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形势与政策论文集合17篇
形势与政策是指中国坚持我国政府的基本原则和立场,对当前国内外经济政治形势、国际关系和国内外热点事件的应对政策。 以下是为大家整理的关于20_年形势与政策论文的文章17篇 ,欢迎品鉴!
20_年形势与政策论文篇1
[摘要]新常态下,“形势与政策”课教学改革应重新审视课程性质和特点,回归课程和教育教学原本。本文针对现在课程体系存在的问题,对症下药,从课程定位、教学模式和长效机制三个方面进行改革,以提高课程内涵和教学的实效性。
[关键词]高职院校;形势与政策;教学改革
[中图分类号]G64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1-5918(20_)02-0137-02
doi:10.3969/j.issn.1671-5918.20_.02.061[本刊网址]http://www.hbxb.net
一、引言
“形势与政策”课是高职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帮助大学生正确认识新时代国内外形势,深刻领会党的十八大以来党和国家所取得的历史性成就,发生的历史性变革,面临的历史性机遇和挑战的核心课程,也是引导大学生准确理解党的基本理论、路线和方略的重要渠道。新时代高职院校如何定位“形势与政策”课,探索全新的教学模式并构建长效机制值得我们深入探讨。
二、“形势与政策”课的特点
“形势与政策”课具有理论武装时效性、释疑解惑针对性、教育引导综合性等三个特点。
(一)理论武装时效性。理论性是指该课程理论性强,要讲好“形势与政策”课,任课教师必须具备比较深厚的理论功底。比如中东局势为代表的国际局势类的问题就涉及诸如劳动、剩余价值、资本、(垄断)資本主义的发展等概念和理论,同时也涉及诸如战略位置、自然环境、历史文化、(陆)海权论、文明冲突等军事、地理、历史、政治多学科的相关知识。该课程理论性强的特点就要求任课教师必须在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指导下,综合多学科相关知识背景以及相关学者的论述,才能将相关的焦点、热点讲透说明,否则就热点讲热点,就焦点讲焦点,流于表面而影响教学效果。另一方面,该课程时效性强。根据教育部社政司每学期初下发的《高校“形势与政策”教育教学要点》,选取半年内发生的要闻组织教学,而国际国内的焦点热点瞬息万变,不可能有固定的教材,甚至本周的课结束后,下周的课讲什么内容都要重新严格界定和组织。这里要说明的是,不管是理论性还是时效性,对教师的要求都非常高。而理论性和时效性同时集聚在该课程里面,教学难度更可想而知了。
(二)释疑解惑针对性。根据理论的时效性特点,“形势与政策”课必须理论联系实际和直面学生的问题。一方面,“形势与政策”课在大部分高职院校都被划人理论课,但实际讲授中,理论只能是一条隐形的支撑线索,更多的还是针对一个个鲜活的热点和焦点问题。“形势与政策”课不同于高职院校一般的理论课,前者重例有理,后者重理有例;前者具体鲜活,后者抽象概括;前者要透过大量纷杂的现象点明本质再回到现象本身,难以有固定的模式套用,后者逻辑分析和推理过程都有理可循。另一方面,“形势与政策”课必须经常直接面对来自学生的各种质疑和问题,现实而敏感,差异性大而又有相似之处。如何正确回答这些问题,是对任课教师极大的考验,也是“形势与政策”课课堂教学效果好坏的关键点。
(三)教育引导综合性。如上所述,“形势与政策”课不仅要求任课教师具备比较深厚的理论功底,还要综合利用各相关学科理论和背景知识,更要有针对性地回答来自学生的各种问题。学生所提问题,从三观缺失到大学生活适应,从学业迷茫到失恋迷失,从网络时尚到人际关系,从社会万象到人间小事,纷繁杂呈应接不暇。在这种情况下,“形势与政策”课要想起到教育引导作用,教师要综合考虑学生各种情况,要掌握当代大学生在成长过程中的特点,使学生通过课堂教学,从不同的侧面和不同角度分析,使学生不失时机地实现智力发展,逐渐促进学生优良思想品质的形成。
三、“形势与政策”课教学存在的问题
(一)教育观念和重视不到位。高职院校对“形势与政策”课重要性和特殊性认识不到位,对课程重视不够,主要有以下几个原因:第一,思政课“无用论”的观念根深蒂固。长久以来,对思政课的厌倦,几乎是一种非常普遍的现象。学生几乎把思政课与“洗脑”“无聊”等字眼直接挂钩,很多教师甚至是学校领导也把思政课归入鸡肋课程行列。第二,高职院校普遍存在重专技轻思政的传统。第三,高职院校的思政课的生存空间逐步被实习实训、顶岗实习、技能大赛和考证侵吞。于是,“形势与政策”课学分少课时少,任课教师之间以及与专业课教师之间各自为政,大班上课成为常态。
(二)教师队伍建设有待加强。在大多数高职院校,“形势与政策”课任课教师一般归属于三类——带其他思政课专任教师、辅导员和学校行政人员。第一类教师能上但不愿上,能否上好还是未知数。第二、三类教师愿意上但很难上好。这三类教师分属不同部门,很难进行有效的组织课堂教学。同时在这三类教师中,中级职称和本科学历的人员居多,比例高达60.5%,高级职称和博士学历的教师严重缺乏,占比不到7%。这三类教师一般教学任务繁重,在完成授课任务之余,难以留存科研工作所需的充足时间和自我提升的学习精力,繁重的教学任务在客观上也制约了教师继续学习和教研活动的开展,因而导致部分教师职业能力水平低下难以胜任教学工作。
(三)教学方法和手段不够丰富。高职院校许多教师仍然采取满堂灌式教法,有的更是集中起来作报告。这样的教学形式往往会抑制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学生总处于被动学习,兴趣和激情就得不到有效调动,于是开小差、迟到、旷课、睡觉也就成了普遍现象。另外,有的“形势与政策”课仍然是教师一支粉笔、一本讲稿、一张嘴的授课方式,网络化、数字化等现代化教学手段没有充分利用,有些教师做的PPT课件,充其量是对传统板书的简单代替,达不到应有的教学辅助效果。
四、对“形势与政策”课教学改革的几点建议
(一)重视程度和教育观念双到位。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是全方位的,而思想道德素质和法治素质是人应该具有的基本素质,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就不能局限于专业知识和技能,更应关注学生的思想品质和全面发展。“形势与政策”课不是单纯地灌输时事热点,而是磨砺学生的双眼,使其学会透过现象看本质;不是机械地进行道德大义说教,而是磨砺学生的思维,使其学会辩证唯物主义方法论;不是强制式的头脑洗礼,而是引导学生的灵魂,在带人中发现差异,在对比中发现自我、认识自我、回归自我。如果“形势与政策”课有幸能让学生搞清楚“我是谁”,那么接下来能做什么和应该做什么就顺理成章简单自然了。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形势与政策”课的真正意义和作用就能呈现出来。因此,高职院校要对其给予足够的重视,无论是在人力、财力上,还是政策、组织、措施上都给予足够支持,确实保障其健康和持续发展。 “形势与政策”课只是一门课程,但其课程改革和建设发展离不开高职院校的办学定位和办学实际。为谁培养人和培养什么人是高职院校办学定位的根本问题,也是高职院校包括“形势与政策”课在内的各类课程教学改革的根本方向。高职院校办学都面临经费、生源、师资以及大环境的变化等等都是具体而不能绕开的办学实际问题,直接关乎怎样培养人的问题。“形势与政策”课教学改革关键在于,如何将课程性质与办学定位、办学实际相结合,在综合平衡中找到真正适合高职院校教学改革的起点。只有找到这个起点,才能找到走适合自己的道路,才能不被各种光鲜艳丽的教育潮流所迷惑。否则,人云亦云始终走不出困境。只有找到这个起点,才能构建良性发展的基本框架。
(二)构建课程改革的基本框架。首先,加强师资队伍多元化建设。专业教师结构配置要多元化。专任教师要“好”,辅导员和行政人员要“能”,其他专业课教师要“愿”。选拔那些政治素质强、知识结构合理、教学技能丰富的作为专任教师,形成师资队伍的中坚力量。选拔经验和阅历丰富的辅导员及行政人员作为兼职教师,充分发挥多学科融人的优势。切实提高“形势与政策”任课教师的地位,让其他专业课教师“愿”加入其中,并在统一规划和有力领导下,塑造良性的竞争状态和发展趋势。当然,多元化不是无底线,而是让“形势与政策”课任课教师构成形成良性互补和充分竞争的良好态势。另外,专业教师成长多元化。在教师成长类型上。教学效果良好的任课教师应多鼓励和支持其赛课、评课,培养“以赛促长”“以赛促建”和“以赛促学”的软环境;在教师成长激励上,要物质奖励、精神奖励和政策支持相结合。在教师考评上,实现学生评教、同行互评和学校考核相结合。在职称评审上给予关注。
其次,规范教学内容和管理。“形势与政策”课没有固定的教材和教学内容,却有一条不变的红线——马克思主义世界观和方法论。围绕这条红线,模块化每学期的教学内容以确保教学内容的整体性和系统性。结合教育部的“教育教学要点”,可视化每学期的教学专题以确保教学内容的统一性。发挥教研室的作用,标准化备课、编写教案和制作课件以确保教学内容的規范性。另外,课程管理规范化,课程由谁组织协调、由谁布置实施、由谁负责考评,高职院校要出台文件务必落实到各具体职能部门。
(三)课程改革重在形成长效机制。课程教学改革的起点和基本框充其量只能算是制度设计,并不是实施过程更不是结果。因此,高职院校应该在具体教学组织和实施过程中,随着各种问题的暴露,不断结合本校实际,摸索和建立起一套长效机制,并充分发挥高职院校灵活多变的优势,实施一校一方案和一课一方案的“四一工程”,走特色发展之路,走创新发展之路,走内涵发展之路。
丰富教学方法和手段是提高课堂教学质量,是教师素质和业务水平的集中体现。“形势与政策”课教学瓶颈或许不是选择规范性、系统性的教学专题,而是如何找到合适的方式来引导学生参与进来并入脑人心。因此,应充分考虑各学院以及不同专业学生的实际情况,合理编制课表,营造良好的教学氛围;充分激活专题,以贴近生活贴近实际为导向调动学生的兴趣;充分研究高职学生的特点,找到起点代人理论,内化于心;充分利用热点分析、主题演讲、时政报告、现场辩论等多样化教学手段,提高课程互动比重,激发学生思考,外化于行。
五、结语
综上所述,面对各种实际问题,高职院校的“形势与政策”课教学改革,应该在了解课程性质和特点的基础上,综合本校的办学定位和办学实际,找到课程教学改革的起点,进而构建课程教学改革的基本框架,并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逐步形成特色发展模式。
20_年形势与政策论文篇2
[摘要]新时期是高校“形势与政策”课的重要发展时期,教师和学生都面对着与以往不同的教育教学模式,教学方式应进行创新和改革。课程要进行包括线上教学等方面的系列改革,教师要真正适应新媒体技术条件下的教学新模式,多方面进行创新,从而使课程的教学模式出现质的飞跃。
[关键词]新时期;形势与政策;教学模式;创新
[基金项目]20_年长沙师范学院校级教学改革项目课题“新时代形势与政策课教学模式构建研究”(JG20_034)
[作者简介]周碧波(1978—),男,湖南永州人,法学博士,长沙师范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讲师,研究方向政治文明建设。
[中图分类号]G41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_)35-0003-02 [收稿日期]20_-06-17
一、引言
目前,大学生生活在一个全新的信息化时代,高校传统的“形势与政策”课教学模式受到巨大的挑战。而从矛盾辩证法来讲,课程受到的挑战中也包含着机遇,紧抓机遇进行教学模式的改革往往会收到不错的成效。在新时期,“形势与政策”课必须要在一定程度上实行线上教学,并且要对以往的教学模式进行前所未有的創新,推进该课程教学模式质的飞跃。概言之,高校“形势与政策”课要紧抓全面进行线上教学改革、全面提升教师信息化能力水平、全面加强教师运用理论解决实际问题的水平和全面增强学生的“四个自信”这四个方面。
二、新时期“形势与政策”课必须要在一定程度上开展线上教学,这是大力推进该门课程改革的契机
原来的“形势与政策”课教学模式之所以面临着改革难以推进等一系列问题,关键在于许多任课教师改革意识不强,创新观念不够,对该门课付出的精力和时间不够,有个别教师上课时照本宣科,敷衍了事。而在新时期,使得部分原来在现实课堂中照着PPT讲课的教师面临着新的线上教学环境而不得不有所改变,在线上教学,如果对授课内容不事先熟知并进行自如地讲解,就会出现一堂课难以讲授下去的尴尬场景,即使是口才较好的老师,也要对教学内容有比较全面的了解,才能在线上课堂中侃侃而谈。此类课堂教学,与网络主播的情况类似,如果主播口才不佳,才疏学浅,观众的参与度就会很低,从而使主播难以“混”下去。
“形势与政策”课的老师也面临着同样的情况,如果自己照本宣科,搞一言堂,其会面临着无生动话语可说,干巴词穷的尴尬局面,学生随时会退出网络课堂,让教师难以继续进行教学。当然,教师手中还有“考勤”这把“尚方宝剑”,学生应当不会不请假就退出课堂,但对于教师一旦有了不良印象,学生会选择静默老师的声音,自己干其它的事情,这样就倒逼教师提高教学水平,在此方面进行有效的创新。
三、全面提升教师信息化能力水平,充分利用线上课堂将正确的价值观有效教授给学生
当前任课教师的信息化能力水平参差不齐,而且多数教师操作电脑和手机相关教学技术设备能力有待大幅提高,传统的教学手段和模式依然是课程改革的思想和行为上的重要障碍。在脱贫攻坚时期,教师应与时俱进地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打造“形势与政策”云课堂,将我国当前脱贫攻坚工作与思政课堂相结合,体现高校思政课作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主渠道的作用。在脱贫攻坚的伟大战役中,思政课教师肩负重大责任,每位教师要守好自己的“责任田”,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在教学中结合脱贫攻坚的典型事件开展教学,弘扬爱国精神,讲好“中国故事”,同时发挥线上教学的优势,使思政课真正发挥其育人功能,取得积极的成效,为下一步本课程开展教学改革积累经验。
高校目前在“形势与政策”课信息化教学方面面临着如下困难:一是网络成为青年学生生活不可或缺的重要部分,而且社会已经全面进入信息化时代,而利用信息化手段对大学生进行教育教学却显得比较薄弱;二是课程具有极强的实效性,这对老师的政治素养和理论水平提出了非常高的要求;三是传统的课堂教学这一单一的教学形式,对学生的吸引力越来越小;四是任课教师数量得不到根本保证,而且教师获取教学资源的手段比较单一,主要是通过相关教材,相关的课程培训来获得信息和教学内容,已经远远不能满足学生的多层次需要。
四、全面加强教师运用理论解决实际问题的水平,通过专题培训提升教师的理论素养和理论结合实际的能力
为了保证“形势与政策”课理论教学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必须对“形势与政策”课教师队伍先进行培训。通过培训,所有“形势与政策”课教师熟练掌握教学内容,把握教学要点,科学运用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充分满足“形势与政策”课理论教学的现实需求。多年实践证明,对“形势与政策”课教师先进行培训,培训合格后方承担具体的教学任务,给学生讲授“形势与政策”课,能够切实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有效保证“形势与政策”课的教学效果。
“形势与政策”课的教学内容具有非常显著的现实性特点,基本上都是当前的热点问题。这些社会热点就发生在我们身边,都能够切身感受得到,都可以进行调查研究。因此,“形势与政策”这门课不能关起门来搞教学,教师不能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教圣贤书,而要把课堂上讲与走出去看结合起来,千方百计提高自身对现实问题解答的能力,比如脱贫攻坚,中国与西方国家的表现差异极大,教师应重点钻研具体的理论和现实问题,做出让人信服的解答,得出富有说服力的结论。同时,应让学生带着问题到社会上去调查研究,然后把调研心得带回到课堂,实现理论升华。这样既可以开阔视野、增长见识、拓宽思路,让学生对课堂内容有切身的体会,又可以丰富教学的载体和内容,增加教学的吸引力和感染力,增强教学的效果。
五、通过讲好中国的“脱贫攻坚”等一系列惠及民生的故事诠释中国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全面增强学生的“四个自信”
原来我们自己讲中国的制度优势,某些国人不以为然,尤其是极个别“公知”对此不屑一顾,甚至美化西方资本主义制度,鼓吹“自由、民主和人权”这一套精英与平民迥异的双重标准。而在“脱贫攻坚”等一系列惠及民生的“大考”中,中国交出了一份优异的答卷,而西方国家却普遍考了个不及格,可见,民生工程犹如一面“照妖镜”,映射出了西方所谓“人权”等价值观的虚伪本质。因此,通过“形势与政策”课教学讲好脱贫攻坚等专题,在帮助大学生学习和领会党中央政策和精神的同时,还可以使大学生进一步了解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优势,增强制度自信。以新时期网络教学为契机,通过精心设计,也有助于推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模式改革创新。
“形势与政策”课教师应把脱贫攻坚等体现我们党“执政为民”等重要事例融入教学各专题,引导学生做新时代合格公民,鼓励学生增强对中华民族实现伟大复兴的信心。教师应善用和乐用现代媒体手段,扎实高效地让学生完成线上学习任务。教师可通过发布话题、在线答疑、批改作业等方式与学生进行良好的互动,并以脱分攻坚为切入点引导学生学习“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等专题,使学生充分认识到全国一盘棋、集中力量办大事的社会主义制度优势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了科学完备的制度保障,并坚定全国人民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必胜信心。
六、结语
新时期带给“形势与政策”课的绝不仅仅是挑战,更多的是变革和机遇。脱贫攻坚等一系列“大考”,“考”出了中国制度的巨大优势,这些都是课程的自信资源。我们相信通过不断地创新和改革,该门课将会越来越对学生具有吸引力,并具有理论和实践的巨大魅力。
20_年形势与政策论文篇3
【摘要】当前经济新常态下社会经济发展各个领域都在不断进行改革创新,以期更好地适应市场形式变化,把握政策机遇等全面提升发展效能。本文围绕经济新常态探究了目前就业形势整体情况与问题,并围绕经济新常态下就业政策方面提出了相关的建议,以供参考。
【关键词】就业形势 经济新常态 结构 政策选择 对策
新時期国家经济社会发展正处于转型改革的新阶段,经济新常态背景下我国就业形势也面临新的挑战,如何进一步优化就业政策,为广大就业群体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和广泛的就业平台,成为目前相关部门探索的重点。加强经济新常态下我国就业形势与政策选择课题研究,具有重要的社会意义。
一、经济新常态下我国就业形势分析
当前我国经济不断进行转型发展,新时期我国在就业形势方面依然存在不少的问题或挑战,具体表现在:
(1)结构性就业矛盾依然比较凸显。经济新常态下劳动力市场也在不断发生变化,供需发生变化,那么产业结构也会发生变化,进而就业结构也会受到一定的影响。目前主要存在的问题是劳动力结构调整和产业机构变化之间未能协同的矛盾更加凸显。比如常见的大学生就业难、农民工招工难的现象。究其原因还是由于目前我国经济发展模式主要是依靠劳动力和资本要素的投入,没有上升到依靠内涵式发展以及人力资本素质提升等发展道路上来,市场劳动力价格低,且没有竞争优势等,经济社会发展模式依然比较粗放,从而导致就业形势依然严峻。
(2)供给侧结构改革带来转岗就业的现实问题。伴随国家供给侧结构改革进程的深入实施,产业结构调整和升级工程有序推进,但是也要看到供给侧结构改革也会导致一些劳动力出现转岗等情况,进而导致煤炭、钢铁等传统行业很多的职工需要转岗就业,面临新的就业压力。
(3)科技水平不断提升与就业难度大之间的矛盾更加凸显。随着新时期经济社会发展向前发展,科学技术的作用更加凸显,国家对科技方面的重视度不断提高,国家科技水平也在不断提升。但是也要看到科技进步一定程度上在短时间内会导致劳动力市场中技术性失业情形的出现,尤其是对于劳动人口素质相对较低的群体而言,他们对科技进步方面的认知度不够,甚至存在机器代替人工等作业情况,机器人等智能化工具的推广使用,将会导致很多的工作群体面临失业。
此外随着经济不断向前发展,劳动力用工成本也在不断增加,工资水平随着经济发展形势不断进行提高,加上国家社会保障机制不断完善,中国企业承担较重的社会保险费率,另外随着国家计划生育政策的调整,人口增长率不断下降,导致劳动群体人数不断减少,进而出现人口红利逐渐衰减的局面,一定程度上不利于市场形势的发展和企业用工需求的满足。另外还存在就业质量偏低等问题。这主要是由于伴随国家经济下行压力不断增大,城乡差距依然比较大,劳动力就业质量明显不高的局面依然存在。
二、经济新常态视域下我国就业政策的选择探究
为了切实推动经济社会健康有序发展,为广大劳动者提供更多公平开放的就业环境,切实提升人力资源利用成效,建议从以下几个方面对就业政策进行完善探索:
(1)围绕稳增长与保就业两大基调进一步完善相关的政策衔接机制。当前政府对民生问题越来越关注,一方面要保持经济稳定增长,推动经济逐步实现高质量发展,同时另一方面对就业问题也越来越关注。因此应当围绕稳增长和保就业两大基础从战略发展角度进行统筹规划,财政方面要进一步探索实施扩大就业的财政支持与保障机制,稳妥推进结构性减税政策等实施。同时在货币政策方面要进一步加强对扩大就业相关产业的扶持力度,不断引导更多就业能力强的产业和企业进一步扩大就业机会。此外还应当发挥非公有制经济的作用,优化市场环境,完善市场监督机制,积极探索多元化的融资模式等方式,鼓励民间资本主动投入的积极性,进一步增加更多的就业机会和平台。
(2)完善积极就业政策。政府要发挥有力的宏观调控作用,在就业政策的完善过程中要充分考虑就业形势的严峻性和复杂性,以此为基础出台更加完善的多元化的就业政策。要充分结合创新创业的新形势进一步加强政策的宣传,完善相关的信息发布管理机制,出台更多的创业优惠扶持政策等,从而进一步推动创业质量不断提升,创业规模不断扩大。
(3)深化劳动力市场供给侧结构改革,进一步提高对就业弱势群体的关注和保障力度。一方面要围绕供给侧结构改革的市场形势进一步围绕劳动力素质提高、劳动力市场活力的释放以及就业保障政策的完善三个方面进行调研分析和政策机制完善,从而更好地为提升劳动者的就业适应能力。另一方面要针对弱势群体的就业问题给予更多的关注,政府应当进一步完善相关的保障机制,实施多元化的竞争很难就业服务,加强贫困劳动力职业培训,强化对女性群体的劳动技能培养,针对女性创业者等提供更多的金融服务,针对残疾人提供更多的就业岗位等,从而更好地让越来越多的群体通过就业实现自身的价值,为经济社会发展创造更大的贡献。
另外还应当全面加强劳动者就业质量的提升。通过完善劳动力市场法制机制,强化市场监管;引导企业加强规范管理,树立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加强社会舆论宣传,更多的对优秀劳动者事迹等进行传播等,从而更好地引导劳动就业群体努力作为,转变观念,实现个人价值和社会价值的统一。
总之,目前经济新常态下我国就业形势异常严峻,只有不断完善相关的就业政策,才能切实为劳动群体提供更好的保障。
参考文献:
[1]刘昌平,汪连杰.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背景下我国就业形势的新变化与政策选择[J],上海经济研究,20_(09).
[2]李长安.经济新常态下我国的就业形势与政策选择[J],中国培训,20_(10).
[3]彭帮银.经济新常态下我国就业形势的变化与政策创新[J],企业改革与管理,20_(08).
[4]李长安.经济新常态下我国的就业形势与政策选择[J],北京工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_(12).
20_年形势与政策论文篇4
今应为“适时务者为俊杰”。社会历史的大发展已决定了个人发展的最大环境、最大上限,制约着可选择度,决定着大学生成功的机率,影响很具体,也很深远.因此,我们应学会认识和把握形势与政策。形势是制定政策的依据,政策影响形势的发展。我们必须吃透政策的原意,懂得灵活变通,具备创新能力。与此同时,我们还应顺应形势与政策,发展自我:找准自己的发展目标,结合自己的优势,定位自己的方向及发展地位;依据个人目标,制定切实可行的方案,努力奋斗,构建知识结构体系,拓展素质,不断提高个人能力,打造出“诚、勤、信、行”的品牌大学生;利用形势与政策,为我所用,形成对形势与政策的敏锐的洞察力和深刻的理解力,培养超前的把握形势与政策的胆识,“艺高人胆大,胆大艺更高”,利用形势与政策,实现自我大发展。树立一个远大理想,做一个成功人士!
关注世界。当今世界飞速发展,“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的时代过去了。地球村里的变化日新月异。生在当代,作为大学生的我们,岂能做那四角的书柜抛掉陈旧的观念,拥抱外面精彩的世界,才是我们应该做的。
其次,青年是推动社会和历史前进的一支重要力量。无论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历程中,还是中华民族发展的历程中,青年都发挥了重要作用。而大学生是青年中,知识层次较高,最具潜力,最有创造性的群体,因此,当代大学生的精神面貌和人生价值取向,将直接影响到国家的未来,事关中华民族伟大历史复兴的全局。
再者,当今国内外形势风云变幻,进入21世纪的中国正面临着难得的机遇和巨大的挑战,当代大学生也面临着深刻的国内外环境,所以,在高校大学生中广泛开展形势政策教育,对当代大学生如何在纷繁复杂的国内外形势下,正视我国面临的机遇与挑战,坚定信念,振奋精神,努力学习,报效祖国,具有重大的现实价值,与深远的历史意义。
综上所述,作为21世纪的大学生,我们更应该把握住自己,努力学好专业知识,为祖国明天的建设添砖加瓦。
最后,我想说,学校开设的《形势与政策》课非常必要。因为,高等学校形势与政策教育是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内容,是提高大学生综合素质、开阔胸怀视野、增强责任感和大局观十分重要的方面,它使我们更深刻地认识了世界,认识了中国,认识了我们与世界的差距,以及我们自身的不足,使我在思想上迈进了一大步。
20_年形势与政策论文篇5
【摘要】随着高校教学改革的深入推进,对于形势与政策的重视程度也不断提升。作为高校形势与政策教师,要积极探索专题化的形势与政策教育策略,将学生能力培养作为教学重点,满足当前学生的形势与政策学习需求,构建起科学的形势与政策教育体系,实现专题教学的全面创新,适应当前高校形势与政策新课程教学改革目标。
【关键词】高校 形势与政策 专题教学 实效性
在开展高校形势与政策教学中,教师要转变传统的教学观念,结合现代教育发展趋势,提出有针对性的专题教学策略,切实将学生核心素养摆在重要位置。作为教师要积极探索,提升学生的思想认知能力,助力现代高校形势与政策教育发展。
一、专题教学在高校形势与政策教学课程中的价值
(一)符合新时代教育发展趋势
从当前的高校形势与政策教育发展整体情况来看,全面提升学生综合素质,积极推进和深化各学科教育改革,提高形势与政策教学的整体质量,已经逐渐成为教育发展的主旋律。因此在这样的教育发展趋势下,如果教师还是按照传统的教学观念和方式开展教学活动,势必会影响高校形势与政策教育的整体发展,阻碍形势与政策教育的进步。专题教学在高校形势与政策教学中的开展,有利于教师正确把握教育发展的方向,这是符合新时代高校教育发展趋势的。
(二)有利于构建现代教育体系
能力教育一直是高等教育发展过程中教师给予重点关注的话题。但是自从实施素质教育以来,教学改革和教育创新就一直没有最大限度的发挥作用。专题教学在高校形势与政策教学中的运用,是创新高校教育形式的一个重要突破口,同时也是实施素质教育的一种具体化形式。结合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通过专题教学的应用,抓住高校形势与政策教育的基本规律,这对于构建完整的想高校形势与政策特色教育体系,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都将起到十分积极的作用。
二、当前高校形势与政策教学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学生缺乏形势与政策学习兴趣
学习兴趣是形势与政策教师在开展教学活动过程中应该重点关注的内容。因为对于学生来说,学习兴趣是获得学习动力的基础,如果学生缺乏学习兴趣,就会在平时的学习过程中表现出较为松散的状态,所进行的学习活动也都是在教师的驱动之下,为了完成学习任务,因此学习过程中具有明显的被动性。如果此时所学知识具有一定难度,学生在理解的时候就会存在较多的阻碍。出现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就在于学生学习兴趣的缺乏。
(二)专题教学的应用缺乏明确目标
专题教学对于当前的高校形势与政策教育发展具有十分积极的指导作用,但是从目前的高校形势与政策教育情况来看,很多教师并没有真正意识到专题教学的优势,因此在高校形勢与政策教育中运用的时候,也没有明确的目标和方向。所以很多高校形势与政策教育活动就显得较为随意,教学方式的选择也没有结合学生的实际特点。多数情况下,专题教学的应用都是流于表面形式,没有对形势与政策教育质量起到实质性作用,这对于专题教学的运用和高校形势与政策教育的优化,都是非常不利的。
三、提升形势与政策专题教学实效性的具体策略
(一)注重发挥专题教学的启发性
在高校形势与政策教师开展教学活动的过程中,灌输式教学并不是一种有效方法。启发式教学是形势与政策教师应该始终坚持的教育方向,并且实践证明,启发式教学对于培养学生的认知能力,帮助学生获得学习动力,掌握学习的正确方法,都具有十分积极的作用。因此在形势与政策教育实践中运用专题教学的时候,教师一定要注重启发性原则。也就是说,通过专题教学的运用,引导和调动学生主动探索知识内容,将教师的启发和学生的探索结合起来,在形势与政策教学过程中既体现出教师的引导和帮助作用,又不影响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帮助学生提升分析和解决问题的实际能力,引导学生思维,营造出一个良好的教学氛围。
(二)专题教学要以学生发展为原则
在高校形势与政策教学过程中,教师除了应该注重学生对于基础知识的学习之外,还应该对学生的思维、情感态度等方面的内容给予充分重视,以发展的眼光看待教学,通过科学的专题教学设计,着眼学生的未来发展,让当前的形势与政策教学体现出更强的时代性和前瞻性,为学生以后的学习和发展奠定坚实基础。因此教师在形势与政策专题教学的时候,应该遵循发展性原则。高校形势与政策教师应该将学生的全面发展作为教学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正确处理好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之间的关系,将学生的思维情感,意志品质等内容,都融入到平时的教学设计之中,在夯实学生基础知识的同时,帮助学生掌握学科基本技能,促进学生的综合素质实现全面提升。
(三)要注重转变教师的角色定位
在专题教学和理论的指导下,教师在学生学习过程中的角色也应该有所转变,这样才符合形势与政策专题教育发展的整体趋势,为教学目标的实现打下良好基础。学习的主体应该是学生,教师在学生学习过程中不应该主导学习过程,而是帮助学生更好的理解所学内容,强化学生对于所学知识的认知,建立基本的知识结构框架。其中,最为重要的是,高校形势与政策教师应该打破传统观念之中的教师中心论,而将自己作为学生学习的参与者和引导者。在与学生沟通的时候,以一种平等的态度和方式进行,深刻了解学生在学习理论知识过程中存在的各种问题,尊重学生的独立想法,注重学生学习的过程和结果,完善形势与政策教学流程,从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实现教师角色的根本转变。
参考文献:
[1]高小升,胡钢.新时代"形势与政策"课专题式教学改革方向及路径[J].黑龙江教育(高教研究与评估版),20_,(11):3-5.
[2]王伟.高校“形势与政策”课专题化教学改革的困境与路径[J].广西教育(高等教育),20_,(2):136-138.
[3]陈雪,周汉杰.打造高校"形势与政策"课专题化教学精品[J].江西电力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_,31(7):30-31.
[4]黄胜海.论专题化教学在《形势与政策》教学中的运用[J].课程教育研究,20_,(14):7-8.
[5]赵华安.专题讲座教学在形势与政策课的实效性提升[J].高教学刊,20_,(6):42-44.
20_年形势与政策论文篇6
随着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事业的快速发展,中国进入了一个全新的发展新时期。
当前的经济形势在波动中实现平稳增长、稳中有进,稳中向好,目前我国经济的发展现状是投资、消费和出口增长都比较稳定。中西部经济增长速度快于东部地区,农民收入增幅高于城镇居民收入增幅;内需对经济的增长的贡献度提高,单位国内生产总值能耗下降,经济发展实现了量的扩展与质的提升。但是,经济回升的基础还不稳固,消费需求的扩张力不够强劲,投资的接续能力不足,出口面临的国际环境偏紧,结构性矛盾依旧突出,消化过剩的产能,节能减排的压力还比较大;地方政府债务和国际金融风暴有待化解和防范。
从当前我国的发展现状看,有好的方面也有坏的一方面,对此,为稳定经济的发展,我们应该稳增长、调结构、促改革。纵观国内,经济的快速发展也导致腐败增生,腐败是人类尚未攻克的顽疾,它的出现时经济发展带来的结果。对此,我们现正在积极应对,以来,党中央对反腐败从战略上予以高度重视,实施了多项措施,包括在党要管党,从严治党上打出“组合拳”,扎实推进反腐败行动,反腐败成为国家治理的重要内容;再次是反腐败不留死角,法律面前不分国企、外企、和私企,反腐子弹不长眼,不管你是教授、官员、医生还是高人,击中谁就是谁,打‘老虎‘’苍蝇’绝不手软。20_年反腐有一新亮点,就是纠正不正之风,将官僚主义、形式主义、享乐主义和奢靡之风列为“靶心”动员全党对作风上的弊垢扫除,全面改革以清除腐败土壤。同时加强监督力度,监察机构履职能力大幅提升。国内大学毕业生也面临着诸多问题。外部原因影响了大学生就业的大环境,高等教育体制、培养模式和学生就业观念与劳动力市场的需求不相匹配。造成了大学生就业的结构性困难,还有一些大学生虽然落实了工作,但就业状况不好,进退维谷。这一批不得志的大学生构成了“蚁族”等“族化”群体,“族化”应从几方面入手,政府上,健全相关政策措施,加大相关领域的改革力度;社会上,营造良好的有利于大学毕业生就业的环境;教育主体上,结合社会需求全方位培养大学生;大学生自身层面上,正确定位,做好自身发展。我国还面临着产能过剩的现状,产能过剩呈现着全面化特征,传统产业和部分。战略新兴产业均出现了明显的产能过剩,部分产业出现绝对和长期产能过剩。
近几年,集中投资造成了产能增长过快,而且新产能还在不断地释放和形成。原因是由于自由竞争,政府行政力量推动产业发展,经济波动性大,政策有效性不高,政府服务信息不足,国际金融危机使供求格局发生重大变化。对此,我们应该创造有效的需求,消化一批产能,还有就是增强企业跨国的经营能力,向境外有序转移一批产能;优化产业结构;严格执行环保、安全、能耗等市场准入标准,淘汰一批落后产能,而最根本的还是要有效地发挥市场机制。当今形势下的中国面临着国内外的复杂环境,只有不断加深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以事业的发展,不断开阔周边外交工作新局面,积极应对世界经济结构大调整,才能更好的建设好我们的社会主义社会。
20_年形势与政策论文篇7
[摘要]新常态下,“形势与政策”课教学改革应重新审视课程性质和特点,回归课程和教育教学原本。本文针对现在课程体系存在的问题,对症下药,从课程定位、教学模式和长效机制三个方面进行改革,以提高课程内涵和教学的实效性。
[关键词]高职院校;形势与政策;教学改革
[中图分类号]G64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1-5918(20_)02-0137-02
doi:10.3969/j.issn.1671-5918.20_.02.061[本刊网址]http://www.hbxb.net
一、引言
“形势与政策”课是高职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帮助大学生正确认识新时代国内外形势,深刻领会党的十八大以来党和国家所取得的历史性成就,发生的历史性变革,面临的历史性机遇和挑战的核心课程,也是引导大学生准确理解党的基本理论、路线和方略的重要渠道。新时代高职院校如何定位“形势与政策”课,探索全新的教学模式并构建长效机制值得我们深入探讨。
二、“形势与政策”课的特点
“形势与政策”课具有理论武装时效性、释疑解惑针对性、教育引导综合性等三个特点。
(一)理论武装时效性。理论性是指该课程理论性强,要讲好“形势与政策”课,任课教师必须具备比较深厚的理论功底。比如中东局势为代表的国际局势类的问题就涉及诸如劳动、剩余价值、资本、(垄断)資本主义的发展等概念和理论,同时也涉及诸如战略位置、自然环境、历史文化、(陆)海权论、文明冲突等军事、地理、历史、政治多学科的相关知识。该课程理论性强的特点就要求任课教师必须在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指导下,综合多学科相关知识背景以及相关学者的论述,才能将相关的焦点、热点讲透说明,否则就热点讲热点,就焦点讲焦点,流于表面而影响教学效果。另一方面,该课程时效性强。根据教育部社政司每学期初下发的《高校“形势与政策”教育教学要点》,选取半年内发生的要闻组织教学,而国际国内的焦点热点瞬息万变,不可能有固定的教材,甚至本周的课结束后,下周的课讲什么内容都要重新严格界定和组织。这里要说明的是,不管是理论性还是时效性,对教师的要求都非常高。而理论性和时效性同时集聚在该课程里面,教学难度更可想而知了。
(二)释疑解惑针对性。根据理论的时效性特点,“形势与政策”课必须理论联系实际和直面学生的问题。一方面,“形势与政策”课在大部分高职院校都被划人理论课,但实际讲授中,理论只能是一条隐形的支撑线索,更多的还是针对一个个鲜活的热点和焦点问题。“形势与政策”课不同于高职院校一般的理论课,前者重例有理,后者重理有例;前者具体鲜活,后者抽象概括;前者要透过大量纷杂的现象点明本质再回到现象本身,难以有固定的模式套用,后者逻辑分析和推理过程都有理可循。另一方面,“形势与政策”课必须经常直接面对来自学生的各种质疑和问题,现实而敏感,差异性大而又有相似之处。如何正确回答这些问题,是对任课教师极大的考验,也是“形势与政策”课课堂教学效果好坏的关键点。
(三)教育引导综合性。如上所述,“形势与政策”课不仅要求任课教师具备比较深厚的理论功底,还要综合利用各相关学科理论和背景知识,更要有针对性地回答来自学生的各种问题。学生所提问题,从三观缺失到大学生活适应,从学业迷茫到失恋迷失,从网络时尚到人际关系,从社会万象到人间小事,纷繁杂呈应接不暇。在这种情况下,“形势与政策”课要想起到教育引导作用,教师要综合考虑学生各种情况,要掌握当代大学生在成长过程中的特点,使学生通过课堂教学,从不同的侧面和不同角度分析,使学生不失时机地实现智力发展,逐渐促进学生优良思想品质的形成。
三、“形势与政策”课教学存在的问题
(一)教育观念和重视不到位。高职院校对“形势与政策”课重要性和特殊性认识不到位,对课程重视不够,主要有以下几个原因:第一,思政课“无用论”的观念根深蒂固。长久以来,对思政课的厌倦,几乎是一种非常普遍的现象。学生几乎把思政课与“洗脑”“无聊”等字眼直接挂钩,很多教师甚至是学校领导也把思政课归入鸡肋课程行列。第二,高职院校普遍存在重专技轻思政的传统。第三,高职院校的思政课的生存空间逐步被实习实训、顶岗实习、技能大赛和考证侵吞。于是,“形势与政策”课学分少课时少,任课教师之间以及与专业课教师之间各自为政,大班上课成为常态。
(二)教师队伍建设有待加强。在大多数高职院校,“形势与政策”课任课教师一般归属于三类——带其他思政课专任教师、辅导员和学校行政人员。第一类教师能上但不愿上,能否上好还是未知数。第二、三类教师愿意上但很难上好。这三类教师分属不同部门,很难进行有效的组织课堂教学。同时在这三类教师中,中级职称和本科学历的人员居多,比例高达60.5%,高级职称和博士学历的教师严重缺乏,占比不到7%。这三类教师一般教学任务繁重,在完成授课任务之余,难以留存科研工作所需的充足时间和自我提升的学习精力,繁重的教学任务在客观上也制约了教师继续学习和教研活动的开展,因而导致部分教师职业能力水平低下难以胜任教学工作。
(三)教学方法和手段不够丰富。高职院校许多教师仍然采取满堂灌式教法,有的更是集中起来作报告。这样的教学形式往往会抑制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学生总处于被动学习,兴趣和激情就得不到有效调动,于是开小差、迟到、旷课、睡觉也就成了普遍现象。另外,有的“形势与政策”课仍然是教师一支粉笔、一本讲稿、一张嘴的授课方式,网络化、数字化等现代化教学手段没有充分利用,有些教师做的PPT课件,充其量是对传统板书的简单代替,达不到应有的教学辅助效果。
四、对“形势与政策”课教学改革的几点建议
(一)重视程度和教育观念双到位。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是全方位的,而思想道德素质和法治素质是人应该具有的基本素质,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就不能局限于专业知识和技能,更应关注学生的思想品质和全面发展。“形势与政策”课不是单纯地灌输时事热点,而是磨砺学生的双眼,使其学会透过现象看本质;不是机械地进行道德大义说教,而是磨砺学生的思维,使其学会辩证唯物主义方法论;不是强制式的头脑洗礼,而是引导学生的灵魂,在带人中发现差异,在对比中发现自我、认识自我、回归自我。如果“形势与政策”课有幸能让学生搞清楚“我是谁”,那么接下来能做什么和应该做什么就顺理成章简单自然了。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形势与政策”课的真正意义和作用就能呈现出来。因此,高职院校要对其给予足够的重视,无论是在人力、财力上,还是政策、组织、措施上都给予足够支持,确实保障其健康和持续发展。 “形势与政策”课只是一门课程,但其课程改革和建设发展离不开高职院校的办学定位和办学实际。为谁培养人和培养什么人是高职院校办学定位的根本问题,也是高职院校包括“形势与政策”课在内的各类课程教学改革的根本方向。高职院校办学都面临经费、生源、师资以及大环境的变化等等都是具体而不能绕开的办学实际问题,直接关乎怎样培养人的问题。“形势与政策”课教学改革关键在于,如何将课程性质与办学定位、办学实际相结合,在综合平衡中找到真正适合高职院校教学改革的起点。只有找到这个起点,才能找到走适合自己的道路,才能不被各种光鲜艳丽的教育潮流所迷惑。否则,人云亦云始终走不出困境。只有找到这个起点,才能构建良性发展的基本框架。
(二)构建课程改革的基本框架。首先,加强师资队伍多元化建设。专业教师结构配置要多元化。专任教师要“好”,辅导员和行政人员要“能”,其他专业课教师要“愿”。选拔那些政治素质强、知识结构合理、教学技能丰富的作为专任教师,形成师资队伍的中坚力量。选拔经验和阅历丰富的辅导员及行政人员作为兼职教师,充分发挥多学科融人的优势。切实提高“形势与政策”任课教师的地位,让其他专业课教师“愿”加入其中,并在统一规划和有力领导下,塑造良性的竞争状态和发展趋势。当然,多元化不是无底线,而是让“形势与政策”课任课教师构成形成良性互补和充分竞争的良好态势。另外,专业教师成长多元化。在教师成长类型上。教学效果良好的任课教师应多鼓励和支持其赛课、评课,培养“以赛促长”“以赛促建”和“以赛促学”的软环境;在教师成长激励上,要物质奖励、精神奖励和政策支持相结合。在教师考评上,实现学生评教、同行互评和学校考核相结合。在职称评审上给予关注。
其次,规范教学内容和管理。“形势与政策”课没有固定的教材和教学内容,却有一条不变的红线——马克思主义世界观和方法论。围绕这条红线,模块化每学期的教学内容以确保教学内容的整体性和系统性。结合教育部的“教育教学要点”,可视化每学期的教学专题以确保教学内容的统一性。发挥教研室的作用,标准化备课、编写教案和制作课件以确保教学内容的規范性。另外,课程管理规范化,课程由谁组织协调、由谁布置实施、由谁负责考评,高职院校要出台文件务必落实到各具体职能部门。
(三)课程改革重在形成长效机制。课程教学改革的起点和基本框充其量只能算是制度设计,并不是实施过程更不是结果。因此,高职院校应该在具体教学组织和实施过程中,随着各种问题的暴露,不断结合本校实际,摸索和建立起一套长效机制,并充分发挥高职院校灵活多变的优势,实施一校一方案和一课一方案的“四一工程”,走特色发展之路,走创新发展之路,走内涵发展之路。
丰富教学方法和手段是提高课堂教学质量,是教师素质和业务水平的集中体现。“形势与政策”课教学瓶颈或许不是选择规范性、系统性的教学专题,而是如何找到合适的方式来引导学生参与进来并入脑人心。因此,应充分考虑各学院以及不同专业学生的实际情况,合理编制课表,营造良好的教学氛围;充分激活专题,以贴近生活贴近实际为导向调动学生的兴趣;充分研究高职学生的特点,找到起点代人理论,内化于心;充分利用热点分析、主题演讲、时政报告、现场辩论等多样化教学手段,提高课程互动比重,激发学生思考,外化于行。
五、结语
综上所述,面对各种实际问题,高职院校的“形势与政策”课教学改革,应该在了解课程性质和特点的基础上,综合本校的办学定位和办学实际,找到课程教学改革的起点,进而构建课程教学改革的基本框架,并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逐步形成特色发展模式。
20_年形势与政策论文篇8
【摘要】当前经济新常态下社会经济发展各个领域都在不断进行改革创新,以期更好地适应市场形式变化,把握政策机遇等全面提升发展效能。本文围绕经济新常态探究了目前就业形势整体情况与问题,并围绕经济新常态下就业政策方面提出了相关的建议,以供参考。
【关键词】就业形势 经济新常态 结构 政策选择 对策
新時期国家经济社会发展正处于转型改革的新阶段,经济新常态背景下我国就业形势也面临新的挑战,如何进一步优化就业政策,为广大就业群体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和广泛的就业平台,成为目前相关部门探索的重点。加强经济新常态下我国就业形势与政策选择课题研究,具有重要的社会意义。
一、经济新常态下我国就业形势分析
当前我国经济不断进行转型发展,新时期我国在就业形势方面依然存在不少的问题或挑战,具体表现在:
(1)结构性就业矛盾依然比较凸显。经济新常态下劳动力市场也在不断发生变化,供需发生变化,那么产业结构也会发生变化,进而就业结构也会受到一定的影响。目前主要存在的问题是劳动力结构调整和产业机构变化之间未能协同的矛盾更加凸显。比如常见的大学生就业难、农民工招工难的现象。究其原因还是由于目前我国经济发展模式主要是依靠劳动力和资本要素的投入,没有上升到依靠内涵式发展以及人力资本素质提升等发展道路上来,市场劳动力价格低,且没有竞争优势等,经济社会发展模式依然比较粗放,从而导致就业形势依然严峻。
(2)供给侧结构改革带来转岗就业的现实问题。伴随国家供给侧结构改革进程的深入实施,产业结构调整和升级工程有序推进,但是也要看到供给侧结构改革也会导致一些劳动力出现转岗等情况,进而导致煤炭、钢铁等传统行业很多的职工需要转岗就业,面临新的就业压力。
(3)科技水平不断提升与就业难度大之间的矛盾更加凸显。随着新时期经济社会发展向前发展,科学技术的作用更加凸显,国家对科技方面的重视度不断提高,国家科技水平也在不断提升。但是也要看到科技进步一定程度上在短时间内会导致劳动力市场中技术性失业情形的出现,尤其是对于劳动人口素质相对较低的群体而言,他们对科技进步方面的认知度不够,甚至存在机器代替人工等作业情况,机器人等智能化工具的推广使用,将会导致很多的工作群体面临失业。
此外随着经济不断向前发展,劳动力用工成本也在不断增加,工资水平随着经济发展形势不断进行提高,加上国家社会保障机制不断完善,中国企业承担较重的社会保险费率,另外随着国家计划生育政策的调整,人口增长率不断下降,导致劳动群体人数不断减少,进而出现人口红利逐渐衰减的局面,一定程度上不利于市场形势的发展和企业用工需求的满足。另外还存在就业质量偏低等问题。这主要是由于伴随国家经济下行压力不断增大,城乡差距依然比较大,劳动力就业质量明显不高的局面依然存在。
二、经济新常态视域下我国就业政策的选择探究
为了切实推动经济社会健康有序发展,为广大劳动者提供更多公平开放的就业环境,切实提升人力资源利用成效,建议从以下几个方面对就业政策进行完善探索:
(1)围绕稳增长与保就业两大基调进一步完善相关的政策衔接机制。当前政府对民生问题越来越关注,一方面要保持经济稳定增长,推动经济逐步实现高质量发展,同时另一方面对就业问题也越来越关注。因此应当围绕稳增长和保就业两大基础从战略发展角度进行统筹规划,财政方面要进一步探索实施扩大就业的财政支持与保障机制,稳妥推进结构性减税政策等实施。同时在货币政策方面要进一步加强对扩大就业相关产业的扶持力度,不断引导更多就业能力强的产业和企业进一步扩大就业机会。此外还应当发挥非公有制经济的作用,优化市场环境,完善市场监督机制,积极探索多元化的融资模式等方式,鼓励民间资本主动投入的积极性,进一步增加更多的就业机会和平台。
(2)完善积极就业政策。政府要发挥有力的宏观调控作用,在就业政策的完善过程中要充分考虑就业形势的严峻性和复杂性,以此为基础出台更加完善的多元化的就业政策。要充分结合创新创业的新形势进一步加强政策的宣传,完善相关的信息发布管理机制,出台更多的创业优惠扶持政策等,从而进一步推动创业质量不断提升,创业规模不断扩大。
(3)深化劳动力市场供给侧结构改革,进一步提高对就业弱势群体的关注和保障力度。一方面要围绕供给侧结构改革的市场形势进一步围绕劳动力素质提高、劳动力市场活力的释放以及就业保障政策的完善三个方面进行调研分析和政策机制完善,从而更好地为提升劳动者的就业适应能力。另一方面要针对弱势群体的就业问题给予更多的关注,政府应当进一步完善相关的保障机制,实施多元化的竞争很难就业服务,加强贫困劳动力职业培训,强化对女性群体的劳动技能培养,针对女性创业者等提供更多的金融服务,针对残疾人提供更多的就业岗位等,从而更好地让越来越多的群体通过就业实现自身的价值,为经济社会发展创造更大的贡献。
另外还应当全面加强劳动者就业质量的提升。通过完善劳动力市场法制机制,强化市场监管;引导企业加强规范管理,树立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加强社会舆论宣传,更多的对优秀劳动者事迹等进行传播等,从而更好地引导劳动就业群体努力作为,转变观念,实现个人价值和社会价值的统一。
总之,目前经济新常态下我国就业形势异常严峻,只有不断完善相关的就业政策,才能切实为劳动群体提供更好的保障。
参考文献:
[1]刘昌平,汪连杰.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背景下我国就业形势的新变化与政策选择[J],上海经济研究,20_(09).
[2]李长安.经济新常态下我国的就业形势与政策选择[J],中国培训,20_(10).
[3]彭帮银.经济新常态下我国就业形势的变化与政策创新[J],企业改革与管理,20_(08).
[4]李长安.经济新常态下我国的就业形势与政策选择[J],北京工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_(12).
20_年形势与政策论文篇9
过对《形势与政策》课的学习,我对国内外的形势与政策有了浅显的认识。虽然只是短暂的几节课,但却使我受益匪浅。我平时很少看新闻,很少关注国家政策、社会形势,因此对社会形势政策基本不了解。而《形势政策》这门课,正是对我们学生进行形势政策教育的主要渠道,是每个大学生的必修课,帮我们了解和分析形势与政策。
学习这门课,给我印象最深刻的是关于十二五规划的学习。学习十二五规划,我有以下心得。
首先,我了解到了十二五规划的背景。十二五规划是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承上启下的关键时期,是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时期,也是深化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的攻坚时期。“十二五”规划,必须根据国际环境的新变化和国内发展的新要求,充分体现科学发展、和谐发展的战略思想,反映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要求。
其次,我也了解到了十二五规划要解决的问题及主要大思路。经济:平稳快速发展调整经济结构。全会公报提出今后五年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目标:经济平稳较快发展,坚持把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主攻方向,坚持把科技进步和创新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支撑。民生:努力提高居民收入分配比重。全会提出,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必须逐步完善符合国情、比较完整、覆盖城乡、可持续的基本公共服务体系,提高政府保障能力,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促进就业和构建和谐劳动关系,合理调整收入分配关系。文化:基本建成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全会提出,文化是一个民族的精神和灵魂,是国家发展和民族振兴的强大力量。要推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前进方向,提高全民族文明素质,推进文化创新,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发展:坚持扩大内需战略。全会提出,要坚持扩大内需战略、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加强和改善宏观调控,建立扩大消费需求的长效机制,调整优化投资结构,加快形成消费、投资、出口协调拉动经济增长新局面,发展现代产业体系、提高产业核心竞争力。党建:领导干部要树立正确政绩观。全会强调,党的领导是实现“十二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目标的根本保证。必须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和先进性建设,要加强反腐倡廉建设,大力弘扬党的光荣传统和优良作风,以优良党风凝聚党心民心。改革:全面推进各领域改革。全会强调,改革是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强大动力,必须以更大决心和勇气全面推进各领域改革,大力推进经济体制改革,积极稳妥推进政治体制改革,坚持和完善基本经济制度,推进行政体制改革,加快财税体制改革。
作为当代大学生的我们,不久也将步入社会,会成为建设祖国的一份子,祖国“十二五”的实现离不开我们,所以,我们更要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我们要有正义感。在学习、工作、生活中,要积极向上,学好专业知识,关心国家大事,为党的事业做贡献,提升自我能力。
我们上课的形式是老师讲解配合ppt演示。虽然每周只有一堂课,但老师讲的津津有味,同学们得兴趣也很大。给我们授课的老师滔滔不绝,睿智敏捷的思维,丰富多彩的素材,以及别有风趣的讲演,无不为我们展示了一位领导所具备的良好素质和出众能力,在课堂上,我们不仅享受着知识的积淀所带来得无限快乐,更被其无穷的讲演魅力所深深陶醉。我们钦佩他,是因为我们年轻,我们用自己年轻、活跃、开放、包含的个性来聆听哲人的教诲,固然会受益匪浅、泽被至深。
我们认识到,形势与政策左右我们的发展,对我们具有重要意义。社会历史的大发展已决定了个人发展的环境、上限,制约着可选择度,决定着大学生成功的机率,影响很具体,也很深远。因此,我们应学会认识和把握形势与政策。形势是制定政策的依据,政策影响形势的发展。我们应知道政策的原意,懂得灵活变通,具备创新能力。与此同时,我们还应顺应形势与政策,发展自我:找准自己的发展目标,结合自己的优势,定位自己的方向及发展地位;依据个人目标,制定切实可行的方案,努力奋斗,构建知识结构体系,拓展素质,不断提高个人能力,打造出“诚、勤、信、行”的品牌大学生;利用形势与政策,为我所用,形成对形势与政策的敏锐的洞察力和深刻的理解力,培养超前的把握形势与政策的胆识,利用形势与政策,实现自我大发展。树立一个远大理想,做一个成功人士。当今世界飞速发展,“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的时代过去了。地球村里的变化日新月异。生在当代,作为大学生的我们,岂能做那四角的书柜?抛掉陈旧的观念,拥抱外面精彩的世界,才是我们应该做的。
其次,青年是推动社会和历史前进的一支重要力量。无论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历程中,还是中华民族发展的历程中,青年都发挥了重要作用。而大学生是青年中,知识层次较高,潜力,最有创造性的群体,因此,当代大学生的精神面貌和人生价值取向,将直接影响到国家的未来,事关中华民族伟大历史复兴的全局。
再者,当今国内外形势风云变幻,进入21世纪的中国正面临着难得的机遇和巨大的挑战,当代大学生也面临着深刻的国内外环境,所以,在高校大学生中广泛开展形势政策教育,对当代大学生如何在纷繁复杂的国内外形势下,正视我国面临的机遇与挑战,坚定信念,振奋精神,努力学习,报效祖国,具有重大的现实价值,与深远的历史意义。
综上所述,作为21世纪的大学生,我们更应该把握住自己,努力学好专业知识,为祖国明天的建设添砖加瓦。我想说学校开设的《形势与政策》课非常必要。因为,高等学校形势与政策教育是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内容,是提高大学生综合素质、开阔胸怀视野、增强责任感和大局观十分重要的方面,它使我们更深刻地认识了世界,认识了中国,认识了我们与世界的差距,以及我们自身的不足,使我在思想上迈进了一大步。
作为一名在校学习的学生,我觉得大学生对《形势与政策》课课程的认知出现一些比较鲜明的特点。
第一个特点:大学生对《形势与政策》课重要性的认知存在矛盾。
在校学生对形势与政策普遍渴望的热情还缺乏具体内容,比较空泛、抽象,在涉及到具体的指向时,往往出现价值困惑,从而出现对《形势与政策》课的几种消极认知,影响到课程教学的效果:一是:“不愿意”,个别学生认为大学期间的主要任务就是专业课的学习,掌握专业技能,这些是硬本领,而形势与政策教育课则是软任务,不一定要学;二是“不重视”,部分学生认为专业课学习任务重,时间紧,根本没有功夫再来学习形式与政策教育课;三是“不必要”,不少学生认为要了解形势与政策,看报纸、上网、听收音机就行,不必非要来上形势与政策教育课。可以看出,同学们对课程价值的认知出现了反差或者矛盾,这种消极的认知将会直接影响到学生对待课程的态度,进而影响到课堂教学效果。
第二个特点:课程要求学生学习要有积极主动的态度和学生自我评价消极的矛盾。
《形势与政策》课教育大学生认清国内外形势,要求学生能在课堂上积极配合老师、主动思考,而事实上当老师提出问题时,绝大部分学生没有反应,上课没有积极性。在周围的同学中,我觉得大多数同学对课程感到满意,但是只有部分同学能够认真听课,经过课堂教学,只有小部分同学对形势与政策有了兴趣和收获。这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课堂教学目前还存在各种问题,部分同学感到未能从课程学习中直接受益,课程讲授也未能真正满足大多数同学希望能从课程中增强政治敏感性、了解形势与政策以及党和国家路线方针的意愿。
《形势与政策》课不仅仅是贯彻党和国家路线方针政策的传声筒,更是学生成长成才的催化剂和必要支撑;不仅仅是依靠课堂教学就能够全部完成的一般性课程,更应该把形势与政策课渗透于日常的思想政治教育各个环节中来。我觉得《形势政策》课要做到一下几个方面:
(1)《形势与政策》课要强化服务功能,凸显人文精神,实现《形势与政策》课工具理性和人文理性的统一。形势与政策教育是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内容和组成部分,对受教育者来说,一方面要通过接受形式与政策教育了解当前国内外政治经济形势,另一方面,又要通过形势与政策课的学习,认真分析自己所处的社会形势,学会认识、把握形势与政策,思考应对策略,顺应、利用好个人成长发展所处的社会环境。但是,目前形势与政策教育在教学实践中偏重的是传达、贯彻的工具理性目的,把学生当作被动受教的一方,大部分时间讲授国内外政策、形势,很多同学感到讲授的内容实用价值偏小,更无法理解形势与政策课的重要意义。因此,在形势与政策课的教学中,应切实转变急于灌输政治理念的观念,深入体察学生的内在需求,渗透人文精神,实现工具理性和人文理性在《形势与政策》课中的交融统一。
(2)对学生的成长成才教育中融入《形势与政策》课的教育,使学生认识到《形势与政策》课与个人的长远发展、持续发展有着密切的关联,调动学习的积极性。
很多学生认为,课程内容和自己的学习生活相距甚远,感觉不到这样的课程对自己的发展有什么好处和价值。大学生的思维具有直观、活跃的特点,但是在思维的深广度上有所欠缺,造成对形势与政策课的价值认识不够,教学接受的过程中消极被动应付,导致教学效果自我评价中评价过低,不能达到预期效果,因此,应该切实加强对《形势与政策》课价值和重要性的教育,引导大学生正确认识形势政策及其教育与个人发展的直接关联。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对大学生进行形势与政策课价值意义的深入教育。一是形势与政策大环境决定着大学生个人的自我发展空间的上限和个人的发展方向;二是形势与政策也制约着社会对人才的需求,只有客观准确的把握形势,顺应政策,结合自己的实际情况,才能正确定位,为自己的发展确定合理的行业和职业①。因此,对大学生应当进行形势与政策课重要价值意义的教育,要让学生真正体会到《形势与政策》课在自身发展历程中的重要作用,才能增强学习这门课程的积极性和主动性,真正让党和国家的路线方针政策进入学生头脑。
(3)利用多种形式巩固课堂教学成果,形成教学与管理的良性互动。
课堂教学作为形势与政策课教学的主渠道,在传授知识、培养兴趣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但是单一的知识传授和灌输以及教学方式、考核方式等方面存在的问题使得课堂教学效果不能完全达到教学目的,需要对课堂教学成果作进一步的巩固。一是要对课堂上反馈回来的信息给予重视,作为调整教学内容、方式等工作的依据,形成教学与管理的良性互动。二是要通过多种形式切准学生思想脉搏,了解学生的思想兴奋点。三是通过多种形式延伸第一课堂,把形势与政策教育贯穿在学生生活学习的全过程。举办知识竞赛、主题征文、专家讲座等活动巩固好《形势与政策》课的教学成果,培养起同学们对时事政策敏锐的把握能力和持久的兴趣,限度的把形势与政策教育延伸到学生日常学习和生活中来。
以上是我学习《形势与政策》课的课堂内容的体会,和我对这门课的认识,以及根据周围同学对这门课的认识提出的几点建议。总之,我觉得学习这门课是必要的,要使这门课真正发挥其作用,不仅要从学生自身方面加以认真对待,而且对于老师的教学方式、课程内容方面也应得到完善。
20_年形势与政策论文篇10
【摘要】随着高校教学改革的深入推进,对于形势与政策的重视程度也不断提升。作为高校形势与政策教师,要积极探索专题化的形势与政策教育策略,将学生能力培养作为教学重点,满足当前学生的形势与政策学习需求,构建起科学的形势与政策教育体系,实现专题教学的全面创新,适应当前高校形势与政策新课程教学改革目标。
【关键词】高校 形势与政策 专题教学 实效性
在开展高校形势与政策教学中,教师要转变传统的教学观念,结合现代教育发展趋势,提出有针对性的专题教学策略,切实将学生核心素养摆在重要位置。作为教师要积极探索,提升学生的思想认知能力,助力现代高校形势与政策教育发展。
一、专题教学在高校形势与政策教学课程中的价值
(一)符合新时代教育发展趋势
从当前的高校形势与政策教育发展整体情况来看,全面提升学生综合素质,积极推进和深化各学科教育改革,提高形势与政策教学的整体质量,已经逐渐成为教育发展的主旋律。因此在这样的教育发展趋势下,如果教师还是按照传统的教学观念和方式开展教学活动,势必会影响高校形势与政策教育的整体发展,阻碍形势与政策教育的进步。专题教学在高校形势与政策教学中的开展,有利于教师正确把握教育发展的方向,这是符合新时代高校教育发展趋势的。
(二)有利于构建现代教育体系
能力教育一直是高等教育发展过程中教师给予重点关注的话题。但是自从实施素质教育以来,教学改革和教育创新就一直没有最大限度的发挥作用。专题教学在高校形势与政策教学中的运用,是创新高校教育形式的一个重要突破口,同时也是实施素质教育的一种具体化形式。结合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通过专题教学的应用,抓住高校形势与政策教育的基本规律,这对于构建完整的想高校形势与政策特色教育体系,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都将起到十分积极的作用。
二、当前高校形势与政策教学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学生缺乏形势与政策学习兴趣
学习兴趣是形势与政策教师在开展教学活动过程中应该重点关注的内容。因为对于学生来说,学习兴趣是获得学习动力的基础,如果学生缺乏学习兴趣,就会在平时的学习过程中表现出较为松散的状态,所进行的学习活动也都是在教师的驱动之下,为了完成学习任务,因此学习过程中具有明显的被动性。如果此时所学知识具有一定难度,学生在理解的时候就会存在较多的阻碍。出现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就在于学生学习兴趣的缺乏。
(二)专题教学的应用缺乏明确目标
专题教学对于当前的高校形势与政策教育发展具有十分积极的指导作用,但是从目前的高校形势与政策教育情况来看,很多教师并没有真正意识到专题教学的优势,因此在高校形勢与政策教育中运用的时候,也没有明确的目标和方向。所以很多高校形势与政策教育活动就显得较为随意,教学方式的选择也没有结合学生的实际特点。多数情况下,专题教学的应用都是流于表面形式,没有对形势与政策教育质量起到实质性作用,这对于专题教学的运用和高校形势与政策教育的优化,都是非常不利的。
三、提升形势与政策专题教学实效性的具体策略
(一)注重发挥专题教学的启发性
在高校形势与政策教师开展教学活动的过程中,灌输式教学并不是一种有效方法。启发式教学是形势与政策教师应该始终坚持的教育方向,并且实践证明,启发式教学对于培养学生的认知能力,帮助学生获得学习动力,掌握学习的正确方法,都具有十分积极的作用。因此在形势与政策教育实践中运用专题教学的时候,教师一定要注重启发性原则。也就是说,通过专题教学的运用,引导和调动学生主动探索知识内容,将教师的启发和学生的探索结合起来,在形势与政策教学过程中既体现出教师的引导和帮助作用,又不影响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帮助学生提升分析和解决问题的实际能力,引导学生思维,营造出一个良好的教学氛围。
(二)专题教学要以学生发展为原则
在高校形势与政策教学过程中,教师除了应该注重学生对于基础知识的学习之外,还应该对学生的思维、情感态度等方面的内容给予充分重视,以发展的眼光看待教学,通过科学的专题教学设计,着眼学生的未来发展,让当前的形势与政策教学体现出更强的时代性和前瞻性,为学生以后的学习和发展奠定坚实基础。因此教师在形势与政策专题教学的时候,应该遵循发展性原则。高校形势与政策教师应该将学生的全面发展作为教学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正确处理好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之间的关系,将学生的思维情感,意志品质等内容,都融入到平时的教学设计之中,在夯实学生基础知识的同时,帮助学生掌握学科基本技能,促进学生的综合素质实现全面提升。
(三)要注重转变教师的角色定位
在专题教学和理论的指导下,教师在学生学习过程中的角色也应该有所转变,这样才符合形势与政策专题教育发展的整体趋势,为教学目标的实现打下良好基础。学习的主体应该是学生,教师在学生学习过程中不应该主导学习过程,而是帮助学生更好的理解所学内容,强化学生对于所学知识的认知,建立基本的知识结构框架。其中,最为重要的是,高校形势与政策教师应该打破传统观念之中的教师中心论,而将自己作为学生学习的参与者和引导者。在与学生沟通的时候,以一种平等的态度和方式进行,深刻了解学生在学习理论知识过程中存在的各种问题,尊重学生的独立想法,注重学生学习的过程和结果,完善形势与政策教学流程,从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实现教师角色的根本转变。
参考文献:
[1]高小升,胡钢.新时代"形势与政策"课专题式教学改革方向及路径[J].黑龙江教育(高教研究与评估版),20_,(11):3-5.
[2]王伟.高校“形势与政策”课专题化教学改革的困境与路径[J].广西教育(高等教育),20_,(2):136-138.
[3]陈雪,周汉杰.打造高校"形势与政策"课专题化教学精品[J].江西电力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_,31(7):30-31.
[4]黄胜海.论专题化教学在《形势与政策》教学中的运用[J].课程教育研究,20_,(14):7-8.
[5]赵华安.专题讲座教学在形势与政策课的实效性提升[J].高教学刊,20_,(6):42-44.
20_年形势与政策论文篇11
通过学校开设的形势与政策课的学习,我对我们党的光荣历史又有了更深一层的认识,就我对形势与政策的理解弄清了形势才能更加体会到国家政策的良苦用心,坚信并支持国家的政策才能缓解形势的紧张。当代我国很多人对国家的某些合适的政策心存偏见,往往是由于自己没有对整体形势有良好的把握而失去了独立辩解政策适合与否的能力,只偏信于媒体或者某一个人的宣讲,导致了很多政策不能一致的贯彻下去,造成了巨大的经济和人力浪费。同样,有很多人根本就是对国家政策曲解,对政策心存怀疑,这样社会和国际形势能好起来吗?我想,如果我们能够更好地,更真诚地的去了解形势,理解政策,政府和人民间的关系一定会亲切起来,全中国人才能同心协力,共同朝着我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方向前进。
青年是推动社会和历史前进的一支重要力量。梁启超在《少年中国论》中就明确指出,“少年智则国智,少年富则国富,少年强则国强”。无论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历程中,还是中华民族发展的历程中,青年都发挥了重要作用。而大学生是青年中,知识层次较高,最具潜力,最有创造性的群体,因此,当代大学生的精神面貌和人生价值取向,将直接影响到国家的未来,事关中华民族伟大历史复兴的全局。史有“识时务者为俊杰”,今应为“适时务者为俊杰”。社会历史的大发展已决定了个人发展的最大环境、最大上限,制约着可选择度,决定着大学生成功的机率,影响很具体,也很深远.因此,我们应学会认识和把握形势与政策。与此同时,我们还应顺应时代发展,发展自我,找准自己的发展目标,结合自己的优势,定位自己的方向及发展地位;依据个人目标,制定切实可行的方案,努力奋斗,构建知识结构体系,拓展素质,不断提高个人能力,因此当代大学生的形势与政策教育是必不可少的。
我国是一个发展中国家,虽然目前很多方面已经取得很大的进步,例如神舟七号航天飞船飞天成功。这都是值得我们高兴的,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推进经济增长方式取得积极进展。资源节约与综合利用,环境保护与生态建设取得一定成效。但是从总体上看,粗放型经济增长方式还没有得到根本改变,经济发展付出了很大的资源和环境代价。党的十六大五中全会提出,“十一五”时期必须统一规划,实施贯彻可持续发展战略。我国在国际中的地位逐步提高,想要取得大的发展就要了解国际局势,当前国际处在深度复杂的变化之中,总来说和平发展是当今时代的主流。国际形势总体稳定,我国又是WTO的成员国,给我国经济发展和我们大学生就业提供了难得机会,同时也给予了我们极大的挑战,因此我们大学生要抓住机会。这就需要我们大学生努力投身社会主义建设中去,要不断努力创新,实现现代化建设。在新世纪来临之际以胡锦涛同志为领导核心的国家领导人提出了科学发展观,力保发展与生态达到平衡,确保和谐发展。在中共十六届三中全会上明确提出了“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促进经济和人的全面发展”;强调“按照统筹城乡大战、统筹区域发展、统筹经济社会发展、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的要求”,推进改革和发展。
人类社会已经跨入了21世纪,21世纪是我们中华民族复兴的世纪,我们是生长在这个伟大时代的大学生,幸逢盛世,既是无限幸福,值得羡慕的一代,又是责任重大、任务艰巨的一代。党的十七大指出:“我们要在本世纪头二十年,集中力量,全面建设惠及十几亿人口的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使经济更加发展、民主更加健全、科教更加进步、文化更加繁荣、社会更加和谐、人民生活更加殷实。”党的十七届四中全会又提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新命题,并且把和谐社会建设放在同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并列的突出位置,把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作为我们党执政能力的主要任务之一。因此,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构造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奋斗目标,是我国进入21世纪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战略全局的中心和主题,这也是时代赋予当代大学生义不容辞的历史重任。
20_年形势与政策论文篇12
[摘要]新常态下,“形势与政策”课教学改革应重新审视课程性质和特点,回归课程和教育教学原本。本文针对现在课程体系存在的问题,对症下药,从课程定位、教学模式和长效机制三个方面进行改革,以提高课程内涵和教学的实效性。
[关键词]高职院校;形势与政策;教学改革
[中图分类号]G64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1-5918(20_)02-0137-02
doi:10.3969/j.issn.1671-5918.20_.02.061[本刊网址]http://www.hbxb.net
一、引言
“形势与政策”课是高职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帮助大学生正确认识新时代国内外形势,深刻领会党的十八大以来党和国家所取得的历史性成就,发生的历史性变革,面临的历史性机遇和挑战的核心课程,也是引导大学生准确理解党的基本理论、路线和方略的重要渠道。新时代高职院校如何定位“形势与政策”课,探索全新的教学模式并构建长效机制值得我们深入探讨。
二、“形势与政策”课的特点
“形势与政策”课具有理论武装时效性、释疑解惑针对性、教育引导综合性等三个特点。
(一)理论武装时效性。理论性是指该课程理论性强,要讲好“形势与政策”课,任课教师必须具备比较深厚的理论功底。比如中东局势为代表的国际局势类的问题就涉及诸如劳动、剩余价值、资本、(垄断)資本主义的发展等概念和理论,同时也涉及诸如战略位置、自然环境、历史文化、(陆)海权论、文明冲突等军事、地理、历史、政治多学科的相关知识。该课程理论性强的特点就要求任课教师必须在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指导下,综合多学科相关知识背景以及相关学者的论述,才能将相关的焦点、热点讲透说明,否则就热点讲热点,就焦点讲焦点,流于表面而影响教学效果。另一方面,该课程时效性强。根据教育部社政司每学期初下发的《高校“形势与政策”教育教学要点》,选取半年内发生的要闻组织教学,而国际国内的焦点热点瞬息万变,不可能有固定的教材,甚至本周的课结束后,下周的课讲什么内容都要重新严格界定和组织。这里要说明的是,不管是理论性还是时效性,对教师的要求都非常高。而理论性和时效性同时集聚在该课程里面,教学难度更可想而知了。
(二)释疑解惑针对性。根据理论的时效性特点,“形势与政策”课必须理论联系实际和直面学生的问题。一方面,“形势与政策”课在大部分高职院校都被划人理论课,但实际讲授中,理论只能是一条隐形的支撑线索,更多的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