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产业内贸易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分析(1)论文
[摘要] 本文从我国产业内贸易现状及存在问题入手,分析影响产业内贸易的主要因素,指出国家规模和发展程度、人均国民收入及其分配方式、市场结构、贸易壁垒等都不同程度地影响着产业内贸易的发展,提出了促进和发展我国产业内贸易的策略。 【论文关键词】 产业内贸易 问题 对策
一、我国产业内贸易中存在的问题 自加入世贸组织以来,我国与发达国家之间一直保持了较高的贸易份额,其中对美国、日本、德国等发达工业国之间的贸易占总贸易的比重一直居高不下。2001年中国就有57%的出口贸易和52.3%的进口贸易是同这些国家进行的,中国和发展中国家的进出口贸易也保持了相对稳定的份额。
与此同时,国际市场上粗加工低附加值产品和深加工高附加值产品的价格剪刀差日益拉大,包括中国在内的价格贸易条件不断恶化。发达国家的贸易保护主义一方面迫使来自发展中国家的出口彼此恶性竞争;另一方面又屡屡启用反倾销、反规避的诉讼程序以遏制发展中国家产品的出口。
所以中国在产业内贸易中仍存在许多问题,其中尤为重要的问题表现如下。 1.差异产品没有特色且技术含量低 所谓差异产品,指那些要素投入具有相似性,用途也基本相同,存在着替代性但是不能完全替代的产品。
我国产品的差异性主要反映在两个方面:一是水平的花色、款式等的差异;二是纵向的质量差异。水平差异主要是由于同类产品相同属性的不同组合;纵向差异则是由于同类产品技术资本、技术密集度的不同,质量高的产品资本、技术含量也较高。
由于我国企业对技术的应用水平较低,所以无论是对水平差异的产品还是对纵向差异的产品的生产都不能达到其所要求的标准,因此我们应该运用高科技生产具有自己特色的且技术含量较高的差异性产品。 2.产业结构水平低,缺少竞争力 由于本国的科技与发达国家相比仍然存在很大的差距,所以很多发达国家能够生产具有很高的产业内贸易指数的高技术或高技术密集度产品,而我国却处于很低的产业内贸易水平上,其中最具有规模经济效益且差异产品特征显著的也只有汽车、机床等,但是它们所占的比重也很有限。
这表明中国在这些产品上还缺乏国际竞争力,即使在高贸易保护下,也是进口多出口少。产业的分工首先是从产业的国内分工,发展到产业间的全球分工,又发展到产业内的全球分工,当这种分工所需要的要素积累到一定程度时,必然会导致产业结构的变化。
3.受传统贸易理论的影响 受传统贸易理论的影响,一方面导致了人们对水平型国际分工的意义认识不足,过分强调比较优势与经济互补在对外经贸活动中的决定性作用。另一方面,该指导思想也影响了对企业开展国际化经营的信心和有效措施的制定与实施。
从目前看,我国劳动力和部分自然资源上具有一定的比较优势。可以生产和出口一些初级产品和劳动密集型产品。
但是仅仅按照比较利益进行分工和贸易还是远远不够的。在国际交换中,初级产品和低加工产品的贸易条件正相对的甚至是绝对的下降,而且,由于我国人均资源贫乏,劳动力素质较低,立足于以资源和劳动密集为基础的比较优势正在削弱,对外贸易格局的变化会造成我国产业结构的滞后,从而在国际竞争中处于不利的地位。
4.缺乏产业内贸易的支撑型产业和产业群 国外很多有竞争力的产业都有庞大的支持性产业和产业群,而我国的很多产业主要集中于生产劳动密集型产品,如服装,属于加工型的贸易,只是单独生产某一种产品,缺乏技术含量,没有发展其相应的产业群。要提高我国的产业内贸易,仅仅从单一的产业来说是不可以的,应该和其他产业密切联系起来。
5.缺乏高度内部化的大型跨国公司和巨型企业 贸易内部化是跨国公司重要的竞争优势之一。跨国公司为了克服外部市场的不完善,以内部化市场作为外部市场的替代,通过内部交易和转移定价来实现自身利益的最大化。
而我国许多企业存在着产业集中度低、规模不经济问题。企业技术研发投入很低,产品出口的能力差,缺乏规模经济,自然贸易内部化程度也很低。
这种状况,无论对企业,还是对整个国家来说,都缺乏合理的经济性,影响出口效益的提高。
二、促进和发展我国产业内贸易的对策 1.大力发展国内产业内贸易,实现规模经营战略 我国为了达到产业的规模经济,可以先在国内实现产业内贸易,进而推广到在国际上实现产业内贸易。凡是国内能够生产,而且质量达到国际同类产品技术水平的产品或工序,都可以在同一产业内进行交换,从而在国内实现产业内贸易。
同时,国内不能生产的产品或者是还没达到相应的技术水平生产的产品还需要进口。主动适量进口部分先进的产品既可以对国内同类产品生产企业形成压力,也可以更好的引导国内消费结构和生产结构高级化。
从国内产业内贸易到国际产业内贸易,不失为发展规模经济的好方法。 2.实施差异产品战略,促进国际产业内贸易发展 产品的差异化是我国产业内贸易发展的必要条件之一。
一般地说,对垂直型差异产品的需求要受到消费者收入的制约;而对水平型差异产品的需求则受消费者偏好的影响。因此,中国在国际贸易中应考虑到消费者的收入和消费者偏好的因素来加强和扩大差异产品生产,从而促进我国同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产业内贸易的发展。
我国从发达国家进口高质量的产业内产品,而向发达国家出口低质量的产业内产品;与中国同发达国家及新兴工业化国家的产业内贸易的产品流动方向相反,我国从发展中国家进口低质量的产业内产品,向这些国家出口高质量的产业内产品。由于中国企业产品的差异化程度不大,产品价格往往只是发达国家最终零售价格的1/4或1/5,因而失去了获得较多利润的机会。
3.实施产业化战略,促进贸易结构升级 产业结构低水平是制约我国产业内贸易发展的根本原因。实行产业化战略,调整和优化产业结构,以产业结构促进贸易结构的升级,对于推动产业内贸易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中国调整产业结构,要特别重视调整和提高工业结构,致力于缓解基础产业的瓶颈制约,并加快支柱产业的发展。为促进产业内贸易发展的产业结构,使其能更好的适应产业内贸易的发展,应调整产业政策,加强国际合作;密切出口产业与国内产业的联系;加大技术投入力度,提高产业层次和产业水平。
中国产业内贸易的发展离不开我国现有的经济技术基础和产业基础。我国应该尽快实现由产业间贸易为主到以产业内贸易为主的转变;由垂直型产业内贸易为主到以水平型产业内贸易为主的转变。
4.培育和建造我国具有国际竞争力的跨国公司和巨型企业 跨国公司是商品经济和生产社会化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是经济国际化的必然结果。我国企业的研究开发的投入不足,产品缺乏高技术含量,无论是规模还是竞争能力都不足以与国外的跨国公司抗衡,这对我国企业的生存和发展都提出了严峻挑战。
在这样的竞争格局中,中国的企业只有尽快将自己打造成跨国集团公司,才能赢得发展的主动权。 经济全球化的发展为我国培育和建造由国际竞争力的跨国公司和巨型企业提供了机会,巨大的市场需求和经济规模都为建造大型跨国集团公司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中国经济的强大需要一批民族工业在世界市场上站稳脚跟。首先,推动外向型企业向跨国经营和跨国生产转变;其次,培育有竞争力的企业集团积极、稳妥地转向跨国公司;这些都需要企业和国家的共同合作。
5.实施科技创新战略,大力发展高新技术 技术创新与高新技术是现代社会经济发展的驱动力,没有科技进步的产业发展只会使低效益的,必须以科技进步作为生存与发展的基础,使其能自我发展与提高。举个例子,由于在机床工业中大量采用了电子控制技术,德国、英国和意大利所生产的机床在准确性、可靠性、和适应性方面均领先于世界先进水平,而我国的机床产业则没有运用这些高新技术,因此处于落后的状态。
正因为我国技术水平落后、产品附加值低、企业对高新技术的应用反应迟缓,所以实行科技创新战略就显得非常迫切。我国必须大力发展高新技术,创造高新技术产业的竞争优势,从而提高我国产业内贸易的水平。
在发展高新技术、高新产品上,中国作为一个发展中的经济大国,经济潜力巨大。为此,应加大人力资本投资力度,改善劳动力队伍的素质,不仅可以提高本国资本的利用效率,加快技术吸收和创新,而且可以为发展产业内贸易奠定重要的基础,最终推动国民经济健康、快速地发展。
参考文献: 张相文曹亮:国际贸易学[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11年版 朱刚体.产业内贸易、公司内贸易和公司竞争优势[J].国际贸易问题,1993年版 石静:中国产业内贸易实证研究—基于国家特征的分析[J].华东师范大学,2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