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毕业论文 综合论文

关于大学军事理论论文【十四篇】

会员上传 分享

更新时间:2023-06-17 12:04:18 发布时间:24小时内

纸是一个中文单词,拼音是Lù西北和埃库特n、 论文一词在古典文学中很常用,意思是对话修辞或思想交流。 以下是为大家整理的关于大学军事理论论文的文章14篇 ,欢迎品鉴!

第一篇: 大学军事理论论文

  摘要:改革开放以来,为激发大学生的爱国热情、强化大学生的国家观念,普通高校纷纷投入到开展国防教育的热潮中,虽然取得了一定的经验,但效果却并不十分明显,大多数高校学生并国防知识缺乏、国家安全意识薄弱、国家责任感淡薄等等,这些对高校国防教育工作的开展和大学生国防观念的培养都产生了不利的影响。本文重点探讨了当代大学生国防观念的现实情况,并对如何加强大学生国防观念提出了一定的对策,以供参考。

  关键词:大学生;国防观念;现状;对策

  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普通高校国防教育工作日益规范,军事训练和军事教育同时并举,并取得了一定的成就。然而令人感到担忧的是,大学生的国防观念仍然十分淡薄,不够重视国防知识的学习,没有形成一定的国家安全意识和国家责任感,还无法充分理解国防安全对国家安定团结的重要性等等。本文结合实际调查结果,分析了当代大学生国防观念的现实情况,并就如何加强大学生的国防观念提出相关建议。

  一、当代大学生国防观念的现状

  (一)国防知识缺乏

  国防政策、国防法规和国防历史是国防知识的重要组成部分,了解我国国防政策、国防法规及必要的国防历史,对大学生从更深层次和更高角度分析国防问题,理解国家政策,培养大学生的国防学习兴趣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然而当代大学生对国防知识知之甚少,如大部分学生不知道什么叫“积极防御”战略、我国的国防战略是什么;没有接触过国防方面的相关法律法规如《中华人民共和国国防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兵役法》等;不熟悉我国建国后发生的战争历史,不了解我国现代国防危机和重大冲突事件。

  (二)对军事课程认知态度较差

  高校开展军事课程,一方面是对大学生进行国防教育,使他们掌握一些必要的军事理论和技能,一方面是培养大学生的国防观念和国家安全意义,不断强化大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和集体主义观念,加强大学生的组织纪律性,以提高大学生的综合素质。然而经过调查,不少学生认为开展这门课程没有必要,对军训和国防教育没有特别的兴趣,认为军训累,国防知识乏味,无聊。

  (三)国防安全和责任意识薄弱

  不少大学生还没有充分认识到国防安全的重要性,没有形成良好的国防安全意识,虽然对最近国家国际上发生的一些大事有一定的了解,但很多人都认为那是国家领导人要考虑的问题,与个人没多大关系。虽然也有不少的大学生愿意参军以报效祖国,维护国家安全和稳定,然而还是有部分大学生认为把当兵当做一件有“钱”途的工作,参军动机不纯粹。

  二、如何加强大学生的国防观念

  如何培养并加强当代大学生国防观念是普通高校必须重视的一个重要问题。针对以上大学生国防观念的现实情况,笔者提出以下几点建议,以供参考。

  (一)统一思想,加强国防观念

  国防观念属于精神力量,是公民爱国主义思想、民族责任心和革命英雄主义精神的集中体现。国防观念会通过一定的形式进行传播、普及,最后渗透到广大人民群众的思想中,化为巨大的战斗力和生产力。当代大学生是祖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接班人,是祖国未来的希望,因此必须统一思想,加强大学生对国防观念的认识,对大学生进行国防教育,培养大学生的国家安全意识、民族忧患意识,帮助大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不断学习军事知识,增强国防观念,培养大学生艰苦奋斗、吃苦耐劳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加强大学生的组织纪律性,为大学生的全面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认真落实,开设军事课程

  在原有的军事课程基础上,进一步将军事课纳入到高校的教学计划中,以军训和军事理论课为主,认真落实教学时间、学分设置、教师安排、考试、考评检查等教学活动过程,不断完善军事课程的教学管理模式。由于军事课程与普通公共课程在教学方式、教学时间、教学地点等方面存在着很大的不同,如果一律按照公共课程的管理制度,则会引起高校教学计划的混乱。因此高校应当加强对军事课程的制度建设,围绕《普通高等学校军事课教学大纲》的有关规定,从高校的实际发展情况出发,不断完善教学内容、保障教学时间、培养军事教师、健全军事考核制度,以提高大学生的国防观念,实现高校国防教育的规范化。

  (三)因地制宜,采取多种途径

  要想加强大学生的国防观念,不能仅限于通过军训和军事理论课的学习,还应当因地制宜,结合高校自身的发展状况,采取多种途径,开展大学生国防观念的教育工作。如可设置国防教育必修课和选修课两种类型,大学生可以自由选择自己喜欢的国防教育课程,在具有一定军事氛围的教学环境中,学习军事知识,培养自身的爱国主义精神、集体主义精神,培养艰苦奋斗、吃苦耐劳的优秀品质,提高自身的组织纪律性。又如充分挖掘其他专业课程中的军事国防知识,寻找其他专业课与国防军事课程之间的结合点,潜移默化地将国防观念渗透在大学生的思想中。又如可开办各种形式的讲座、报告会、军事社团等活动,充分引起大学生对国防军事知识的兴趣,满足不同大学生的需要;或者可组织大学生参观国防教育基地、革命纪念馆、红色旅游景点等,鼓励大学生参与到普及国防观念教育的活动中去。

  三、结束语

  总而言之,和平和发展是当今时代的主题,目前国际关系和谐,国内安定团结,然而在看似和平的背景下却隐藏着许多不为人知的危机。我国高校积极开展国防观念教育活动,不仅能够增加大学生的国防知识,增强他们的民族危机感,而且能够培养他们的国家安全意识和国家责任感,为国家甚至世界的和平发展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参考文献

  [1]糜振玉等.《新编大学军事教程》[M].军事科学出版社.20_.

  [2]贾小沛,杨玉伦,马志刚.《新形势下强化学生国防观念的几点思考》[J].吉林工学院学报.1999,20:(4).

  [3]卞卡.《当代大学生国防观念调查及对策》[J].大学时代(下半月).20_,(10).

第二篇: 大学军事理论论文

  摘要:构建和谐世界是推动21世纪人类社会发展的新理念。为实现东亚和谐的长期目标,东亚各国应该采取积极的对策,进一步推进东亚的和平与发展,逐步克服东亚和谐的主要障碍,循序渐进地推进东亚和谐。国与国之间关系和谐是和谐世界的基础,中日和谐是东亚和谐的关键。为实现中日和谐,中日两国都要坚持和平发展的道路,共同发展中日友好,加强中日合作。

  关键词:东亚和谐;中日和谐

  一、构建和谐世界与东亚和谐的障碍

  (一)构建和谐世界是推动21世纪人类社会发展的新理念

  自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以来,特别是20世纪90年代东西方对立的冷战格局结束以来,和平与发展成为世界的两大主流,东亚基本上保持了和平与发展的局面。半个世纪多的和平与发展彻底改变了东亚落后的面貌,使东亚成为继西欧和北美之后的世界上第三个最为发达的地区。其中,日本在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实现了高速经济增长,亚洲“四小龙”和东南亚先后在70年代和80年代实现了经济起飞,中国自80年代末开始改革开放以来,也实现了前所未有的高速经济增长。和平与发展给东亚带来了前所未有的繁荣与进步,各国都得到了最大的好处和实惠,进一步实现持久的和平与繁荣,已成为东亚各国人民的共同愿望。以此为背景,中国在建设和谐社会的基础上,及时提出了构建和谐世界的主张。

  20_年4月22日,中国胡锦涛在亚非峰会演讲,正式提出了中国构建和谐世界的主张,说要“倡导开放包容精神,尊重文明、宗教、价值观的多样性,尊重各国选择社会制度和发展模式的自主权,推动不同文明友好相处、平等对话、发展繁荣,共同构建一个和谐世界。”20_年9月15日,胡锦涛在联合国成立60周年首脑会议上发表演说,系统阐述了中国关于和谐世界的政策主张。胡锦涛说:“文明多样性是人类社会的基本特征,也是人类文明进步的重要动力。在人类历史上,各种文明都以自己的方式为人类文明进步做出了积极贡献。存在差异,各种文明才能互相借鉴,共同提高;强求一律,只会导致人类文明失去动力,僵化衰落。各种文明有历史长短之分,无高低优劣之别。历史文化、社会制度和发展模式的差异不应成为各国交流的障碍,更不能成为相互对抗的理由。”“我们应该尊重各国自主选择社会制度和发展道路的权利,相互借鉴而不是刻意排斥,取长补短而不是定于一尊,推动各国根据本国国情实现振兴和发展;应该加强不同文明的对话和交流,在竞争比较中取长补短,在求同存异中共同发展,努力消除相互的疑虑和隔阂,使人类更加和谐,让世界更加丰富多彩;应该以平等开放的精神,维护文明的多样性,促进国际关系民主化,协力构建各种文明兼容并蓄兼容的和谐世界。”其后,胡锦涛在参加各种国际会议期间,又多次说明了中国的和谐世界理论,并呼吁亚洲各国携手建设一个持久和平、共同繁荣的和谐亚洲。

  20_年10月15日,胡锦涛同志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七次全国代表大会的政治报告中谈及中国“始终不渝走和平发展道路”时,又详细阐述了中国构建和谐世界的政治主张。胡锦涛同志说:“共同分享发展机遇,共同应对各种挑战,推进人类和平与发展的崇高事业,事关各国人民的根本利益,也是各国人民的共同心愿。我们主张,各国人民携手努力,推动建设持久和平、共同繁荣的和谐世界。为此,应该遵循联合国宪章宗旨和原则,恪守国际法和公认的国际关系准则,在国际关系中弘扬民主、和睦、协作、共赢精神。政治上相互尊重、平等协商,共同推进国际关系民主化;经济上相互合作、优势互补,共同推动经济全球化朝着均衡、普惠、共赢方向发展;文化上相互借鉴、求同存异,尊重世界多样性,共同促进人类文明繁荣进步;安全上相互信任、加强合作,坚持用和平方式而不是战争手段解决国际争端,共同维护世界和平稳定;环保上相互帮助、协力推进,共同呵护人类赖以生存的地球家园。”。

  中国构建和谐世界的政策主张顺应了世界要和平、人民要合作、国家要发展、社会要进步的时代潮流,体现了中国对世界和平与繁荣的真诚期望,表达了中国诚心诚意与世界各国特别是东亚各国共谋稳定、共求发展的坚定决心,在国际社会引起了广泛的反响,得到了许多国家的理解和支持。

  构建和谐世界是推动21世纪人类社会发展的新理念,是在更高层次上建立全新的国际秩序,其目标是超越国境疆界,在世界范围内实现真正的合理、正义与公平,使世界各国真正地团结一心,相互友好,和睦相处,共同发展,共同进步。毫无疑问,这样一个理想的和谐世界需要世界各国的共同努力和长期建设,并非是一件轻而易举的事情。尤其是在国际政治形势因意识形态分歧、宗教信仰不同特别是霸权主义作祟而日趋动荡不安的情况下,构建和谐世界还要克服很多的障碍,一步一步地向前推进。

  (二)东亚和谐的主要障碍

  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经过朝鲜战争和越南战争,东亚虽然基本上保持了和平与发展的局面,但从和谐世界方面看,尚存在着一些影响和谐的障碍,主要表现在如下四个方面:

  1历史上的积怨和矛盾

  日本经明治维新实现“富国强兵”以后,走上了以武力对外扩张的军国主义道路,先后发动了日清战争、日俄战争、侵华战争和太平洋战争,给东亚各国人民造成了严重的灾难,留下了巨大的创伤。战后以来,日本政府虽然多次就战争问题向东亚各国道歉,表示了反省的态度,但由于军国主义残余和右翼势力的影响,日本政府的道歉和反省总是敷衍了事,一直没有深刻认罪的态度,多次在历史问题上伤害东亚各国人民的感情,引起东亚各国人民的愤怒和不满。特别是小泉在执政期间一再参拜靖国神社,更使中日、韩日关系笼罩了冰冷的气氛。这种历史上的积怨和矛盾,无疑是东亚和谐的最主要障碍。

  2现实利益的冲突与矛盾

  东亚各国不仅在社会制度、经济体制以及历史文化传统、意识形态和价值观等方面有所不同,而且在经济社会的发展阶段、发展水平、发展道路等方面也有很大的差异。由于东亚各国不仅在国内经济社会的发展目标、发展战略等方面明显不同,而且在对外关系和外交政策方面也都追求各自国家利益的最大化,因此,在东亚各国的相互关系中,就不时出现各种现实利益的冲突与矛盾。另外,由于历史的原因,东亚还存在着各种各样的问题,其中朝鲜半岛存在着南北分裂的问题,中国存在着台湾问题,日俄之间存在着北方领土问题,中日之间存在着钓鱼岛归属和东海划界的问题,日韩之间存在着日本方面称之为“竹岛”、韩国方面称之为“独岛”的领土归属问题,围绕中国的南海,中国与东南亚有关国家之间存在着领海争议的问题。上述问题都是一触即发的敏感问题,经常因为各种因素的引发而激化,也是东亚和谐的主要障碍之一。

  3来自区域外的不和谐因素的影响

  美国虽然不是东亚国家,但美国作为世界上惟一的霸权国家,却千方百计地维护其在东亚的利益,经常插手和干预东亚问题。从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的情况看,在东西方对立和美苏争霸的冷战时代,美国不仅利用日本和韩国以及东南亚各国对苏联和中国实行封锁和包围,而且直接发动了朝鲜战争和越南战争,挑起了台湾海峡冲突,给东亚留下了许多不好解

  决的后遗症。冷战结束以后,美国虽然提防日本对其经济霸权的挑战,但面临中国的崛起,美国却把中国视为其在东亚乃至世界上最主要的竞争对手。以此为背景,美国对东亚各国的态度亲疏有别,战略有打有拉。其中,日本仍然是美国在东亚最主要的盟国,韩国和东盟都是美国积极争取和利用的对象。对于中国,美国采取了既利用、又遏制的双重战略,并千方百计地诱导中国经济、社会改革向西方化、美国化的方向发展。与此同时,东亚各国为了各自的利益,也都高度重视美国的作用,在相互关系中都打“美国牌”。尤其是日本,多年来一直明确地把日美关系作为其外交的基轴,并宣称依赖美国的“核保护”,防御所谓的来自东亚其他国家的“威胁”。这种来自区域外的不和谐因素,不仅是造成以往东亚不和谐的主要-因素,对今后的东亚和谐也将继续产生不利的影响。

  4东亚和谐尚无制度性的保障和支持

  和谐世界必须以相应的国际法为依据。现在,东亚虽然有10+3对话机制和东亚峰会机制,但10+3对话和东亚峰会都是论坛性质的,其发表的宣言和声明对各成员都不具有约束性。另外,中、日、韩三国虽然都参加了《东南亚友好条约》,各成员的行为受到了一定的约束,但《东南亚友好条约》并不是东亚和谐条约,其所规定的行为准则主要是和平与友好的准则,而不是东亚和谐的准则。从经济区域化、一体化方面看,第九次10+3领导人会议和首届东亚峰会虽然以明确提出了东亚共同体的发展目标,但各方对东亚共同体尚有不同的理解,其出发点、范围和发展道路等都需要进一步探讨。而且,在东亚自由贸易区尚需时日的情况下,东亚共同体的建立需要更长的时间,从现在的情况看,其发展至少是20_年或2030年以后的事情。这意味着以构建东亚和谐为宗旨的东亚和谐条约的制定还有很多不确定的因素。

  (三)东亚和谐的基本道路

  千里之行始于足下。为实现东亚和谐的长期目标,东亚各国应该在达成共识的基础上,共同采取积极的对策,进一步推进东亚的和平与发展,逐步克服东亚和谐的主要障碍,循序渐进地推进东亚和谐,这是实现东亚和谐的基本道路。

  根据东亚和谐的主要障碍,东亚各国要共同努力,尽快消除历史上的积怨和矛盾,化解现实利益的冲突与矛盾,排除区域外不和谐因素的影响,并从长计议,共同探讨和制定东亚和谐条约。为此,根据中国胡锦涛在前述讲话中所提出的积极而具体的建议,东亚各国应该在现有的和平与发展的基础上,在下述方面共同努力:

  第一,坚持互信协作,维护和平稳定,建立东亚新型安全架构;

  第二,坚持相互借鉴,促进各种文明共同繁荣,实现各国共同发展;

  第三,坚持多边主义,奉行开放包容,加强区域内外合作;

  第四,坚持互利共赢,继续深化经济合作,推动东亚自由贸易区、东亚共同体和东亚一体化的发展。

  二、东亚和谐的基础和关键

  (一)国与国之间关系和谐是和谐世界的基础和前提

  如果说双边关系是国际关系的基础和出发点,那么国与国之间的和谐就是东亚和谐的基础和出发点。现在,除个别国家间尚未建立外交关系以外,东亚各国间大都建立了外交关系,在经济、政治、文化等领域开展合作的同时发展了相互友好关系。以此为基础,各国应该进一步努力,实现国与国之间关系和谐,进而实现东亚和谐。

  各国外交的基本原则,大都包括维护和平、发展友好关系的内容。然而,各国在国际交往中是否真正地履行了这一基本原则,其具体的外交活动是否充分地体现了和平与友好,却并不尽然。特别是一些追求霸权的国家,他们在口头上虽然也标榜“友谊”或“友好”,但实际上往往是以强凌弱,以富欺贫,试图建立以自己为中心的国际秩序。例如,日本当年侵略东亚各国时,就打出了“大东亚共荣圈”的幌子。可见,所谓的“友谊”或“友好”都是靠不住的,只有实际行动才是最重要的。因此,就像“朋友有信”即相互信任是朋友间深厚友谊的基石一样,国与国之间要像朋友一样地关系和谐,各国就必须以实际行动开展诚信外交并努力使其他国家对自己的外交诚信放心,感到满意和认可。这意味着国与国的关系和谐和人与人的关系和谐一样,也存在着一个对实际行动满意和认可即“服”的问题,满意和认可就相互服气,不满意、不认可就互不服气。在人与人的关系中,所谓“服”,就是一个人对另一个人的诚信及其人品、道德等方面的满意和认可,可以放心地交朋友。在国与国的关系中,所谓“服”,就是一国对另一国的外交诚信及其国体、民风等方面的满意和认可,可以放心地友好往来。无论人与人之间还是国与国之间,服,就相互信任,同心同德,进而关系和谐;不服,就互不信任,离心离德,进而关系别扭。由此可见,服乃是国与国关系和谐的基础和前提,也是世界和谐的基础和前提。

  要建设和谐世界,各国之间都要相互服气才行,这是没有疑问的。然而,从矛盾的主要方面看,国与国关系中的“服”的主要内容是小国对大国服,弱国对强国服,穷国对富国服。无论是全球性的大国、强国、富国,还是区域性、次区域性的大国、强国、富国,都要努力做到使小国、弱国、穷国服。只有这样,才能实现国与国之间的和谐,进而实现国际社会的和谐,建立和谐世界。

  国与国关系中的“服”有理想状态的服、半理想状态的服和不理想状态的服。其中,理想状态的服是信服、佩服、敬服、心服、心服口服、心悦诚服;半理想状态的服是叹服、折服、从服、顺服、跟服、口服;不理想状态的服是臣服、屈服、畏服、口服心不服。理想状态的服是高层次的服,最容易实现和谐世界;不理想状态的服是低层次的服,不能实现和谐世界。

  使小国、弱国、穷国对大国、强国、富国的服达到理想状态的服,并在此基础上构建和谐世界,这应该是世界各国共同努力的目标。为此,大国、强国、富国必须在下述方面以身作则,使小国、弱国、穷国真正对自己的外交诚信及其国风、民风等感到满意和认可:

  第一,不称霸。近代世界史的经验反复说明,一个国家成为大国、强国、富国之后开始称霸,甚至挑起战争,以武力征服小国、弱国、穷国,乃是世界不得安宁的根源。以武力征服世界是帝国主义的逻辑,这样所建立的国际秩序,只能使小国、弱国、穷国对大国、强国、富国产生低层次的服,其最终结果必然是不服,从而使以武力维持的国际秩序难以维系,走向崩溃。以武力征服世界只能实现低层次的服、不理想状态的服,靠经济力、财富力征服世界充其量也只能实现中等层次的服,半理想状态的服,这是现代世界的基本事实。要真正实现高层次酌服,理想状态的服,所有的大国、强国、富国在国际关系中都必须彻底实行不称霸的基本原则,做到不炫耀实力,不耀武扬威,不以强凌弱,不以大欺小,不仗势欺人,不以富侮贫。

  第二,主动与小国、弱国、穷国友好相处。在现代国际社会中,威胁世界和平、破坏安定秩序的主要势力不是来自小国、弱国、穷国,而是来自大国、强国、富国。小国、弱国、穷国没有威胁大国、强国、富国的军事力、经济力、财富力和文化力,经常担心大国、强国、富国的侵略、渗透和威胁,所以在对外关系方面,一般都主动采取与大国、强国、富国修好的战略,以确保自己的国家安全。然而,小国、弱国、穷国与大国、强国、富国的关系是否和谐,这不取决于小国、弱国、穷国的态度,而是取决于大国、强国、富国的态度。小国、弱国、穷国主动与大国、强国、富国修好,这很难使其体会到大国、强国、富国的外交诚信,充其量只能使其对大国、强国、富国产生中等层次的、半理想状态的服,不易实现国与国关系的和谐。只有大国、强国、富国主动与小国、弱国、穷国友好相处,小国、弱国、穷国才能真正体会到大国、强国、富国的外交诚信,对其产生高层次的、理想状态的服,易于实现国与国关系的和谐。

  第三,主动与小国、弱国、穷国开展合作。国际合作是各国为实现同一目标的共同行动或共同努力,是实现国与国之间相互交流、相互理解、相互信任、相互友好的重要途径。国际合作不仅有助于小国、弱国、穷国经济、社会的发展,而且有助于小国、弱国、穷国改善与大国、强国、富国的关系,从而确保其和平的外部环境,实现其国家安全。因此,小国、弱国、穷国大都对国际合作寄予较高的期望。然而,国际合作能否真正而有效地开展起来,其主动权不掌握在小国、弱国、穷国的手里,而是掌握在大国、强国、富国的手里。因此,大国、强国、富国应该主动地与小国、弱国、穷国开展合作。只有这样,小国、弱国、穷国才能够对大国、强国、富国的外交诚信感到满意和认可,对其产生高层次的、理想状态的服,从而实现国与国关系的和谐。

  第四,主动援助小国、弱国、穷国的经济、社会发展。小国、弱国、穷国的经济、社会发展大都处于落后的状态,实现经济、社会的发展,乃是其共同的心愿。然而,由于各方面条件的限制,小国、弱国、穷国一般都很难依靠自己的力量来改变其经济、社会发展的落后面貌。在这种情况下,只要大国、强国、富国主动地伸出援助之手,帮助小国、弱国、穷国改变经济、社会发展的落后状态,就不仅能实现各国经济、社会的共同发展和协调发展,而且能够使小国、弱国、穷国对大国、强国、富国的外交诚信感到满意和认可,对其产生高层次的、理想状态的服,从而实现国与国关系的和谐。

  (二)中日和谐是东亚和谐的关键

  20_年4月24日,中国胡锦在博鳌亚洲论坛发表演说时说,地区大国应该对本地区和平与发展负有更大的责任,欢迎本地区大国在区域合作中发挥更为积极的建设性作用。中日是东亚的两个大国,在世界也有举足轻重的影响。20_年12月28日,胡锦涛在会见访华的福田首相时说,发展长期稳定、睦邻友好的中日关系,实现和平共处、世代友好、互利合作、共同发展的大目标,既是两国人民的共同心愿和期待,也是两国领导人和政治家的共同责任和使命。因此,要实现东亚和谐,必须实现中日和谐,这是实现东亚和谐的关键。

  中日两国一衣带水,有2000多年友好交往的历史,相互学习,相互借鉴,促进了各自的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在古代,日本一直是学习中国先进的生产技术和先进的思想文化,促进了经济社会的发展。在生产技术方面,自秦汉以来,中国的种稻、植桑、养蚕、纺织、冶炼等生产技术相继传到日本;在思想、文化方面,隋唐以后,日本学习和引进了中国的汉字、儒学、佛教、典章和艺术。在日本经过明治维新迅速发展以后,中国也开始学习日本近代的科学技术和民主进步思想,马克思的《资本论》和《共产党宣言》等,当初就是参考日文版本翻译和介绍到中国来的。当时,中国民主革命的先行者孙中山先生开展的革命活动,曾得到许多日本友人的支持与帮助。后来,周恩来、鲁迅、郭沫若先生等先后在日本学习和生活,也同日本人民结下了深厚情谊。

  然而,1894―1945年,中日两国经历了50年左右的战争。在2000多年的历史长河中,50年虽然是暂短的一瞬,但却给中日两国人民的心灵留下来巨大的创伤。当时,不仅中日两国处于战争敌对的状态,东亚各国也都掀起了反抗日本帝国主义侵略的抗日战争。

  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以后,东亚虽然迎来了和平,但日本政府在20世纪70年代初之前一直追随美国反苏的政策,长期采取敌视和包围中国的政策,中日两国处于外交中断的不正常局面。与此同时,围绕50年代初爆发的朝鲜战争,60年代后期爆发的越南战争,中日两国继续处于不战不和的对立局面,整个东亚也笼罩在冷战的铁幕之下。

  1972年中日邦交正常化以后,以《中日联合声明》(1972年2月)、《中日和平友好条约》(1978年8月)和《中日联合宣言》(1998年11月)三个政治文件为基础,中日关系迎来了正常发展的新阶段。特别是1978年中国改革开放以后,中日两国交往频繁,经贸关系、文化交流和人员往来都出现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扩大和增加。20_年,中目贸易额由1972年的11亿美元增加到2360亿美元,中国首次成为日本最大的贸易对象国,两国友好城市多达233对,人员往来超过500万人次。由此,中日两国经济上相互促进、相互依存的关系不断加深,政治上相互信任、相互友好的关系也不断加强。以中日友好为基础,再加上冷战时代结束,东亚各国的友好关系迅速发展,东亚真正迎来了和平与发展的新局面。

  1997年10+3机制形成以来,中日韩三国领导人定期会晤对推动东亚合作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东亚各国从2000年起开始共同研究东亚自由贸易区和东亚共同体,就是一个最有力地证明。然而,20_―20_年,因为众所周知的原因,中日关系一时出现了所谓“政冷经热”的不正常局面。结果,中日两国领导人的相互访问中断了4年之久,20_年在APEC和10+3领导人会议期间的例行会晤也被迫中断了。“政冷”不仅影响了中日关系的正常发展,引发了两国间的一些不愉快的事件和有害无益的争端,而且给东亚合作也带来了明显不利的影响。以20_年12月同时召开的第九次10+3领导人会议和首届东亚峰会为例,由于中日、中日韩领导人会谈被迫中断,韩国总统卢武铉也拒绝与小泉首相会谈,会议自始至终笼罩了不和谐的气氛,致使中日两国围绕东亚自由贸易区和东亚共同体的分歧难以弥合,东盟各国无所适从,两个会议都未能取得预期的进展。在小泉首相之后,经过安倍首相的“破冰之旅”、温家宝的“融冰之旅”,中日两国确立了“基于共同战略利益的互惠关系”即战略互惠关系;经过福田首相的“迎春之旅”和胡锦涛的“暖春之旅”,中日两国战略互惠关系的内容更为丰富,中日关系“花明柳暗又一村”,再现了继续发展的广阔前景。

  历史经验证明,中日两国是和谐则互利双赢,不和谐则两败俱伤。不仅如此,中日和谐还直接影响到东亚和谐,即中日和谐则东亚和谐,中日不和谐则东亚也不和谐。可见,中日和谐完全符合历史潮流和两国人民愿望,也是亚洲和国际社会的殷切期盼。以中日两国战略互惠关系的建立和发展为契机,中日两国应该共同努力,实现中日和谐,并通过中日和谐,共同推动和实现东亚和谐。

  三、中日和谐的途径

  根据和谐世界对大国、强国、富国的要求,中日两国都必须反对霸权主义,走和平发展的道路,并积极开展中日合作,只有这样,才能实现中日和谐。

  (一)中国坚持和平崛起的发展道路

  中国是一个拥有13亿人口的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也是一个正在崛起的大国。中国崛起改变了世界经济格局和政治格局,在世界上引起了各种各样的猜测,其中日本就流行所谓的“中国威胁论”,这是日本继“中国崩溃论”之后对中国的又一误解。从世界历史特别是世界近代史看,包括英国、美国、俄国、法国、德国、意大利以及日本在内,一些大国崛起后大都称王称霸,要求按自己的利益建立新的世界秩序,其中德国、意大利和日本甚至挑起世界大战,妄图用武力重新分割世界,对国际社会造成了严重的威胁,给人类生存带来了巨大的灾难。因此,日本散布的“中国威胁论”有一定的市场,东盟各国就担心中国崛起会损害他们的经济利益和政治利益。然而,中华民族有爱好和平的历史传统,饱受帝国主义侵略之苦的中国在崛起后决不会走一些国家称霸世界的老路。

  从历史上看,中国的传统文化一直是强调人与人、人与自然的平衡与和谐,强调“人与天地万物一体”,主张四海之内皆兄弟”。因此,中华民族历来追求“天人合一”的精神境界,信奉和厉行“中庸之道”,强调用“仁”和“道”来调节人与人、人与自然以及国与国的关系,一直与周边国家和睦相处。新中国成立以后,中国集中精力建设自己的国家,一直奉行和平友好的外交政策,力争保持和平的国际环境,从未威胁过任何国家的安全。20世纪80年代以来,中国又多次宣布不称霸,即使将来即使强大了也永远不称霸。不仅如此,面对历史上遗留下来的边界问题,中国政府一直本着“尊重历史、维持现状”的原则,以最大的诚意,通过谈判与有关国家合理地解决了大部分边界划定问题。对于钓鱼岛、东海、南海等有争议的领土、领海问题,中国也反对诉诸武力的做法,主张搁置争议、共同开发。

  中国在新世纪初迅速崛起以后,又及时提出了“和平崛起”的发展道路,宣布中国将坚定不移地走和平发展道路,既通过维护世界和平来发展自己,又通过自身的发展来促进世界和平。和平崛起作为中国的一项带有根本意义的国家战略,这既是中华民族的需求,也是中华民族对世界的贡献,意味着中国发展是和平的发展、合作的发展、开放的发展,其目的是为人类和平与发展的崇高事业做贡献。为此,在推动国内发展方面,中国将坚持实施互利共赢的开放战略,在平等互利的基础上积极而真诚地同各国开展交流与合作,实现共同发展;在维护世界和平方面,中国将继续坚持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同各国友好相处,实行与邻为善、以邻为伴的周边外交方针,奉行强不执弱、富不侮贫的睦邻、安邻、富邻的周边外交政策。

  中国坚持和平崛起的发展道路,意味着中国不会走历史上一些霸权国家的老路,中国强大既不会妨碍包括日本在内的任何国家的发展,也不会威胁包括日本在内的任何国家的安全,这是中日和谐的有利条件和根本保障。

  (二)日本走和平发展的道路

  日本帝国主义以武力征服世界的霸权主义行径虽然得逞于一时,建立了所谓的“大东亚共荣圈”,但难逃历史的惩罚,最后以彻底的失败而告终。日本帝国主义发动的侵略战争,不仅给中国人民带来了深重的灾难,也给日本人民带来了深重的灾难,广大日本人民对军国主义的侵略战争也是深恶痛绝的。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以后,日本制定了放弃战争的和平宪法,走上了和平发展的道路,经过经济恢复、高速增长和稳定增长,迅速发展为世界第二经济大国,从和平发展中得到了最大的好处。日本正反两方面的经验教训是非常深刻的,侵略战争和霸权主义的道路走不通,和平与发展才是日本惟一的出路。

  中国改革开放以后,日本通过扩大对华贸易和对华投资,在推动中国经济快速发展的同时,也从中获得了最大的好处。实践证明,中国经济迅速发展虽然对日本提出了挑战,但更多地是提供了机遇。尤其是20_年以来的日本景气复苏,在很大程度上就是得益于“中国特需”的推动。因此,在和平与发展方面,日本应该实现与中国的和谐与共同发展。为此,根据中日战略互惠关系,日本首先要彻底摈弃霸权思想的残余和拎战思维,正确地总结和对待历史教训,彻底反省给中日两国人民带来深重灾难的侵华战争。诚然,中日邦交正常化以来,日本政府和日本领导人多次在历史问题上表明态度,公开承认侵略并对中国表示了深刻的反省和道歉。对此,中国政府和人民给予了积极的评价。现在和今后的问题是,日本政府要以实际行动体现有关表态和承诺,不再伤害中国人民的感情。

  其次,日本要彻底摈弃“中国崩溃论”和“中国威胁论”。20世纪90年代中期中国经济增长减速以后,由于中国改革开放和经济发展出现了一些问题,遇到了一些困难,日本国内开始流传“中国崩溃论”;新世纪初中国经济开始新一轮高速增长,国际经济地位迅速提高以后,日本国内又开始流传“中国威胁论”。从表面上看,“中国崩溃论”似乎是日本对中国的“过小”评价,“中国威胁论”又似乎是日本对中国的“过大”评价,但从本质上看,这两种看法的背后都是霸权主义思想残余和冷战思维的影响在作祟。其中,“中国崩溃论”是部分右翼势力希望看到中国经济崩溃、国家分裂和社会主义垮台的结局,“中国威胁论”则是部分右翼势力担心中国强大,试图阻碍中国崛起。从历史的发展规律看,中国强大是任何力量都阻止不了的,日本为了自己的强大而诅咒和害怕中国的强大不仅是徒劳的,而且不利于日本清除霸权思想的残余和冷战思维,不利于日本走和平发展的道路。

  另外,日本不宜争夺东亚合作的领导权。日本作为东亚第一经济大国,在贸易、投资和政府开发援助方面都对东亚经济发展起到了重要的作用,这是应该肯定和鼓励的。日本也应该在现有基础上进一步努力,为东亚合作做出更大的贡献。然而,自20_年中国一东盟自由贸易区走在了日本一东盟自由贸易区的前面以后,日本就一直担心会失去东亚经济联合的主导权,在FTA/EPA方面采取了冷落和包围中国的政策。与此同时,尽管中国一再表示不争夺东亚经济合作的领导权,但日本政府却不时摆出了与中国争夺领导权的架势,一再声称日本应该在东亚经济联合中发挥主导作用,要争取主导权。现在,10+3领导人会议和东亚峰会已经开辟了东亚合作的道路,确立了东亚自由贸易区、东亚共同体和东亚经济一体化的发展方向。为此,东亚各国应该平等协商,共同努力,日本也要放下经济大国的架子,与东亚各国友好合作。

  (三)发展中日友好。加强中日合作

  根据胡锦涛访日与福田康夫首相签署的《中日关于全面推进战略互惠关系的联合声明》,中日关系对两国都是最重要的双边关系之一,两国对亚太地区和世界的和平、稳定与发展有着重要影响,肩负着庄严责任,长期和平友好合作是双方唯一选择,中日两国必须共同努力,实现中日两国和平共处、世代友好、互利合作、共同发展的崇高目标。为此,今后中日两国应该在以下五大领域构筑对话与合作框架,开展合作:(1)增进政治互信;(2)促进人文交流,增进国民友好感情;(3)加强互利合作;(4)共同致力于亚太地区的发展;(5)共同应对全球性课题。在全面开展上述合作的过程中,中日两国不仅要努力消除双边关系的主要障碍,加强相互理解、相互信任和相互支持,扩大中日交流与中日合作,把两国关系发展到中日和谐的新高度,而且要共同推动东亚自由贸易区、东亚共同体和东亚经济一体化的发展,进而实现东亚和谐。

  应该强调的是,在全球特别是东亚FTA迅速发展的情况下,双边自由贸易已经成为东亚经济联合的主要内容和基本形式,是走向东亚自由贸易区、东亚共同体和东亚经济一体化的过渡和桥梁。为此,中国政府在积极发展FTA的同时,已经主动建议了中日FTA,这不仅体现了中国对中日关系的高度重视,也体现了中国对推动东亚自由贸易区、东亚共同体和东亚经济一体化积极姿态。现在,在中日两国努力构筑战略互惠关系的新形势下,日本政府应该尽快放弃在FTA/EPA方面孤立和包围中国的错误政策,改变回避中日FTA的消极态度,尽早启动中日FTA的进程,使中日FTA成为中日合与中日和谐的象征,成为中日两国共同推动东亚合作与东亚和谐的重要行动。

第三篇: 大学军事理论论文

   科学认识非战争军事行动,深化我军非战争军事行动的理论研究,对于全面履行新世纪新阶段我军的历史使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近年来,军事学界对非战争军事行动理论的研究不断深入,成果颇丰,但由于研究角度、侧重点不同,在某些问题上还存有争议。关于非战争军事行动理论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非战争军事行动概念的提出

  目前,我国学者一致认为非战争军事行动的概念由美国最早提出,但对概念提出的具体时间认识不一。张炜在《美军非战争军事行动理论的兴起和“中止”》一文中提出非战争军事行动概念最早见于1991年11月美国参谋长联席会议制定和颁发的第一号联合出版物《美国武装部队的联合作战》,该出版物指出:“非战争行动,包括除战争以外所有运用军事力量的军事行动。”“在所有非战争行动中,我们的目标同样是促进国家安全,扞卫国家利益。”朱之江认为,非战争军事行动是美军全维作战中的一部分,与战争行动构成一对基本军事行动范畴,是美军1993年版《作战纲要》(FM100—5号野战条令)中首次提出的。该纲要专辟“非战争行动”一章,较全面、系统地论述了非战争行动的理论意义、原则、行动类型等。在郭炎、杨军主编的《美军非战争军事行动研究》一书中,对于非战争军事行动概念提出的时间有两种说法,一是美国国防部在1993年公布的《防务全面审查报告》中提出美军不仅要善于实施战争行动,还要善于实施非战争军事行动;二是出自于1993年9月美军颁布的《联合作战纲要》(JP3—0):“非战争军事行动包括的范围很广,这种军事行动要使用国家力量中的军事手段,但又不是去实施通常与战争相关的大规模作战行动”。

  总之,非战争军事行动是冷战结束后美军发明的一个军事术语。一般认为,非战争军事行动的概念最早出现于1991年11月美国参谋长联席会议制定和颁发的第一号联合出版物《美国武装部队的联合作战》,而1993年版的《作战纲要》则具体阐述了非战争军事行动的概念。

  二、关于非战争军事行动概念的内涵

  美军在1993年版的《作战纲要》中首次为非战争军事行动制定了理论原则,但却没有确切阐述非战争军事行动概念的内涵,此后的一些条令对非战争军事行动有着不同的定义,但内容大同小异。直至1997年版的《联合作战纲要百科词典》中,美国参联会将非战争军事行动列为正式词条,解释为包括除了战争以外所有军事行动的军事能力的应用,非战争军事行动可作为其他国家力量工具使用的补充。

  我国学者对非战争军事行动概念的内涵,主要是从三种角度进行定义的。第一种基本上沿用了美国1997年版的《联合作战纲要百科词典》中对非战争军事行动的定义,主要是从非战争与战争的区别上进行定义的。如张炜认为,非战争军事行动是指除战争以外的军事行动范畴内使用军事力量的行动,能够被用于补充任何其他国家力量手段,可在战前、战中和战后发生。第二种主要是依据《现代汉语词典》中关于“战争”、“军事”、“行动”的规范解释。如谢丹认为,非战争军事行动是指除武装斗争之外的与军队和战争相关的各种具体活动。通俗地讲,只要不是武装冲突,所有为达成一定政治目的而展开的军事行动都可归入非战争军事行动之列。第三种主要是基于战略目的来理解非战争军事行动的内涵。如朱之江认为,非战争军事行动是指以防止战争,消除冲突,促进和平与稳定,支持行政当局为直接目的,针对非军事力量难以完成的任务,在公认的“战争”水平或国际法标准之下使用军事力量的一种军事实践活动;肖天亮认为,非战争军事行动是指为了达成一定的政治目的,使用军事力量,以非暴力或有限暴力手段遂行的非战争事态的军事活动;汪书敖、汪书轩认为,非战争军事行动实质上是指世界或国家范围内总体处于非战争状态时期,武装力量为维护国家利益而实施的一种非暴力性的战略性军事行动;在张爱华主编的《非战争行动》一书中,强调非战争军事行动是指武装力量为实现某种政治、经济或军事目的而采取的不具有战争性质的军事行动。可以看出,对非战争军事行动的定义,共同点在于认为非战争军事行动与战争行动有着本质区别,不同点则在于对非战争军事行动的目的、实施手段、运用场合等有着不一致的表述。

  三、关于非战争军事行动的性质

  汪书敖、汪书轩认为,非战争军事行动的本质属于军事斗争的非暴力性,主体力量只能是国家武装力量而不是别的力量,其战略目的是维护国家安全和发展利益,主要运用于人类社会处于和平状态与危机状态时期,是一种战略手段,是武装力量维护国家安全和发展利益的战略运用,而不是一般的军事行动。肖天亮认为,非战争军事行动属于硬实力的“软运用”,其表现方式是通过逐步释放战争能量,对抗程度和强制性都较低,但同样能够实现一定的政治目的。软实力释放战争能量的方式可分为非对抗性释放和对抗性释放。类似的观点还有,刘小力、陈友献认为非战争军事行动的本质特点在于:其前提是在非战争状态下实施的行动,主体是军队或以军队为主其他力量参与的力量,目的在于维护国家安全和社会稳定,保卫人民和平劳动与生命财产安全、维护国际和平与稳定,以及消除危机、遏制战争,行动的对象是应对因国家间或人为的某种矛盾激化而导致的恶性突发事件和危机。上述分析立足于非战争军事行动与战争行动的区别,都强调了非战争军事行动的战略性,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非战争军事行动特有的性质。但有些问题仍然有待进一步探讨,如非战争军事行动究竟是非暴力性还是低暴力性,目前还没有确切的界定;非战争军事行动可能涉及平时、危机和战时的非战斗行动,在分析非战争军事行动的性质时,应考虑到这些因素。

  四、关于非战争军事行动的特点

  朱之江将非战争军事行动的特点归纳为内在冲突比较明显,对进攻性武力手段的使用有着严格的控制,对象十分复杂,往往需要依靠特种部队,成本普遍低于战争行动。尤光旭认为,非战争军事行动具有任务特殊、政治性强,任务紧急、复杂多变,任务繁重、力量多元,任务多样、专业性强,任务突然、实战性强等五个特点。易巧平等人认为,非战争军事行动呈现出常态化趋势,具有广域性、突然性和国际性等特点。刘向阳等人将非战争军事行动的特点归纳为五点,分别是专属性、非暴力性、战略性、多元性、政策性。在王明武等着的《非战争军事行动》一书中,将非战争军事行动的特点归纳为具有行动的突然性、准备的仓促性、快速的机动性、任务的艰巨性。齐敬岩认为,非战争军事行动任务多样、协调要求高,突发性强、任务转换快,社会关注度、透明度高,危险性强,考验官兵意志。显然,学者们从不同角度对非战争军事行动的特点进行的归纳,大都突出了政治性、复杂性、多变性三大特点。如何更全面、更准确地概括非战争军事行动的特点,同样需要进一步研究。

  五、关于非战争军事行动的指导原则

  在1995年《非战争军事行动联合纲要》中,美军明确提出了六条用以专门指导非战争军事行动的原则,分别是目标原则、统一原则、安全原则、克制原则、坚持原则、合法性原则。我国学者对非战争军事行动指导原则的理解与美军所提出的原则既有联系又有区别,主要有以下几种代表性观点。一些学者认为,非战争军事行动指导原则包括依法行动、快速反应、靠前指挥、密切协同、协力保障等。王美权、陈龙认为,非战争军事行动必须站在战略全局的高度,紧紧围绕党和国家的中心任务,把国家和人民的利益作为最高准则,立足国情民情军情,树立远大的战略眼光,以敏锐的政治头脑谋划全局,整体运筹、军地兼顾、趋利避害、科学决策、果断指挥、通过行动的准确性和及时性确保胜利。肖天亮认为,遂行非战争军事行动应以国家利益为准则,服从国家战略目的;与其他领域斗争密切配合,提高斗争效益;灵活高效地运用各种非战争军事斗争手段;根据需要妥善处理和调控各种军事危机。刘从良认为,一是要在着眼全局大势中搞好科学筹划,牢牢把握非战争军事行动的正确方向,二是要在适应特点要求中搞好科学指导,努力确保非战争军事行动的质量效益,三是要在注重协调配合中搞好科学统筹,积极营造非战争军事行动的和谐环境,四是要在加强人文关怀中搞好科学激励,大力增强官兵执行非战争军事行动的凝聚力。上述指导原则强调了非战争军事行动的政治性、合法性、联合性等,这无疑是正确的,但在具体表述上也有待达成共识。

  六、关于非战争军事行动的样式

  根据美参联会1995年的《非战争军事行动联合纲要》,美军将非战争军事行动划分为16种基本类型。由于涵盖面广,我国学者对非战争军事行动的样式研究还不够深入,划分的标准也不尽统一。

  朱运伟认为,非战争军事行动分为威慑与反威慑、军事冲突和危机控制、反恐与防暴三大类。刘小力、陈友献将非战争军事行动分为军事威慑行动、反恐维稳行动、边境封控行动、强制维和行动、海空安保行动和核生化防护与救护行动等。刘向阳等人认为,非战争军事行动的样式包括军事威慑、军事外交、边海空防斗争、建立禁区、软战攻击、军贸军援、维和行动、反恐行动、反黑缉毒、难民监管、武装护送、消除核生化污染、军事管制、民事支援、掩护撤侨、危机处理等。国防和军队建设本身就是非战争军事行动的形式。

  上述观点对非战争军事行动的划分过于笼统,肖天亮则从较具体的角度对非战争军事行动进行了划分,将其概括为:从环境和状态看,可分为平时的非战争军事行动、危机时的非战争军事行动和战时的非战争军事行动;从暴烈程度上看,可以分为包含使用或威胁使用武力的非战争军事行动和不包含使用或威胁使用武力的非战争军事行动;从行动区域看,可分为在国内遂行的非战争军事行动和在国外遂行的非战争军事行动。此外,还有学者就非战争军事行动中的法律、政治工作等问题展开了研究,丰富了我军非战争军事行动理论,对开展非战争军事行动具有一定的指导作用。在我国面临非传统安全威胁不断增多的情况下,军队作为国家安全重要的战略资源,发挥其在非战争军事行动中的主体作用,既是国家战略的需要,又是军队在和平时期的特殊使命。因此,更加系统、深入地研究非战争军事行动理论,不断深化对非战争军事行动的认识,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价值。

第四篇: 大学军事理论论文

  摘要:开设军事课程的意义对大学生进行集中军事技能训练和军事理论课教学,是一项具有战略意义的正确决策,它既能体现人才培养和国防后备力量建设的和谐统—,增强学生的国防观念利国防意识,培养大学生的基本军事技能,又有力地促进了大学生素质的全面提高。

  依法履行兵役义务、自觉接受国防教育,是法律赋予大学生的神圣义务。大学生是中华民族优秀青年的代表,是巩固我国国防、抵御外敌入侵、捍卫祖国独立、维护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的重要后备力量。因此,依法履行兵役义务,在校期间接受军事训练,学习、掌握基本的军事理论知识和军事技能,是大学生义不容辞的责任

  开设军事课程是时代的呼唤历史经验告诉我们“国无防不立,民无兵不安”,所以,必须加强全民的国防教育,增强国防观念。近代中国充满血和泪的屈辱史对中国人民来说是刻骨铭心的,是永远不会忘记的。一个国家要有强大的经济实力和国防才能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20世纪90年代初,随着苏联的解体,苏美争霸世界的冷战局面结束了,但我们应当清楚地看到,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依然存在,局部战争、地区战争不断,天下并不太平。以美国为首的北约从一个防御性的组织变成了一个进攻性的军事组织,不经联合同授权就自行对不听它话的国家进行武装干涉,对世界和平构成重大威胁。美国还利用台湾问题大做文章,操纵日本联合制定所谓的战区导弹防御系统,企图把我国的台湾划入防御体系之内。

  开设军事课程可以培养高素质的国防后备力量认真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就是要培养德智体等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其核心是要着力培养人才的全面素质。第一,要培养学生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和良好的道德素质。军事课是对国防和军事的理性认识,是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理沦与实践的教育。从道德意义上说;保卫国家安全,是每个公民最高的社会公德。因此,国防教育与“两课”教育异曲同工,相得益彰。第二,在传授知识的基础上,加大大学生的能力培养,是培养高级专门人才的重要仟务。军事理论课通过讲授军事科技,使大学生了解我国与发达国家在军事技术方面的差距,从而激发学生钻研专业知识,积极参与实践,努力提高自己解决问题的能力。第三,科技与市场经济的发展。使培养人才的模式向口径、适用面广的方向发展,而不是一种职业定向教育。因此,培养的人才要做到既能为经济建设服务,又能为国防建设效力,为国家培养大批高素质后备兵源和预备役军官。4.军事课程是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军事课作为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和特殊的社会活动领域,具有其他学科和教育方式无法替代的综合素质培养和教育的功能

  对普通高校大学生进行军事教学,既是适应新时期军事斗争准备、加强后备人才队伍建设的重要举措,也是强化当代大学生国防观念,提高大学生综合素质的一项积极探索。几年来,我们在抓好普通高校大学生军训教学工作上做了一些尝试,取得了一定成效,从实践中也引发了不少思考。

  一、必须以新型人民战争的高度来重新审视搞好大学生军训教学工作的重大战略意义。现代战争虽然是高科技战争,但决定战争胜负的根本因素仍然还是人,是高科技武装起来的人。纵观海湾战争、伊拉克战争,于其说是美军用尖端武器装备战胜了对手,倒不如说是美军用占绝对优势的尖端人才战胜了对手,正是那些用现代知识和先进理念武装起来的士兵,那些藏在高科技武器后边的高智能士兵,打败了图有牺牲精神而无科技素质的士兵。中国大学生从来都有着爱国主义的光荣传统,每当国家需要的时候,大学生们都会站在时代的前列,挺身而出,用青春热血保卫国家的和平安全。当代大学生有着强烈的爱国之心和报国之志,他们中蕴藏着巨大的人才资源,和平时期抓好对大学生的军事训练和教育,进一步强化他们为国献身的思想品质,提高他们操作高科技装备的能力,一旦发生战争,国家需要的时候,他们就是极为可观的战略后备人才,能够确保我们战胜任何最强大的对手。即便是和平时期,充分挖掘和用好大学生这个人才宝库,让他们在大学校园里掌握必要的军事技能,毕业的时候可以直接择优补入军官或士官队伍,能够减少军人的培养成本,带动军人群体整体素质提高,为我军加快信息化建设步伐,提高打赢高技术战争能力,提供持续有力的人才支撑。

  二、必须从确保当代大学生积极健康全面发展的角度来充分认识搞好大学生军事教学工作的现实必要性。当代大学生既有文化层次高、思想敏锐、开拓创新意识强和民主平等参与要求强烈等显著特点,同时也存在着生活阅历浅、实践经验少、吃苦精神不够等自身不足。许多学生也希望自己在大学校园里,在学到理论知识的同时,能锻炼毅力,强健体魄,学会如何做人。开展普通高校大学生军训教学工作,引进一部分军事化的工作学习和生活模式,可以有效解决普通高校军训人才不足的问题,促进大学生综合素质全面提高。比如,通过进行队列训练,可以培养学生的纪律意识和吃苦精神,养成雷厉风行、令行禁止的好作风;通过军事理论学习,可以让学生掌握现代军事理论,站在世界军事理论的前沿来分析了解我军建设的发展现状和未来,逐步打牢他们从军报国的思想基础;通过定期安排大学生到军营参观见学,组织他们模仿战斗班排过军事化生活,有计划地让学生轮流担任营长连长排长班长,交给权力,明确职责,相互学习,定期讲评,可以进一步锻炼提高大学生的领导才能,增强集体主义观念和互帮互助意识。通过我们的实践来看,大学生们对开展军事教学活动热情很高,参与的积极性很强,经过四年的大学校园军训锻炼,综合素质有了很大的提高,先后有多少人大学毕业后被分配到部队直接任命为军官,受到了部队、家长和大学生的充分肯定。

  三、必须坚持在充分挖掘大学生的内在积极性上下功夫见成效。搞好普通高校大学生军训教学工作,仅有学校、部队的积极性还不够,关键是要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开发他们的内在动力,发挥他们的聪明才智。首先,要把军训教学工作的着眼点放在培养学生成才上。多给学生进行这方面的教育,使他们切实认识到,开展军训教学工作对他们自身的健康成长的现实意义,对他们拓宽知识面的重要作用,对他们走好未来人生路的长远积极影响,从而不断增强参与的自觉性和责任感。在活动设计上,要让学生参与进来,做到目标要适中,使学生们跳一跳能够着,方法得当,既严格训练,又体现以人为本的要求。其次,要把军训工作与学校的正常教学有机统一起来,做到训教结合、动静结合、强弱结合、文理结合。要加强与学校的学生会经常性的协调联系,注意通报有关情况,及时调整工学矛盾,形成抓军训教学工作的合力,确保相得益彰,防止相互撞车。再次,要把评比竞赛贯穿活动始终。大学生作为青年群体,勇于挑战、争强好胜是他们的天性。部队工作的实践也说明,要抓好一项工作落实,必须开展形式多样、丰富多彩、灵活有效的比学赶帮超活动。

  古人说,忧劳兴国,逸豫亡身,这是一条被历史反复证明过的真理。虽然和平与发展是当今时代的主题,但我们面对的是一个很不安宁的世界,世界多极化的趋势在曲折中发展,国际形势错综复杂,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仍然存在并且有新的表现,我国的安全仍面临着严峻的威胁和挑战。这些都要求我们必须通过广泛深入的国防教育,增强忧患意识和国家安全意识,把维护国家主权和安全摆在更加突出的战略地位。

  了使大学生了解军事知识,认识战争规律,预知未来战争特点,在大学生国防教育中,在贯彻少而精原则的前提下,必须把学习军事理论作为一项重要内容。主要进行古代孔子军事思想、毛泽东军事思想、邓小平新时期军队建设思想和江泽民关于军队建设的重要论述教育;要进行国防和军事历史的教育、了解古代、近代国防史,学习人民解放军的发展史;要进行军兵种知识和外军知识的教育,使大学生对解放军的编成、各类武器装备有感性的认识;要进行国际形势和我国周边安全环境教育,使大学生能认识到加强国防的必要性和重要性,以增强危机感、责任感和使命感;要对大学生进行战时动员、军事地理知识等方面的教育。

第五篇: 大学军事理论论文

  军事发展对当代的国家来说至关重要,在当前复杂的国际形势下军事发展成为巩固国防的重要手段。从建国到现在中国军事飞速发展,尤其是在改革开放以后中国军事更是飞速发展,军事力量跃居世界前列。国防涉及国家的安危,是国家的大事。中国式社会主义国家,其国防的性质集中体现为自主性、防御性和人民性.建立巩固的国防是中国现代化建设的战略任务,是维护国家安全统一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保障。

  国防本质是国家一系列国家防务活动。中国近代百年的屈辱史告诉我们国防对国家领土,居民,政府和主权的重要性,军事发展是加强国防的主要手段经济发展也是必要手段,为军事发展提供物质和人才的条件。军事的发展在于国防科技的发展,国防科技与军事和国防是一个国家至关重要的几个方面,军事上的需要促成了国防科技领域的形成与发展;国防科技的发展为军事提供所需要的物质技术手段,在此同时还会促使军事领域不断发生变革,甚至导致出现军事革命;军事上的变革和战争提出了新的需要又会给国防科技发展以新的推动力。国防科技与军事之间相互关系的这种机制或逻辑是一种客观存在的规律。

  现阶段我国的国防建设的基本道路主要是三个方面:走国防建设与经济发展协调发展的道路。国防建设与经济发展必须是通

  用性强的军用设施做到军民合用,以提高国防和经济双重效益。加强人才的培养和科技发展。在现在世界的形势下国防成为了各国国策重要方面,中国军费每年呈两位数增长,用于军事科技的研究与军事人才的培养。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以后,从50年代至80年代末,在长达40余年的冷战岁月,美苏两国进行了激烈的军备竞争,两国都执行优先发展国防科技的战略,并要求国防科技部门为军队研制出一批又一批、一代又一代在战术技术性能上超过对方的先进武器装备。在军事需求的强烈刺激下,两国的国防科技发展获得了强大的推动力,达到了极度的繁荣。许多其他国家在这种临战状态下也被迫采取相应的对策加速国防科技的发展。据统计,到80年代中期,世界各国每年的国防科研经费累计高达800~1000亿美元。就这样,在冷战的军事需求的推动下,军事发展进入了军事高技术时代。

  走投入少,效益高的国防建设道路,走机械化与信息化的发展道路。国家产生以后,为了维护国家的领土主权以及维护和获取国家的根本战略利益,便产生了国防和国家间的战争。为了巩固国防或为了夺取战争的胜利,各国都力图掌握更先进的军事技术手段,于是便组织专门力量研制武器装备,国防科技便由此产生。由于新的武器的发明和使用可以造成军事上的巨大优势,从而使得最幼稚的公理论者,也从手枪战胜利剑的铁的事实中,越来越清楚地认识到国防科技对于军事及战争的重要影响,同时对军事人才的培养各国也是极其重视,开办军校从在校大学生当中

  选拔有知识和能力的人为军队服务,加快军事发展巩固国防。

  近些年来,精确制导武器的发展,提高了军队作战的精确度,高技术作战平台,包括地面,海上和空中作战平台的发展更是极大的加强了国防,更是国家政治独立的象征,综合国力的重要体现和军队战斗力的重要体现。近些年来,军用航天装备的发展极大的加强了国家的空中的作战能力,科技更是用与军事装备的发展,例如,电子战装备和计算机网络战武器,自动化指挥系统的发展更是极大的加强了军队作战的灵活性,核武器的发展成为了一个国家地位的象征。化学武器,生物武器,高能激光武器以及粒子束武器等等,各种高技术的武器发展提高了军事科技的力量,加强了国防。

  军事发展是国防至关重要的方面,在现在复杂的国际环境要求下,发展军事成为了保护国家主权的最有效手段,军事人才的培养表现了一个国家的军队素质,是国家军队作战能力的体现,是保护国家的一个方面,国防在历史上更是极其重要,甚至决定一个国家的存亡。国防和军事发展对国家和个人都是责任。

第六篇: 大学军事理论论文

  【摘要】本文阐述了传统的《军事理论》课程教育教学的发展状况和慕课背景下军事理论的教学优势;以我校大学生《军事理论》课程教学改革为例,重点介绍了传统讲授与慕课混合式教学的思考研究。

  【关键词】慕课军事理论混合式教学

  【基金项目】本文系20_年甘肃省体育卫生与健康教育美育国防教育专项任务项目《甘肃省高职院校军事慕课建设研究》研究成果之一。

  【中图分类号】H319;G43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3089(20_)08-0043-02

  引言

  《军事理论》是开展大学生国防教育的一门重要课程,旨在让学生了解我国基本国防,激发积极为国防事业贡献自己力量的热情。目前,高校《军事理论》课主要是依托授课教师进行课堂讲授,多年的教学实践也中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是仍然存在教学形式单一、课程体系不健全、师资队伍紧缺、专业性不强等问题;与此同时,随着互联网技术的迅速发展与普及,人们对教育信息化的要求也逐渐提高,慕课化教学在军事理论课教学领域得到了广泛运用,并且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在实践过程中也存在着不足,因此,如何将传统军事理论授课和信息时代慕课教学有效衔接起来,开展混合式教学改革具有重要意义[1,2]。

  一、传统《军事理论》课教育教学发展现状

  《军事理论》课是我国高校开展国防教育活动重要的一种形式,对于学生、国家、社会都具有重要的意义,但是研究发现,在传统的《军事理论》授课过程也存在诸多问题。

  1.教学形式单一,课程体系不健全

  传统的《军事理论》教学是教师运用教材进行大课堂讲授。现在的学生都接近2000后,自主性很强,对教育的信息化要求很高,这种传统的大课堂授课方式激发不了学生的兴趣与热情;其次,《军事理论》教材种类繁多、水平良莠不齐,教材编排形式单一、内容创新性不够[3]。

  2.教学师资队伍数量不够、专业性不强

  教学师资队伍作为《军事理论》课教育教学活动的设计者、组织实施者,在课程实践活动效果上具有重要意义,研究[4]表明,大部分高职院校的《军事理论》授课教师队伍不稳定,授课教师由学工部、保卫处、思政处老师及辅导员等兼任,流动性大,学历层次不高且专业性不强。

  二、慕课背景下的《军事理论》课程教育教学优势

  慕课作为信息时代教育教学的一种新颖且开放的教学方式,被广泛的应用在各类教育教学当中,军事理论慕课教学研究也不少,其中杨凯在《慕课视域下军事理论课教学研究》中从搭建全国教学资源平台、创新线下教学组织方式等方面提出了慕课军事理论教学的可行性对策。

  1.军事理论慕课教学的优势

  慕课平台的教学内容是我國一流的教育资源,学生们在教室就可以聆听我国一流大学的教育者的授课,授课教师的学历层次较高,授课内容全面且贴合当下国际、国内军事情况,让西部地区的学生依托慕课平台共享中东部地区优质资源,拓宽视野;慕课教学方式灵活且多功能性,将知识形象化、动态化、典型化、图像与文字相结合、视觉与听觉相结合、进一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探索知识的兴趣,有效的提升学习效果。

  2.军事理论慕课教学存在的问题

  慕课的教育教学优势填补了传统教学存在的不足。但是,慕课教学不能完全替代传统教学,其属于网上的开放型教学,存在着授课过程中师生缺乏交流、教学设备要求较高、教学反馈机制不健全等问题。

  三、传统讲授与慕课混合式教学的思考研究

  20_年,为进一步深化教学改革,共享校外优质资源,实现信息时代慕课教学,提升学生自主学习能力,我校依托东西部高校课程共享联盟“智慧树”平台开展教育教学,引进最先进、最优质、最全面的教学资源,以小班授课、自主学习、集中学习为重点,采取线上线下相结合的学习方式,课程学习及考核方式为:集中学习(30%),见面课(5%)和习题(5%),期末考试(60%),两年来,有5000余名学生完成了《军事理论》课程的学习。

  《军事理论》课混合式教学改革后取得了明显的成效,不仅解决了授课教师资源紧缺、专业性不强、教学方法单一、课程体系不健全等问题,很大程度上激发了学生学习军事理论的兴趣和热情,提高了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增强了学生的国防意识,主动学习了解我国及世界国防。

  结语

  综上所述,在《军事理论》慕课混合式教学改革中要不断加强传统教学与慕课教学两者之间的研究,结合当下高职院校的学生特点,探索出传统军事理论教育教学与信息时代慕课教学的有效衔接方式,切实提升国防教育的育人实效。

  参考文献:

  [1]孙士庆.“慕课”背景下高校军事理论教学改革刍议[J].理论观察,20_(1):140-142.

  [2]时慧.普通高校军事理论课慕课教学研究[D].东南大学,20_.

  [3]张可.关于提高普通高校军事理论课堂教学质量的思考[J].辽宁师专学报(社会科学版),20_(3):50-51.

  [4]李猷艺.高职院校军事理论课教学实效性实现路径探讨[J].湖北函授大学学报,20_(11):100-101.

第七篇: 大学军事理论论文

  【摘要】普通高校军事理论课的教学内容体系融合了全球新军事革命和现代科技发展的相关内容,既有军事理论,又有军事科技应用;既涉及军事学、历史学、政治学、经济学,又涉及工学和理学。

  【关键词】军事理论高校国防教育

  【中图分类号】G64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3089(20_)32-0061-01

  1.构建针对性、典型性战例教学法

  所谓的战例教学指的就是利用真实的战斗例子,研究在作战过程中应用了哪些作战的理论,实战过程中应用了哪些作战规律的一种教学模式。所谓的战例教学就是为了让学生能够更加精准地了解战斗过程中的一些细节部分,指导学生在特殊的战斗环境中能够进入到情景当中,老师与学生之间进行有效的沟通,分析在作战过程中应用了什么样的手段,其中包含有哪些理论知识,从而更加科学的认识军事现象,真正让学生了解军事知识,对军事知识的教学产生兴趣。

  2.构建互动式、典型性案例教学法

  在研究军事理论课程的时候,我们首先是要采用案例分析的方式,选择时下最新鲜的军事案例进行分析,这样对于学生学习和主动思考问题才能有所助益,有效促进学生与老师之间的沟通,提升课堂的教学效率,使整个军事课能够在今后的改革创新道路上开辟出一条新的道路,达到一个新高度。普通高等学校在进行军事理论教育的过程中主要会讲述五大模块的内容,在讲授知识的过程中,充分结合理论和实际,使军事理论的课堂能够有新时代的气息,军事理论的描述也能具有更强的感染力。

  3.构建个性化、多样化专题教学法

  在教授学生军事理论的时候,老师可以尝试使用一些新鲜的方式来进行讲解,改变传统的知识体系,突破思维定式,使教学能够更加的个性化,教学的内容也能更加的多样化。相关老师在教授知识的时候可以参考教学大纲来完成教学目标,针对不同学生的特点,找到最适合学生的教学方法。学生在學习的过程中可以及时提出自己的疑问,让老师第一时间知道学生的学习情况,并及时地为学生解答疑问,在解答的过程中有针对性地融入一些国防知识和军事理论等。

  4.构建问题型、讨论型启发式教学法

  在讲授军事知识理论的过程中,可以采用不同的教学模式,灵活多变的教学模式不仅可以让学生能够更加轻松的理解军事知识,同时还能增进老师和学生们之间的情谊,让学生与教师之间能够增加彼此沟通的机会。在军事理论教学的课堂上,老师要引导学生发现军事知识的乐趣,激起学生的求知欲望,让学生主动的去思考问题,探索知识的奥秘。

  5.完善多媒体辅助教学课件

  在大部分高校中,军事课程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都会按照既定的教学目标展开教学工作,充分的将现代多媒体技术与传统的板书技术结合起来,使学生们能够更容易的理解其中的含义,由于现代化技术的不断发展,多媒体教学也渐渐的进入了大众的视野,因此采用多媒体教学工具也能够较为具体的展现出军事理论知识,把外表看似简单的东西具象化,把深层次的内涵表达出来。

  6.建设集授课、自学、交流于一体的军事理论课程网站教学平台和实践教学平台

  对于很多学生来说,军事理论的教学是比较抽象化的,正因为这一点,在讲授相关知识的时候,会夹杂较多难以理解的知识点。为了能够让学生理解这些知识点,老师们应该去寻找更加适合教学的方法,利用高科技的教学方式,让学生能够站在更加科学的视角去理解这些问题。通过图片、声音、视频的一系列展示,晦涩难懂的军事理论就变得生动明快起来,枯燥的军事理论知识也变得有趣容易理解。为了能够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教师可以将复杂的军事知识与一些生动有趣的知识点结合在一起,采用因材施教的方式,增强军事理论知识的感染力,培养学生主动思考的能力。同时还可以通过全方位的教学方式,达到预期教学目的。

  7.结语

  在进行军事理论教学的过程中,我们会使用到很多教学的方法和手段,利用战例教学、案例教学以及专题教学结合的方式,能够更加明显的体现出教学方法的优势,使课堂教学的效率得到明显的提升;为了使军事理论教育能够真正发挥出作用,可以搭建一个集多媒体辅助教学、信息媒体互动教学、兵器陈列室辅助教学的多元教学平台,真正实现对学生全方位的教育,让国防教育成为我们教育体系中的常态。只有这样才能够满足大学生军事教程教学的特点,才能够有效地提升军事理论教学的效果,为中国的新青年们种下一颗爱国的种子,培养大学生的爱国情怀,为国家部队提供有力的支持。

  参考文献:

  [1]刘仁能.普通高等学校国防教育课程体系、内容与方法的研究[J].中国农村教育,20_(12)

  [2]时慧.慕课背景下国防教育在线课程建设的思考[J].科教文汇(下旬刊),20_(08)

第八篇: 大学军事理论论文

  摘 要:在高校军事理论课教学中引入微课来辅助传统教学,不仅能弥补教学时间、空间的不足,还能丰富教学内容,增强课程的吸引力,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是军事理论课程改革的一个方向。本文首先简述了普通高校军事理论在线课建设现状,接着从三个方面介绍了军事理论微课的设计原则,最后课题组对微课在普通高校军事理论教学中的应用做了探析。

   关键词:微课;军事理论课;普通高校

   军事理论课是普通高校学生平时学习國防教育的主要渠道,是国防教育功能在高校实现的主要依托。军事理论课内容博大精深,在学时有限的基础上如何进一步提升教学效果是课题组研究的重点。随着教育信息化和在线课程的发展,MOOC辅助教育教学得到了越来越广泛的关注和应用。MOOC高度精炼的知识整合以及灵活机动的学习方式,让高校的军事理论课教师们不再担心知识点放射少,课时不够用,学生学习兴趣低下等问题。军事理论课课程知识更新速度快、涉密性强、涉及政策部分教学尺度拿捏难度大、可参考借鉴经验少等原因致使军事理论课的MOOC建设难度大,创新性和突破性强。

   一、普通高校军事理论在线课建设现状

   微课发展到今天已经被看作是一种常态化教学资源,微课视频体量小便于制作、传播从而等到了广泛的应用,越来越多的教师把微课融入到课堂,越来越多的学生也从中得到益处。从学生的角度来看,通过视频学习是一种灵活自主式的学习,他们可以自己选择时间、地点,遇到听不懂的,可以多次重复观看,疑问解决了,学生有什么理由不喜欢呢?

   冀中职业学院军事理论教研团队在省教育厅主推的智慧职教MOOC学院平台上构建了《大学军事教程》课程,一期课程已顺利结课,二期课程正在建设中。一期课程全程共有1500余名学员加入课程,其中不乏有数十名全国同类院校相关同仁加入交流,教学效果良好。军事理论课课堂教学和MOOC的教学方式结合起来作为传统课堂军事理论教学的有力补充,既能达到进一步提升学生国防意识和军事素养的效果又不占用学校其他的教育教学时间,具有显著的现实意义,军事理论课的在线课程进一步建设研究迫在眉睫。

   在线课程教学资源库中,把课程资源整合到微视频中的,以微课形式进行,包括(且不限于)军事理论课视频教程、拓展阅读资料及视频、文本课件、在线课堂讨论环节、章节测验、期末考试等全部MOOC主要构成要素。因此在教学设计中我们深度分析当前形势、创新思考,更加注重微课在教学领域的应用。在高校军事理论课教学中引入微课来辅助传统教学,不仅能弥补教学时间、空间的不足,还能丰富教学内容,增强课程的吸引力,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是军事理论课程改革的一个方向。

   二、军事理论微课的设计原则

   (一)紧扣教学大纲,筛选适合制作微课的内容

   20_年1月,教育部联合中央军委国防动员部修订《普通高等学校军事课教学大纲》,新教学大纲在课程定位、课程目标、课程要求、课程内容、教师发展、教材建设、教学方法、课程考核、教学保障、督导评价等各个方面都进行了较大幅度的修订,这些改变均说明职能部门对本课程功能定位的进行了深入谋划和思考,教育工作者对其进行深度剖析,有利于对本课程所属问题进一步深入探析,从而凝聚共识、指导业务实践。

   军事理论课担负着大学生国防军事教育的功能,教学的目的不同于专业的军事院校,无需在理论的深度和学术上做过细的探究,重点侧重于拓宽军事领域的知识,注重军事知识的信息量和科技含量。这就要求课题组与时俱进地调整和丰富军事理论课的教材内容,适当增加国际局势变化、局部紧张态势分析和新军事科技发展等方面的新内容,使军事理论课的教学内容富有时代特色。此外,军事理论课还应把学生关注的世界热点问题、最新信息以及相关前沿问题及时纳入到教学内容当中,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提高学习热情。

   微课中的微视频拍摄完成后,短时间内一般都不会重新拍摄。军事理论课时代性很强,在经济全球化、社会信息化的深刻影响下,全球性、跨国性问题逐渐上升为牵动国际形势发展的重要因素,国家安全中的国际战略形势和信息化装备中的信息化作战平台时刻都在发生着变化。而中国国防和军事思想这两部分却具有一定的稳定性,因此在录制军事理论微视频课时,应当把较为稳定的重点内容用微课的形式录制,变动性较强的部分主要放在课堂上讲授,这样既能在国家规定的学时内即完成了教学任务,又富裕出时间让教师能重点讲解国际战略环境等变动较大的内容,从而增强了军事理论的时代性。

   (二)采用多种呈现形式,吸引学生的长期关注

   当代大学生思想活跃,求知欲强,但自制能力差,思想容易开“小差”,对于当前一些军事热门话题、信息化战争战例,以及热播影视作品所反映出的救援行动、信息化作战平台、综合电子信息系统、信息化杀伤武器、军事高技术等学习兴趣浓厚,但对于理论性知识却缺乏深入的学习。因此,军事理论教学要运用现代化的技术,增强课程的趣味性和吸引力,让学生乐学、善学,从而体现学生才是真正的认知主体。微课要把语言文字表达的艺术性和视频图像显示的直观性有机的结合起来,做到图文并茂、音像同步,使得复杂问题简明化、抽象问题形象化、枯燥问题趣味化,极大地增强了课程的趣味性和吸引力。微课的呈现形式可以是录屏类、拍摄类、PPT等基本形式,也可以是动画型、交互式、手绘类、互动电影、手机H5型等多种创新形式。例如讲授古代军事思想《孙子兵法》——作战篇时,可结合“以战养战,因粮于敌”的军事思想,将李牧巧施“美马计”做成微课来播放,使抽象的理论变得形象、直观、明了,提升了学生听课的积极性,学生对所学知识的感受和理解更加深刻、全面。

   具有很强的吸引力和感染力的微课学生才愿意认真学习,才能让军事理论微课的优势得以发挥,这就需要定期对军事理论教学内容进行完善,如果有的内容已经与现实不相符合了,就要及时进行更新,对于国际战略形势等内容变化较大的部分,每半年就需要检测是否需要。为保证微课的质量,需要有一支精干的教学团队合力构建精品军事理论在线课程,同心协力设计、开发、维护课程,才能保持课程的强大生命力。 (三)组织高水平师资团队,打造系列精品微课

   因为学生可以挑选在线公开课的内容进行学习,这就要求在线课全部知识点都要以高质量的水平完成,军事课教师是完成军事课教学目标的具体执行者和组织者,仅一名教师完成整门课程的拍摄,难度特别大,因而需要组建团队,需要校内外专家联合培养校内专兼课教师,还要联合本校、本省甚至全国的优秀同行,强强联手、共同参与、合力建构,把各个章节的主要内容,都通过微视频的形式展现出来,再经过认真打磨才能形成军事理论精品在线公开课。

   (四)深入学习制作技法,设计高标准微课

   如何让微课更具吸引力?这是关于设计策略方面的问题,在微课制作过程中设计是最重要的一步,有条理、有逻辑的设计能够让课程在结构上更凸显合理化,也更便于后期的制作。微课是解惑而非授业,在制作微课前教师要选好知识点,明确受众。微课设计思路要清晰,选定了主题、内容及展现形式后,需总体规划设计授课过程,从导入、讲解、交互,到拓展实践、评价,整个体系一定要明确。时间必须把控好,5-8min内讲透彻微课所要展示的知识与内容,在最后特意留下恰当的空白,以便给读者留出想象的空间。一般按照下面这些原则进行设计微课:

   (1)标题简练、有新意;

   (2)授课过程中适当加入一点幽默的笑点;

   (3)授课教师要充满感情,这样才有激情、有感染力,这样才能够带给学生启迪与思考,也就是说微课不但要实现知识内容的可视化,而且还要实现思维过程的可视化;

   (4)教学内容尽量用情境的方式带入,教学重点用问题的形式提出,这也是吸引学生注意力和兴趣的重要方法;

   (5)微课学习的设计不能仅限于微课视频的时长(如5分钟-8分钟),还要在视频内或视频外附上问题、练习的设计,进而使学生在微课视频学习的课前、课中、课后能够形成完整的、有深度的、连续的学习过程;

   (6)微课的教学环境符合“一对一”辅导的模式,一定要注意受众是一个人,而不是一个大教室里很多学生,教学时要做到“目中有人”,语言要生动形象,态度要真切诚恳,使用个性化亲切的语言,加入一定的技法技巧,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从而达到一定的教学效果。

   微课制作大致分为以下五个步骤:

   (1)选题设计,包括脚本的设计、逻辑设计和选题等;

   (2)素材收集,包括微课中用到的视频、图片、文本和其他素材;

   (3)课件制作,特别考虑制作时的色彩搭配、排版、动画和可视化效果;

   (4)制作准备,如准备好摄像头和麦克风,准备好所需软件;

   (5)视频录制,指拍摄或录屏和后期制作阶段。后期制作,才是真正的技术活儿,如今制作手段多种多样,各类软件也层出不穷,有时微课的制作其实是在考察大家的综合运用能力。

   三、微课在普通高校军事理论教学中的应用探析

   (一)使用微课可以更好的促进学习的迁移

   军事理论课所依托的军事学是研究战争的本质和规律,并用于指导战争的准备与实施的科学,属于社会科学,具有鮮明的阶级性和民族性,是一门高度综合的学科。军事理论课课程内容的丰富性、知识体系的渗透性、思维方法的贯穿性都为学习的迁移提供了非常多的“共同元素”。比如《孙子兵法》之所以能够得到古今中外广泛认同,历久弥香,发挥跨时代、地域和行业的局限,其独特价值就在于此书凝聚了军事科学的军事思维方法,其世界观、方法论的指导意义,是军事理论中最为稳定、核心、长远指导作用的内容。

   微课是一个独立的、有明确教学目标的小课程,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可以在短短几分钟的时间,在潜移默化中帮助学生从学习知识技能向科学的思维方法和价值观念迁移。学生使用微课进行军事理论课程学习时

推荐阅读:

  扶贫攻坚论文【6篇】

  以四史为主题的论文范文(通用3篇)

  当代中国军事思想论文范文(通用3篇)

  乡村振兴论文材料报告【三篇】

  军事理论论文【六篇】

  高速铁路客运乘务的毕业论文范文(通用9篇)

AD位1

相关推荐

建党一百周年论文范文十八篇

综合论文

疫情之下的中国力量论文摘要范文(通用3篇)

综合论文

关于形势与政策论文2000字【十一篇】

综合论文

乡村振兴战略论文1500字范文三篇

综合论文

大学生弘扬伟大建党精神论文3篇

综合论文

形式与政策论文2021年集合3篇

综合论文
AD位2

热门图文

AD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