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日能源博弈中的竞争与合作(1)论文
【论文摘要】 从地缘政治经济和能源对外依存的角度看,中日两国在世界范围内的能源争夺在所难免,但目前出现了竞争大于合作的态势,甚至出现了“零和”趋势。这种态势的出现主要是由于日本关注中日能源合作产生的相对收益造成的。
然而,中日经济的高度相互依存和两国能源问题的共同性将促使日本不得不重新审视两国能源竞争与合作问题。 【论文关键词】 中日关系 能源 竞争 合作相对收益 相互依存 目前,中国和日本是仅次于美国的世界第二大和第三大石油消费国,对于能源特别是石油资源的共同追求成为影响两国关系新课题。
一、中日能源竞争基本态势 1.中国和日本:对外依存度极高的能源消费大国 20世纪80年代以来,东亚经济持续高速增长导致其石油需求量大幅度增长。近10年来,亚太地区已成为仅次于北美洲的新的能源消费中心。
无论是传统的“贫油国”日本,还是作为世界石油生产大国的中国,其国内生产的石油和天然气远远赶不上需求的巨大增长,石油需求和消费的自给能力很低,对外依存度不断增高。对于一衣带水的中日两国来说,庞大和快速增长的经济体和独特的地缘政治经济关系将不可避免地使两国在世界石油领域展开激烈的竞争。
作为经济强国的日本,在能源资源上却是一贫如洗,几乎主要能源全部都要依赖于进口。据国际权威机构的统计显示,2003年日本日平均石油进口量超过450万桶,且该数字还在逐年增加。
而石油在能源消费总量中超过50%,其过度依赖石油已造成能源消费结构的严重缺陷。日本庞大经济体对石油的巨额需求和本国石油资源的严重不足之间的尖锐矛盾,导致其强烈的国际石油竞争意识,形成对世界石油市场的巨大需求。
20世纪80年代末,中国还是欧佩克之外最大的石油出口国。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中国经济的持续高速发展带动了石油消费量的急剧上升。
有关专家还采用多种模型对新世纪头20年中国石油供需变化趋势进行预测,结果显示,供需缺口将不断扩大。国内原油自给率不断下降,到2020年石油产量只能满足国内石油需求的50%左右。
由于油气资源独特的战略价值和对国民经济的不可或缺性,其与国家政治经济结下了不解之缘。“在现代国际关系中,为争夺和控制石油资源而发生的对抗、冲突乃至战争从未停止过。
”有关专家发现,“世界各主要大国对石油的严重依赖及其所需石油进口比重的居高不下(欧共体超过30%,美国超过50%,日本更是超过99%),使得各主要大国在制定对外战略时,把石油因素摆在了十分重要的地位。”能源自给能力和对外依存度的相向性、地缘政治经济的相关性、主要进口油气资源的同源性,不可避免地导致中日两国在国际石油市场展开竞争。
2.能源地缘政治:中日对俄罗斯资源的角逐 从地缘位置来看,俄远东地区与中国和日本都比较接近,如果两国从该地区进口油气资源,不仅运输线路相对较短,而且主要靠陆路运输。这样既可以降低运输成本,又可以降低运输风险,从而在很大程度上提高两国油气供应安全。
2003年5月,中俄两国石油公司签署了《关于“中俄原油管道长期购销合同”基本原则和共识的总协定》,决定修建“安大线”。面对这种形势,日本展开能源外交,游说俄罗斯先铺设“安 纳 线”。
在日本的积极活动下,俄罗斯政府把中俄共同铺设原油管道的项目束之高阁。 3.全球能源视野:中日在全球范围内的能源争夺 在中东地区,中国和日本对伊朗阿扎德甘油田的开发权展开了较量。
阿扎德甘油田现已探明石油储量约为350亿到450亿桶,估计可开采量为50亿到60亿桶,成为中东最大的一块油田。最终日本于2011年2月战胜了包括中石化在内的其他竞标公司与伊朗签订了联合开采该油田的高达20亿美元的协议。
协议规定:日本方面享有75%的权益,伊朗方面享有25%的权益。日本获得阿扎德甘油田的开采权就为日本继续从中东地区获得稳定的石油供应提供了重要的保障。
此外,日本政府开始实施石油进口多元化战略和产业结构调整政策,着手大力投资于东南亚的石油及其相关产业。其投资重点是石油输出国组织(OPEC)的重要成员国印度尼西亚和石油资源丰富的马来西亚、文莱等国的石油、化工领域。
投资东南亚能源行业使日本收到“一箭双雕”之效:一方面,东南亚距离更近,可以减少运输风险和成本,获得更廉价的石油;另一方面,可以降低对中东石油的依存度,避免因阿以冲突等难以调和的尖锐矛盾所引发的石油供应减少或中断。 当然,中国在石油开发权的争夺战中也初显实力。
在中亚,1997年中国在与西方大公司竞争中取得了哈萨克斯坦位于里海东部的新乌金津油田的独家开发权。在澳大利亚,2002年8月中国海洋石油气总公司与澳大利亚西北大陆架公司达成了购买该公司一部分股份的协议。
在苏丹,中国分别与苏丹能矿部、财政国民经济部签订了富拉-喀土穆石油管道项目、喀土穆炼油厂扩建项目和组建中苏物探合资公司3项正式协议。 另外,日本还在东亚地区内部与中国激烈竞逐,东海油气资源成为日本竞逐的重要目标。
中国勘探人员近年来先后在中国东海大陆架上发现了平湖、春晓、残雪、断桥、天外天等7个油气田和一批含油气构造。据日方推算,东海海底的油气蕴藏量约达72亿吨,其中石油大约1000亿桶,天然气约2000亿立方米,价值数万亿美元。
2011年5月,中国开始对东海“春晓”气田进行开发。日本政府的危机感增强,向中国政府提出抗议,其理由是“春晓”气田距离日本所谓的“中间线”仅仅只有4公里,中国的油气开采可能“吸走”日本领海海床的油气资源。
因此日本要求中国提供有关“春晓”气田海底钻探的确切位置,深度和其他有关数据。但是由于“春晓”气田的开采属于中国领土范围之内的活动,因此,中国不接受日本的要求。
于是,日本从同年7月开始,以重金租用外国船只在日本单方面划定的中间线一侧进行地质资源调查,以对抗中国在东海的油气勘探活动,使东海资源争端趋向激化。虽然两国就该问题进行磋商,但由于双方在专署经济区和大陆架管辖界限上存在的争议未能达成一致意见,同时,由于日本再次拒绝中国早在20多年前就提出的“搁置争议,共同开发”建议,因此,两国磋商最终以失败告终。
可以看出,日本采取措施与中国竞逐全球的油气资源。在此过程中,出现了竞争大于合作的态势,甚至还出现了“零和”趋势。
二、中日能源竞争基本态势的理论分析 1.结构现实主义相对收益理论分析 相对收益是结构现实主义提出的影响国际合作的一个重要变量。从根本上说,结构现实主义对国际合作持悲观看法,其基本观点是:国际体系中大国之间的竞争关系是国际事务的常态。
因为国际社会是处于无政府状态的,缺乏能够强制执行各项协议的国际权威。在这样一个自助的国际体系中,每个国家都以安全为最高目标,为了获得和确保自身安全,国家必须考虑合作中可能产生的相对收益,相对收益可能导致国家之间相对实力的变化。
因为,一方面,相对实力决定了国家在体系结构中的位置排列;另一方面,各国之间相对实力差距是他们安全和独立的基础。因此,各国对体系结构中国家之间相对实力的变迁非常敏感。
基于此,“当面对共同获益的合作可能性的时候,处于不安全中的国家考虑的问题不是‘我们都会获益吗?’而是‘谁的获益会更多?’”(肯尼思华尔兹)。在某些情况下,具有不安全感的国家不仅不愿与伙伴国进行合作,反而与伙伴国进行激烈的竞争。
日本采取措施与中国竞逐能源就属于这种情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