤的作用!H2O2继续分解

  (5) 5MnO2的质量不变 因为MnO2是催化剂所以只是改变化学反应速度,不改变其化学性质和质量

实验报告17

  实验生物组织中还原糖、脂肪、蛋白质的鉴定

  一、实验目的

  初步掌握鉴定生物组织中还原糖、脂肪、蛋白质的基本方法。

  二、实验原理

  1.还原糖的鉴定原理生物组织中普遍存在的还原糖种类较多,常见的有葡萄糖、果糖、麦芽糖。它们的分子内都含有还原性基团(游离醛基或游离酮基),因此叫做还原糖。蔗糖的分子内没有游离的半缩醛羟基,因此叫做非还原性糖,不具有还原性。本实验中,用斐林试剂只能检验生物组织中还原糖存在与否,而不能鉴定非还原性糖。

  斐林试剂由质量浓度为0.1g/ml的氢氧化钠溶液和质量浓度为0.05g/ml的硫酸铜溶液配制而成,二者混合后,立即生成淡蓝色的cu(oh)2沉淀。cu(oh)2与加入的葡萄糖在加热的条件下,能够生成砖红色的cu2o沉淀,而葡萄糖本身则氧化成葡萄糖酸。其反应式如下:

  ch2oh—(choh)4—cho+2cu(oh)2→ch2oh—(choh)4—cooh+cu2o↓+2h2o

  用斐林试剂鉴定还原糖时,溶液的颜色变化过程为:浅蓝色棕色砖红色(沉淀)。

  2.蛋白质的鉴定原理鉴定生物组织中是否含有蛋白质时,常用双缩脲法,使用的是双缩脲试剂。双缩脲试剂的成分是质量浓度为0.1g/ml的氢氧化钠溶液(a)和质量浓度为0.01g/ml(b)的硫酸铜溶液。在碱性溶液(naoh)中,双缩脲(h2noc—nh—conh2)能与cu2+作用,形成紫色或紫红色的络合物,这个反应叫做双缩脲反应。由于蛋白质分子中含有很多与双缩脲结构相似的肽键,因此,蛋白质可与双缩脲试剂发生颜色反应。

  3.脂肪的鉴定原理脂肪可以被苏丹Ⅲ染成橘黄色,被苏丹Ⅳ染成红色

  三、实验过程(见书p18)

  四、实验用品(见书p18)

  五、注意

  1.关于鉴定还原糖的实验,在加热试管中的溶液时,应该用试管夹夹住试管上部,并放入盛开水的大烧杯中加热。注意试管底部不要接触烧杯底部,同时试管口不要朝向实验者,以免试管内溶液沸腾时冲出试管,造成烫伤。如果试管内溶液过于沸腾,可以上提试管夹,使试管底部离开大烧杯中的开水。

  2.斐林试剂的甲液和乙液混合均匀后方可使用,切勿将甲液和乙液分别加入组织样液中。

  3.蛋白质的鉴定中先加双缩脲a,再加双缩脲b

  六、讨论

  鉴定生物组织中还原糖、脂肪、蛋白质的根据是什么?

实验报告18

  上周我们进行了钳工实训课,总的来说受益匪浅。

  刚开始我的心情是充满了疑问,不解的是,我们学计算机的,怎么会干钳工这样的活呢!但现在想一想,学了不少的课外知识,有些东西能让我终身受益。这是多么可贵的呀!

  从安全教育,动作要领和工具的使用到拿起锉刀的实际操作,这无疑是一个理论与实际的过渡。有些东西是要自己去摸索的,有些东西是要从理论中去发现用于实际。从开始的打磨平面,就让我学到了要想做好一件事并不是那么的简单,要用实际去证实它。眼见的不一定真实(平面看上去很平,但经过测光就能发现它的不足);这让我想到了学校为什么要我们来这里实习,是要我们懂得学习的可贵,学习和打磨平面一样要有一丝不苟的精神才能做到最好,同时还要让我们认识到动手的重要性。只是一味的学习理论,那也是远远不够的,没有实际的体验,发现不了自己的动手能力,这都需要理论与实际相结合。更需要头脑和双手的配合。

  从平面打磨到划线、打点;从修整理状到钻孔;从铰孔到攻螺纹,每一步让我学到的东西是别人拿不走的。

  从这里我知道了,什么是钳工,知道了钳工的方要内容是为划线、錾削、锉削、研磨、钻孔、扩孔、铰孔、攻螺纹等等。了解了锉刀的构造;分类、选用、锉削姿势、锉削方法和质量的检测。

  钳工实习锻炼了我们,提高了我们的整体综合素质,使我们不但对钳工实习的重要意义有了深刻的认识,而且提高了我们的实践动手能力,使我们更好的将理论与实际相结合。巩固了我们所学的知识,同时让我们学到了老师的敬业精神。老师不厌其烦的给我们查找操作中的错误。我们还发扬了团结互助的精神,促进了同学们之间的友谊。

  在实习过程中我们取得了劳力成果精美的螺母。看着这精美的工件竟然是我亲手磨制而成的,这种自豪感、成就感是难以用语言表达的。没有想到当初那么大的东西现在变成了一个精美的工件是一下一下磨出来的,这也是就人们说的“只要功夫深,铁杵也能磨成针”吧!

  这一周的实习是短暂和辛苦的,但是我学到的东西是保贵的,让我体会到了做一个工人的辛苦与快乐,同时也巩固了自己的知识,这一切都给我留下了美好的回忆。

实验报告19

  实验内容 3绿豆芽生长对水的需求

  实验地点 实验室

  实验目的 植物的生长需要一定的环境

  实验器材 绿豆芽、水、纸巾

  实验步骤 1、在一个盘子里铺上几层吸水纸,把5粒刚发芽的绿豆并排放在吸水终上,保持吸水纸一端湿润。

  2、3----5天后观察观察。

  实验现象 豆芽的根会向有水的方向生长

  实验结论 植物的生长需要一定的环境,当环境改变后它们会努力的适应环境的变化。

  实验效果

  实验人 实验时间

  仪器管理员签字

实验报告20

  一.实验内容:

  实现哈夫曼编码的生成算法。

  二.实验目的:

  1、使学生熟练掌握哈夫曼树的生成算法。

  2、熟练掌握哈夫曼编码的方法。

  三.问题描述:

  已知n个字符在原文中出现的频率,求它们的哈夫曼编码。

  1、读入n个字符,以及字符的权值,试建立一棵Huffman树。

  2、根据生成的Huffman树,求每个字符的Huffman编码。并对给定的待编码字符序列进行编码,并输出。

  四.问题的实现

推荐阅读:

  离职交接报告怎么写

  行政管理专业的社会调查报告

  党员问题清单及整改措施文本

  教师外出参观学习报告

  优秀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报告范文

  竞聘报告范文

AD位1

相关推荐

AD位2

热门图文

AD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