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高校公共体育武术课创新分析论文题目(五篇)
高校公共体育武术课创新分析论文题目一
高校文化的建设应始终与社会发展对高校文化的需求紧密结合,不断寻找新资源、新载体,因此是一个自觉的、主动的历程。作为高校文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体育文化建设是一种新兴的高校文化体系,需要在不断的体系构建和创新中发展进步。
体育文化指的是人通过参与体育活动,在调节情感、协调群体关系和对客观世界的改造过程中,展现出来的民族样式和时代特征。从广义上看,体育文化指的是为了满足人类的生存需求,丰富社会生活,以人的身体为介质,对人类的相关体育活动进行组织和秩序化,最终形成的一种得到大众承认的、自身具有一定价值和独立意义的文化。因此,体育文化作为一种指向人身体的文化,会在以人为本的未来社会中显得越来越重要。首先,体育文化是对人体自身机能的再创造,人类进行体育活动的目的是实现自我调节和自我控制。体育文化作为满足人改善自身的需求而产生的精神、物质以及其他社会规范和结构的总和,是人类社会文化的重要部分,也是高校发挥教书育人功效的基础。现代体育的目标是“更高、更快、更强”,不断超越和追求自由的体育精神是高校体育文化的生命源泉,与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相一致,是高校文化核心精神的重要体现。其次,作为一种通过身体活动来锻炼身体和陶冶精神的实践活动,体育竞赛能激发人的民族认同感和归属感,体育文化是铸就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的体验式教育。最后,体育文化有多样化的展现形式和极其丰富的内容,青年人通过参与不同类型的体育活动,能对多元文化有更加深刻的认识。因此,为实现体育文化与高校文化的有机结合,构建新的人才培养摇篮和具有不断创新能力的高校文化体系,一定要从实现高校体育文化和创新出发,将理论付诸实践,构建个性鲜明的、系统的和有顽强生命力的高校体育文化体系。
高校承担着文化传承、融合和创新的历史使命。一方面,高校体育文化自身也承担着体育文化的传承、创新的使命;另一方面,高校体育文化还是一种促进高校文化传承、创新和介质和载体。每一个体育活动项目都拥有着深厚的文化意蕴,其运动形式和运动规则对社会文化背景及社会文化某一方面的历史规律有一定的反映。高校体育文化包含民族传统体育文化、欧美体育文化和多元化的少数民族体育文化。类型不同的体育文化以体育项目表演、学习、观赏和竞赛的形式存在于高校文化体系中,可以帮助高校师生在学习和参与、欣赏中体验多元化的体育文化,实现对文化的接纳、交流和创新。
1.民族传统体育文化
作为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民族传统体育文化是在数千年的历程中逐渐形成的,具有鲜明的历史性、民族性和传统性,在起源方式、活动范围等文化内涵方面具有明显的民族文化特点。传统民族体育将中华民族传统的伦理道德纳入体育活动中;同时民族体育活动项目追求体育神韵、讲求技艺、重视内部循环运动,体育活动练习基本上都是静态形式。作为传统文化在个人身体活动中形象反映,民族传统体育文化被纳入高校体育文化结构中,以人的身体运动及比赛等形式为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创新提供有效的途径。
2.欧美体育文化
欧美体育文化是与欧美社会的城市文化和工业化进程相联系的较高层次的体育文化。以“奥林匹克运动主义”为主导,欧美体育将全球体育统一化,体育活动方案的制定和实行规则具有普适性,有效促进了体育运动的发展和进步。因此,奥林匹克体育运动逐渐成为了传播全球价值观念的有力工具。“重在参与”“公平竞争”等文化理念渐渐深入人心,在社会其他活动中发挥效用。上述文化理念在文化价值中的体现为求实、规则意识和竞争观念等,随着欧美体育文化进入高校抑郁文化体系,奥林匹克文化将得到更大的普及,为高校体育文化的现代化和创新提供有效的新途径,新手段。
3.少数民族体育文化
在多民族国家中,数量相对较少的民族本身的体育就是少数民族体育。我国有55个少数民族,因此少数民族体育活动种类繁多,丰富多彩。特定历史地理环境、文化水平、社会生产方式以及民俗、宗教等多种因素作用孕育出的民族体育文化具有鲜明的民俗性、民族性、表演性、地域性等,不同于欧美体育和近代体育的特征。特殊的生活方式和迥异的地理环境成就了多种多样的民族体育活动项目;宗教信仰、风俗习惯的不同铸就了各少数民族独有的精神源泉和文化支撑;限于地域不便的交通和较低的生产水平,使得各区域独自发展的少数民族体育有着鲜明的个性。上述独特的体育文化活动方式是传播、融合多元体育文化的有效载体,为高校体育文化的整合提供新途径。
不同层次的元素在高校体育实践中的具体表现是不同的,据此将高校体育文化分为高校体育文化的精神内涵、高校体育文化的外层支撑、高校体育文化的外在表现三个层次。
1.高校体育文化的精神内涵
高校体育文化的精神内涵包括核心价值、口号以及体育哲学三大元素。在本层次上,各高校可依据自身文化发展的社会需求、历史积淀、立校宗旨等提出高校独有的体育理念。如清华大学独有的体育理念就是:强身健体,为国奉献。体现在体育口号中则是“为祖国健康工作五十年”;耶鲁大学的体育理念是:让所有的学生都享有体育运动的权利,这种人才培养,人人加入、凝聚共识的理念,在口号中的表示为“运动是属于每个人的(athleticsforall)”。再如云南大学曾经举办过武术节,标语为“武者奇哉健体强身校园增色。术焉妙也化心启智学业增辉”。各高校秉持自身独特的体育文化理念,根据自身需要和价值取向在丰富多彩的体育文化价值进行择取,并加以弘扬和发展,逐渐形成高校的核心体育文化价值。
2.高校体育文化的外在表现
高校体育文化的精神内涵一般都是内隐的,要表达这种精神大众文艺内涵,通常都是通过体育成员的所作所为以及高校内的标识、体育活动项目的形式所展现。这些体育成员的健康行为、相关物化标识以及各类体育活动、竞赛具有明显的外部特征。高校所有师生及职工的体育运动行为、体育习惯以及生活方式都是其思想、价值观和体育理念的外在表现。体育理念与健康行为有着双向互动的关系,优良的行为习惯有助于促进身心健康和思想水平的提高,良好的体育价值观和理念反过来又有助于养成健康的体育锻炼、行为习惯。高校体育设施是广大师生员工进行体育锻炼的基础,高校的体育文化还体现在对典型体育设施的理解和描述上。比如哈佛人为哈佛运动场(harvardstadium)而骄傲,他们觉得是哈佛运动场改变了橄榄球的运动史。又如北京体育大学的冠军之路,世界冠军们的脚印是对其追求卓越的体育理念的深刻阐述。高校开展的经典体育比赛和体育活动项目,有助于将学校的体育文化渗透到参与者的生命里,使得大多数学生都记得大学时代的精彩激烈的篮球、足球比赛。这些具体的体育比赛项目体现着高校的体育文化价值和文化传统。又如剑桥大学和牛津大学举行的近200年的对抗性划船比赛传递着高校体育文化的价值观、理念等信息。
3.高校体育文化的外层支撑
高校体育文化的现行制度和相关规则是实现高校体育文化的精神内涵同外在表现的统一的基础。社会要求同高校师生愿景之间的协调,需要高校体育文化氛围同社会文化的交流和融合。高校师生的价值观的统一,有赖于组织一定的建制开进行有效的交流和沟通。因此,高校体育文化结构需要高校体育环境、体育社团和体育文化制度这些外层因素来支撑。通过制定特定的.制度、手册以及指导性的体育健康行为规则文本,既有助于传承高校体育文化的精神内涵,又便于高校师生理解和指导,将师生员工的体育行为健康化,规范化。各类体育社团为高校体育价值观和体育文化的交流提供了良好的途径。而高校良好的体育环境氛围则是有利于社会文化和高校体育文化相互沟通、相互渗透的有力媒介。
1.高校体育文化创新的发展方式:优秀体育文化的传播
对于拥有丰富历史文化的中国来说,人类几千年的实践活动造就了中国传统文化的硕果。从古自今,文化都是人类思想得以传承的有效途径,它不仅可以改进下一代人的生产生活方式,同时也能够使后人了解前人的实践方式,从而体现一个民族的文化特色。同理,体育文化作为文化的一种,在人类与社会的长期互动中诞生,同时迫使人们认识到自身的不足,主动提高自身的身体机能。从这个方面看,体育文化应该作为一种优秀的文化在高校广泛传播。开放性、辐射性、传播性是高校最典型的特征,能够促使校内人员最大限度地对外部体育文化进行吸收和融合,同时也为各种文化的传播和继承提供了一个平台。从根本上看,各种文化都有相通之处,如果能够将传统文化的精髓与高校体育教学巧妙融合,使学生在学习体育文化的同时了解中国博大精深的传统文化,这不仅能够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整体文化素质水平,还能够发扬和传承中国古代的优秀文化,从而真正实现高校体育教学的改革。例如,在讲解足球的时候,可以与中国古代的蹴鞠运动相结合,探究两者之间的相似相通之处,从而更加深刻地体会足球运动的精髓,同时也对蹴鞠有了更加全面的了解。中国古代传统文化讲究“修身”“养性”,而现代奥林匹克精神却提倡“更高、更快、更强”的竞争精神。其实这两者并不矛盾,强壮、速度是运动员的职责,对于普通人来说,体育的功能更加偏向于“强身健体”,我们要在学习和锻炼中体会体育文化的内涵,将“强身健体”和“修身养性”有机结合。要实现高校体育文化的再传播,就要对优秀体育文化进行多途径多方面的传播,如杂志媒体、电视新闻、学校宣传,如果有条件还可以聘请奥林匹克参赛的优秀运动员给学生授课,让学生亲身感受体育文化的精神。
2.高校体育文化创新的发展载体:体育文化节、群体活动和体育教学
参加社团和举办各种形式的活动是各大高校学生互动的主要方式,同样,高校的体育文化也可以通过体育活动和体育文化节进行传播和创新。但体育文化的创新必须要以提高体育教育教学质量为根本前提,通过开展体育文化节、创办球迷协会、设立健身健美操班等多种方式来对校园体育文化进行再创造。首先要重视高校竞赛的辐射作用。高校校内竞赛是检验学生某一阶段体育学习成果的重要方式,形式多样,大型综合性运动会主要是春季运动会和秋季运动会,当然,学校也会视个体需求而举行个体单项体育竞赛和教职工体育比赛。这样的比赛一般参赛人数较多,辐射范围大,在比赛中学生也能够学习到团结协作、挑战自我的精神。不可忽视的是,课堂体育教学依然是体育文化传播的重要方式,将教师对学生的引导和自我实践相结合能够提高学生对体育文化内涵的认识和理解。其次是重视学生体育社团的引领作用。学生社团是高校学生互动的平台,一般由学校领导部门指导,学生自发组织。因此,学校可以鼓励和引导学生成立体育社团,吸引更多人参加,以达到健身和丰富课余文化的目的。在社团中,同学们可以自由交往、谈论理想。只要充分发挥体育社团的作用,就一定能够提高学生对体育文化内涵的认识和了解,从而实现体育文化的再创造和广泛传播。
在竞争意识的影响下,一些高校对体育文化的认识偏离了正常轨道,“金牌论”严重扭曲了学生的体育价值观,这也使得高校体育文化的传播陷入了困境。目前最迫切的任务就是使学生挣脱“金牌论”的桎梏,认识到体育的作用在于强身健体、陶冶身心,从而树立正确的体育价值观念。除此之外,我国目前对于体育文化的研究还不太成熟,缺乏理论指导,因此,现阶段应积极研究体育文化理论,并与高校体育教学相结合。最后,对体育教学评价体系的创新也势在必行,要将“轻技能、重品行”的评价方法落实。只有解决上述问题,才能真正提高学生的内在修养,才能最大可能地弘扬体育文化。
4.高校体育文化创新发展归宿:学生终生体育能力的形成
学生体育能力包括自身体育运动技能、自我体育评价能以及体育文化的传播能力。高校体育教学和各项体育活动的最终目的就是促使学生形成这种体育能力。因此高校和政府都需要采取全方位、多渠道的方法促使学生体育能力的形成。总之,科学合理的高校体育文化结构是保障其体系良好发展的基础,因此高校体育文化的创新力度,对于营造健康的高校体育文化氛围、培养师生的健康体育行为和独具一格的高校体育精神有着十分重大的意义。
高校公共体育武术课创新分析论文题目二
离职公共体育课能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和能力。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能力。通过挫折教育。运用激励手段。引入竞争机制培养学生坚强的意志品质;通过调解和疏导。缓解学生心理压力,培养学生健康的心理素质,促进各种智能的协调发展。
公共体育课不同于专业体育课。专业体育课是以提高技术水平为主,公共体育不但要提高技术水平,更主要的是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是培养和提高学生综合能力的最好课堂。但是。高职公共体育课没有受到学生的重视。甚至没有受到一些老师的重视。一些老师认为公共体育课就是让学生学一些基本的技术。锻炼一下身体就完成任务了。学生们认为。我也不是学体育专业的,将来也不从事体育工作,对付一下就可以了。这是人们对公共体育课认识上的一个误区。从小学到大学一直开设体育课。高职院校从入学到毕业也一直开设体育课,这就说明开设公共体育课是有其科学性和合理性的,它不只是简单地学点技术,而是要学好技术,更要全面培养学生素质和能力。
在体育运动项目中。大多数运动项目都存在着合作的内涵,有整体合作、小组合作、二人合作等。不同的项目有不同的合作方式。只有很好的合作,让每位合作者都发挥出最好水平,最后才能取得胜利。
例如,在三大球类运动中,队员要密切合作,场上队员的一个眼神、一个手势、一个表情都表示一个战术。只有队友就得明白,才能取得胜利。在体育教学中,结合本学科的特点,结合所学的项目,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让懂得有比赛就有竞争。有竞争就有合作,在合作中让学生学会尊重他人、关心他人、帮助他人。
例如,田径项目中的接力跑,要求四名队员不但有合作意识,而且更要发挥好伙伴之间的协调的配合能力,二者是缺一不可的。在体育课中,让学生掌握合作的技能技巧。学会与人沟通和交流,从鼓励全体学生积极参与合作学习的同时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选择合适的内容,学生在自学自练的过程中相互观察、相互帮助、相互纠正,使学生在合作学习的氛围中,提高发现错误和改正错误的能力。不断提高动作质量,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
公共体育课不同于其他理论课,它不但要学一些理论知识。更主要的是要有身体的体验。每一项运动技术的掌握。都要付出较大的体力和产生许多不适反应,如疲劳感、疼痛感、酸胀感、恐惧感等,因而引起一系列心理障碍,如怕苦、怕脏、怕失败、怕丢脸等。尤其现在的高职学生多数都是独生子女,他们生活条件比较优越。过着“农来伸手。饭来张口”的生活,从没受到这样的“苦”。作为体育老师,要帮助他们渡过“难关”,有针对性的引导学生以坚强的意志去克服和战胜这些生理或心理上的障碍,从而逐步培养起不畏艰难、不怕困苦、百折不挠、勇敢顽强的意志品质。
在体育课中可以人为地设置一些障碍,创立挫折情境,让学生碰些“钉子”,以此来锻炼他们的意志。增强对挫折的忍受力。例如。在学生已经完成练习任务后再增加练习任务。延长规定的练习时间;在疲劳时要求学生完成比较复杂的动作。并要求保持动作技术的稳定性、准确性。这些都能起到挫折教育的作用,培养学生的顽强性和坚韧性,从而形成良好意志品质。
学生在体育课中需要克服各种各样的困难,但不是每次都能成功的,“功亏一篑”的情况时有发生。如果我们能在学生可能退却的关键时刻,适当地给予学生必要的帮助和鼓励,就可以促使其去坚持、去奋斗、去拼搏,从而使其意志得到磨练。
“好强”、“好胜”是我们每个人的天性。对于学生来说,这种心理在体育课中表现得尤为突出。在体育课中组织形式多样的比赛来培养学生的良好意志品质,也是一种较好的举措,让水平相当的学生一起比赛,让他们在竞争中超越自我,培养不怕苦、不怕累、勇于拼搏的良好意志品质。
高职学生作为一个特殊的群体。从入学开始大都或多或少地经历了学业不良,高考失败等打击,在心理上受到了无形的伤害,失去了远大理想和明确的人生目标,使他们目标模糊,不能全神贯注地学习,一些学生因得不到及时的调解和疏导,致使其消极行为加剧,变成病态的心理行为。体育课就能起到缓解学生心理压力的作用,对学生心理健康起到积极的调解作用。众所周知,娱乐是减轻心理压力的最有效的良药,那么娱乐的项目又大多是体育项目,在健身房里、广场上、公园里随处可见那些运动健身的人们,一个视野开阔的运动场就会让你忘记烦恼,一段节奏较快的健美操就会让你心情舒畅。因此在体育课上合理安排一些大运动量或学生感兴趣的教学内容,是培养学生健康的心理素质的有效途径。如.为男生安排一些球类比赛;为女生安排健身操、游戏,有意识地通过这些运动项目,让学生“合理宣泄”,使受挫情绪、委屈情绪等多方面心理压力释放出来,以达到减轻学生心理压力的效果,使学生经常保持良好的心理状态,树立正确的自我意识,真正地做到自尊自信。
公共体育课与其它学科相比,有其独特的作用。在公共体育课上学生所学的每一项技术,都要求身体的各个器官的协调配合。例如,篮球的胸前传球技术,眼睛看传来的球,大脑判断来球方向,手要伸出接球,腿要迈出选好位置;田径教学的起跑练习能培养学生的快速反应能力;篮球的投篮命中率能培养学生的准确能力;排球的扣球能培养学生的判断能力;体操动作能培养学生的时空感觉和运动感觉。在体育课中,还可以让学生设计准备活动内容,编排徒手操、设计场地,制作体育器材等,这些内容可以培养学生的创造性和想象力。教师在教学中要重视基础知识的传授,让学生掌握体育锻炼的规律性,使学生的基本技术迅速提高,基本技能得到正常发挥,促进学生的各种智能的协调发展,让学生的智能水平通过体育教学不断得到提高和发展。
当我们亲自参加体育运动,从中体验到运动的美妙愉快时,我们的心灵会产生一种愉悦的快感,受到美感教育。高职公共体育课就是培养学生审美意识,通过系统的科学的教学方法,使学生在参与体育和观赏体育中不知不觉地受到美的感染,使观赏者获得美的享受。体育教学是自然美、艺术美和人体美的有机统一。高职公共体育教学可以培养学生的审美意识。
总之,在高职体育教学中应加强学生综合素质的培。体育工作者要从对教育负责、对国家负责的角度重视和加强这项工作,要结合实际。认真学习教育理论和体育理论,重视学生个性能力的培养,锻炼学生自我生存的能力,教育学生,全面把握素质教育的科学内涵,把受教育者培养成全面发展的跨世纪人才,这是时代赋予我们的重任。
高校公共体育武术课创新分析论文题目三
高校作为培养人的重要场所,是全面发展教育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学校有义务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观念或思想,这也是时代发展的需要。总结高校公共体育教学中融入人文精神教育的作用,主要有以下几点。
(1)起到教育指引的作用:高校体育以健体育人为主要目标,通过在教学中融入人文精神教育,具体包括体育的价值、情感、理想、物质条件、制度、道德等,以起到规范学生行为、引导其思想、塑造其现代意识、磨炼其意志力的作用。同时,通过教育使其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2)起到娱乐调节的作用:体育活动具有娱乐性的特点,高校体育教学也以实践活动作为主要的教学形式。因此,公共体育课在很大程度上有利于调节学生的紧张情绪,增添生活情趣,调剂单调的学习生活等。若在体育教学中融入人文精神教育内容,会使学生在参与体育活动的过程中,提高组织活动能力、社会活动能力、人际交往能力、艺术欣赏能力、文化素养等,真正实现寓教于乐的目的。
(3)起到激励凝聚的作用:竞技性是体育运动的一大特征,体育竞赛中必然会有胜败之分,而胜败直接关乎个人、团体、学校的荣辱,这就要求学生在体育活动中尽最大的努力去拼搏、去挑战、去创新、去竞争。教师应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体育观,并激励其倾尽全力挑战自己的极限,提高其责任意识。
2.1教师自身注重人文素质修养
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起主导作用,其人格魅力会对学生产生深远的影响。若体育教师仅在课上教会学生体育技能和体育理论知识,而忽视了对学生灵魂、思想、智慧等方面的培养和引导,即忽视了行为训练、意志锻炼、情感体验等,就不符合“以人为本”的教学理念,同时也偏离了教育的本质。因此,教师应首先注重提高自身的人文素养,这是进行人文精神教育的重要前提。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塑造一个健康向上、积极进取、知识渊博、情感丰富、品质优秀、行为规范的个人形象,通过高尚的人格魅力得到学生的尊敬和爱戴,并影响和感染学生的思想和行为。例如,教师可把教学的过程看作是与学生一起发现真理、一起进步成长的过程,改变以往知识传授者的姿态,而以研究的态度从事教学活动,启发学生的创新思维。在教学中,鼓励学生多发言,自由表达自己的观点,并可就某一观点进行争辩,使其懂得放弃和坚持的重要性。在此过程中让学生充分感受到实事求是、坚持真理、改正错误、互相尊重、谨慎谦虚的人文精神。
2.2加强传统体育文化的教育
一个民族的传统文化对一个民族和国家的发展有深远影响,我国的体育文化也是从传统的文化中发展而来的,带有明显的传统文化烙印。我国的传统文化蕴涵浓厚的人文精神色彩,如重视礼仪廉耻教育,注重人文修养、道德标准等,这些都与人生境界、人格理想等紧密相连。因此,加强传统体育文化的教育同样非常重要。例如,太极拳是我国古代就流传下来的一种体育运动项目,其中蕴涵着丰富的传统文化内容,也可以提高学生的思想品格和文化素养。进行传统体育文化教育的关键在于古为今用、取其精华,使用陶冶的教育方式,将体育教学和人文知识很好地结合起来,达到使传统体育文化中所包含的精华理念转化为理想人格的目的[2]。
2.3教学理念的创新
要想更好地完成体育教学目标,构建“以人为本”的教育观是必然的选择。因为“以人为本”的教育观是遵循人的身心发展规律、着眼于塑造理想人格、发展独立自主意识的一种全新的教育观。这种教学理念着重培养学生的意志力、理想、情感等方面,有助于学生找到和明确人生理想与目标,完善人格发展,以崭新的形象适应社会发展的需求。因此,体育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创新教学理念,改变以往以提高学生体育技能为主的教学理念,更加注重提升学生的内在品质。
2.4注重加强学生的人格教育
受家庭、社会等因素的影响,如今的大学生很多都存在以自我为中心、自私自利、不顾他人感受等现象,其心智表现很不成熟。因此,作为学生的引导者,教师应十分注重学生的人格教育,使其能够成为拥有良好道德品行的人,培养其换位思考,为他人着想,懂得团结协作、坚持不懈等品格。例如,体育教师在进行足球教学时,应强调团结协作和集体荣誉的重要性,通过灌输这些思想使学生明白足球场并非个人的秀场,而是体现一个团队整体实力和魅力的舞台。另外,加强学生的人格教育,可使其树立良好的科学道德。所谓科学道德主要包括两方面的内容:一是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即不弄虚作假、尊重他人、尊重事实、敢于面对错误或坚持真理的一种态度;二是正确对待科技成果社会功效的态度,即教育学生树立高度的社会责任感[3]。这些品质都需要经过精心的培育才能形成。因此,教师应在体育教学中,通过各种细节融入人格教育的内容,以健全学生的人格。例如,对青年人来说,榜样具有无穷的力量,体育教师可在教学中宣传有关体育明星的事迹,引导学生找寻到真、善、美的真谛,从而树立正确的思维方式和科学道德,以激发学生奋起拼搏的精神。
2.5注重开展体育精神教育
体育运动作为人类创造出来的文化财富,已成为社会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体育运动中所蕴涵的体育精神也由此形成,这种精神对一个民族的生存、发展均至关重要。目前,竞技类的体育比赛对全球的影响越来越大,其内涵更加丰富、外延也更加宽广。体育比赛所蕴涵的意义已超过比赛本身,成为一种时代精神,其中蕴涵着诸多的人生哲理。因此,体育教师应十分注重开展体育精神教育,这里的体育精神主要是指“奥林匹克精神”,这是体育教学中人文精神教育的重要内容。教师可在教学活动中宣讲奥林匹克精神,包括讲解体育运动的宗旨、真谛等。通过体育精神教育纠正不正当的竞争观念,启发学生敢于拼搏、正确对待他人、客观定位自己。
综上所述,将人文精神教育融入高校公共体育教学中是素质教育的重要表现,更是培养高素质人才的必然选择。为此,教师应十分重视在体育教学中融入人文精神教育,并首先从自身做起,注重提高自身的人文素养,通过实际行动感染学生。另外,在教学过程中重视创新教学理念,进行传统体育文化教育、体育精神教育、人格教育等,也是融入人文精神的重要体现。学校和教师应共同营造出有浓郁人文气息的育人环境。
高校公共体育武术课创新分析论文题目四
世界各国尤其是发达国家,都很重视对课程设置的研究和改革。优化体育课程设置,必须确定“以人为本、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从实际、实效、实用出发满足学生身心发展的需要。增强学生体质,注重终身体育锻炼能力的培养。以强身育人为目标,力求贴近学生未来的职业和生活,适应社会发展需要。
2.研究对象与方法
2.1研究对象
2.2研究方法
2.2.1文献资料法
在研究过程中查阅了与本研究有关的大量文献和相关书籍。
2.2.2专家访谈法
通过网络、电话及亲自走访部分高校的一些有着多年教学实践的体育教师和专家、相关专业的学者,将资深学者的理论与实践经验丰富的专家思想汇聚一起进行综合分析,了解他们对现今高校公共体育课的现状的看法和建议。
2.2.3问卷调查法
采用随机抽样方法调查,其中学生问卷发放500份,回收437份,回收率为87.4%,教师问卷发放100份,回收96份,回收率为96.0%。
2.2.4数理统计法
对所获数据进行数理统计。
3.结果与分析
3.1课程开设情况
调查显示,在大多数高校中,应引起高度重视的是很多高年级和研究生以上的学生都未开设体育课程,基本在二年级开设了选项课,在一年级开设选项课还较多,对病弱学生开设保健课有的学校还没重视。在被调查的学校中都反映,高年级学生参加体育锻炼的时间明显减少,学生的身体形态、素质、技能等综合指标在高年级普遍有所下降,这在某种程度上不利于“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的转化。在高校体育教学中,常规型教学课仍是一、二年级最主要,最基本的课程类型,但是,目前仅在一、二年级开设体育课程是不够的,应进一步合理、有效、积极地开设高年级体育选修课程,尤其是还应重点关注高年级的自主型活动课和开放型综合课两种课型。自主型活动课中体能课、竞赛活动课,除了开专题讲座、进行技术辅导、考核测验外,主要由学生自主性活动、自学自练、组织训练比赛、观摩交流。开放型综合课中的俱乐部制教学课既不同于传统的常规型教学课,也不同于自主型活动课,其在教学管理上是开放的,在组织教学的形式、教学内容的选择、教学的基本价值取向等方面是综合的。这种课程类型是普通高校今后得以存在和发展的基础,是一种受学生欢迎、很有发展前途的课程类型。
3.2公共体育课程内容设置情况
各学校体育课程由于师资人数、体育场地、器材设备条件、以及学生对一些课程内容的爱好程度与课程设置差异较大,因此,在课程内容的设置上很难统一。从调查结果来看,篮球、排球、羽毛球、乒乓球、健美操、网球为各高校必修项目。其它项目设置有所不同,传统项目田径、武术受到了一定的冷落。新兴项目还较少学校开,不过已有学校起着带头作用,例如定向运动、轮滑、跆拳道等项目在部分高校也逐渐兴起。
3.3学生对体育课程项目选择数量的意向调查
在大学期间学习几个体育项目比较合适?从调查中我们发现,多数学生倾向于每学期一选,可选择一个主项,一个副项,即大部分学生四个学期倾向4次选择项目。而四个学期选1--2项的只占14.2%。不过有的学生也会因为喜欢一两个项目,多次都重复的选自己喜爱的项目,以便提高巩固,达到真正的掌握。常规的提法是,让大学生在大学期间掌握1--2项终身受益的体育锻炼方法。然而,从坚持锻炼的角度来看,这种提法有不足之处。一是忽略了学生生理方面的变化,不同的年龄段有着不同的兴趣爱好,而且锻炼手段也有所不同;二是忽视了生活环境对锻炼的影响,不同项目有着不一样的条件要求,足球需要很多人才能一起锻炼,而乒乓球可能2个人就能一起锻炼,而且受场地限制也不一样,这些都是很大的影响因素。另外,大学生体育兴趣特点也与中小学生有很大的区别,中小学生兴趣较为广泛、不稳定,对未接触的项目都有一种好奇新鲜感,时而喜欢这样,不久可能又喜欢上其他项目了,而大学生渐渐地对许多体育项目都有所认识,就会选择性的喜欢一些项目,并集中发展它们。大学生随着年龄的增长,从生理、心理的变化,影响着对事物的兴趣的变化。所以,在体育教学中,除了全面发展学生的体能,增强身心健康,培养一些必备的体育技能外,在教学单元、时数允许的情况下合理安排教学内容,尽可能满足学生的需要为着眼点,使学生多学习掌握一些健康知识和健身方法。大学生在课程内容和项目的选择上应当有所扩展,并且有深入学习的必要。
4.结论与建议
4.1探索一条适合自己学校校情的课程设置模式
4.2积极改善体育课程设置
4.4.5明确当前教学任务,并积极抓好课外体育活动,提高学生参与意识,引导学生向多视角全民健身转化。
高校公共体育武术课创新分析论文题目五
该校的体育课程安排是由各系部根据自己的课程安排情况,将体育课最终补充进去的,体育部只为其提供教师,由他们分配各个教师去担任班级的授课。由于高职院校的特点,各个专业的性质不同导致课时安排的参差不齐,从而不能够考虑到体育课程安排的原则和要求,出现早上的1、2节上体育课,每个班一周只有一次(两小节)体育课等情况,远远达不到国家规定的每周3次、每次115小时以上的健康体育锻炼标准,与国家对体育课程的时间和时数要求严重不符,影响体育课程教学的实施和学生的体育健康教育的实现。
2.1加强体育教师队伍建设和学生体育意识教育。首先,加强师德建设,提高师德水准。教师只有具备过硬的政治思想品质、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才会有为体育教育事业进行无私的奉献的敬业精神,良好的职业道德和健康的心理素质。除此之外还要努力拥有新时代所推崇的'新思想、新观念及具有时代特点的先进道德意识;其次,提高体育教师的专业能力。可组织再教育或再培训活动,不断掌握最新的体育知识、技术和技能,掌握最新的体育教学方式和方法,掌握科学和先进的体育训练方法和管理经验等,积极投身于体育教学改革中;再次,提高体育教师的科研素养。对学生要加强体育宣传和教育,使其树立正确的体育观,建立体育健身意识,积极主动的参与体育教学活动。
2.2完善学校体育场地器材设施建设,改善办学条件。认真贯彻执行《学校体育工作条例》,不断完善学校体育场地器材设施建设,逐步改善办学条件,从物质上保障学校体育工作的正常进行。随着社会的发展,应用型人才的紧缺,近几年来高职院校发展迅速,招生人数飞快增长,要不断加大投资力度,尽快改变原有场地器材陈旧、匮乏,跟不上规模发展的被动局面。
2.3加强学校对体育课程教学的管理。以素质教育为主体的21世纪,高职院校的体育教学改革步入了一个高新的阶段。应现代社会对技术型人才的需要,高职院校逐步发展壮大,但与普通高校相比,高职院校进行的是专业性、实用性教育,主要培养应用型人才,还未形成成熟的管理模式。关于体育课程教学,国家还没有提供高职院校专用的体育教学大纲和教材教科书。在课的内容上,应该根据高职院校特有的性质和特点,充分考虑影响体育课程教学的各个因素,坚持“以人为本”和“健康第一”的思想,深入研究学生需求和课程项目,配合学校共同制定切实可行的体育课程教学方案,设定适合高职院校开展实施的体育课程项目和内容。
体育课是学校体育的基本组织形式,它是根据国家教育委员会制定的教学计划所开设的必修课,是实现学校体育目标的基本途径。体育课程教学是一个实践性的过程,是体育课程价值得以生成和体育课程目标赖以实现的实质性环节。鉴于酒泉职业技术学院体育课程教学的现状,本校应加强对体育课程教学的重视力度,加大体育教师队伍建设,改善场地、器材设施建设,完善的体育课程教学的管理制度,设定体育教师激励机制方案,促进体育课程教学的健康、有序发展。体育课程实施是一个复杂的、动态的、非线性发展的过程,是体育教师专业发展的过程,也是学生经验积累的过程。在高职院校体育课程教学的实施过程中,如何挖掘体育教师的课程资源开发潜力,培养学生的体育素养以及彰显高职院校的专业特色等问题,仍需相关学者做进一步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