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毕业论文 综合论文

乡村振兴形势与政策论文形势与政策论文【八篇】

会员上传 分享

更新时间:2023-09-17 17:18:37 发布时间:24小时内

以下是为大家整理的关于乡村振兴形势与政策论文形势与政策论文的文章8篇 , 欢迎大家参考查阅!

第1篇: 乡村振兴形势与政策论文形势与政策论文

  【摘要】“振兴”发展的过程,是中国农业经济向现代化发展的必然结果。以乡村振兴战略为导向,深化农村社会经济发展,符合中国新型城镇化建设要求,也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有力支撑。本文以问卷调查方式,了解乡村振兴发展之问题,提出发展之建议。

  【关键词】乡村振兴 乡村治理 问题 发展路径

  前言:党的十九大报告中首次提出“乡村振兴战略”,这是从根本上解决中国“三农”问题的创新性举措,也是对“三农”工作做出的一个新的战略部署。为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精神,响应党中央关于深入开展调查研究的号召,推动农村统计调查工作更好地为乡村振兴战略服务,按照上级统计部门统一安排部署,笔者通过对樟树市张家山街道徐家堎村和中洲乡西塘村两个行政村和20份个人调查问卷的调查,尝试浅析基层在实行“乡村振兴战略”中存在的问题及思考。

  一、基本情况

  徐家堎村委位于樟树市张家山街道,距离市区有13公里,下辖4个自然村,户籍户数502户,常住户数485户,常住人口2295人,耕地面积2827亩,主要以种植水稻和蔬菜为主。由于地处市郊,当地的农户大都在家务农,闲暇之时去城里做零工,生活倒也安逸。最近几年新农村建设,村容村貌大有改进,生活垃圾集中处理率达到100%,乡风民俗纯朴,尊师重教,九年义务教育普及率100%。全村上下大力推行村民自主自治,发展村级经济,20_年全村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20_4元。近年来,在干部群众的共同努力下全村脱贫成果显著:20_年底全村有建档立卡贫困户23户75人,20_年年底只有1户贫困户,贫困人口1人。

  西塘村委位于樟树市中洲乡,距离市区有55公里,下辖12个自然村,户籍户数478户,户籍人口20_人。全村耕地面积4420亩,山林地面积5800亩,20_年全村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只有4850元,是十三五规划的省级贫困村。经过全村干部群众齐心协力开展脱贫攻坚战,20_年实现了整村脱贫的可喜成绩。

  通过召开座谈会和发放调查问卷的形式,我们收集了20份不同年龄不同身份的人提交的问卷。大家一致认为:乡村振兴战略提出后,感触最深的就是生活富裕了,交通便利了,村里的泥巴路变成了水泥路而且变宽了,医疗保障更全了,生活一天比一天好了。随着经济的发展,农村的攀比之风也渐长,特别是结婚彩礼这块。徐家堎村的彩礼已高达20多万,除了彩礼有的女方还要求男方在市里买房,有的还要买个10多万的车,结婚费用高达七八十万。再有一个请客送礼也是农户生活中较大的开支。大家普遍反映影响乡村振兴的因素有资金、人才和技术,希望能有机会参加农业生产管理技术等方面的培训。

  二、发现的问题

  首先,农村劳动力流失,空心化趋势严重。目前农村中青壮年劳动力大量流向城市,形成农村人口在年龄结构上的极不合理分布。这种人口的单向不可逆流动,不仅使得一些生态条件脆弱、经济欠发达的地区出现了大面积的乡村凋敝景况;更使得山区村在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时缺少了必要劳动力的支撑。像中洲乡的西塘村,全村户籍人口478户20_人,其中整户外出1250人,青壮年劳动力大部分外出务工谋生,加之地处偏僻,交通不便,生态环境脆弱,工农业发展基础薄弱,使得人口流失无法逆转,造成该村目前劳动力严重匮乏,呈现严重的老龄化和空心化。

  其次,脆弱的生态条件制约了农业和农村的可持续发展。中洲西塘村由于山区村严酷的自然生态条件影响了人们的生存环境,更加剧了该村的人口流失,使得这里大片土地严重撂荒,土壤更加贫瘠,形成了恶性循环。

  最后,农民思想观念滞后、文化素质较低,乡村振兴的实施缺乏有效的人才支撑。客观讲,大部分农民的思想还停留在传统农业的生产和经营上,这远不能适应市场经济条件下农村形式变化的需要,也制约了当地农村的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部分农户甚至缺乏改善生活质量的内生动力,具有普遍“圖安稳”的思想观念。

  三、乡村振兴战略的几点建议

  一是要实现乡村产业振兴。以产业兴旺带动乡村发展,以“一村一品”带动乡村形成产业发展的循环系统。像徐家堎村距市区较近,在政府大力支持下村民发展蔬菜种植和稻田养虾产业,现已建好1000亩蔬菜大棚基地和600亩的稻虾养殖基地。西塘村已建成130平米的平菇种植大棚12个,千亩枳壳基地也在紧锣密鼓的筹划中。深入进行农产品开发,引进农产品深加工企业,将特色食品产业化,打造绿色农产品产业基地。

  二是实现乡村人的振兴。推动乡村人的振兴,要把人力资本开发放在首要位置,既要鼓励下乡发展、回乡创业,也要带动职业转换,大力发展新型职业农民,加强职业培训。要让青年在乡村找到实现人生出彩的机会和舞台,重点是实现乡村要素与城市要素的结合,将城市需求与乡村的供给、乡村的需求与城市的供给,通过青年人返乡创业、城市居民下乡创业、农村居民留乡创业结合起来,实现全要素综合配给。

  三是实现乡村文化振兴。推动乡村文化振兴:一要在产业振兴与人的振兴带动下,赋予传统乡村文化新的内涵,发展新乡村文化;二开展农村度假休闲游,通过对环境、设施等的改善吸引游客,发展自然休闲娱乐、农家乐等;三要挖掘乡土文化人才,提高乡村社会文明程度,保护乡土风情、传统村落等,让乡土文明在新时代城乡融合发展中绽放新的活力。

  四实现乡村生态振兴。要像保护眼睛一样保护生态环境,像对待生命一样对待生态环境。实现乡村生态振兴,既要实现乡村生活生态环境美,又要实现乡村居住生态环境净,如加强农村突出环境问题综合治理,推进农村“厕所革命”和垃圾分类及无害化处理。

  参考文献:

  [1]庄龙玉,龚春明.新时代乡村治理的理念与路径[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20_(6).

  [2]张毅慧.新时代加强全民乡村文化建设是乡村振兴的关键[N].吉林党校报,20_-04-01.

第2篇: 乡村振兴形势与政策论文形势与政策论文

  摘要:农业保险作为xx省实现脱贫攻坚目标的主要支持手段之一,在乡村振兴战略的闭环、辐射体系中亦体现出存在必要性。保费收入、赔付率、农保密度和深度等指标值的上升态势反映出xx省农业保险发展获得积极成效,但同时仍存在受经济发展水平落后制约和供给力度不足的问题,需要在乡村振兴战略中继续做好财政补贴、需求提升和供给增强等方面的工作,从而为推动全省农业保险的高质量发展,实现乡村振兴战略目标具有主要意义。

  关键词:乡村振兴战略;xx省;农业保险

  一、前言

  乡村振兴战略旨在推进我国农业农村的可持续发展,农业保险作为农村金融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为减贫、脱贫发挥了重要作用。20_年,中国人民银行等五部门联合发布《关于金融服务乡村振兴的指导意见》,从建体系、抓重点、求创新、强基础四个层面进行了顶层设计,并提出要持续提高农业保险保障水平,增加农保险种、有效提升覆盖面,科学确定保费补贴机制,增加财政补贴种类,探索发展具有地方特色的农产品保险,完善农业再保险体系。xx省作为脱贫攻坚难度较大的省份,20_年已如期完成脱贫摘帽,但仍然要把巩固脱贫成果、防范返贫恶化作为重点工作。因此,加强xx省农业保险发展研究,为实现乡村振兴战略目标具有重要意义。

  二、xx省农业保险发展现状

  (一)农业保险覆盖情况

  近年来,xx省农业保险整体发展情况良好,各项指标稳步上升,覆盖率逐年增加。保费收入从20_年的5.73亿增长到20_年的19.13亿;保费赔付额从20_年的3.07亿增加到20_年的15.72亿;赔付率从20_年的53.56%增加到20_年的79.68%;保险密度从20_年的37.06元提高到20_年的131.52元;保险深度从20_年的0.095%增加到20_年的0.219%。据银保监会数据显示,近三年xx省累计签单保费44.5亿元,共赔付28.3亿元,其中直接受益农户301.5万户次,有力支持了农户的稳定增收和特色产业的良好发展。但据xx省20_年农户参保户数计划表显示,全省申报参加农业保险的农村居民7203939人、1830158户,[1]仅占全年农村居民20460133人、5055097户的35.21%和36.20%,也反映出xx省农业保险的普及率还有着较大的增长空间。

  (二)农业保险经营模式

  农业保险因农业的弱质性而具有收益外部性、高风险性、高赔付率、高技术要求等特点,被界定为半公共商品,世界各国对其发展也都采用“市场+政府”“自愿+强制”的双向引导。我国自20_年试行“有政府补贴的商业化农业保险”,20_年按照“政府引导、市场运作、自主自愿、协同推进”的原则在全国范围推行。xx省农业保险亦采取“市场+政府”的经营模式,即委托商业保险公司经营,政府给予一定的补贴。人保财险、中华联合财险、国寿财险、太平洋产险、平安产险、黄河财险等12家保险公司都担负着xx省农业保险业务的经营,并且“每县经办机构原则上2家,不超过3家”,经办期限3年,通过竞争性磋商等简易程序确定服务地区,进而与地方政府签署战略合作协议,[2]推进农业保险防灾减灾、助力农业灾后恢复生产。在中央保费补贴支持下,20_年开始逐步推进农业保险试点工作,如20_年在甘州、安定等地试点能繁母猪险种,20_年试办奶牛保险,20_年试办玉米制种保险,20_年在天水、庆阳、平凉等地开办森林保险等;同时,也开发了啤酒花、藏羚羊、牦牛、青稞、马铃薯、中药材等xx农业特色险种。目前,全省政策性农业保险已多达105个,覆盖羊、牛、薯、药、果、蔬六大主导产业[3]。

  三、乡村振兴战略下xx省农业保险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具有时空差异的资源禀赋结构导致xx省乡村发展的差异化分布,也使农业保险发展兼具背景性的共性问题与特性问题。

  (一)xx省经济水平落后制约了农业保险发展

  农业保险功能的有效发挥需要有充足的保险保障资金,该资金一部分来自保费收入,一部分来自投资收入。目前,为引导和支持农民参加农业保险,通常由政府财政为投保农户提供保费补贴,这就意味着地方经济水平好坏直接影响农业保险发展水平。对xx省而言,近年来,经济总量逐年上升,但与全国其他省份相比差距较大,长期以来经济体量位居全国末端梯队。20_年,全省GDP实现9016.7亿元,实际增速3.9%,总量仅高于海南、宁夏、青海、西藏四省区;全省人均GDP约3.41万元,不及全国同期人均GDP水平一半。与此对应,全省财政收入亦有限,20_年全省一般公共预算收入874.5亿元,仅为广东省的6.77%、浙江省的12.07%。实体经济发展的落后,使得投入农业保险的财政资金不够充足,严重制约了全省农业保险的发展。另一方面,经济发展落后意味着农民收入低,限制了农业保险购买积极性。统计数据显示,20_年,xx省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0344.3元,较20_年同比增长了7.4%,但仅占全国平均水平17131元的六成,居全国各省排名最低位次。这种农村居民的低人均可支配收入,再加上靠天吃饭的传统观念过于浓厚,对农业保险认知不充分,致使农村居民主动投保意识弱,直接影响农业保险的发展。

  (二)农业保险供给力度有待增强

  农业保险属于政策性保险,国家旨在保护粮食安全和农业经济发展,但农业产业固有的低收益、高风险、高赔付率使农业保险盈利性较差,与保险公司的商业逐利目标矛盾。为此,国家自20_年起推出多项促进农业保险发展的税收优惠政策,如20_年5月财政部和国税总局联合下发《关于农村金融有关税收政策的通知》,对保险公司为种、养殖业提供保险业务取得的保费收入,计算应纳税所得额时按90%比例减计收入;保险机构从事农牧保险及相关技术培训业务免征营业税及后续对应的增值税。这些税收优惠政策在20_年财政部发布的《关于延续支持农村金融发展有关税收政策的通知》中再次延期至20_年底。此外,还允许经营政府给予保费补贴农业险种的保险公司在企业所得税前扣除巨灾风险准备金,具体按补贴保险保费收入的25%计提。xx省贯彻执行,即使这样,农业保险的高风险成本和低保费收入下的优惠政策之比仍不及盈利效应,xx省还是农业自然灾害频发地区,农保赔付率更高一些。这些明显抑制了保险公司参与农业保险发展建设的积极性,整个市场政府主导力量明显,市场自发调节力度弱。与此同时,省内保险公司之间的数据信息共享平台尚未完全建立,容易导致承保农作物的方位、面积等数据不准确,农业指标监测设施不完善,不利于承保工作的进行。各保险公司针对农业保险特色产品的开发创新力度也不足。目前,xx省农业保险覆盖了包含主粮作物、藏系养殖、森林在内的主要农产品,以及包含果树经济作物、特色养殖、蔬菜种植等在内的特色种养殖产品,但大多保险产品同质化现象明显,缺少市场竞争。同时,随着新型经营主体和特色经济林果类产品种植规模的增加,逐步开展了针对苹果、玉米的“保险+期货”试点,增开高原夏菜、羊肚菌、枸杞、李广杏、茶树、湖羊、绒山羊、黑山羊等11类品种的天气、价格指数保险;以及红花椒、核桃、油橄榄、藜麦、金银花、设施蔬菜、中药材等9类产品的收入保险。这些创新型险种总计20余种,仅占全部农业保险品种的18%,并且很多尚处于试点环节,未大规模推行,创新力度明显不足,理赔标准和理赔方式上的较大差异也影响了相关产品的信服度与普及率。随着市场主体的不断增多,规模种养殖大户越来越多的对理赔提出高要求,传统的成本保险已经无法满足农户化解风险的需求。与现有物价匹配的产值保险、收入保险成为主要需求,但现有产品表面创新多、质变节点少,尚未涉及到深层改革,这些都从供给层面影响着xx省农业保险的可持续发展。

  四、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xx省农业保险发展对策

  以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背景为依托,要想获得xx省农业保险的高质量发展,必须重点解决财政补贴、需求提升和供给增强三大问题。

  (一)加快地区经济发展,增强财政补贴力度

  经济有效增长是带动农业保险良好发展的动力,而农业保险的良好发展又可以推动农业经济的快速增长。因此,一方面,借助“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中xx省的特殊地理位置优势,顺应国家双循环战略、乡村振兴战略等发展契机,积极推动省内实体经济的发展,增加财政收入,同时优化财政资源统筹,增加对乡村振兴等重要领域的财政支出比例,确保并逐步提升农业保险保费补贴。另一方面,提高中央财政转移支付资金的利用效率。作为经济欠发达省区,xx对中央财政转移支付依赖程度较高。20_-20_年,全省财政收入占全国财政收入的均值仅为0.463%,而财政支出占全国财政支出均值却达到1.658%,全省财政支出与财政收入的比值从20_年的4.153倍增加到20_年的4.654倍。[4]财政部数据也显示,20_-20_年,中央对xx省财政转移支付总量(不包含税收返还)从0.16万亿增加到0.2万亿。中央财政转移支付已成为xx省财政支出的主要来源。以财政补贴为主的农业保险在xx省试点以来,中央、省级、市县三级财政补贴比例分别约占40%、25%、15%,20_-20_年,累计政府保费补贴61.23亿元,占保费收入的83%,其中,中央、省级、市县级各自累计补贴额为25.66亿元、21.69亿元、13.89亿元,[5]中央补贴是主要构成。20_年,全省农业保险保费收入19.13亿元,按照“财政补贴资金计划”,中央补贴3.49亿元,省级补贴5.04亿元,分别占保费收入的18.24%和26.35%。乡村振兴战略实施中,在xx省加快经济发展同时,资金缺口仍需中央政府补贴,因此,既要积极争取中央财政专项转移补贴,还要提高转移支付资金的使用效率,加强资金使用监督,避免寻租、资金缺位错位使用情况,确保资金用在最主要的地方。此外,一些特色性、经济价值高的果蔬类农产品,农民投保需求受到地方财政压力和省政府保险任务计划限制,只能部分投保,保险覆盖率较低,亟需财政补贴的持续增加。乡村振兴需要继续推进“一县一品”“一村一品”特色农业产业发展,相关农业保险则因产品特色多处于创新试点环节,并由县级财政主要补贴,而省内高贫困率意味着多数县级政府地方财政有限,无法承担高额保费补贴,保障规模有限;农民的低收入也制约了自缴保费比例不能太高,这就导致“全而弱”的恶性循环。从长远发展来看,xx省农业保险的健康可持续发展仍需中央财政的大力扶持。

  (二)提升农民需求

  提升农民需求是促进农业保险发展的根本。按照目前xx省农业保险中确定的中央补贴品种,除育肥猪实行“成本+目标价格”保险、由农户承担20%的保费以外,其他实行成本保险,农户承担保费占比5%-30%不等。其中,承担比例最低的是公益林,农户仅分摊5%;商品林分摊比例最高,需分摊30%;马铃薯、能繁母猪农户分摊20%,玉米、棉花、冬小麦为15%,青稞、藏系羊、奶牛为10%。苹果、中药材、肉牛、肉羊、蔬菜、鸡等省级补贴品种则区分农户贫困程度,贫困户承担10%,非贫困户承担20%。与此同时,作为成本保险,相关补贴品种的保额根据开办时的物化成本确定,从300元到10000元不等,费率从2%到6%不等。据统计,20_年,全省农户自筹保费546万元,占总保费收入13%;20_年,自筹保费33380万元,占比20%;20_-20_年间,农户累计自筹保费12.02亿元,仅占保费收入的16.3%[6]。传统补贴品种保额与现行物价增长速度的脱节,使农户享受低费率同时,又认为成本投入和保险赔付之间有差距,尤其是设施投入大的高经济价值农产品,更因保障程度不高而降低了农户投保意愿。这就需要依托乡村振兴战略,在产业脱贫的基础上积极推行产业振兴,提升农户手工技能,增加稳定的从业工资收入和财产净收入,从而可持续地提高农户可支配收入,在现有消费基础上满足农业保险费用开支的增长,从根源上缓解xx省农业保险投保率低的现状。此外,还需加大农业保险宣传力度,改善农户传统“认栽”观念。在偏远农村地区,保险普及力度并不乐观,一些农户只知道社保,对农业保险知之甚少。因此,在乡村振兴战略持续推进的政策环境下,乡村干部以及农业、保险等相关部门工作人员应深入村社,积极开展农业保险普及宣讲会,为农户们讲解农业保险的专业知识和理赔案例,通过浅显易懂的方式让农户意识到“以小换大”的风险防范重要性,了解农业保险的功能,积极配合国家政策的顺利开展,增强参保积极主动性。同时,利用“抖音”、“快手”等民间流行并易于接受的短视频方式,找当地已参加农业保险并获益的农户做代言,多做产品介绍和优惠政策宣传,从而提高农业保险投保率。

  (三)提高保险公司供给积极性

  1.继续推行并落实财政部规定的有关促进农业保险发展的税收优惠政策,提升税收服务质量,营造良好的税收营商环境,鼓励并吸引保险公司主动开展农业保险业务,提供更多的农业保险服务,积极协助xx省乡村振兴战略的落实。2.引入更完善的竞争机制,建立多元主体的农业保险市场。截至目前,xx省尚未有专业性的农业保险经营主体开展服务,农业保险由综合性商业保险公司经营,并只占各经营主体业务的小部分,这就使服务专业性欠缺,在产品设计和费率厘定及条款制定上专业性不强,提供服务的积极性和质量也劣于专业性农业保险公司。未来可以在提升经济发展、确保并增加地方补贴的基础上,吸引专业性农业保险公司来xx拓展业务,增加市场竞争力,提升服务质量。3.规范保险经营管理,提高理赔效率和精准度。《关于金融服务乡村振兴的指导意见》中指出,地方政府要结合自身财政情况增加对农业保险的补贴,引导保险机构到农村基层网点,下沉服务重心,开拓新型农业保险产品试点范围。因此,一是xx省政府要进一步结合乡村振兴发展需求,科学确定保费补贴机制,推动“以奖代补”政策的试点;二是现有从事农业保险的各家保险公司应加大对农险业务的重视,积极创新农业保险产品类型,增加对乡村振兴中“一村一品”的高经济价值特色农产品保险保障,明确理赔范围,做到精、准、细。在现有成本保险为主,试点产量指数保险、价格指数保险、产值保险、“保险+期货(权)”等产品形式的格局中,根据保障对象的特殊性,试点成熟后逐步推广普及。三是提高理赔服务质量,及时赔付,增强保险信誉度,提升农户投保热情。四是利用互联网技术,拓展农业保险的产品宣传、开发创新,完善省内“互联网+农业保险”的发展模式,推进农业保险承保的电子化发展。

  参考文献

  [1]甘肃省农业农村厅关于提前下达20_年中央财政农业生产发展专项转移支付资金计划的通知

  [2]甘肃省保险行业协会.甘肃省农业农村厅组织召开农业保险工作联席会议[OL/ED].

  [3]王曼丽.甘肃省政策性农业保险效率评价及影响因素研究[D].20_年甘肃农业大学硕士论文,第18页;

  [4]李永海、潘菊霞.甘肃省财政转移支付对居民收入差距的影响研究[J].陇东学院学报20_(5):33-37;

  [5]王曼丽.甘肃省政策性农业保险效率评价及影响因素研究[D].20_年甘肃农业大学硕士论文,第19页;

  [6]王曼丽.甘肃省政策性农业保险效率评价及影响因素研究[D].20_年甘肃农业大学硕士论文,第28页;

第3篇: 乡村振兴形势与政策论文形势与政策论文

  摘要:通过分析吉林东部地区乡村振兴战略中第一产业、第二产业、第三产业发展现状,针对制约产业发展因素,提出要解放思想,坚定前行,完善人才引进培养机制,加快农业产业现代化进程,完善资金政策,加快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充分发挥以市场为主体的调节作用,从而有效解决“三农”问题,加快乡村振兴战略的推进。

  关键词:乡村振兴;产业振兴;三农

  乡村振兴的关键和难点是产业振兴,如何发展产业促进产业,以产业发展推动乡村振兴,是摆在传统农业大省吉林面前一个亟待解决的课题。吉林东部地区具有生态优良、区位独特、资源丰富的优势,如何因地制宜,以产业振兴促进“三农”发展?该文立足敦化市,以敦化市为例展开思考。

  1产业现状分析

  1.1第一产业

  种植业发展现状。20_年至20_年敦化市粮食总产量趋于稳定。20_年,粮食作物播种面积16.0万公顷,比上年下降2.0%。粮食总产量51.8万吨,比上年增长1.3%;特色种养业主要包括中药材、食用菌、果蔬、野生采集、苗木花卉等特色种植业,特色农业的产值和体量已远远超出传统种植业,成为敦化市农业产业中的支撑性产业;畜牧业发展,按养殖规模来看,各畜种规模养殖占比均达到70%以上,但具体分布仍以小型规模养殖占比居多,再加上基础设施规范化程度差,养殖效益和附加效益较低,养殖污染治理难度较大等问题愈发凸显。

  1.2第二产业

  为顺应市场发展,相关农产品加工、中药材加工、畜产品加工、新能源高新产业等开始崭露头角。以粮食深加工为主的煎饼产业,形成了一定的规模和品牌效应;以人参为主的中药材产业,年销售总额预计可达3.02亿元;以黑木耳为主的食用菌产业,黑木耳菌种培养和栽培技术一直处于东三省领先地位,但由于没有形成地区品牌效应,仍停留在最初级加工阶段;其他产业王君伟(中共敦化市委党校,吉林敦化133700)包括柞蚕、果蔬、林下经济产业,产品大多以原料形式出售,没有正规的深加工企业,产业有待进一步开发;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当前全市只有4家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生猪和肉牛产品只能以鲜肉形式上市销售,不能通过深加工提高产品附加值;可再生能源产业以秸秆、废弃木耳段等农业废弃物为主的能源再生产业,利用农业废弃物,通过高新技术手段转化成饲料、生物质燃料等再生能源,打通了农业产业经济循环的最后的一节。

  1.3第三产业

  当前涉及农业的第三产业主要以农村休闲旅游和观光采摘为主,据统计全市农家乐采摘园、休闲山庄等经营主体已发展到262户。总体上看,全市涉农第三产业仍存在规模不大、布局不优、基础设施较差、服务能力和意识不强、政策和环保压力约束较大等问题。

  2制约产业发展因素分析

  2.1主观方面

  思想不够解放,政策运用不灵活。一方面,南方发达地区倡导“法无禁止即可为”,本地的实际情况是“法无许可不可为”。这种对比从政策层面来讲,使发展空间和发展动力先天落后于其他地区。另一方面,仍存在只求稳定,不敢尝试新鲜事物,对政策资源、产业资源和人才资源的整合和使用上没有形成良性的链条式发展模式,缺乏科学的策划和整体考虑情况。

  2.2客观方面

  2.2.1农业结构调整缓慢,农业产业化程度不高。大部分农民仍依赖传统种植业和畜牧业,产业结构相对单一,农产品附加值不高;农民专业合作社等新型合作组织发展过缓,农业生产的组织化、集约化程度不高,市场竞争力不强;农村二三产业分布发展不均衡。2.2.2土地流转难度大。在产业发展过程中,土地整合成本高、土地权属不清晰、农户经营碎片化问题明显,部分农户因循守旧思想依然根深蒂固。致使产业发展缺乏应有效土地保障,经营主体无法更好地有效整合土地资源、扩大生产经营规模,甚至存在被收回土地的风险。2.2.3农业市场相对混乱,农民经营效益不佳。由于缺乏统一的营销管理系统,缺乏精准信息和科学市场预测,未形成统一定价,造成市场乱价、抢购抢销的混乱局面,导致抗市场风险能力低,农民经营收入不稳定。2.2.4产品竞争力弱,品牌影响力小。全市各类农产品资源丰富,种植养殖、山里水中,应有尽有,但深度开发利用水平低,多数还停留在初级加工层面,虽然产品质量好,但利润率偏低、竞争力弱。2.2.5人才吸引力不足。从现实情况看,种养殖技术及产业经营和管理人才严重匮乏,是产业发展亟待突破的瓶颈。

  2.3产业经营方面

  发展竞争大,同质化严重;与内地企业相比,经营理念、生产设备、管理模式等不够规范化;融资渠道窄融资成本高。相关政策没有得到充分有效落实。

  3促进产业振兴对策及建议

  3.1解放思想,坚定前行

  进一步去除思想藩篱,在制定政策时,充分考虑政策灵活性,给政策适用者足够操作空间[1]。明确规定哪些范围不允许做,而不是单纯规定哪些范围允许做。人才使用方面不仅要有专业的农业技术带头人,更要有具备前瞻性的产业规划人才和管理人才。注重产品推广宣传和农业服务对象的不同需求,研发不同等级的产品,服务于不同的地区和人群。

   3.2完善人才引进培养机制

  进一步加大人才引进力度。一方面继续扩大招才引智规模,注重引进专家型人才。完善人才引进、培养、晋升机制,全力保障满足人才生活需求[2]。鼓励和创造条件,使在种植、养植、农副产品精细加工、农副产品流通、企业经营管理等方面有一技之长的技术能手和经济能人,在农村经济发展实践中,充分发挥好示范带头作用。另一方面完善人才培养机制,在引进人才的同时,也要加强对本地人才的挖掘和培养。开办各类实用培训班,开发相关实用课程,组织到相关地区参观学习。

  3.3盘活农村土地资源,加快农业产业现代化进程

  一要引导规范化的土地经营权流转,鼓励农户通过转包、转让、入股、合作、租赁、互换等方式出让经营权,鼓励农民将承包地向专业大户、合作社等流转,发展农业规模经营。二要进一步加快,粮食生产全程机械化整体推进建设,扶持发展全程机械化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实现农村剩余劳动力的有效转移。

  3.4完善资金政策

  一是在农业生产环节鼓励普惠制政策,推动财政、金融、信贷、保险等支农政策更多惠及农户,因地制宜、灵活掌握,积极探索其他资金扶持方式,开发专门性的惠农产业金融产品,尽量满足其从事个体农业经营的流动资金需要[3]。二是政府积极搭建平台,在“三农”与社会资本之间架起一座桥梁,吸引和引导社会资本投入到“三农”建设中来。三是寻找机会实现优势互补。与资金充裕地区建立联系,将吉林东部地区区位和资源优势与资金充裕地区资本优势结合起来,实现优势互补,加快产业发展。

  3.5着力构建农业三大体系、完善支持保护制度、健全服务体系,促进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

  一是加快完善现代农业产业体系。扩大有机大豆、食用菌、中药材及人参等高附加值种植规模,持续调优种植结构。二是集成推广新技术、新品种、新工艺、新模式。积极推动“粮改饲”,规划建设规模养殖小区。三是大力发展园艺采摘、旅游观光等休闲农业,打造“一镇多业、一村一品”的产业格局,推动粮经饲统筹、农林牧结合、种养加一体、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四是加快完善现代农业生产体系。持续建设高标准农田,完善综合灌溉体系,夯实农业发展基础。推广保护性耕作、籽粒直收和航化作业,提升综合机械化水平。四是完善农业信息化综合服务平台。加强农产品追溯体系建设,提高“三品一标”认证率。五是加快完善现代农业经营体系。扶持壮大产业化龙头企业、家庭农场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鼓励发展适度规模经营。积极实行土地所有权、承包权、经营权“三权分置”。推进土地经营权抵押贷款,探索粮食抵押贷款和林地、林木资产证券化,解决农业经营融资难问题。

  3.6发挥以市场为主体的调节作用

  一要充分尊重市场、开发市场,在产业选择、产业组织、政策管理方面,都要以市场需求为基础,以市场效益为准绳。重点提高服务质量;创新发展理念,广泛学习其他省市先进经验,加深对新型业态的研究,打造一批真正符合市场、竞争后劲强的特色产业。二要引导经营主体特色发展、标准化发展。引导经营主体标准化发展。没有标准,质量便难以保证,产品美誉度无从谈起。

  4结语

  政府应着力引导企业因地制宜,找准自身定位,坚持特色产品发展,加大产品深加工产业开发。只有在特色发展的基础之上发展,才能形成企业核心竞争力。

  参考文献:

  [1]申云,陈慧,陈晓娟,等.乡村产业振兴评价指标体系构建与实证分析[J].世界农业,20_(2):59-69.

  [2].吉林省乡村振兴战略规划[N].吉林日报,20_-03-01(6).

  [3]贾晋,李雪峰,申云.乡村振兴战略的指标体系构建与实证分析[J].财经科学,20_(11):70-82.

第4篇: 乡村振兴形势与政策论文形势与政策论文

  摘要:实施乡村振兴,是解决我国“三农”问题的重要举措。而金融在当代经济中占据核心地位,在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中应承担起先锋作用。探究农村金融发展与农村经济增长的关系,对研究更有效的农村金融支持乡村振兴的对策和路径、充分发挥农村金融支持乡村经济发展的影响作用具有重要意义。浙江省金融业积极深化改革,顺应农村发展变化,形成了具有浙江特色的金融助力农村发展的道路,成为解决“三农”问题的重要力量。

  关键词:农村金融;乡村振兴

  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农业、农村和农民问题,是关系到国计民生的根本性问题,必须把解决“三农”问题放在全党工作的重点位置,明确提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作为现代经济的核心,金融应该在服务农村振兴战略中发挥主导作用。《关于实施农村再生战略的意见》明确提出实施农村振兴战略,提高金融服务水平,保障农村金融改革和发展的正确方向,完善适合农业和农村特点的农村金融体系,满足多样化农村振兴的金融需求。

  一、国内外研究现状

  1.乡村问题的成因分析。乡村振兴战略的提出,引起了学界的热烈的探讨。众多学者研究了乡村凋敝的本质原因。一些学者的研究成果表明,人才是乡村振兴的关键所在。目前,大部分的农村都没有精英人才,而且也留不住青壮年的劳动力,导致农村日益衰落。因此,许多学者从人才培养管理的角度寻求乡村振兴的方法。还有一部分学者从乡村教育的角度思考乡村振兴。认为乡村人力资源的开发离不开乡村教育的支持,乡村教育是乡村振兴战略的要求,同时,乡村教育的发展可以提高农村居民的知识技能,促进乡村文明的繁荣。

  实际上,国外发达国家随着城镇化的发展,也出现过城乡发展不协调、乡村凋敝衰落的情况。因此,国外的许多学者在早期也提出过“乡村复兴”等问题。美国经济学家纳尔逊指出,资本投资不足是导致乡村地区经济衰落的主要原因。他的“低水平均衡陷阱”理论得出,想要改变农村地区经济落后的情况,必须转变发展方式,加大投资规模,加速产出的增长。

  还有些学者从资源、权利的角度分析乡村难以走出贫困的原因。缪尔达尔认为,乡村贫困是由于乡村居民收入水平低下,而除了经济方面的原因,还应当考虑其他因素,比如教育方面的投资是否到位、分配制度是否公平合理等。阿玛蒂亚在他的著作《贫困与饥荒:论权利与剥夺》中指出乡村贫困、衰落源于资源的缺乏和权利的不足。

  和我国学者一样,国外的许多学者注意到了人力资源的作用。舒尔茨在研究发展中国家教育的投资基础上提出了人力资本理论,指出发展中国家不够重视教育发展,导致高素质人才大量流失,导致无法逃脱贫困泥潭。

  对国内外文献的梳理,我们不难发现,乡村衰落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资本不足、分配不公、教育资源缺失等造成乡村长期无法摆脱产业衰落和人口贫困的恶性循环。结合我国的實际,乡村产业衰落的重要原因之一是资金的缺乏。同时农村金融发展相对滞后,难以和资本的要求匹配上。乡村振兴背景下,打破发展桎梏、有效发挥资金的作用是当前乡村摆脱贫困、衰落现状的重要手段。

  2.农村金融助力乡村振兴的机制分析。根据前文的分析,乡村衰落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而资本在乡村振兴中扮演重要角色。政府一直通过加大财政扶持力度和发展农村金融等手段缓解农村资金问题。财政投入的金额有限,不能完全弥补乡村发展的资金空白。因此乡村资金问题解决应以发展农村金融为主,财政扶持为辅。

  农村金融通过直接效应和间接效应促进贫困乡村经济发展。直接手段就是农村的相关金融机构直接把资金发放给符合条件的乡村居民,为乡村的产业发展升级和人才的培养提供资金保障,引导乡村居民更好地就业或创业。而农村金融的间接效应则起效时间更长一些。主要通过深化金融服务,促进农村的经济增长,从而促进分配制度的完善。

  当前,我国农村市场不够完善,属于不完全竞争市场。市场失灵很大程度来源于农村的信息不对称,而信息的缺失又导致乡村振兴的成本较高,金融市场的作用不能完全发挥。为了解决信息不对称的难题,我国政府提出深化农村金融改革,进一步加大资本投入,扶持产业发展。农村金融发展的规模扩大、效率的提高会促进储蓄的增多、投资的增加、资源配置的完善,进而增强农村发展的内生动力,达到振兴乡村的目标。

  二、农村金融发展困境

  金融特别是农村普惠制金融对乡村发展十分重要,在支持农村发展的同时,需要注意一些问题。十八届三中全会,党提出把“构建普惠制金融”作为基本的国家战略,之后我国农村的普惠制金融建设在进步发展的同时出现了新的趋势。第一,农村金融的需求随着我国城乡一体化的发展逐渐多元化,基层的村级农民资金互助组织、乡村银行等机构积极参与农村金融的发展;第二,农村金融改革伴随着土地制度改革的深入,很大程度上缓解了原先农村金融供给的难点问题;第三,政府进一步扩大社会资本的参与度;最后,互联网近年来的飞速发展也给农村金融发展带来新契机,小微型金融发展和创新活动日益旺盛。这些新的发展趋势说明我国现代农村的金融发展建设进入了新的发展阶段。而在发挥金融对乡村的支持作用时,也出现了新的问题,引起了新一轮的研究热潮。

  1.信息不对称和成本偏高。金融服务提供的主体是以银行为代表的金融机构。而银行等提供信贷服务时,对信息的依赖程度较高。信贷产业主要依靠的就是信息。而农村市场通常都是不完全竞争市场,难以排除道德风险和逆向选择问题。因此阻碍农村金融发展的一个重要问题就是经营主体的信贷可获得性比较差,农户的信贷配给远低于实际需求。

  此外,信息不对称又造成了获取信息资源的成本增加。银行等放贷机构获取信贷信息、履行合约等需要付出的成本较高。

  2.抵押担保障碍难以消除。为了规避风险、达到考核要求,许多金融机构提供信贷服务时,要求贷款人必须提供抵押品,而且抵押品必须符合法律规定。但在农村,以农户为主体的贷款单位资产积累较差,往往抵押物达不到金融机构的要求。此外,越来越多的农户选择低成本、轻资产经营,通常没有符合要求的抵押物。目前信贷抵押的问题依然没有很好的解决办法,而抵押、担保是我国农村居民获得合法、正规信贷的主要渠道,因此农户获得正规信贷较为困难。 3.农村金融服务机制不完善。1978年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金融行业迅速发展,银行发展也较为良好。不论是东部发达省份还是中西部欠发达地区,我国银行的金融机构网点数量呈现快速增长的趋势。除了银行,贷款租赁公司、财务公司等发展迅速、竞争激烈。和乡村相比较,金融机构在县域内的数量较多,提供的服务较全。而乡村的金融供给则明显不足,大量的农户无法通过正规信贷获得资金。20_年我国统计局的数据显示,接受调查的我国10个省份的农户中46%有借款的需求,而这些地区正规金融的覆盖率只有31%,远低于农户需求。

  三、浙江农村金融发展经验分析

  浙江的农业资源并不丰富,山地丘陵较多,耕地资源较为匮乏,人均耕地面积只有0.5亩,农业对全省经济增长的贡献相对较低。而浙江省经济的高质量发展需要农村农业的高质量发展。近年来,浙江省不断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农业农村的现代化发展已经走在了全国的前列。当前,浙江省拥有818个现代农业园区,10172个粮食生产功能区,11个省级智慧农业示范园,234个农业物联网示范基地。农民的生活得到有效改善。乡村振兴战略的目标是摆脱贫困,使农民生活富裕。浙江省以人为本,努力增强农民素质,提高农民收入,最大程度缩小城乡差距、贫富差距。20_年,浙江省农村常住居民的人均可支配收入将近是全国的2倍,为24956元,且城乡居民的收入差距也是全国最低的。通过扶持计划,浙江省在20_年底就消灭了4600元以下贫困现象。振兴乡村,消灭贫困,需要充分的资源和要素,金融在其中起到了非常关键的作用。

  1.借助互联网手段获取信息降低成本。农村信贷配给矛盾根本原因是农户和金融机构之间的信息不对称,也就是金融机构缺少获知农户全部风险信息的手段,导致相当数量的农户无法获得正规的借款。从这个角度看,农村金融改革发展的关键问题是信息问题,处理好信息获取的难题,更有利于农村经济的发展。而互联网金融的快速发展,在很大程度上可以缓解这个难题。

  互联网金融具有信息比较优势。首先,在信息的获取上,互联网金融具有优势同时还能降低信息获取成本。借助信息技术,互联网金融平台可以通过个体的行为获取更多维的数据。获取多维数据之后,借助大数据进行整合,进而缓解了借款人和金融机构之间信息不对称的情况,同时大大降低了获取信息所需成本。其次,和传统的农村金融相比,互联网金融在管理信息上也具有更大的优势。互联网突破了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可以全天24小时进行金融信息的管理,而且管理的信息量也远超传统方式。再者,借助云计算等技术,互联网金融在信息处理上更加高效。最后,互联网金融比较重视用户的体验感受,看重交互式的营销,积极调动用户在使用过程中的主動性,对不同区域、不同特点的用户定制个性化的产品和服务。总的来说,互联网金融在相关信息的获得、管理以及处理等都具有一定的优势,可以有效的缓解农村金融信息不对称的情况,降低信息管控的成本。

  浙江省的信用环境较为良好。人民银行杭州中心支行在20_年就联合了各级人民银行、农村金融机构借助互联网技术,开发全省联网的农户信息管理系统,全面建立农户的信用档案,缓解了信息不对称的问题,让农户的信用变现。到20_年6月底,全省超过90%的农户拥有自己的信用档案。同时,还对农户的信用进行评价。20_年6月末全省的信用农户数量高达903万户,超过了农户总数的一半,占到了75%。在原先信息的基础上,人民银行及农村金融机构还将家庭农场、农村合作社等的信息录入管理系统,不断完善农村的信息系统。

  2.优化信贷模式。农村产业的发展要依靠农户进行生产,因此,可以适当降低农户的贷款门槛,激发农户的生产积极性。基于上文的分析,可以通过推广多种担保的方式来解决农户贷款难的问题。担保方式不局限于固定资产,还可以从生产量进行考虑。对于农产品生产率高、产量大的地区,农户可以用农产品作为借款的担保物。此外,农村的土地所有权也可以利用起来,作为抵押担保物。优化信贷模式、推行多种更具有灵活性、便捷性的担保方式,方便农户获得正规贷款,提高农户生产、创业的积极性。

  浙江省的“丽水样本”创新了抵押贷款的新模式。丽水的山区面积广泛,生态环境优越,而经济发展较为落后。为了让更多农户获得贷款,20_年,丽水市开始了林权抵押的贷款业务。经过十几年的努力,现今丽水市已经有了成熟、完整的林权贷款模式,让无法直接产生经济效益森林资源成为可以利用的金融资产。此外,丽水市还建立了林权的评估、流转等一系列的管理体系。同时还设立了林木资源资产的收储中心,农户可直接凭借林权进行抵押贷款,贷款的担保由收储中心承担。丽水市在实践中将“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化为生动的现实,也实现了生态保护和经济发展的双赢。

  除了林权抵押,浙江省还积极创新,推进农村的“两权”抵押。农村的两权指的是农村承包土地的经营权和农民住房财产权。浙江省的城镇化水平一直在全国前列,农民的资产价值较高。全省的农民房价值高达3万多亿元。面对如此客可观的信贷资源,人民银行杭州支行及其他农村金融机构,积极展开“两权”抵押贷款,创新模式,促进农户贷款的积极性。比如乐清市为了更好服务农户创业,设计了30万元以下农村自建房无门槛贷款服务,减免了其他担保手续,农户只需抵押一次农房,就可以获得贷款,贷款还能循环使用。对于“两权抵押”中的关键、难点——抵押物的处置,浙江省也发挥地方特色,进行了创新。通过司法拍卖等方式,畅通了处置渠道。既让农户有房可住,又保证了贷款金融机构的权益。针对大额的资金需求,湖州市长兴县推出了农村土地经营权的抵押贷款服务,农业专业合作社最高可贷款1000万元,贷款期限最高为10年。浙江省经过两年多的努力,“两权”抵押的效果明显。到目前为止,浙江省已经发放了343亿元的贷款,受益的农户和农业经营主体数高达13.9万。这些“两权”抵押贷款大部分用于农业的生产活动,在支农惠农、振兴乡村上发挥了重大的作用。 3.完善农村金融服务。把握住互联网发展带来的新兴技术,打造出服务更加人性化、智能化的农村金融服务平台。同时,完善农村金融的融资渠道。努力推进各种类型的农村金融机构和企业、政府等合作。各金融机构还应顺应时代发展潮流,紧跟当前农村、农业发展的新趋势,结合当地乡村的特点、农户的需求和机构自身的情况,开发针对不同地区、不同类型和不同层次的农村金融产品。此外,借助大数据处理手段,农村金融机构可以加快推进便捷支付、小额信贷等金融服务的普及。

  浙江省的地形以丘陵山地为主,较偏远地区交通不发达,基础设施较差,也增加了偏远山区农户享受金融服务的成本。为了更好地服务农户,浙江省的涉农金融机构做出了许多尝试。人民银行杭州中心支行独创银行卡助农服务,设置大量服务点,方便农户存取款。此外,浙江省利用信息技术大省的优势,在农村推广电子支付的同时还扶持农村电商的发展,不断推进电子商务和农村金融的协同发展。农村金融机构利用电商平台数据,实现了小额贷款的网络申请与发放,极大方便了农户贷款。

  4.充分发挥政府的作用。政府的政策支持是促进农村金融发展和振兴乡村的重要力量。政府应继续加大对乡村贫困农户的补贴,利用创业担保贷款、农户小额信贷、康复扶贫贷款等优惠补贴政策,激发农民生产积极性。丰富财政补贴农业的形式。统一政策标准,并规范具体的操作,完善资金补贴流程,防止投机取巧、骗取财政补贴情况的发生。尽量降低农户的金融风险。同时也要继续推进农村金融服务发展,有机协调农村金融和产业扶贫的发展。

  浙江省政府运用财政政策工具,推进担保体系的建设。20_年以来,政府一共拨款财政补偿金1.3亿元,出资37.4亿元成立政府担保公司,同时积极推动各级政府出资成立担保机构。这些担保机构的主要目的是为小微型企业、农户、农业生产、农村提供贷款担保服务。当前,浙江省的各县市都能提供政策性担保的服务。除了财政工具,浙江省政府还利用货币政策工具,助力农村金融发展。人民银行杭州支行多次提升央行的再贷款精准度和使用率,降低農村金融机构的成本。对重点的贫困地区,发放扶贫再贷款。同时执行定向降准和普惠降准的政策,增加涉农金融机构的资金容量。

  参考文献:

  [1]叶敬忠,张明皓,豆书龙.乡村振兴:谁在谈,谈什么?[J].中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_,35(3):5-14.

  [2]张军.乡村价值定位与乡村振兴[J].中国农村经济,20_,(1):2-10.

  [3]钱再见,汪家焰.“人才下乡”:新乡贤助力乡村振兴的人才流入机制研究——基于江苏省L市G区的调研分析[J].中国行政管理,20_,(2):92-97.

  [4]朱成晨,闫广芬,朱德全.乡村建设与农村教育:职业教育精准扶贫融合模式与乡村振兴战略[J].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_,37(2):127-135.

  [5]吕雅辉,张润清,张亮,赵帮宏.新型职业农民培育“阳晨模式”研究[J].农业经济问题,20_,(11):38-49.

  [6]蔡兴,蔡海山,赵家章.金融发展对乡村振兴发展影响的实证研究[J/OL].当代经济管理:1-9[20_-03-20].

第5篇: 乡村振兴形势与政策论文形势与政策论文

  乡村振兴战略是习近平总书记在20_年10月18日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提出的战略,并指出农业农村农民问题是关系国计民生性问题,必须始终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党重中之重,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这也为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指明了方向。“三农”问题主要是研究农业、农村和农民的三个问题。研究目的主要是为了解决农村稳定,农民增收,农业发展的问题。因为对于一个地区而言,这是居住区域,从事行业和主体身份三位一体的问题,但是三者的侧重点是不一样的,所以应该一体化的考虑这三个问题。中国作为一个发展中国家,一个农业大国,“三农”问题关系到国民素质,经济发展,并关系到社会稳定、国家富强、民族复兴。所以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十分有必要的。
  “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这是对建设新农村的概括,是党对新乡村的美好向往。乡村是具有自然、社会、生态、经济特征为一体的地域综合体,具有生产、生活、生态、文化等多重功能,与城镇互促互进,共同构成人类活动的主要空间。乡村兴则国家兴,乡村衰则国家衰。乡村决定了国家的贫富差距,只有乡村的逐步发展,国家贫富差距才能逐渐缩短。我国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主要的矛盾在乡村上最为突出。并且我国仍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特征很大程度上表现在乡村。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最艰巨最繁重的任务在农村,最广泛最深厚的基础在农村,最大的潜力和后劲也在农村。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解决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必然要求,具有重大现实意义和深远历史意义。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的重要基础。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建设美丽中国的关键举措。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有效途径。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健全现代社会治理格局的固本之策。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必然选择。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坚持农民主体地位,坚持因地制宜、循序渐进。“三农”问题的解决首先是农业的发展,农业的发展就需要人才,培养一批对农业有兴趣的人才,才能使农业在原有的基础上实行创新,使经济得以发展。只有在农村的生活有所改变后,更多的农村问题才能更好的改善。这样就必须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按照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总要求,使农村的产业能足够人们安居乐业,让人们有更多的雄心去改变他们的生活环境。然后使农村成为一个让人们听到就让人羡慕的地方。
  在推动乡村振兴战略方面,精准扶贫是先锋,它提前为农村人们带去了产业的资金链和相关产业技术型人才,为乡村振兴提供了一个良好的基础。例如在贵州省都匀市的乡村之前是只有一个,就是人们自己去摸索出来的农作物,但是自从精准扶贫开展以来,政府分配了许多专业人士为农民去调研考察当地的土壤,为农民们提供了很多更符合他们当地生产的农作物又能提供农民的收入的作物。只有农村的生活发展了起来,农村很多的留守问题才能得以解决,因为在农村有的收入和盼头,年轻人们才不会背井离乡,外出务工,在家里不仅可以赚钱也可以陪着孩子长大,照顾老人养老。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农村不能成为荒芜的农村、留守的农村、记忆中的故园。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必须要振兴乡村,使农业强大、农村美丽、农民富裕。这是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关键环节,是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客观要求,也是新时代下回应农民对美好生活的需求。我们要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乡村振兴道路,加快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乡村振兴战略,是继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创新驱动战略、可持续发展战略和军民融合发展战略之后,党提出的又一具有深远意义的发展理念。这对建设美丽乡村、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建设,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和推动作用。

第6篇: 乡村振兴形势与政策论文形势与政策论文

   [提要]发展乡村全域旅游是推进乡村振兴的重要手段。本文选择浙江省松阳县为案例研究,从全域视角出发,总结分析乡村旅游发展面临着规模偏小、层次较低、特色不明、效益不高等问题。并提出加强政府主导规划、突出特色主题、打造智慧平台、完善交通系统等四个方面策略,以便统筹乡村旅游健康发展,增加农民创收,助推松阳乡村振兴。

  关键词:乡村振兴;全域旅游;农民创收

  本文为20_年12月5日丽水市社会科学界联合会、20_年丽水市社会科学研究课题:“打造全域旅游,推进“三旅”融合——以松阳县为例”(项目编号:LC20_23)

  中圖分类号:F59文献标识码:A

  收录日期:20_年2月4日

  乡村振兴的高质量发展顺应广大农民美好生活需要,是做好新时期“三农”工作的总抓手。发展旅游业是乡村振兴的必由之路,是解决农村贫困问题的重要方法。全域旅游是以旅游业为优势产业促进区域资源有机整合、产业融合发展、社会共建共享,带动地方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全新理念和模式。发展全域旅游为助推乡村振兴提供有效载体,带动农村三产融合,将成为乡村振兴的一种新型模式和路径。

  松阳县是丽水市建制最早的县,是浙江省首批历史文化名城,文化底蕴深厚,自然环境优美,具有丰富的旅游资源。当前松阳已在全力发展全域旅游,根据“全民共建,全民共享”目标要求,举全县之力创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以全域视角探索松阳乡村旅游业发展一方面可推动当地产业融合升级,增加农民创收,另一方面也希望为其他地区乡村旅游发展提供参考,同时为丽水建设大花园,把握创建浙江(丽水)绿色发展综合改革创新区机遇,实现“绿色发展、科学赶超、生态惠民”提供助力。

  一、松阳乡村旅游发展取得的成效及存在的问题

  (一)松阳乡村旅游发展取得的成效。近年来,松阳县积极响应乡村振兴战略要求,立足超优生态优势和古村人文特色,大力发展高品质生态农业、旅游业和创意文化产业,以做强百亿茶业、复活百座古村、建设百里绿道、办好百场节会、打造百个艺术家工作室的“五个百”工程,努力把绿水青山变成金山银山,乡村振兴发展取得了阶段性成效。全县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从20_年的12,039元增加到20_年的17,546元,年均增长9.9%,其中20_年增幅居全省第三位。乡村旅游业发展在促进农民增收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松阳依托传统村落特色优势打造高端精品民宿,目前全县共建成民宿(农家乐)500余家,20_年接待游客252.3万人次,经营收入1.61亿元,同比分别增长23%、26%,乡村休闲旅游发展迎来春天。

  (二)松阳乡村旅游存在的问题。松阳的乡村旅游业发展依然尚未成熟,还存在不少困难和问题。

  1、从顶层设计看,缺乏乡村旅游统一规划,以家庭为单位经营占大多数,投入少、规模小、分布散、品牌效应差,整体呈现出“小、乱、散”的发展局面。

  2、从产品内容看,旅游产品单一,形式简单,同质化竞争严重,民宿发展仍停留在农家乐水平上,未能充分发挥乡村超优生态和地域文化底蕴优势,打造特色鲜明的产业优势。

  3、从产业配套看,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依然有待强化和提升,接待能力低。农村交通条件差,民宿客房数量少且档次不高,卫生设施简陋,极大影响了游客体验感。休闲娱乐服务项目缺乏,内容较为单一,趣味性不高,没有形成完善的养、吃、住、行、游、购、娱产业链。

  4、从人才支撑看,松阳乡村地处偏远,经济落后,对旅游创意设计、规划管理、宣传营销等各方面专业人才吸引力较弱,同时乡村人口流失严重,当地农民受教育程度普遍不高,缺乏系统有效的培训和锻炼,服务和管理专业水准都有待提升。

  (三)小结。松阳乡村旅游在村景数量、地域分布和农民创收上都有了较大的增长,但普遍存在着规模偏小、层次较低、特色不明、效益不高的问题,乡村旅游发展面临瓶颈制约。在此背景下,发展全域旅游将会为乡村旅游发展提供新的出路,把乡村列入全域旅游的范畴,从全域的视角统筹乡村以及城乡发展,最终实现助推乡村振兴的目的。

  二、以全域视角统筹乡村旅游发展,助推乡村振兴策略

  (一)政府主导,构建乡村全域旅游规划体系。要充分发挥政府在全域旅游发展中的主导作用,着力构建乡村全域空间规划体系,实施差异化的乡村旅游规划导向,完善全域旅游的规划和实施机制,推广基于新技术的乡村规划管理模式。

  1、政府部门应从全局的角度出发,根据各个村庄自己的特色和优势,准确定位乡村的发展方向和旅游主题,科学制定乡村旅游业发展总体规划,既不盲目开发又不浪费资源,合理布局旅游要素,做到“处处皆是景”,实现景点全域化。

  2、加大力度增加财政投入,设立乡村旅游发展专项资金,建立健全向乡村旅游发展倾斜的配套优惠政策,比如加大对农民自主创业建设经营民宿、种植农产品等的财政补贴;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比如全域建设乡村公共厕所、公共停车场等旅游配套设施,实现资源全域化。

  3、强化政府在乡村旅游品牌营销、宣传推广等专业人才培养方面的主导作用,为乡村旅游从业者提供学习和交流的平台,指导制定科学、先进、有效的营销策略,提高“千年古县,田园松阳”的城市知名度和影响力;建立有效的旅游人才管理机制,加强管理和服务人才的培养和培训,提高服务水准,为乡村全域旅游保证人才输入,实现人才全域化。

  (二)因地制宜,完善特色主题旅游产品体系。因地制宜是发展乡村旅游的基本原则。松阳田园风光资源丰富、民俗传统保存完整、生态环境优良,要着力发展农业观光旅游、民俗体验旅游、休闲度假旅游和绿色健康旅游等。作为名副其实的留存完整的“古典中国”县域样板、“最后的江南秘境”,松阳超优生态环境和独领风骚的农耕文明吸引了来自全国乃至全世界的游客,其境域内各个乡村因其地理位置、生态资源、传统文化和风俗习惯等方面的差异,特色不一,大体分为景村共生型、景区依托型、资源活化型、潜力挖掘型四种类型村庄,要分类施策,科学整合,形成特色主题系列产品。景村共生型村庄资源丰富且周边有景区,乡村旅游相对成熟,但同质化竞争严重,景观条件下降,这类村庄要突出产品特色,避免同质,提高娱乐休闲体验,着力打造旅游精品景区。景区依托型村庄自身无明显特色资源但周边有景区,基础设施相对完善但对景区依赖性强,这类村庄要加强与景区的沟通联系,完善交通设施,实现“村景贯通”,努力发展新业态。资源活化型村庄自身特色明显但周边无景区,这类村庄要坚持保护自身特色,根据实际情况适度、有规划地开发,同时基础设施建设也要跟上。潜力挖掘型村庄自身缺乏特色资源且周边无景区,这类村庄可以从文化产品培育角度入手,深度挖掘文化资源内涵,打造文创产品特色品牌,促进文旅融合。 

  (三)协同推进,打造全域旅游智慧平台体系。松阳智慧旅游发展取得了较好成效。政府高度重视旅游信息化建设,将智慧旅游作为全县重点推进的旅游工作列入“十三五”规划。一要打造全媒体传播矩阵,充实全县门户网站上的旅游专题网站,结合两微一博公众号平台,完善全方位宣传体系。二要加强旅游大数据平台建设,通过后台实时监控统计客流量、游客咨询、酒店民宿入住率及旅游收入等数据,整合乡村旅游吃、住、行、游、购、娱等要素资源并科学调整分配。三要构建全域旅游智慧平台,以微信公众号(小程序)为端口,向游客开放景区介绍及门票购买、周边餐饮及预定、实时交通、医疗配套等旅游管理服务,构建集个性定制和金融支付于一體的全域化、综合性旅游交易服务平台。四要探索乡村旅游线上营销模式,构建乡村旅游电子商务平台,建立全域民宿线上预定及管理平台、农产品销售平台等,为游客提供旅游OTO服务。

  (四)内外连接,完善全域交通网络系统。交通网络是全域旅游的基础和先决条件,发达的全域交通网络将为全域旅游打通发展的血脉。近年来虽然金丽温铁路、高速公路以及在建的衢丽铁路都进一步完善了松阳交通网络系统,但复杂的山区地形仍制约着乡村旅游点的交通条件。一要构建四通八达的对外交通网络,争取早日开通高铁、机场等大型交通系统,全面完善大路网格局。二要完善农村公路网建设,加强乡村与城市、乡村与乡村之间的道路交通衔接,设立交通枢纽,建起全域旅游的“微循环”。三要依托当地生态资源,完善旅游交通专线、自驾风景道、慢行休闲绿道等综合旅游交通体系,形成覆盖全域的“慢行交通体系”。松阳大木山骑行茶园是中国首个骑行茶园景区,目前已建有休闲健身骑行环线8.3公里,专业越野赛道7公里,有效串联中国绿茶第一镇——新兴镇和卯山国家森林公园、松阴溪景观带等旅游资源。可借鉴大木山骑行绿道成功案例,结合自然资源条件,打造“松阳全域旅游发展的新走廊”——特色绿道观光系统。

  主要参考文献:

  [1]项晓艳.全域旅游驱动乡村振兴:内在机理与实践路径[J].江南论坛,20_(11).

  [2]李汉勤.松阳:以“五个百”工程助推乡村振兴[J].政策瞭望,20_(2).

  [3]莫艳恺.丽水市乡村旅游转型提升发展研究[J].开发研究,20_(2).

  [4]杨冬琳.全域旅游背景下的乡村振兴发展研究[A].共享与品质——20_中国城市规划年会论文集(18乡村规划)[C].20_.

  [5]何跃武.东部落后地区智慧旅游发展研究——以浙江丽水为例[J].延边党校学报,20_.34(2).

第7篇: 乡村振兴形势与政策论文形势与政策论文

  [摘要]当前,我国农业发展中依然存在一些问题,如生态环境问题突出、农业结构调整意识薄弱、基础设施不完善和品牌特色农产品发展滞后等。针对上述问题,提出了加强环境保护意识和结构调整意识、加大资金投入、发展好特色品牌农业、举办农业博览会等措施,以期对乡村振兴战略下的农业发展提供帮助,进而推进我国农业发展,让农民生活更美好,农村发展更稳固。

   [关键词]乡村振兴;农业;发展

   [中图分类号]F323[文献标识码]A

   1当前农业发展的显著成果

   1.1解决大量人口就业问题

   农业是我国最重要的产业之一,对解决我国人口就业问题做出了不可替代的贡献。1980年,我国农业劳动力占70%,到2000年为50%,20_年的时候已经降低到28.8%。

   随着社会的发展,农业劳动力的比重不断下降,但是依旧有着不可替代的地位。全国各地涌现了一大批与农业相关的创业者,他们经营的农业项目种类繁多,如农业生态园、养殖蜜蜂、种植银耳、家禽养殖、生态旅游、农家乐等。这些都为农村的发展提供了助力,增加了农民的收益,并且为人们提供更多的机会去接触真实的农村。

   如今,农业已从最开始的解决温饱问题向高质量、高发展转变。农业作出的贡献要比其他所有的行业都早,它孕育了一代又一代的人,为我们的生活带来很多便利之处。中国这样的农业大国更是依靠着农业的支撑来发展,并且农业劳动力人口永远不会消失,因为农业永远不可能从我们的生活中消失,没有农业人类就无法生存。

   1.2农产品数量与质量大幅度提高

   在农业发展中,农产品结构调优,绿色优质农产品的供给数量增多。国家提高了相关标准,严格限制农药的使用,保障了农产品的质量。加强安全监管,健全了管理体系与制度。在长期发展中,农业生产技术大大提高了农产品的生产效率,在数量上是远远达标,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需要,增强国力,提高了我国粮食企业的竞争能力。

   1.3农业技术增长,机械化发展迅速

   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农业在技术和科研等开发工作中取得了明顯的进步,农业机械化步伐加快。目前我国在生物技术上不断进步,在肥料、节水灌溉等方面都显著增强。

   新型农业的产生,振兴了农业领域。现代信息技术在农业上的应用越来越广泛。农业机械设备的智能化和全自动化有所升级,休闲农业和绿色农业已成为当今发展的热潮。政府大量的资金投入更是稳固了农业的发展,并为其进步打造了空间。有着资金和技术的支持,农业产业行业的升级和转型将不再是难题,同时我国农业地位也将不断提高。

   1.4农业地位的提高,农民对农业感到自豪

   秋分—中国农民丰收节,这是一个农民自己的节日,这个节日彰显了农民的地位。农民丰收节,包含了追求“进步、发展、科学”的精神,蕴含着对农民这个群体的深切关怀。

   中国拥有几千年的农耕文明,孕育着的国民就是这勤勤恳恳的群体,无论社会将如何发展,农业始终不可缺。乡村振兴,既为了农民,也要依靠农民,把累累硕果转化为真金白银。像这样的节日的诞生,是农业发展中的一大显著成果,人们对农业更加认可,农民感到自豪的同时信心倍增,为农业将来的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2当前农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2.1农业生态环境问题突出

   农业生态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第一,土地问题,如土地盐碱化、荒漠化。自1992年,便提出了土地荒漠化问题,时间如此之早,说明了问题很严重。第二,污染问题,如重金属污染、化肥农药污染、废弃物堆积、工业化城市化污染、海洋环境污染,这些问题都是人们环境保护意识薄弱,自觉性较低所产生的。第三,水资源利用不合理,地下水漏斗区、地下水过度开采、地表水利用不合理等,都为农业生态环境带来了很多的问题。

   2.2农业结构调整意识薄弱

   目前存在的农业结构问题较为明显,农民大部分都投身于瓜果蔬菜的种植,忽视了养殖业、渔业和林业。首先,养殖业已渐渐被农民忽视,使得养殖业难以发展。其次,农村里的池塘、湖泊等大部分都是闲置的,剩下的则是被私有制,并没有合理利用。最后,林业就更“落魄”,并且常年的砍伐,森林面积飞速减少。这样的农业结构分布很不合理,严重影响着农业的发展。

   2.3农业基础设施不完善

   目前我国部分种农业基础设施不够完善,主要有以下几种问题。一是农业基础设施落后。农田周边的道路状况较差、通讯设备不全,没有达到目标要求。二是缺乏服务管理型单位。植物保护和兽医所没有配备,不能及时有效地解决种植或养殖过程中出现的问题。三是设施保障能力下降。大部分农业基础设施年久失修,功能老化,保障能力下降。四是缺乏资金管理。对农业基础设施的管理,目前的情况是无偿服务、无偿供给、无人管理,使用坏了之后也无人维修。

   2.4农业特色和品牌发展滞后

   在当前的农业发展中,产业发展缺乏特色。每个地区的农业都有着自己的特色,即所谓的特色农业。农民们应开发独特的区域资源,打造专属品牌。

   在机械化发展得越来越好的时代,农民们都在过度地批量生产,并且容易跟风生产,经常是看见今年的某一种农产品收益高,来年就开始疯狂种植,导致产品价格下跌,无法卖出,造成经济损失。我们要抓住本区域的特色,同时确保质量安全,进一步发展品牌农业。实施农业品牌建设行动,加快形成区域农业品牌、企业品牌、特色农产品品牌,加快农业经济的发展。

   3乡村振兴战略下实现农业稳固发展的措施

   3.1改善农业生产环境,加强生态保护

   以生态环境友好和资源永续利用为导向,加强对农业生态环境的管制,做到可持续发展。

   第一,针对土地问题,要制定严格的土地保护制度,让农民意识到保护土地的重要性。建立完善的土壤监测制度,全面了解土壤的状况,防止出现过度开垦现象。针对已经出现问题的土地,要进行退耕还草,争取实现生态和经济的双赢。第二,针对污染问题,要建立农村有机废弃物收集、转化、利用体系,推进农林产品加工剩余物资源优化利用,做好秸秆综合利用工作。加大对工厂排放物的管制,严禁超标排放。加强重金属矿区污染综合整治,加强污染面源综合防治。第三,针对水资源问题,控制灌溉用水总量,建立健全农业节水机制,合理开采和使用地下水。 3.2加强农业结构调整,合理发展农业

   加快发展粮食饲料的种植、种养加一体、农牧渔结合的现代型农业,不断调整农业结构。

   加大畜牧业区域的调整力度,合理发展规模化畜牧业区域,大力发展种养结合的循环农业,促进种植业和养殖业中废弃物就近资源化利用。除此之外,加强港口湖泊区域的渔业发展,推进渔港渔区的振兴。合理确定内陆水鱼养殖规模,发展水产养殖和远洋深海养殖,控制好捕捞强度,合理发展渔业。最后,保护好林业,合理开采资源,做到健康发展。

   3.3加大投资力度,优化农业基础设施

   加快农田附近道路的修建,使农民耕作过程更加方便,加强通信设施的配备。根据农村发展状况,配备一些农业服务型单位,如植物保护研究所、兽医站等,这样可以及时解决农民在生产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延长农业基础设备的保障时间,对于过时的农业设备要做到及时更换,并且加强对农业基础设备的管理工作,避免出现无故损坏农业设备的现象。推进装备的升级,加快新型机械产品的研發,提高农业机械化水平。

   3.4发展特色农业,培育特色品牌

   首先,以各个地区独特的文化和悠久的历史为基础,有序合理地开发优势特色资源,发展特色农业。创建乡村独特的、竞争力强的特色优质农产品,建设标准化生产基地、加工基地、仓库物流基地,同时要引进先进技术,支持其发展,在质量和市场营销方面严格把关,形成特色农业产业集群。

   其次,增强品牌意识,推进品牌的发展,从而加快形成企业品牌、特色农产品品牌。同时,稳固老品牌,让老品牌发展更强,地位更牢固,引入现代技术改造提升传统的品牌,努力打造一流品牌。最后要做好宣传,借助农博会、“互联网+”、电商等渠道,加强品牌的市场营销。

   3.5积极举办农业博览会,提升农业国际竞争力

   中国国际农业博览会,简称农博会,1992年开始创办。它以国内外农、牧、渔、农垦、农机、乡镇企业等为主要内容,是目前我国举办的范围最广、规格最高的农业博览会。

   乡村振兴战略的提出,对于农博会更是有着推动性的作用。我们应该抓住机会,将农博会的积极作用合理地运用于农业发展当中。20_年全国各地以乡村振兴为主题开展了各式各样的农博会,充分展示了我国农业发展取得的成果。积极举办农博会,搭建高水平的交流平台,促进农产品的交易,让中国农业走向世界。

   [参考文献]

   [1]乡村振兴战略规划(20_-20_年)[M].北京:人民出版社,20_.

   [2]魏后凯,彭建强.全面深化农村改革与小康社会建设[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_.

   [3]韩长赋.大力实施乡村振兴战略[J].人民日报,20_-12-11.

   [4]贺雪峰.关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几个问题[J].南京农业大学学报,20_(3):19-26.

   [5]徐凌峰.农民丰收节-有仪式感的国家符合[J].新农业,20_(7):8.

第8篇: 乡村振兴形势与政策论文形势与政策论文

  摘要:实施乡村振兴,是解决我国“三农”问题的重要举措。而金融在当代经济中占据核心地位,在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中应承担起先锋作用。探究农村金融发展与农村经济增长的关系,对研究更有效的农村金融支持乡村振兴的对策和路径、充分发挥农村金融支持乡村经济发展的影响作用具有重要意义。浙江省金融业积极深化改革,顺应农村发展变化,形成了具有浙江特色的金融助力农村发展的道路,成为解决“三农”问题的重要力量。

   关键词:农村金融;乡村振兴

   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农业、农村和农民问题,是关系到国计民生的根本性问题,必须把解决“三农”问题放在全党工作的重点位置,明确提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作为现代经济的核心,金融应该在服务农村振兴战略中发挥主导作用。《关于实施农村再生战略的意见》明确提出实施农村振兴战略,提高金融服务水平,保障农村金融改革和发展的正确方向,完善适合农业和农村特点的农村金融体系,满足多样化农村振兴的金融需求。

   一、国内外研究现状

   1.乡村问题的成因分析。乡村振兴战略的提出,引起了学界的热烈的探讨。众多学者研究了乡村凋敝的本质原因。一些学者的研究成果表明,人才是乡村振兴的关键所在。目前,大部分的农村都没有精英人才,而且也留不住青壮年的劳动力,导致农村日益衰落。因此,许多学者从人才培养管理的角度寻求乡村振兴的方法。还有一部分学者从乡村教育的角度思考乡村振兴。认为乡村人力资源的开发离不开乡村教育的支持,乡村教育是乡村振兴战略的要求,同时,乡村教育的发展可以提高农村居民的知识技能,促进乡村文明的繁荣。

   实际上,国外发达国家随着城镇化的发展,也出现过城乡发展不协调、乡村凋敝衰落的情况。因此,国外的许多学者在早期也提出过“乡村复兴”等问题。美国经济学家纳尔逊指出,资本投资不足是导致乡村地区经济衰落的主要原因。他的“低水平均衡陷阱”理论得出,想要改变农村地区经济落后的情况,必须转变发展方式,加大投资规模,加速产出的增长。

   还有些学者从资源、权利的角度分析乡村难以走出贫困的原因。缪尔达尔认为,乡村贫困是由于乡村居民收入水平低下,而除了经济方面的原因,还应当考虑其他因素,比如教育方面的投资是否到位、分配制度是否公平合理等。阿玛蒂亚在他的著作《贫困与饥荒:论权利与剥夺》中指出乡村贫困、衰落源于资源的缺乏和权利的不足。

   和我国学者一样,国外的许多学者注意到了人力资源的作用。舒尔茨在研究发展中国家教育的投资基础上提出了人力资本理论,指出发展中国家不够重视教育发展,导致高素质人才大量流失,导致无法逃脱贫困泥潭。

   对国内外文献的梳理,我们不难发现,乡村衰落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资本不足、分配不公、教育资源缺失等造成乡村长期无法摆脱产业衰落和人口贫困的恶性循环。结合我国的實际,乡村产业衰落的重要原因之一是资金的缺乏。同时农村金融发展相对滞后,难以和资本的要求匹配上。乡村振兴背景下,打破发展桎梏、有效发挥资金的作用是当前乡村摆脱贫困、衰落现状的重要手段。

   2.农村金融助力乡村振兴的机制分析。根据前文的分析,乡村衰落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而资本在乡村振兴中扮演重要角色。政府一直通过加大财政扶持力度和发展农村金融等手段缓解农村资金问题。财政投入的金额有限,不能完全弥补乡村发展的资金空白。因此乡村资金问题解决应以发展农村金融为主,财政扶持为辅。

   农村金融通过直接效应和间接效应促进贫困乡村经济发展。直接手段就是农村的相关金融机构直接把资金发放给符合条件的乡村居民,为乡村的产业发展升级和人才的培养提供资金保障,引导乡村居民更好地就业或创业。而农村金融的间接效应则起效时间更长一些。主要通过深化金融服务,促进农村的经济增长,从而促进分配制度的完善。

   当前,我国农村市场不够完善,属于不完全竞争市场。市场失灵很大程度来源于农村的信息不对称,而信息的缺失又导致乡村振兴的成本较高,金融市场的作用不能完全发挥。为了解决信息不对称的难题,我国政府提出深化农村金融改革,进一步加大资本投入,扶持产业发展。农村金融发展的规模扩大、效率的提高会促进储蓄的增多、投资的增加、资源配置的完善,进而增强农村发展的内生动力,达到振兴乡村的目标。

   二、农村金融发展困境

   金融特别是农村普惠制金融对乡村发展十分重要,在支持农村发展的同时,需要注意一些问题。十八届三中全会,党提出把“构建普惠制金融”作为基本的国家战略,之后我国农村的普惠制金融建设在进步发展的同时出现了新的趋势。第一,农村金融的需求随着我国城乡一体化的发展逐渐多元化,基层的村级农民资金互助组织、乡村银行等机构积极参与农村金融的发展;第二,农村金融改革伴随着土地制度改革的深入,很大程度上缓解了原先农村金融供给的难点问题;第三,政府进一步扩大社会资本的参与度;最后,互联网近年来的飞速发展也给农村金融发展带来新契机,小微型金融发展和创新活动日益旺盛。这些新的发展趋势说明我国现代农村的金融发展建设进入了新的发展阶段。而在发挥金融对乡村的支持作用时,也出现了新的问题,引起了新一轮的研究热潮。

   1.信息不对称和成本偏高。金融服务提供的主体是以银行为代表的金融机构。而银行等提供信贷服务时,对信息的依赖程度较高。信贷产业主要依靠的就是信息。而农村市场通常都是不完全竞争市场,难以排除道德风险和逆向选择问题。因此阻碍农村金融发展的一个重要问题就是经营主体的信贷可获得性比较差,农户的信贷配给远低于实际需求。

   此外,信息不对称又造成了获取信息资源的成本增加。银行等放贷机构获取信贷信息、履行合约等需要付出的成本较高。

   2.抵押担保障碍难以消除。为了规避风险、达到考核要求,许多金融机构提供信贷服务时,要求贷款人必须提供抵押品,而且抵押品必须符合法律规定。但在农村,以农户为主体的贷款单位资产积累较差,往往抵押物达不到金融机构的要求。此外,越来越多的农户选择低成本、轻资产经营,通常没有符合要求的抵押物。目前信贷抵押的问题依然没有很好的解决办法,而抵押、担保是我国农村居民获得合法、正规信贷的主要渠道,因此农户获得正规信贷较为困难。 3.农村金融服务机制不完善。1978年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金融行业迅速发展,银行发展也较为良好。不论是东部发达省份还是中西部欠发达地区,我国银行的金融机构网点数量呈现快速增长的趋势。除了银行,贷款租赁公司、财务公司等发展迅速、竞争激烈。和乡村相比较,金融机构在县域内的数量较多,提供的服务较全。而乡村的金融供给则明显不足,大量的农户无法通过正规信贷获得资金。20_年我国统计局的数据显示,接受调查的我国10个省份的农户中46%有借款的需求,而这些地区正规金融的覆盖率只有31%,远低于农户需求。

   三、浙江农村金融发展经验分析

   浙江的农业资源并不丰富,山地丘陵较多,耕地资源较为匮乏,人均耕地面积只有0.5亩,农业对全省经济增长的贡献相对较低。而浙江省经济的高质量发展需要农村农业的高质量发展。近年来,浙江省不断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农业农村的现代化发展已经走在了全国的前列。当前,浙江省拥有818个现代农业园区,10172个粮食生产功能区,11个省级智慧农业示范园,234个农业物联网示范基地。农民的生活得到有效改善。乡村振兴战略的目标是摆脱贫困,使农民生活富裕。浙江省以人为本,努力增强农民素质,提高农民收入,最大程度缩小城乡差距、贫富差距。20_年,浙江省农村常住居民的人均可支配收入将近是全国的2倍,为24956元,且城乡居民的收入差距也是全国最低的。通过扶持计划,浙江省在20_年底就消灭了4600元以下贫困现象。振兴乡村,消灭贫困,需要充分的资源和要素,金融在其中起到了非常关键的作用。

   1.借助互联网手段获取信息降低成本。农村信贷配给矛盾根本原因是农户和金融机构之间的信息不对称,也就是金融机构缺少获知农户全部风险信息的手段,导致相当数

推荐阅读:

  大学生形势与政策论文范文(通用14篇)

  电子游戏议论文初三3篇

  大学生就业论文范文十二篇

  浅谈小学体育教学论文范文三篇

  乡村振兴论文范文十一篇

  关于中国共产党的百年奋斗历程与启示四史论文【七篇】

AD位1

相关推荐

建党一百周年论文范文十八篇

综合论文

疫情之下的中国力量论文摘要范文(通用3篇)

综合论文

关于形势与政策论文2000字【十一篇】

综合论文

乡村振兴战略论文1500字范文三篇

综合论文

大学生弘扬伟大建党精神论文3篇

综合论文

形式与政策论文2021年集合3篇

综合论文
AD位2

热门图文

AD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