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好记者讲好故事演讲稿
2023好记者讲好故事演讲稿(通用17篇)
2023好记者讲好故事演讲稿1
各位评委,各位老师,大家上午好。
我叫余,是xx市广播电视台新闻综合频率的一名记者。
今天在这里,我想和大家分享我的一段经历。那是我从事记者行业8年来,最难割舍一段情结,也是我对爱岗敬业这一价值观的全新认识。
那是在20xx年的夏天,我们频率进行“走转改”,我领到的任务是“走访留守儿童”,要求与被访的留守儿童同吃同住,至少24小时以上。
说实话,这样的采访,以前我做得并不多。有时为了赶稿子,一天要跑多个现场。不过,既然是“走基层”,那就得踏踏实实,“把身子沉下去,把情感带回来”。
我去的那户人家,在肥西县高店乡邵庙村。家里有两个孩子,是姐弟俩,姐姐上初一,名叫静静,弟弟叫称称,当时才4岁。
这户人家日子的艰难,超出我的想象。爷爷、父亲因病先后去世,少了“顶梁柱”的家,也几乎坍了一半。母亲无奈外出打工,家里只有年迈的奶奶带着两个孩子。
我去的时候,给姐弟俩带了些文具学习用品,还有几样点心,虽说只是一份心意,但已让两个孩子欣喜的眼睛一亮了。
在接下来的这段时间,小男孩称称的天真顽皮,和姐姐静静的沉默少语,让我的采访很难进行,只能听着奶奶时不时的念叼,从中拼凑起一些不完整的段落。好在静静很快接受了我这个不速之客,支言片语中,吐露出她的一些意识和想法。令我吃惊的是,这个13岁的孩子,已对自已的未来有了一个执着的想法,她说,念完初中,可能就不念下去了,会像妈妈一样,外出打工。因为,她要给弟弟挣学费。说到以后可能上不了学,她流下眼泪。
听着这个懂事的姐姐这个“人生计划”,我先是震惊,继而沉默了。我无法开导她。面对家庭的困境,这个女孩或许很难有其他的选择。
第二天,我就要和这个刚认识的小朋友说再见了。我在她的枕头下留下我的电话,还有200元钱。我真的希望能帮她一把。后来,她真的打来电话告诉我说:“余姐姐,等弟弟上学了,我想到外面去看一看。”
采访应当说是成功的,稿件《暑假里的留守儿童》也顺利完成了。
可是,从那开始很长一段时间,我很害怕再去接触留守儿童这个群体,因为采访免不了要问一些问题,而我最想知道的,也正是这些孩子埋在心底,不愿说出来的。
我一直在问自已,面对这样的一个群体,我的采访,是一次次触及他们的伤处,还是揭示了他们真实的困境,让社会更了解他们,去为他们做更多的事情?
敬业,并不只是愿意为工作花费时间和精力。敬业,应当是对岗位的正确理解,发挥岗位应有的作用。我怜惜而心痛的感受,或许没有错,但用这种情绪把自已包裹起来,而放弃了记者应该有的责任与担当,这是失职。
记者,应当用心去听,用心去记,用心去写,用心,去鼓与呼。
在之后的几年里,我又陆陆续续走过很多乡村,去和留守儿童接触、交流。我始终做一名观察者,一名记录者,记下他们的忧愁与欢乐,记下他们的梦想与憧憬,当然,其间也有孤独、无助、冷漠,甚至叛逆。
今年6月9号,贵州毕节发生4名留守儿童自杀身亡的悲剧。痛定思痛,留给人们更多的思考:留守儿童的生存状况需要引起全社会更多的关注,他们需要更多的关爱!
记者,应当站出来,为留守儿童大声疾呼。
我再一次走进留守儿童的家。这一次走访,我不再仅仅是探寻留守儿童的心理状态,更多的,是把话筒递向他们的家长,他们的老师,乡镇的负责人。我想知道,为这些孩子,他们应该做些什么,做了些什么,打算做些什么。
令人欣慰的是,随着快速发展,乡镇经济的崛起,已有越来越多的乡镇工业园、农业示范园、种植养殖场,吸纳了越来越多的农村劳动力,他们在家门口就业的机会越来越多了。同时,全市乡镇实现了留守儿童活动室全覆盖,在这里,留守儿童又有了一个大家园。
在这篇《农村留守儿童心理状况调查报告》的连续报道中,我在结尾处这样写道:“留守儿童的问题是不可忽视也不能回避的。而要解决好这一问题,家庭、学校、各级政府乃至全社会,都应该为这些孩子创造条件,共同撑起一把‘心灵保护伞’”。
各位评委老师,我和留守儿童的故事,就讲到这里。
最后我还想说一句,希望能为这些孩子撑起“心灵保护伞”的人越来越多。说这句话,是我的职责所系。
谢谢大家!
2023好记者讲好故事演讲稿2
我是广播电视台新闻评论部记者刘,干了二十多年新闻,得到领导和同志们的认可,我也有一个小小的职务,可我更认同“记者”这一跟随了我二十多年职业生涯的身份。二十几年磨一剑,完全可以消磨掉一个人最初的热情和光芒,而直到现在,每每面对鲜活的新闻事实和生动的新闻现场,我依然兴奋和激动,总想“捋起袖子”大干一场,将最生动、最新鲜的新闻事实呈现给观众,这是新闻职业带给我的激情和力量,这种激情和力量使我永远和新闻职业一样,充满了青春和梦想,还有就是责任和坚守。
小时候,母亲帮姐姐带孩子,发现我值得信赖,就将两岁的孩子交给十二岁的我,虽然有同伴勾着去玩,但是因为得到母亲信任就必须看好孩子,这是我最初理解的责任。稍大一点,有一个机会去县城读书,母亲从我和妹妹中选择了我,既然母亲把读书的机会交给了我,我就得读好书,这是责任。1993年5月,我以第一名的成绩考入有线电视台,从教师转行成为梦寐以求的电视记者,党的新闻宣传工作选择了我,我认为这是信任,就像当初母亲信任我一样,信任就是责任。
曾经在围墙之外,总羡慕记者职业表面的光环,等进了围墙,“记者”就不再是风景,而是时而需要而风风火火、时而需要凝神静气、时而面对的是小桥流水、时而又惊涛拍岸的有些特殊的工作,是早上按时上班,晚上未必能按时下班;是上午还在市长办公室,下午却在农民秧田弄得两腿泥也未可知;是上了采访车吃了早饭午饭晚饭不知何时吃的缺少规律的工作;是经常要面临上海下田、涉水翻山的体力考验,又要时刻应对是非曲直、矫罔纠偏、惩恶扬善的心智考验的一项实实在在的工作……这对于体弱、慢性、寡言的我的确形成了考验。在参加工作的第二天,我被安排跟随部主任去新立乡采访,由于从小就严重晕车,坐上采访车不久就开始恶心呕吐,一路上停车四五次,急得主任不停地说:这样还能当记者么?
这些年来,全市几十个场乡全都不只一次去过,只要有采访基本都要坐车,采访中什么汽车、摩托车、甚至农用三轮车、大马车都坐过,异地采访也坐过飞机、轮船,却再没有过晕车的经历,我老父亲总是不明白,除了自行车曾经坐大马车都晕的我用什么治好了病……老父亲哪里知道,身为记者,坐车哪里算上什么考验。1995年8月,我市遭遇罕见洪水袭击。21日黄昏时分,已经在抗洪一线日夜奋战了十几天的我又接到新的任务:与新闻部龙主任马上到双台子河闸集结,跟随时任市书记的王连夜巡堤,因为直接关系此次抗洪抢险成败的辽河第二次洪峰当晚将通过我市。由于多日连雨再加上人车踩压,大堤泥泞不堪,一些被刮倒和折断的树木及高棵植物横倒竖卧在大坝上,我坐在龙主任驾驶的面的上,紧紧跟随市书记的车队,小小面的就在泥水坑洼里摇摆着象跳舞,亏得之前我练就了一身坐车的好“本领”,不然我还不得把胆汁吐出来!遇到路面情况不好,龙主任惯用急刹车,我不仅经常心提到嗓子眼,头上也磕出大大小小的包。当行至沙岭堤防附近,漆黑的夜色中市书记王向民又下了车,这一次不是看堤防和水位,却走向了我们的面的,并亲切地要求和我“换位”,邀请已是满身泥水的我去坐他的车,他却坐上了龙主任的面的。不知王书记坐上面的在作何感想,反正,坐上王书记的轿车,没有了紧张和碰撞,思谋起我的稿子来,我却是“胜似闲庭信步了”。不知是不是对记者职业精神的鼓励,午夜时分,没有水和食品,王书记还从车里拿出一盒饼干分给饥肠漉漉的我们。22日凌晨4点30分,带着紧张和疲惫,彻夜巡堤的一行人返回河闸,辽河第二次洪峰顺利通过我市。22日早8点上班前,一篇新闻特写《今夜 与辽河共渡》已完成,我独自跑到赵家村的一家小吃部里,花五元钱要了一盘最爱吃的葱花炒鸡蛋,那是那些天里我最奢侈的一顿饭。前几天的一次朋友聚会上,一位曾在妇联工作的老大姐清晰地说出《今夜 与辽河共渡》这篇报道,我很感慨和感动,就是这样一篇在我的新闻从业经历中的普通报道被一位普通的观众记住十九年,除了新闻,还有哪项职业能带给我们这样的光荣与梦想?人们可能还都记得就在那一年,XX市书记张与电视台记者刘在视察险情时被洪水卷走而殉职的事迹,其实,当年在抗洪一线采访的记者们哪一个没有过趟着没腰深的洪水、踩着随时可能塌方的堤坝采访的经历,从这个意义上说,每个记者都是英雄,是职业给了我们勇敢的习惯。
新闻职业也让我学会雷厉风行和一丝不苟。新闻工作的时新性决定了记者的个性应该是快性子。吃饭快、走路快,反应快,多年的工作磨砺让我得益于这些个性的改变。20_年我市遭遇严重内涝,我与民生新闻记者第一时间策划的灾情报道及时为百姓争取了省里的救灾专款,当摄象机镜头里乡亲的苦脸变成笑脸的时候,我深深感谢我的职业和我以职业之利取得的快慰。可是,快乐和慰籍并不总属于这个职业,碰钉子的时候多的是。20_年5 月,一位中年妇女向我讲述了她三个哥哥和两个姐姐虐待病重的老父亲的事,希望我们能帮帮租房子住没有经济来源的她及她危在旦夕的老父亲走出困境。我与另外两名记者到她家跟老人了解情况,老人证实属实,又按照她提供的地址和电话分别采访了她的两个哥哥和一个姐姐(有的遭拒)以及相关人员。按理说,这样的采访也算作充分,可报道播出后,被报虐待老人的五位兄妹(有的还包括他们的爱人)抬着他们卧床的老父亲一齐气势汹汹找上门来,这时老人竟改口说没有虐待那回事,几兄妹一口咬定记者授受了他们小妹的贿赂。清官难断家务事,我有口难言,唯一能做的就是好好地自我检讨,在未来的采访调研中一定要认真再认真。
20_年3月,在我迎来新闻工作第16个年头的时候,生命却遭遇重创,被确诊为乳腺癌。20_年来第一次停下奔波的脚步,用足足半年时间来修补创伤。歇脚的时候,细细回味,20_年的职业生涯不仅使我在面对生命里的灾难时选择坚强,更重要的是,职业之便让我走近多彩的社会和人生,领略不同生命的风采和价值。我难以割舍对职业的这份挚爱,在经历手术和六次化疗结束十天后,我又重返了采编一线,因为化疗掉光了头发,足有一年时间,我带着假发去乡间采访,总是担心假发被吹落。与癌症病魔斗争的六年时间里,我没有因病请过假,没有因为健康原因推脱过任何一次新闻战役。著名记者钱钢说:新闻工作是活泼的人从事的严谨事业 ,炽热的人肩负的冷静使命,浪漫的人从事的艰辛劳作。别人活了一辈子,我们却活了两辈子。我想对职业的热爱缘于对生活的热爱,我坚信热爱是一地春雨一剂良药,热爱歌唱者生命之树常青。
2023好记者讲好故事演讲稿3
站在新年,回望去年,总有一种感动让我泪流满面。
我想起新闻界“好记者讲好故事”活动的数个感人瞬间,想起举办中的艰难曲折与欣喜快乐,想起去年冬天在全国新闻单位和高校的巡讲,恰如冬天里的一把火,再次点燃学子的新闻理想,恰如春天里的一股暖流,重新激发出记者的崇高企盼——不忘初心从哪里出发,本来为何出发,现在如何再次出发。
对记者来说,讲故事是本职,讲好故事是本事。把好故事讲好需要水平,好故事是有味道的。听好记者讲好故事,从演讲比赛到全国巡讲,有些故事,我都听了十多遍了,每次都流眼泪。有些故事,听了多次终于有一次忍不住流下眼泪,因为讲故事的人水平不断提高,把内心的真情尽情绽放、深情释放。做成一件事,收获一份感动,同时培育一个讲故事的人,把他讲故事的潜能发挥出来,这于我,也是一种欣喜。
有人说,好的讲述应该有“三声”,掌声、笑声、哭声,是效果也是标准。听着他们的故事,回味这些掌声、笑声、哭声,我想到了许多。我是一个服务者,参与者,但首先是一个倾听者。
掌声来自哪里?在广西师范大学,解放军报驻西藏记者站的郭丰宽讲了不到七分钟,掌声响起十三次,老郭没想到,我们没想到,大学生来之前也没想到。
四个人,四个故事,真实再现了西藏的苦、战士的爱、生活的难、人民的情。讲到一些细节,讲到起承转合,掌声从千人现场的各个角落响起,汇成一条人心激荡的河流。这掌声,让老郭都有点懵了。其实,他刚下高原不久,来到平原还有些醉氧,上台前还头疼得要命。你献出这份真情,人家就回报这份真情,你奉献这份赤诚,人家就回报这份真诚。老郭说:“讲完这场,我就要重新回到高原,回到驻守边关的战士中间,迎接新年。”掌声再次响起。
地理的高原不是所有人都能抵达,人生的高峰也不是所有人都能到达,但情感的高峰只要真心付出,每个人都能真实体验。
笑声来自哪里?对于湖北人民广播电台的简然来说,各个时代的大学生有各个时代的笑声。
她讲的题目是“今夜不寂寞”。大学生一听就笑了,而且是哄堂大笑。她读到的是:虽然有一种难以跨越的沟叫“代沟”,虽然有一种差别叫“阶层”,但也有一种沟通方式叫“共情”。她理解这就是今天的年轻人,她也轻松地笑了。她讲二十一年前寂寞还是寂寞的意思,而菊花也还只是一种花,她说坚持了二十一年做这个响彻湖北夜空的栏目,讲其中遇到的人,讲做过的事,讲到残疾姑娘找到爱情、农家孩子走入大学。听她讲着学生曾经拥有的故事,大学生们的表情由轻笑到庄重到会心一笑。当听完夜幕下的故事,简然爱心基金启航,大学生的笑声和掌声交融一起,经久不息。
简然说:“是的,我们必须懂得俯下身去,怀着恭敬的心情仔细倾听比你更微弱的声音,我们的故事不在于多华丽,而在于多少人能听得明白,能说进多少人的心里。”敬畏高尚就从尊重他人开始,讲述故事首先从学会倾听开始。
讲故事必须眼中有人、心中有情。尊重听众的心理首先必须关注听众的表情。年轻的记者在这方面走得更远。
做特别报道的吴喆华讲的故事题目是“可以没有爱情,但不能没有真相”。看到演讲题目播放出来时现场有笑声,他上场郑重强调“本次演讲不是来征婚的”,立刻又有笑声。他讲如何去暗访,借工牌混进工厂、把U盘含到嘴里、见到有人来追赶躺在平板车上溜出来……这些生动的细节,引来阵阵笑声。笑声背后是会心,是共鸣,是对新闻事业执着追求的共享。笑声背后雷鸣般的掌声,何尝不是对舆论监督的肯定,对坚守职业精神的赞许,对新闻使命的敬礼。
复旦大学一位教授说,应该让好记者进课堂,让好故事进课堂,几个好故事胜过半学期课。是的,讲故事里面的笑声,讲故事之前之后互动激发互相启发的会心笑声,表明我们的马克思主义新闻观课可以讲得更生动活泼一些,可以更丰富多彩一些。讲故事不是端着的,听故事不是坐着的,那是人与人的互动、心与心的交流、情与情的传递。在浙江大学巡讲,数百人无一退场,听说不少人听着听着就推迟或放弃了晚上的周末约会。
哭声来自哪里?因为讲的都是记者亲历、亲见,故事都是记者自采、自写,好记者讲起好故事,身段是柔和的、声音是平和的,但越是这种平和,越是映衬出故事的真切真实。
哈尔滨日报陈楠讲到在采访与救人之间抉择时,认为记者应该先救人,而准备救人前考虑到可能有去无回,把父亲多年前赠送自己的笔交给别人,这支笔的故事让人泪眼蒙眬。父亲盼子快快懂事的殷殷希望、记者社会责任要求必须暂时放下可能永远失去的父子亲情,这支笔的故事让人泪流满面。
光明日报郑晋鸣讲述小岛夫妻故事,讲到王继才升旗、王仕花敬礼,姿势并不标准,却美得让人掉泪,让听者也情不自禁掉泪。没人要求、也没人看她们升旗却坚持守岛二十八年,一万又二百二十天,用坏了一百七十多面国旗,听坏了十九台收音机。“为什么坚持不悔?因为岛就是家就是国,守岛就是守国家,如果当年日本鬼子侵略连云港时,我们有人在,敌人就上不来。”听着这话,多少人感慨良多、沉思不已。讲到大女儿结婚化了五次妆,父母迟迟没有来,因为遇上台风天,讲到 “我走得慢点,或许爸妈就能赶上了”,听着姑娘的心声让人泪流满面。亲情永远是拨动人最柔软心弦的拨片,真情永远是打湿人最温暖脸庞的泉眼。郑晋鸣讲别人也是讲自己,讲写了半辈子好人,还是有没写完的故事,每次讲到最后“我在岗位工作的时间还剩五年,做事的时间越来越少,但做人的时间越来越长”,场场都是掌声经久不息。
掌声源自感动着你的感动,激发一种喷薄而出的冲动和激动。笑声源自快乐着你的快乐,涌起一种自然而然的触动和会心。哭声源自情不自禁的伤感,流淌着一种无法隐瞒的情意和情怀。倾听台上故事,倾听台下“三声”,鼓舞我们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
此次巡讲,走进新闻单位和高校,再次感动新闻记者,感动新闻学子。新闻记者正在路上,需要激励。在现实与理想之间徘徊,需要选择崇高,也需要脚踏实地。在坚持与放弃之间犹豫,需要坚定信心,也需要不忘初心。对这些关切与思考,好记者的好故事应该说给了部分答案。新闻学子激情梦想,展望来时的路,热情满怀。新闻记者行进中国,抒写精彩故事,走得越深,写得越实,文风更加清新,故事激荡人心。
我们倾听这些故事,听着那人那事,听着掌声笑声哭声,三生有幸也。身处这个伟大时代,倍感幸运。有触摸温度的手,有体会真情的心,对人民有深情,对生活有热爱,就会有发现美的眼睛、倾听故事的心情、传递故事的冲动,这种处处留心,这种时空移位,这种角色换位,我想,不但应该是记者的职业历练,也应该是我们每个人体味别人、体会历史、体察时代的情感磨炼。
2023好记者讲好故事演讲稿4
今天我想讲述的是一个普普通通打工者的故事。故事的主人公叫李到信,驻马店西平县人,20_年从部队退伍后到深圳打工当小区保安。今年2月15日,我接到一个采访任务,要求马上赶往深圳,当我见到李到信时,我惊呆了,他浑身高度烧伤,正躺在深圳市第二人民医院的重症监护室里,与死神做着顽强的搏斗。
今年2月14日中午,李到信所在小区一栋高层住宅突发火灾。警报响起,正在轮休的李到信听到后,找到一个灭火器迅速赶到火场,在他撞开房门的一瞬间,巨大的气浪和凶猛的火苗一下子把他掀了起来,又重重地甩在地上,他爬起来再次冲进烟火弥漫的房间,救出了两名已经处于半昏迷状态的业主,并把自己的呼吸器让给了他们。紧接着,他再次冲进屋内救人,就在这个时候,煤气罐发生爆炸,他瞬间被淹没在火海中。
消息传到驻马店,家乡人民非常关心这位见义勇为的好小伙儿,立即组织人员赶赴深圳协助救治和慰问。在医院里,主治医生杨维琦告诉我:“李到信全身重度烧伤面积超过了50%!抢救和治疗期间,李到信先后接受了5次大的植皮修复手术,头肿得像气球,甚至分不清哪里是鼻子哪里是眼睛!”4月14日凌晨3时,因出现严重的并发症感染造成多器官衰竭,年仅31岁的李到信永远离开了我们……
那一天,距他突入火海救人整整60天。李到信与死神搏斗的60天里,我们采访组数次前去探望他。我亲眼目睹了他一次次在“鬼门关”前痛苦地挣扎,也看到了他对生存的渴望。
李到信是两个孩子的父亲,小儿子才1岁,结婚8年,因为外出打工,夫妻聚少离多。出事后,妻子于克敏把孩子抱到李到信病床前,希望他醒来时能看到孩子。在李到信略微清醒的时候,我们问他伤这么重,以后再遇到这种情况还会去救人吗?他说:“还救。”
4月29日,英雄魂归故里。因为我们的报道,整个河南、整个中国都在传颂他的故事。当载着他骨灰的灵车缓缓驶近家乡时,数万人打着“英雄一路走好”的横幅走上街头,迎接英雄回家。
2023好记者讲好故事演讲稿5
他们来自五湖四海,同样坚守在新闻战线上,用爱岗敬业、无私奉献的精神践行着新闻理想;
他们深入基层一线,用采访报道中亲历、亲见、亲闻、亲为的鲜活故事,弘扬主流价值,抒写爱国情怀……
今年下半年以来,中宣部、国家互联网信息办公室、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中国记协四部门主办,面向全国新闻采编人员组织开展了第二届“好记者讲好故事·价值观的故事”演讲活动。全国上万名新闻工作者踊跃参加,用充满真情实感的讲述,分享自己在新闻实践中的感人故事,展现了当代新闻工作者的职业风采和责任担当。
10月下旬,来自全国31个省区市和新疆生产建设兵团,15家中央主要新闻单位和5家全国性行业类媒体的131位演讲人,齐聚北京参加选拔赛。在第16个中国记者节到来之际,10名演讲人顺利通过层层选拔脱颖而出。
他们中,既有年富力强的资深记者、播音员和主持人,也有刚参加工作不久的年轻编辑记者。在他们讲述一个个鲜活感人好故事的背后,是他们对党和人民的忠诚热爱,是他们对时代变迁的忠实记录,是他们对新闻理想的不渝坚守,是他们对真善美的不懈追求——
汤计,新华社高级记者,整整9年间,他从不放弃对真理和正义的追寻,先后用9篇报道,最终推动了呼格吉勒图案重审,让多年沉冤得以昭雪。汤计说:“作为一个记者,在追踪报道呼格案中,我看到了中国法制的进步,也亲身感受到了法治春天的来临!”这是对新闻职业的忠诚。
日报记者张建波,在埃博拉病毒如洪水猛兽般肆虐的非洲,以笔和相机为武器,马不停蹄地战斗,报道疫区最新情况。“我在非洲度过了1001个日夜,经历过战火洗礼,与疟疾、伤寒等疾病擦肩而过……我同样被称作兄弟、唤作朋友,见证友谊与合作,被奋斗的力量和发展的希望一次次感染!”这是对新闻职业的坚守。
辽宁省阜新广播电视台“90后”记者李楸,到黄沙漫天、寸草不生的科尔沁沙地,追踪采访一位乡村老支书整整两年,见证了老支书带领村民植树治沙,使北甸子村从沙坨变茂林的巨大变化。她收获了很多新闻背后的人生感悟,今年7月,她光荣入党。“因为这份信仰正在被我们更多的‘90后’继续传承!”这是对新闻职业的感悟。
中国记协党组副书记高善罡表示,这些演讲主题突出,涵盖广泛,既涉及“9·3”阅兵、西藏自治区成立50周年、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成立60周年等重点活动,充分体现依法治国、深化改革等重点工作的新进展新成效;也不乏凡人善举,通过挖掘来自基层的鲜活案例,讲述普通人身边的感人事迹,生动弘扬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这些生动的故事,营造了见贤思齐、学习典型的良好氛围,进一步激发了广大新闻工作者带头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自觉追求。
各地各新闻单位编辑记者普遍表示,连续两年举办的这一演讲活动,是新闻界集体交流、教育和培训的好机会,通过新闻人讲述新闻背后的故事,加深了广大新闻工作者对坚持马克思主义新闻观、做好新时期新闻工作的思考和认识。安徽省蚌埠市报业集团记者顾恺表示,“好记者讲好故事”是当代新闻工作者奋发有为、锐意进取的一个缩影,体现了满满的正能量,对所有新闻工作者都是一种激励和教育。“通过这次比赛活动我汲取了不断前进的动力,这种力量让自己更加坚定了新闻理想。”广东省普宁广播电视台记者陈泳诚说。
国家网信办网络信息局副局长侯云灏认为,参加比赛的选手们认真敬业、值得敬佩,起到了为新闻界树立榜样、引领良好风尚的作用。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新闻报刊司副司长赵秀玲表示,不少选手个人特色鲜明、采编经历丰富,讲述的故事能够抓住人心、富有感染力,展示了记者的社会责任和职业风采。中国社科院新闻与传播研究所研究员时统宇说,好记者们讲出了新闻人的血性和精髓,讲出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深刻内涵。
据悉,中国记协还将组织中央主要新闻单位对优秀演讲人事迹和演讲内容进行宣传报道,并将部分优秀演讲稿结集出版。今年11月8日记者节后,还将组织部分优秀演讲者赴各地新闻单位和新闻院校开展巡讲活动。
2023好记者讲好故事演讲稿6
这个季节不会春暖花开,但我却想面向大海,因为记者梦我做得太长久了,脚下坚实的土地已给了我力量。
曾经我是一名教师,想着传道授业解惑,与学生为友,但夜深之时,总感觉有种未曾有过的力量催促自己去改变、去尝试。正是这种力量支撑着我在繁重的教学之后,每晚与孤灯相伴,在本科毕业多年之后,我坐进了向往已久的复旦课堂里。早已不再年轻的我为了练好口语,将小石子放进嘴里,所以当我在乌镇用流利的英语采访外国游客时,我知道一切付出都是值得的。就如当初很多人不解地问我:当一名教师不是很好吗?放弃一切重头开始值得吗?如今依旧有很多人问我:放弃上海的一切,回到这里,会后悔吗?我只想说,对家庭我有太多的愧疚,我需要做一些补偿;对事业,我有足够的信心,在xx晚报这个全新的平台上,找到自己扎实的立足点。
喜欢做一名记者,只因为对于记者而言,每一天、每一刻都是崭新的。每天一睁开眼,我想着:哦,又是一天,一个未知的一天,这一天我又像往常一样出门,找选题、想角度、做采访、写文章,这其中的每一个环节都有可能中断、都有不可预料的情况出现,我必须时时打起精神来应对、解决,也许辛苦就在这里,挑战、诱惑也在这里。当一天结束时,我会回想着对自己说:还行,这一天我把不可能的采访完成了,我为报道找了一个很好的角度。发现自己对苦难还会感动,对不平还会愤慨,对英雄还会敬佩。每天都会有新的挑战出现,每天出门都有无数的未知等着我,只有做一名记者,才会让我永远与麻木无关,永远与年轻相邻。我希望当一切结束时,我也能对自己说:还行,我在记者这个行当里干得不错,我写过的几篇报道至今还有人记起。
喜欢做一名记者,只因为自己是个理想主义者。在这个媒体年代里,信息已变得触手可及,我们已不再仅仅是信息的采集者,这早已不是我们的第一要责,我们都应该是理想主义者,有理想者,才能先行一步。在这个媒体年代里,地球村早已来到我们的身边,我们关注着巴以冲突,谈论着禽流感,比较着卡米拉与戴安娜的风度,却常常忽视脚下的土地、身边的民众,他们是沉默的大多数,只有借助于媒体的力量,才能将他们的声音放大,用我们手中的话语权传递他们的声音,是我们共同的理想。所以,我从早报来到了xx晚报。在早报做财经新闻的时候,可以每次出入的是星级酒店,采访的对象不是有钱的,就是有权的,却发现感动已离我越来越远。回到这片熟悉的土地,看着每天从这个城市角落里升腾出来的新闻:凌晨四点扫大街的环卫工、觉海寺前那张哭泣的小脸、福海云天见钱不眼开的打妹、府南花园那对善良而平凡的小店夫妇,都让我有种踩在地面的感觉。
晚报从创刊至今只有十年,从改版至今只有百天,也许我们的声音还很弱小,我们的步履还不沉稳,但我们一直睁眼看着这块土地,年头这块土地上的民众,因为我们相信,有理想者,才能走得更远。
2023好记者讲好故事演讲稿7
在得知这次演讲比赛的内容要求时,我不禁想起在从业之初就不停地追问的一个问题,也有刚入行的年轻记者问过我这样的问题——那就是“怎样成为一名好记者?怎样写出一篇好新闻?”我想,这个问题一方面证明了我们对于新闻事业的热爱与激情,另一方面也意味着我们面临最紧迫和焦虑的问题,无从化解。所以我天站在这里,和大家交流一下我个人的体会。我演讲的题目是汇聚正能量,讲述好故事。
从一名记者成长为记者站站长,梳理自己走过的从业历程,我个人认为一名好记者,要把“民之所需”和“党之所愿”作为衡量工作的重要标准。换言之,就是要坚持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的立场,坚持群众喜闻乐见的标准。要达到这样的标准,就要坚持“四用”,也就是用自己的眼睛观察客观世界,用自己的耳朵倾听人民的呼声,用自己的双脚深入基层,用自己的思考把握时代的脉搏,让采写的新闻“带着露珠”。
xx新区是全市向海发展的龙头。我从新区成立之初,就一直在采写关于新区发展建设的新闻。XX年5月,船业首艘大船下水,这是全省“五点一线”开发开放战略实施以来首次产出的成果,意义非同凡响。大船下水之前,我和同事再次深入湾新区,对管委会领导、船厂职工和当地群众进行了详细的采访。凭着几年积累的素材和敏锐的观察,写出了《“宏冠”高度:借“五点一线”转身向海》,获得了当年市“主题新闻宣传”特等奖和全省好新闻一等奖。XX年我和同事驻xx新区采写出版《滨海专刊》,我们每天坐着30路公交车奔波于辽东湾新区和单位之间,深入到建设一线寻找最鲜活的新闻。我们坚持高策划、新视角、深解读,一方面关注新区的发展建设,另一方面挖掘、整理辽东湾新区的历史,让人们在今昔对比中感受到辽东湾新区翻天覆地的变化,坚定向海发展的信心。疏港铁路通车后,我以《穿越百年的汽笛声》为题梳理了辽东湾新区的铁路发展史,让读者通过铁路的变迁了解发展史;港建设升级,我们整理了新区的航运历史;大连理工大学盘锦校区开学,专刊从1920_年建成的扶轮小学入手,回顾了辽东湾新区百年教育史……还有xx新区的鱼雁文化、稻作文化、芦苇文化,我们不仅在真实客观地记录着辽东湾新区当下的发展,也在对xx新区的人文历史进行着整理和传承。《滨海专刊》的出版得到了上下的认可,xx新区曾把《滨海专刊》寄到省沿海办作为成果汇报。我想《滨海专刊》的成功,找准了“民之所需”和“党之所愿”的结合点。
再来谈谈我对于好新闻的一点浅薄的看法。新闻学者李认为好新闻的标准是:清澈、简练、聚焦、有细节、有诱惑力、能唤起人们的好感。我个人的理解就是——好新闻,就是把故事讲得精彩。写好新闻的秘诀是什么?就在于讲故事。故事讲精彩了,新闻就精彩了。
我在采写宣传思想文化战线的好干部——周先进事迹时,深刻感受到了这一点。进入正式的采访之前,我做了大量的外围采访,包括周恩义同志当年的战友、曾经的同事、现在的下属、指导过的企业家、帮扶的贫困户,尽可能收集更多的素材。在采访过程中,我一次次被感动着。最初我是被周一个人感动着,随着采访的深入,我听到了他的同事、朋友身上的感人故事,并在他们发现了周恩义的影子,我被这个群体感动着。我想这就是榜样的力量。采访结束的半个多月的时间里,我一遍一遍翻看采访笔记,梳理周恩义的事迹,用平等视角的“体验式”报道,选取鲜活的人物、生动的语言、难忘的场景讲述周故事,还原一个忠于事业、勇于创新、扎根基层、淡泊名利的宣传干部形象。功夫不负有心人,四篇通讯陆续发表之后,引起了强烈的社会反响。我也在周事迹宣讲中收获了精神上的洗礼和成长。在这之后,我学习着一边“看见”和“记录”,一边“思考”和“沉淀”,让自己渐渐成为一个带着故事的人,一个能说出好故事的好记者。”
当代著名新闻记者穆青曾说过:“身处这样波澜壮阔的时代,如果能深下去,不怕吃苦,有为党和人民奉献的精神,用心去讴歌伟大时代的激情,就不怕写不出好东西来。”这句话适用于当下的,和身处其中的我们。
秋毫虽细握非轻,记者作为一个时代的记录着,记录的是沉甸甸的责任。我,还有我们,将继续记录时代大变革,见证城市新发展,传递社会正能量,把更多的人间故事,众生梦想讲给大家听。
xx日报 吕
2023好记者讲好故事演讲稿8
各位领导,各位来宾,大家好,我是固始电视台的新闻记者蔡兆科,我今天演讲的题目是“带着使命一路前行”。秋季是一个收获的季节,这个季节虽然不会春暖花开,但我依然想面朝大海,坚定的追寻我的记者梦。我一直坚信,天空之外的天空,山峦背后的山峦,总有一片土地,一片足以让我为之匍匐,为之欣喜的土地。这片土地就是我的新闻理想。因为这份理想,我一直干劲十足,勇敢前行。也是因为这份理想,使我决定踏上记者这个工作岗位。
马克思主义新闻观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闻事业的根本指针。对于如何践行马克思主义新闻观,从大学时期到现在的工作中。我一直在思考,并用自己的实际行动去践行。
对新闻而言,画面是证明新闻真实性的主要方式,这就要求我们新闻记者要做到实事求是,而要做到实事求是,就必须在每一个新闻报道中扛着沉重的摄像机亲临现场,用镜头记录新闻的全过程。无论雨雪风霜,还是艰难凶险,只要有新闻需求的地方,就有我们电视记者忙碌的身影。电视新闻播出时或许只有短短的一两分钟,可是在这一两分钟的背后,往往是我们电视记者付出的数十倍的时间和努力。 今年年6月,固始县南部山区发生几十年不遇的特大洪涝灾害,我和我的同事第一时间赶到现场采制现场抗洪救灾的新闻。我们在泥泞的道路上步行了三个多小时,满身泥浆的进入到各个受灾的村庄。大雨当中的山区,随时都有可能发生泥石流的危险。当时很多村庄都被半淹在洪水当中,我们只能坐在临时找的两条小船进入到受灾群众的家中。狂风暴雨有好几次我们的船都差点被水浪掀翻。这其中的艰辛和危险,现在想来都有些后怕。但在当时的情况下,我们却丝毫没有退缩。因为我看到我们的领导干部都冲在救援的第一线、因为有很多受灾家庭等着我们去齐力解救和现场报道,因为有一种神圣的使命
和坚定的信念在支撑着我前行。
坚持正确舆论导向,是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的核心;为了人民、服务人民是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的基石;把这两点结合好,就是要把人民作为新闻报道的主体。
20_年8月,我在郭陆滩镇孙桥村村部采访时,看到两位年近70岁的村民找村书记寻求帮助。经过了解才知道。他们有一个4岁的孙女叫马若瑄,不幸得了再生障碍性贫血,是白血病的一种。小若瑄的爸爸妈妈在外地打工,爷爷奶奶在家务农,家里的收入非常有限。为了治病他们花光了家里所有的积蓄,可以说是倾家荡产。但病情还是没有太大的好转。身边能借钱的亲戚朋友都早已被他们借了一遍。此时若是再筹不到钱,孩子就要停止治疗,病情就有恶化的危险,病魔随时都有可能夺走到这个年仅四岁的生命。村支部书记李国强跟我说:他们的情况确实十分困难。我们也早已尽最大的力量去帮助他们。可是我们的力量毕竟有限,该做的,能做的我们也都已经做了。我们也希望能有更多的人来帮助他们渡过难关。村里的采访结束后,我去了小若萱的家里。将他们家的情况都记录了下来。当天下午回到县里,我便通过台里的领导找到了县义工协会,把我掌握的情况向他们做了说明,请求他们的帮助。他们听完后当即表示,一定尽力去帮助这个孩子。经过三天马不停蹄的商讨,最终我们和固始县龙饮台茶厂达成共识。以卖“爱心茶”的方式为小若瑄筹集善款。义工协会的人员和我们的记者都全体出动,到茶厂帮忙。我县各大媒体也都连续做了较大篇幅的宣传报道。最后经过五天的努力,我们共筹集善款4万多元。小若瑄得以立即转院到最近的安徽省省立医院治疗。可是,这时候离孩子治病的总体预算还差两万多元。情急之中,我决定用现场募捐的方式来试一试。我用一天的时间找好了县里的一个演艺公司,三个演艺团体。在县陈元光广场举办了三天的义演募捐,最终我们又筹集了
三万八千元零六百元的善款。我们又立即赶到合肥,把钱送到孩子父母手中。由于治疗及时,小若瑄最终得以完全康复了。当我看到孩子脸上绽放的笑容时。我的心里无比的欣喜和自豪。
这些年来,我始终坚持自己的新闻原则,深入到最基层的地方采访拍摄。田间地头、厂矿工地、郊区野外是经常出入的新闻现场。早出晚归,节假日加班自然是最平常不过的事情。在这些年的新闻工作中,采访对象那一张张真诚的笑脸让我感受到了被人信任的温暖;一个个获得领导和观众认可的新闻作品让我享受到了敬业的成果;酸甜苦辣品尝过,悲欢离合经历过,对于新闻事业,我也从来不曾后悔,更没有想过要放弃。因为我发现我生活当中的很多有意义和有价值的事情,都源于“我是一名新闻记者”。因为我此生最引以为自豪的事情就是“我是一名新闻记者”! 谢谢大家!
2023好记者讲好故事演讲稿9
大家好! 我是一名来自罗江县广播电视台的新闻工作者董霄。 我 今天演讲的题目是——让青春梦想绽放在新闻路上。 青春和梦想永远都是人们津津乐道的主题。年少时我就梦想着 将来做一名电视人,所以考大学时我报考了播音与主持专业,x年 6 月毕业后,我来到罗江广播电视台,同学和朋友有些不解,干 嘛到一个小县城去啊?现在许多像我一样的年轻人都向往大城市、 大舞台,有的为了留在大城市甚至放弃自己所学专业,但是 不是说了吗:打铁还需自身硬!
我认为,对于我们才毕业的大学生 来说,想要业务精、自身硬、最终实现自己的电视梦,就必须系统 地接触了解广播电视行业,而县级电视台就是很好的锻炼平台,由 于人员有限,一个人扛起几份工作是很平常的事,上午拿着摄像机 跑新闻,中午写稿子,下午配音,晚上写活动策划,睡前备稿准备 第二天的活动内容,这些都是家常便饭。虽然我没有更多的时间去 游玩,但在采集新闻的路上,不停地尝试,不同的经历充实了我的 青春,让我有种踩在地面的踏实感。
从第一篇不到 100 字的简讯新闻,到今天上千字的连续报道, 我从没想过原来自己可以走这么多路,也从没想过原来自己可以和 陌生人这么熟络地聊天。在这一年多的工作经历当中,我感受很多, 感受到了单位领导的关爱,同事的帮助。记得第一次出外镜,自认 为学这个专业的我不成问题,可面对摄像机拿起话筒时,我的面部 表情开始僵硬,说话变得结巴,同事安慰我说,没啥,第一次都这样,你把镜头当成自己的恋人就不紧张了。
从第一次的结巴到今天 主持大型文艺活动,我从没想过自己可以站在上千人参加活动的舞 台上潇洒自如地主持节目,当我第一次交出粗糙的稿件时,是热情 的同事帮我润色修改,在我为找不到好的选题而苦恼的时候,也是 他们及时给我点拨提醒。在这个温暖的集体里我感受了什么是关爱, 什么是责任,什么是付出。
记得去年刚到单位时,正好赶上罗江“7·9”洪灾,台里的几 位老记者迅速出动,为了第一时间了解灾情,不顾自身的安危,深 入重灾区芒江村,我记得当时我们所在地的水位已经漫过了我们的 肚脐,而且水位还在上涨,我们新闻中心的老记者张熙,却仍站着 一动不动,扛着摄像机,就为了捕捉到重灾区第一支救援队伍的镜 头,一股水浪打来,他险些跌倒,我赶去扶住他时,只见他高举摄 像机,向我喊道的第一句话是:“看好机器!” 我隔壁办公室的彭妮娜,是电台走进乡村节目的记者兼主持人, 在她的办公桌下面,始终放着一双平底鞋,刚开始我有些奇怪,后 来才明白,那是她下乡时的专用鞋,作为对农节目的主持人下乡是 常事, 别看她文静瘦弱, 走在乡间的小路上比我这个 90 后还跑得快, 跟娜姐一起下乡采访总会有农民朋友上前搭讪,向她反映家里养的 鸡鸭生病啦,地里的庄稼出什么问题了,外出打工遇到什么麻烦了 等等,娜姐总是耐心地聆听他们的心声,详细记录他们反映的情况。
记得有一次在金山镇大井村采访,村民向东说他家的鸡苗大量死亡, 不知什么原因?娜姐立即与县畜牧局联系,请技术人员到向东家现场查看,原来是他把鸡鸭兔混养在一起造成的,针对这个案例娜姐 制作了《盲目养殖要不得》节目,之后还做了回访了解向东改进后 的养殖情况,提醒农民朋友如何科学养殖,娜姐说,做对农节目就 是要通过具体的事例加技术讲解说给农民朋友们听,他们才容易接 受。一年了,娜姐的办公桌下又换了一双新的平底鞋,她说一年跑 烂一双鞋没啥,只要我们的节目有人听,能帮到农民朋友那才是最 重要的。 还有一个人他的手机随时随地都不离身,全天 24 小时开机,无 论在单位还是在家里,无论是在白天还是在午夜暖暖的被窝里,他 就是我们现在的新闻中心主任杨俊。当时俊哥还是一名普通记者, 他是在去年当的父亲,记得当时俊哥的妻子已经到了预产期,这时 候正是一名丈夫最应该在他妻子身边的时候,但他就在家守候妻子 的一天晚上,新盛镇金龙村 10 组一汽车侧翻在防洪沟内,驾驶员被 困车内,急需救援。接到热线电话后,他没有打扰熟睡的妻子,立 即出发,第一时间到达事故现场进行采访,并以那次事故为由头, 在《罗江新闻》中播发交通安全常识系列报道,向全县群众宣传交 通安全常识。过后我们说他应该在家陪妻子,他却说:“丈夫的责 任我确实没尽到位,但是我对社会责无旁贷!”
我刚刚接触民生新闻的时候,觉得繁琐、累心,因为时常要下 乡,要花时间,要用精力。而我们的老记者勇哥,却时常比我们这 些年轻人精力还要旺盛,勇哥原名李元勇,因为他常跑民生新闻, 接触的人、遇到的事、处理的问题比我们任何人都要多得多,所以我们常戏称他为街道办刘主任。勇哥是个事儿妈,一次下乡采访农 业的相关新闻时,他细心的发现有几片田无人问津,打听后才得知, 这户人家的壮劳力只有父亲和儿子,儿子常年在外打工,而身患重 病的父亲不想让儿子担心,一直隐瞒着病情,在勇哥和当地村民的 劝说下,这位父亲终于到医院做了检查,结果是尿毒症!巨额的医 疗费用让这位父亲几乎放弃了治疗,而勇哥却在鼓励这位父亲坚持 活下的同时对降临在这个家庭的不幸做了报道,社会的力量是无比 的强大,不仅村镇上举行了捐款,医疗单位也表示将按政策减免部 分治疗费用。
我始终认为自己是幸运的,以自己热爱的工作为职业。我感谢 记者这个职业让我融入在感动和温暖中,给了我更广泛地了解社会、 理解这个职业的机会,对于记者而言,每一天、每一刻都是崭新的。 每天一睁开眼,我想着:哦,又是一天,一个未知的一天,这一天 我又像往常一样出门,找选题、想角度、做采访、写文章,这其中 的每一个环节都有不可预料的情况出现,我必须时时打起精神来应 对、解决,也许辛苦就在这里,挑战、诱惑也在这里。
当一天结束 时,我会回想着对自己说:还行,这一天我把不可能的采访完成了, 我为报道找了一个很好的角度。发现自己对苦难还会感动,对不平 还会愤慨,对英雄还会敬佩。正如我的同事说的,做新闻就像谈恋 爱,唯有实践才能抵达幸福。 我热爱我从事的这个职业,每天都会有新的挑战出现,每天出门 都有无数的未知等着我,在这个信息已变得触手可及的媒体时代里,成为“当下”的记录者,成为“历史”的见证人,我为“新闻”两 个字激动和骄傲。人生,因青春而美丽;青春,因梦想而绚烂;梦 想,因努力而闪耀,让我的青春梦想绽放在新闻路上。
谢谢大家。
2023好记者讲好故事演讲稿10
xx年夏天,我独自一人坐上南下的火车,去了福建一份都市报,在那里开始了我的新闻旅程。
几年里,我时常在想:我们为谁怎样写作?有前辈告诉我,做新闻就是做事,做事的根本是做人。
是的,事实上,我们一生都会面临相同的问题:我们要做什么样的人?我们要做什么样的事?我们要怎样去做事?
我们会很容易给出一个答案:做正确的人。做正确的事。正确地做事。可是实践我们的答案,可能需要耗费一生的时光。
是什么让我们永远抓不住正确的答案?我想,答案是:我们始终没有解决内心的冲突———我们为谁写作?
做记者,有人追求的只是一种谋生手段,有的人只追求一份体面的职业。分歧在于内心。
几年来,我一直为“新闻”两个字激动和骄傲。我热爱我从事的这个职业。在这个行当中,我曾经被朋友和同事们寄望去“开创大场面”,也曾因为能力的欠缺而自怨自艾。但是,有多少人能如同我们这般幸运,在一个风云际会的时代里成为“当下”的记录者,成为“历史”的见证人?
我们是记者。显然,我们不是作家、不是教师、不是评论家、更不是什么无冕之王……
记者要做的事情,不是创作,不是教导读者,不是对事物发表看法,我们要做的事情只是代替背后成千上万的读者,替他们选择的对象发问或是探查一件读者感兴趣的事情,然后用旁观者的身份、平静的心态,客观真实地写出一份报道,回答读者的困惑……
做记者,几乎每天要研究选题,写作稿件,然后是每周,每年。
要做一个好记者,我的强烈感觉是,一定要有长跑的毅力和心理准备。
我们很多青年记者,包括我总是在询问:怎样成为一名好记者?怎样写出一篇好新闻?
我想,这一方面能证明我们对于新闻事业的激动与热情,另一方面也意味着我们面临最紧迫和焦虑的问题。
有时候我听到一些“诀窍”,有人推荐我们阅读一些范文,更多时候,我被告知:去做,去写,去思考。然后告诉自己:我这一篇比上一篇写得好。做新闻就像谈恋爱,唯有实践才能抵达幸福。
我还听到一个关于阅读的“诀窍”,那就是读杰作,读伟大的故事。好新闻就是一个好故事。好记者就是一个杰出的讲故事的人。新闻与小说一样,都是故事,它们之间的本质区别在于:新闻是真实的,小说是虚构的。那些伟大的故事会告诉我们,将故事讲好是很值得骄傲的事……所有东西都要回归到信仰。你相信什么,你就可能成为什么。
在通往信仰的道路上有无数条岔路,这时已不存在天赋、能力或者运气的差别,关键在于你的选择。你选择了什么,你就可能成为什么。
2023好记者讲好故事演讲稿11
马克思主义新闻观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闻事业的根本指针。对于如何践行马克思主义新闻观,我们这些常年奋斗在基层一线的记者也许说得不太准确全面,但是我们却一直满怀激情,担当使命,用行动在努力回答这个问题。
实事求是是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的灵魂,也是新闻工作者必须坚持的工作作风。对电视新闻而言,画面是证明新闻真实性的主要方式,这就要求我们电视新闻记者要做到实事求是,就必须在每一个新闻报道中扛着沉重的摄像机亲临现场,用镜头记录新闻过程。无论雨雪风霜,不怕艰难凶险,只要有新闻需求的地方,就有电视记者忙碌的身影。电视新闻播出时只有短短的一两分钟,可是在这一两分钟的背后,往往是电视记者付出的数十倍的时间和努力。20_年正月十五,遭遇五十年不遇的大暴雪,我拍摄了市交通部门及时清理公路干线积雪的情况,通过画面向群众传递了出行信息。在采制这条新闻时,我所乘坐的采访车被一辆厢货严重追尾,坐在后排的我,脑袋撞在车窗上,磕得又青又肿,头昏眼花了好一阵子,可是为了心中那一份责任,我强忍着痛苦,做到了及时发稿。20_年我的电视新闻短消息《钻井平台升起五星红旗》获得好新闻一等奖,在这条仅一分钟的新闻里,庄严却又激情澎湃的升国旗画面表达了钻井平台上石油工人对祖国的热爱。但是它的背后是我和一名同事接到采访任务后,顶着七级的海上大风,乘坐颠簸不已的快艇来回行驶3个小时,站在只有几根绳子牵引的吊台上,带着几十斤重的摄像机和三脚架,在风浪中飘摇着登上亚洲最大的深海钻井平台的过程;是强烈的晕船反应让我晕头转向,呕吐不止,回到陆地上走路腿脚发软的感觉。20_年8月,盘锦防汛进入关键期,我和同事采制了机关干部在大堤上抗洪的新闻,画面展现了一幕幕抗洪防汛的真实场景。为了采制这条新闻,我和两名男同事们在风雨交加,泥泞不已的防洪大堤上跋涉两个多小时,全身湿透,满身泥浆的走进各个单位的防汛帐篷,进行采访和拍摄。当时雷电轰鸣,身上的手机响了多次,都不敢接,回来时实在走不动了,几乎瘫坐在泥水中,幸好遇到了来给抗洪人员送东西的一台越野吉普车,我们才得以搭车返回。当时在很多艰难环境中采访时,不觉得有什么痛苦,因为有一种工作的信念在支撑着;而现在想来虽然多少有些后怕,却依然感谢那些难忘的经历丰富了我的人生。
坚持正确舆论导向,是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的核心;为了人民、服务人民是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的基石;把这两点结合好的就是关键要把人民作为新闻报道的主体。多年来,我始终坚持新闻三贴近的原则,不怕辛苦劳累,深入到最基层,最艰苦的地方采访拍摄基层群众。田间地头、厂矿工地、郊区野外是我经常出入的新闻现场。每天早出晚归,节假日加班自然平常,有时大年三十也在工作中度过。过年当天我在寒风刺骨的滨海大道写过稿子;在年三十晚上的路灯下采访过守护绿地的园林工人;在春节晚会直播出时,在市民家里拍摄过人家四世同堂、欢度春节的画面。工作中,我在以群众为主体的同时,也始终把坚持正确舆论导向放在首位,把做好主题宣传当成壮大主流思想舆论的有效方式。因为我知道,作为电视台这个主流媒体的记者,传播正能量,推出有利于团结稳定,加油鼓劲,正面宣传又深受群众欢迎的作品,这是我的责任也是义务。20_年初,我开始创办电视新闻专题栏目《在基层》,在主导思想上开创了省内以电视媒体引导领导干部到基层去为群众解难题,办实事的新闻报道形式。伴随着《在基层》栏目走过的路程,上百个涉及百姓民生的热点、难点问题得到解决和关注。通过我们节目的拍摄,蓝色康桥小区H区两栋廉租楼被砸的对讲门得到了修复;XX县XX镇XX村的歪脚丫女孩马得到了政府送来了的电脑,为自己与外界沟通架起了一道崭新的桥梁;XX镇居民于一家五口终于申请到了梦寐以求的廉租房;告别了以往住大棚的日子;大伙房水库饮水工程异地交税,非常麻烦的问题得到了解决;盘锦港设备检测进展顺利,保证了港口的顺利运行;身有残疾的外来务工人员“赵虎姐”姐妹俩在盘锦落了户口,办理了低保边缘户救助证,解决了一连串的烦恼,对生活也充满了希望。
在工作中,作为电视新闻记者,我们每天都要面临“如履薄冰、如坐针毡、如释重负”三种状态。在采制新闻时,身上担负着沉甸甸的责任,要考虑新闻的客观性、时效性,权威性等因素,所以如履薄冰;在新闻播出时,生怕有遗漏和差错,有对不住观众的地方,所以如坐针毡;在新闻播出后,如果没有什么负面声音,也没有什么批评指责,效果不错,才能如释重负。我们每天都要在这种压力和煎熬中度过,虽然也有过抱怨,有过委屈,但是却从未有过甩手不干的想法。这样的坚持不是为了那微薄的薪水,而是心中永远存在一份对于新闻事业的热爱,敬畏和执着。
作为一名电视新闻女记者,对于工作,我总是满怀激情和责任,不辱使命。但是对于家庭我却亏欠很多,因为工作关系,每当年迈的父母或公婆因病住院时,我是那个只有晚上才能到医院照顾他们的孩子,白天病床前的悉心照顾和嘘寒问暖全部落到了丈夫和弟弟等其他家人的身上。因为工作关系,我没参加过一次儿子幼儿园的亲子活动;他每天上学放学的接送基本上由丈夫全权负责;他去上辅导班,大部分都是爸爸或爷爷奶奶陪同;我许诺过节或者假日带他去玩儿的诺言往往都成了空话。我从小由奶奶带大,和奶奶感情无比深厚。在奶奶去世一周前,我回老家伺候她,她拉着我的手对我说的:“我好些了,你工作忙,快回去吧!”我当时以为奶奶会真的会好起来,就赶回了单位。可是20_年7月6日,当我在参加宣传部组织的去辽东湾新区集体采访时,奶奶与世长辞了。她对我说的那句“我好些了,你工作忙,快回去吧!”成了她留给我的最后一遗言!!
多年来,在长期忙碌的工作中,采访对象那一张张真诚的笑脸让我感受到了被人信任的温暖;一个个获得省市大奖和观众认可的新闻作品让我享受到了敬业的成果;“辽宁省十佳新闻工作者”等荣誉让我体会到了成功的喜悦。回顾往事,酸甜苦辣品尝过,悲欢离合经历过,但是对于新闻事业,我也从来不曾后悔过,更不曾放弃过。因为我最引以为自豪的事情就是“我是一名电视新闻记者”!谢谢大家!
广播电视台新闻中心 马
2023好记者讲好故事演讲稿12
记者是什么?有人说,记者是份体面的工作,是种权利,是无冕之王,是社会的一面镜子,等等。
记者是什么?做记者20_年来,我一直努力地在寻找一个确切的答案。
记者是什么?我想,记者意味着关爱。我手头是刚刚出版的《新闻人》,封面上有张特殊的照片,头发蓬乱、眉头紧锁的我抱着一个昏迷着的小女孩冲向新闻110的采访车。小女孩叫刘芳,来自重庆,才11岁,不慎从屋顶摔下来,造成颅内巨大血肿,随时会夺走她稚嫩的生命。今年8月4日,刘明文抱着昏迷着的女儿从濮院赶到曙光医院救治,但医院要1万元手术费。这名重庆打工者哭着把女儿抱了出来,他口袋里只有300块钱。但当我闻讯后赶到现场时,父女俩已乘公交车走了,如果追不到女孩,意味着如花般生命的凋谢。新闻110采访车飞驶到洪合镇时,才把父女俩追回。一路上,我与市中医院联系,医院开通绿色通道,成功地进行了手术。
禾城,留住了一条年轻的生命,文章见报后的当天下午3时多,市委副书记寿剑刚托人送来了1000元个人捐款,这是刘芳收到的第一笔捐款。我被浓浓的爱意感动着,知道刘芳有救了。很快,所有的手术费用都筹齐了。感谢摄影记者在我不经意间定格了这个画面,我时常揣摩着这张照片,心头会涌起一种莫名的感动。为了我简单的举动所能得到的社会回应,为了我们这座城市给予一名重庆女孩的爱心,为了枯萎的花朵重新吐出生命花蕾。
记者是什么?我想,记者意味着一种责任。我手里这把剃头刀,在3年前差点结束了一名女孩的生命。xx年11月的一天,这名经受感情挫折的广西女孩打来电话,说我要自杀,割腕的刀片都准备好了。我一直开导到深夜,最后,这名女孩把刀片给了我,笑着说,我要勇敢地活下去。3年过去了,这把剃头刀一直藏在我办公室的抽屉里,它时时提醒我,我是一名记者,我对于社会责无旁贷。
记者是什么?记者意味着付出。一部手机带在边上,24小时开通,随时应对突发性新闻,无论在单位还是在家里,无论是冰天雪地还是暴雨如注,无论是在白天还是在午夜暖暖的被窝里,这就是所有新闻110记者的工作状态。为了这个嘉兴日报社的名牌栏目,我们一直在努力着。三班倒的妻子已习惯于把饭菜冷了又热而不见我回家,甚至陪她逛一次街都会让她乐上好几天。我的宝宝还很小,xx年7月,我接手新闻110工作时,她只在妈妈肚子里孕育了5个月。我记得宝宝出生五六个月时,开始显现对于新闻110手机的铃声音乐特别敏感,无论在喝奶或是哭闹,只要新闻110手机一响,小家伙马上静下来,认真地听着,摇头晃脑,一副陶醉的样子。我不得其解,还是妻子一语道破,宝宝在肚子里的时候就听惯了这种音乐,一个晚上起码十几次,这手机铃声成了宝宝最初的胎教。
记者是什么?我们都一直努力地寻找着答案,但真的给不出确切的答案。因为,我们记者之路还在延伸,记者的内涵还在丰富,还有待你我继续努力。
“我赤裸裸地来到这个世上/一步步,一步步/蹒跚地走/与墓地间的距离便是生命。”这是我学生时代写的一段诗句。我想,若干年后回首生命旅程,我看到了很多风景,我做了一些有益的事,我无愧于记者的称谓,所以,我是满足的,我是快乐的,我是无悔的。
2023好记者讲好故事演讲稿13
我是来自大洼广播电视台的记者胡,1997年参加工作,到现在从事新闻工作已经有17个年头了,我热爱自己的本职工作,并时刻告戒自己:要牢固树立马克思主义新闻观,工作中自觉恪守新闻工作者的职业道德,这种为新闻工作奉献一生的坚定意志从未动摇过,并将一直指引我前进的方向。
记得刚到广播电台工作的时候,新鲜、好奇的心理占了上风,跟着老记者去采访,看什么都好玩儿,觉得做记者没什么难的,直到有了这样一次采访经历,我才真正体会到了,为什么人家都说记者是无冕之王!
那是20xx年的八月份,我正在办公室里整理文稿,忽然,部主任匆匆忙忙的来找我,说辽河出现了洪峰险情,已经转移了很多农民到赵圈河学校进行避险,台里安排我们去进行现场采访,并直接连线直播间,第一时间对抗洪前线情况进行现场报道,我一听,好啊,这还是我第一次参加抗洪直播呢!我贪玩的想法又来了,我可得好好开开眼界!可是在去往防护堤的途中,台长的一席话却让我听的胆战心惊。他说:我们要做好与大堤共存亡的心理准备,这就是我们的战场,最危险的地方就是我们新闻记者报道的最前沿,洪水来了,我们也许就是最后一个离开堤坝的人。这一席话说完,我不觉得第一次产生了畏惧的心理。顿时,我对记者这个行业有了全新的认识!在抗击洪峰、防汛抗战的采访报道过程中,我们密切关注每一次洪峰的到来,我们深入安置点儿,对人们的生活及心理状态进行采访;我们在指挥中心,对每一个决策、每一个变化情况进行现场连线、解说报道;我们站在桥面上进行采访报道,上面是狂风暴雨,下面是湍急的洪流。可是,不知怎么的,那时那地,我的心里却没有一点儿恐惧,有的是我骨子里潜藏以久的战胜困难,勇于挑战自我的决心,有的是我青春勃发,为新闻事业奉献一切的信念,有的是我高高树立起来的新闻工作者的职业精神和职业操守!那一次,经过党和政府以及全市人民的共同奋战与努力,终于战胜了可怕的洪峰,取得了抗洪抢险的最后胜利!我们也成功完成了连续十几天的现场报道工作!
一次,我看到这样一篇文章:说新闻记者是十大危险行业之一。我不以为然,但是这个在另外一个故事里却真的得到了印证:他,是电视台的一名记者,那是一个寒冷的冬天,一次,他跟随市县领导去基层进行走访调研,因为摄像记者要后退着录像,经过的又是一个养鱼池,当他正认真录像的时候,有一个工作人员突然大声喊起来:别动,录像的记者别动!看你的脚下!这个记者这才注意到自己的脚下,原来,他的脚只有前脚掌踏在冰面上,后脚掌已经搭在了冰窟窿的边缘,只差半个鞋位他就掉进冰冷的水里了,这个情况让在场所有的人都吓了一跳。这件事,让我认识到,记者这个职业,也确实充满了危险,充满了挑战!这个人,其实不是别人,他,就是我的丈夫,电视台的一名普通记者。我们因新闻采访事业而相识、相知、相爱、相守。我们有对新闻事业共同的追求、共同的向往、共同的执着。虽然,他因为工作需要离开了他所热爱的新闻采访岗位,但是,每每提到那些为新闻及时播出而编辑片子到深夜的日子,那些挑灯夜战爬格子,饿了,啃口方便面的日子,他还是会心潮澎湃,激动万分的跟我讲上许久,许久、毕竟,我们逝去的青春、我们的阳刚热血,我们的日子,已经跟新闻事业紧紧环绕,无法分开。
如今,我们的女儿也已经14岁了,可能是遗传吧:女儿从小就热爱朗诵、主持、采访,并在全国比赛中屡屡获奖!她对我说:妈妈,我最大的梦想就是等我长大了,当第二个李思思!谁都知道,李思思是中央电视台著名的节目主持人!虽然说童言无忌!不过听到这,我还是不禁流下了激动的泪水,我觉得我能用我对工作的执着与热爱,潜移默化的影响到我们的下一代,让他们继续为新闻事业做出自己的贡献,这难道不是另外一种幸福和成功吗?
其实,作为一名记者,采访可以随时随地发生:高度的新闻敏感性是一名合格的新闻记者必不可少的!一个星期天,我回农村的娘家,正赶上村里按路灯,我灵机一动,新闻来了,于是,我跟村里的负责人聊村屯规划建设情况,跟左邻右舍的大叔大妈聊按上路灯的感受,并录了音,上班后,我制作了一条‘路灯亮了,乡亲们笑了’的录音新闻,对‘美丽大洼、环境整治’工作起到了很好的宣传作用。像这样的随机采访举不胜举!
在台里,除了采访,我还担任着播音的工作,台长经常开玩笑的对我说,我是集‘采、编、播’于一身的全能型战士!我也乐此不疲。
如果有人问我:让你重新选择,你还会选择新闻工作者这个行业吗?我会豪不犹豫的大声告诉他:我会!因为,我热爱着这份充满了挑战,充满了期待,充满了责任感的职业,因为,我热爱着这份让我磨掉了青春,任皱纹爬上额头却从未后悔的职业,因为,我一直并将继续爱上这份让我收获了人生幸福的职业。
忘不了,天寒地冻,我们来到疙瘩楼冰雪欢乐湖,用同期声翻译的方式对芬兰友人进行的采访; 忘不了,我们践行走转改,冒着大雾,来到沈阳丁香湖畔进行采访;忘不了,为了每年元宵节一个多小时的大型直播节目的现场报道,有多少个元宵节没有和家人一同度过了;忘不了和朝鲜族同胞共度三八妇女节一起跳过的舞蹈;忘不了在乡镇村屯的房前屋后,享受花香果熟的动人故事,感受村容村貌的变化、
忘不了,有多少个忘不了,让我们牢牢的记住。
如今,在践行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的实践中,在‘美丽大洼、大美盘锦’,创建全国文明城市的大环境下,在自觉恪守新闻工作者职业精神职业道德的社会责任感下,我作为一个老新闻工作者,我要拿出年轻人的工作热情,全身心的投入到无限的我一生都会热爱的新闻工作中去,为新闻事业奉献自己的全部力量!做新闻事业的忠诚战士!
2023好记者讲好故事演讲稿14
马克思主义新闻观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闻事业的根本指针。对于如何践行马克思主义新闻观,我们这些常年奋斗在基层一线的记者也许说得不太准确全面,但是我们却一直满怀激情,担当使命,用行动在努力回答这个问题。
实事求是是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的灵魂,也是新闻工作者必须坚持的工作作风。对电视新闻而言,画面是证明新闻真实性的主要方式,这就要求我们电视新闻记者要做到实事求是,就必须在每一个新闻报道中扛着沉重的摄像机亲临现场,用镜头记录新闻过程。无论雨雪风霜,不怕艰难凶险,只要有新闻需求的地方,就有电视记者忙碌的身影。电视新闻播出时只有短短的一两分钟,可是在这一两分钟的背后,往往是电视记者付出的数十倍的时间和努力。20_年正月十五,遭遇五十年不遇的大暴雪,我拍摄了市交通部门及时清理公路干线积雪的情况,通过画面向群众传递了出行信息。在采制这条新闻时,我所乘坐的采访车被一辆厢货严重追尾,坐在后排的我,脑袋撞在车窗上,磕得又青又肿,头昏眼花了好一阵子,可是为了心中那一份责任,我强忍着痛苦,做到了及时发稿。20_年我的电视新闻短消息《钻井平台升起五星红旗》获得好新闻一等奖,在这条仅一分钟的新闻里,庄严却又激情澎湃的升国旗画面表达了钻井平台上石油工人对祖国的热爱。但是它的背后是我和一名同事接到采访任务后,顶着七级的海上大风,乘坐颠簸不已的快艇来回行驶3个小时,站在只有几根绳子牵引的吊台上,带着几十斤重的摄像机和三脚架,在风浪中飘摇着登上亚洲最大的深海钻井平台的过程;是强烈的晕船反应让我晕头转向,呕吐不止,回到陆地上走路腿脚发软的感觉。20_年8月,盘锦防汛进入关键期,我和同事采制了机关干部在大堤上抗洪的新闻,画面展现了一幕幕抗洪防汛的真实场景。为了采制这条新闻,我和两名男同事们在风雨交加,泥泞不已的防洪大堤上跋涉两个多小时,全身湿透,满身泥浆的走进各个单位的防汛帐篷,进行采访和拍摄。当时雷电轰鸣,身上的手机响了多次,都不敢接,回来时实在走不动了,几乎瘫坐在泥水中,幸好遇到了来给抗洪人员送东西的一台越野吉普车,我们才得以搭车返回。当时在很多艰难环境中采访时,不觉得有什么痛苦,因为有一种工作的信念在支撑着;而现在想来虽然多少有些后怕,却依然感谢那些难忘的经历丰富了我的人生。
坚持正确舆论导向,是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的核心;为了人民、服务人民是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的基石;把这两点结合好的就是关键要把人民作为新闻报道的主体。多年来,我始终坚持新闻三贴近的原则,不怕辛苦劳累,深入到最基层,最艰苦的地方采访拍摄基层群众。田间地头、厂矿工地、郊区野外是我经常出入的新闻现场。每天早出晚归,节假日加班自然平常,有时大年三十也在工作中度过。过年当天我在寒风刺骨的滨海大道写过稿子;在年三十晚上的路灯下采访过守护绿地的园林工人;在春节晚会直播出时,在市民家里拍摄过人家四世同堂、欢度春节的画面。工作中,我在以群众为主体的同时,也始终把坚持正确舆论导向放在首位,把做好主题宣传当成壮大主流思想舆论的有效方式。因为我知道,作为电视台这个主流媒体的记者,传播正能量,推出有利于团结稳定,加油鼓劲,正面宣传又深受群众欢迎的作品,这是我的责任也是义务。20_年初,我开始创办电视新闻专题栏目《在基层》,在主导思想上开创了省内以电视媒体引导领导干部到基层去为群众解难题,办实事的新闻报道形式。伴随着《在基层》栏目走过的路程,上百个涉及百姓民生的热点、难点问题得到解决和关注。通过我们节目的拍摄,蓝色康桥小区H区两栋廉租楼被砸的对讲门得到了修复;XX县XX镇XX村的歪脚丫女孩马得到了政府送来了的电脑,为自己与外界沟通架起了一道崭新的桥梁;XX镇居民于一家五口终于申请到了梦寐以求的廉租房;告别了以往住大棚的日子;大伙房水库饮水工程异地交税,非常麻烦的问题得到了解决;盘锦港设备检测进展顺利,保证了港口的顺利运行;身有残疾的外来务工人员“赵虎姐”姐妹俩在盘锦落了户口,办理了低保边缘户救助证,解决了一连串的烦恼,对生活也充满了希望。
在工作中,作为电视新闻记者,我们每天都要面临“如履薄冰、如坐针毡、如释重负”三种状态。在采制新闻时,身上担负着沉甸甸的责任,要考虑新闻的客观性、时效性,权威性等因素,所以如履薄冰;在新闻播出时,生怕有遗漏和差错,有对不住观众的地方,所以如坐针毡;在新闻播出后,如果没有什么负面声音,也没有什么批评指责,效果不错,才能如释重负。我们每天都要在这种压力和煎熬中度过,虽然也有过抱怨,有过委屈,但是却从未有过甩手不干的想法。这样的坚持不是为了那微薄的薪水,而是心中永远存在一份对于新闻事业的热爱,敬畏和执着。
作为一名电视新闻女记者,对于工作,我总是满怀激情和责任,不辱使命。但是对于家庭我却亏欠很多,因为工作关系,每当年迈的父母或公婆因病住院时,我是那个只有晚上才能到医院照顾他们的孩子,白天病床前的悉心照顾和嘘寒问暖全部落到了丈夫和弟弟等其他家人的身上。因为工作关系,我没参加过一次儿子幼儿园的亲子活动;他每天上学放学的接送基本上由丈夫全权负责;他去上辅导班,大部分都是爸爸或爷爷奶奶陪同;我许诺过节或者假日带他去玩儿的诺言往往都成了空话。我从小由奶奶带大,和奶奶感情无比深厚。在奶奶去世一周前,我回老家伺候她,她拉着我的手对我说的:“我好些了,你工作忙,快回去吧!”我当时以为奶奶会真的会好起来,就赶回了单位。可是20_年7月6日,当我在参加宣传部组织的去辽东湾新区集体采访时,奶奶与世长辞了。她对我说的那句“我好些了,你工作忙,快回去吧!”成了她留给我的最后一遗言!!
多年来,在长期忙碌的工作中,采访对象那一张张真诚的笑脸让我感受到了被人信任的温暖;一个个获得省市大奖和观众认可的新闻作品让我享受到了敬业的成果;“辽宁省十佳新闻工作者”等荣誉让我体会到了成功的喜悦。回顾往事,酸甜苦辣品尝过,悲欢离合经历过,但是对于新闻事业,我也从来不曾后悔过,更不曾放弃过。因为我最引以为自豪的事情就是“我是一名电视新闻记者”!谢谢大家!
广播电视台新闻中心 马
2023好记者讲好故事演讲稿15
在得知这次演讲比赛的内容要求时,我不禁想起在从业之初就不停地追问的一个问题,也有刚入行的年轻记者问过我这样的问题——那就是“怎样成为一名好记者?怎样写出一篇好新闻?”我想,这个问题一方面证明了我们对于新闻事业的热爱与激情,另一方面也意味着我们面临最紧迫和焦虑的问题,无从化解。所以我天站在这里,和大家交流一下我个人的体会。我演讲的题目是汇聚正能量,讲述好故事。
从一名记者成长为记者站站长,梳理自己走过的从业历程,我个人认为一名好记者,要把“民之所需”和“党之所愿”作为衡量工作的重要标准。换言之,就是要坚持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的立场,坚持群众喜闻乐见的标准。要达到这样的标准,就要坚持“四用”,也就是用自己的眼睛观察客观世界,用自己的耳朵倾听人民的呼声,用自己的双脚深入基层,用自己的思考把握时代的脉搏,让采写的新闻“带着露珠”。
XX新区是全市向海发展的龙头。我从新区成立之初,就一直在采写关于新区发展建设的新闻。20xx年5月,船业首艘大船下水,这是全省“五点一线”开发开放战略实施以来首次产出的成果,意义非同凡响。大船下水之前,我和同事再次深入湾新区,对管委会领导、船厂职工和当地群众进行了详细的采访。凭着几年积累的素材和敏锐的观察,写出了《“宏冠”高度:借“五点一线”转身向海》,获得了当年市“主题新闻宣传”特等奖和全省好新闻一等奖。20xx年我和同事驻XX新区采写出版《滨海专刊》,我们每天坐着30路公交车奔波于辽东湾新区和单位之间,深入到建设一线寻找最鲜活的新闻。我们坚持高策划、新视角、深解读,一方面关注新区的发展建设,另一方面挖掘、整理辽东湾新区的历史,让人们在今昔对比中感受到辽东湾新区翻天覆地的变化,坚定向海发展的信心。疏港铁路通车后,我以《穿越百年的汽笛声》为题梳理了辽东湾新区的铁路发展史,让读者通过铁路的变迁了解发展史;港建设升级,我们整理了新区的航运历史;大连理工大学盘锦校区开学,专刊从1920xx年建成的扶轮小学入手,回顾了辽东湾新区百年教育史……还有XX新区的鱼雁文化、稻作文化、芦苇文化,我们不仅在真实客观地记录着辽东湾新区当下的发展,也在对XX新区的人文历史进行着整理和传承。《滨海专刊》的出版得到了上下的认可,XX新区曾把《滨海专刊》寄到省沿海办作为成果汇报。我想《滨海专刊》的成功,找准了“民之所需”和“党之所愿”的结合点。
再来谈谈我对于好新闻的一点浅薄的看法。新闻学者李认为好新闻的标准是:清澈、简练、聚焦、有细节、有诱惑力、能唤起人们的好感。我个人的理解就是——好新闻,就是把故事讲得精彩。写好新闻的秘诀是什么?就在于讲故事。故事讲精彩了,新闻就精彩了。
我在采写宣传思想文化战线的好干部——周先进事迹时,深刻感受到了这一点。进入正式的采访之前,我做了大量的外围采访,包括周恩义同志当年的战友、曾经的同事、现在的下属、指导过的企业家、帮扶的贫困户,尽可能收集更多的素材。在采访过程中,我一次次被感动着。最初我是被周一个人感动着,随着采访的深入,我听到了他的同事、朋友身上的感人故事,并在他们发现了周恩义的影子,我被这个群体感动着。我想这就是榜样的力量。采访结束的半个多月的时间里,我一遍一遍翻看采访笔记,梳理周恩义的事迹,用平等视角的“体验式”报道,选取鲜活的人物、生动的语言、难忘的场景讲述周故事,还原一个忠于事业、勇于创新、扎根基层、淡泊名利的宣传干部形象。功夫不负有心人,四篇通讯陆续发表之后,引起了强烈的社会反响。我也在周事迹宣讲中收获了精神上的洗礼和成长。在这之后,我学习着一边“看见”和“记录”,一边“思考”和“沉淀”,让自己渐渐成为一个带着故事的人,一个能说出好故事的好记者。”
当代著名新闻记者穆青曾说过:“身处这样波澜壮阔的时代,如果能深下去,不怕吃苦,有为党和人民奉献的精神,用心去讴歌伟大时代的激情,就不怕写不出好东西来。”这句话适用于当下的,和身处其中的我们。
秋毫虽细握非轻,记者作为一个时代的记录着,记录的是沉甸甸的责任。我,还有我们,将继续记录时代大变革,见证城市新发展,传递社会正能量,把更多的人间故事,众生梦想讲给大家听。
2023好记者讲好故事演讲稿16
又到九月,又是瓜车进城的季节。
每当我在运城的大街小巷,看到畅通无阻的瓜车菜车;每当我在各个小区的门口,看到“欢迎瓜农来卖瓜”的横幅;每当我在城市的街道两边,看到井然有序的瓜果临时销售区……我都会想起,我在8年前写过的一篇评论,想起一位令人感动的读者,想起他送给我的一万斤西瓜。
那篇评论,其实就是个倡议书,是一篇关于号召市民多买西瓜的倡议书。
那是20_年的7月,我们运城日报社的《黄河晨报》刚刚创刊4个月。那一年,运城的7万多亩西瓜大获丰收,但是,瓜农们还没来得及高兴,就不得不面对西瓜卖不了的难题。一车西瓜只能卖几十块钱,最便宜的甚至一斤只卖两分钱。就算这样,瓜农的房子里、院子里、田间地头,还是到处都堆满了卖不出去的西瓜。
就是在这种背景下,一个悲剧发生了--一位瓜农开着农用三轮车进城卖瓜,被交通执法人员扣住,还要罚款400多块。他的妻子听到这个消息后,一气之下,上吊自杀!这个突发事件,直接触发了新生的《黄河晨报》的第一个重大战役性报道--帮瓜农卖瓜。
作为值班编辑,我的任务是在前方记者报道完突发事件本身之后,起草一篇倡议书,将舆论焦点从突发事件向“解决卖瓜难”引导。
但是,直到领导要求交稿的前一天晚上,我仍旧毫无头绪。西瓜,西瓜……半个晚上,我的脑子里全是圆圆的西瓜在滚来滚去。
忽然,我想到了曾经种过七八年西瓜的父亲,一个靠种西瓜给我娶来嫂子,给我换来从小学到中学学费的瓜农父亲。寂静的夜中,我拨通了父亲的电话。“永啊,啥事?”一听到电话中这熟悉的声音,我的心头一颤,一种莫名的感觉冲向头顶。
西瓜,父亲,我,数以万计的瓜农……那一瞬间,我找到了西瓜和我之间的逻辑联系,找到了数万瓜农和我之间的情感共振。那一瞬间,我深刻地领悟了作为一名新闻记者,我到底应该属于谁、为了谁,我的笔到底应该写什么,怎样写!
“他们,从遥远的村中颠簸而来;他们,在陌生的街道上四处躲闪……”当第一句从嘴边流出,写作就异常的顺利,顺到正写着这一句,下一句就在脑子中排着队。
“就算我们的口才真的能压下去几毛钱的价格,但想想他们烈日下暴晒的汗水,想想他们西瓜卖不出去无奈的泪水,把那毛角钱给他们吧……”终于,在写到这一句时,泪水,不争气地从我这个自认为冷静客观的“职业新闻人”眼中夺眶而出。我放下手中沉甸甸的笔,走到窗前,遥望窗外夜深人静中的城市,仿佛看到了一片片碧绿的西瓜,仿佛看到了曾经年轻的父亲,仿佛看到了和父亲一样的瓜农们……
第二天,这篇题为《市民多买瓜,瓜农早回家》的倡议书,刊发在《黄河晨报》二版头条的醒目位置。
那一天是20_年7月12号,我清楚地记得,那天早上,值夜班的我还没起床,就被手机铃声惊醒--
“你是写倡议书的记者吧,我40多岁了,还是第一次被一篇文章感动得哭了,文章写得真好,我给你背两段吧……”不等我说话,一位男子便开始在电话中,背诵起倡议书中的句子来。
请原谅我当时的浅薄和幼稚,在那一刻,我真得被感动了。我从来没有遇到过这样的读者,能背下我发表的文章,哪怕只是几段话。我也从来没有遇到过这样的读者,在外地给我打长途,激动地聊了20分钟,只是为了表达对一篇文章的感动。
那位男子最后说:“我刚才联系了一家瓜农,买了他一万斤西瓜,我让他们明天把西瓜送到报社,送给你,就当是我替瓜农们感谢你吧……”
来不及辞谢,他就挂了电话。而我,被感动得一塌糊涂,睡意全无。我躺在床上,静静地享受着新闻职业带给我的最美好的感觉。原来,就算作为一名最基层、最普通的新闻记者,就算是做着最基本、最本份的工作,也可以获得如此高的评价!也可以如此幸福!如此骄傲!如此有成就感!!
第二天,两辆载满西瓜的农用三轮车,真的就出现在报社门口。一万斤西瓜啊,满满两大车,不管是我个人还是报社,收下来都不是最好的决定。征求了当事人意见之后,我带着那两车西瓜,来到河东广场,将西瓜分给了市区的数百名环卫工。
如今,距离那次轰轰烈烈的卖瓜报道已有8年。但是8年来,每到夏天和秋天,市区设立“瓜果临时销售区”的制度还在继续,小区向瓜车菜车开放的惯例还在继续,农业部门对农产品的预先监测还在继续……
每当看到这些,我都会想起那篇1000多字的倡议书,想起那位令人感动的读者,想起他送给我的1万斤西瓜。
一位记者,他的脚下有多少泥土,他的笔下就有多少真情;他的笔下有多少真情,他的报道就有多少力量!
一次报道,感动得读者送来一万斤西瓜;一次报道,帮瓜农卖掉数百万公斤的西瓜;一次报道,让瓜车菜车在城市自由穿行了8年。
这,就是新闻的力量!这,就是爱的力量! 这就是媒体上传下达的力量!这更是党和政府执政为民的力量!
这就是我要和大家分享的故事,感谢有这个机会,可以再一次感受新闻理想的狂热,与追逐理想的感动,谢谢大家!
2023好记者讲好故事演讲稿17
尊敬的各位评委、各位来宾:
大家上午好,我是 号选手,我演讲的题目是《钢城华丽蜕变的美好记忆》。
攀枝花——全国唯一以花命名的城市,历经五十年的沧海桑田,这座“钢城”正以飞一样的速度开启“钒钛之都”的华丽篇章;“孝敬爸妈请带到攀枝花,最好在这里安个家”,这句话,让中国阳光花城传遍全国的各个角落。
是谁让这座坚硬的钢城开启柔美的蜕变之旅?今天的演讲活动与记者有关,您是不是在质疑:不会是记者吧?我的回答是:不。如果我没有总结错的话,应该是党的策略和人民的期望。而又是谁将这一华丽的转变真实地记录、真诚地报道?没错,是记者。
就在刚才,倾听了几位同行精彩的演讲,我对大家为新闻事业付出的努力和艰辛而感动。他们都是钢城蜕变中的真实记录者,而作为一名年轻的记者,我很荣幸,在钢城美丽的蜕变之时融入到记者这个行列,融入到这座阳光花城,让我能接触到来自全国各地的“候鸟们”,见证他们与岁月之间的较量、与病魔之间的抗争。
那是20xx年的11月26号,这个季节在我国的大多数地方已经是冰天雪地,而在攀枝花却依然阳光明媚、鸟语花香。冲着没有雾霾的蓝天、冲着明媚灿烂的阳光、冲着丰富
新鲜的蔬果,有些寒冷地区的候鸟老人已抵达攀枝花开启了他们温暖幸福的越冬计划。在采访候鸟老人时,我认识了83岁的曹大爷(您看,我手上这张照片中的人物就是曹大爷),他来自成都,这个冬季,是他第四年来攀枝花疗养过冬。曹大爷患有支气管炎,岁月的年轮让他不得不把吃药当做家常便饭,尤其在冬季,天气寒冷,一旦染上感冒、咳嗽就胸闷地喘不过来气,严重的时候还要长期在医院里疗养,和曹大爷的交流中,我明显能感觉到他声音中带有丝丝沙哑。但他告诉我说,来攀枝花过冬了以后,冬天也可以晒到太阳,空气还特别清新,自己的身体明显好转,几乎连咳嗽感冒的药也用不着了。不知道为什么,听了这些话我会感到莫名的欣慰和自豪,或许是因为曹大爷的身体好转,或许是因为阳光花城给像曹大爷这样的候鸟带来的温暖。曹大爷说20xx年的冬天他还会再来美丽的阳光花城。
时光荏苒,岁月如梭,时间定格到了20xx年的12月2号,候鸟老人们陆续归巢,采访中,我隐隐约约看到一位老人很像曹大爷,可他脸上绽放出的精神抖擞,让我有点不敢认,我试着问:“您是.....曹大爷?”“对,是我,你是那个小记者。”我高兴地说:今年看您怎么年轻了许多呢!他笑着对我说:在充满阳光的地方生活怎能不年轻?是呀,花城在阳光的沐浴下:“天时地利人和”。在愉快的采访交流中,曹大爷与我约好:20xx年的冬季我们又见。20xx年的冬季距离现在还有三个月的时间,我很期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