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毕业论文 经济论文

农林院校经济学类毕业生的思想政治教育

会员上传 分享

更新时间:2023-03-01 14:15:55 发布时间:24小时内

为了了解农林院校经济学类毕业生在就业过程中的思想动态,我们采用问卷法对福建农林大学经济学院2013届本科毕业生进行了调查,深入了解和分析了毕业生在就业观念、职业规划、求职去向、求职心理和社会化程度等五个方面的特点,为我们掌握农林院校经济学类毕业生就业规律,更好地开展就业指导工作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奠定了良好基础。

1就业过程中加强毕业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性

党的***报告明确提出引导劳动者转变就业观念,鼓励多渠道多形式就业,促进创业带动就业,做好以高校毕业生为重点的青年就业工作。早在2009年3月,教育部《关于加强普通高等学校学生就业思想政治教育的通知》明确指出:高校要建立和完善由学校党政同一领导和协调,有关职能部门互相配合,院(系)具体组织实施的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与就业工作相结合的管理体制和工作机制,充分发挥思想政治教育在引导和促进学生就业中的积极作用。无疑,大学生就业过程中的思想政治教育己至关重要,成为大学生就业指导中必不可少的一个重要环节。

就业过程中加强毕业生的思想政治教育,有利于提高毕业生的就业竞争力,为毕业生就业增加竞争筹码。就业过程中加强毕业生的思想政治教育,有利于提升院校就业工作成效,实现就业指导与思想政治教育的双向互动。就业过程中加强毕业生的思想政治教育,有利于促进国家大政方针政策的实施,为新农村建设提供人才支持。

2农林院校经济学类毕业生就业过程中的问题

此次调查以福建农林大学经济学院2013届金融学、农林经济管理、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等三个专业共计333名本科毕业生为对象,共发放调查问卷333份,其中有效问卷317份,有效率为95. 2%。通过分析他们在毕业期望去向、职业生涯规划情况、就业准备、就业心理和社会化程度等结果的共同性与差异性,我们得出如下结论。

2. 1就业观念有待转变

调查结果显示,在期望从事行业的选项中按喜好程度排名前两位的是金融、银行、保险、证券(39. 39% )、政府及公共管理(18. 18% ),两者比例总和为总数的57. 57%。在对期望就业单位性质的选择上,党政机关、事业单位、国有企业依然备受大学生青睐,比例分别为15. 15% ,21. 21%和25. 76%,占总人数的62. 12%。截止到2013年9月1日我们实际统计出来的就业情况显示,到县级以上单位(不含县级单位)工作的毕业生占333名毕业生总数的72. 97 %,在县级和以下单位工作的毕业生多数工作单位为县级农村信用社、经济较发达县市(晋江市或石狮市)的单位。而且省内生源的毕业生就业单位全部在福建省内。虽然在调查的时候有74.13%的毕业生愿意去基层就业,但实际上的比例很小,大多数毕业生仍然倾向于在机关党政事业单位和大中型企业就业。

在期望就业城市的调查中,大部分学生选择的是副省级城市(例如厦门、广州、杭州等15个城市)和经济较发达地级市(例如福州、泉州、苏州等),比例分别为46. 97%和40. 91 %。而只有4. 55%的学生选择去宁德市、南平市、龙岩市等福建省内其他地级市。由此可见,毕业生就业地仍然倾向于大中型城市,尤其倾向于福州、厦门和泉州这些省内大中型城市。

对期望薪酬的调查结果显示,毕业生选择多位于 1501 - 2500(占比34. 85 %)和2501 - 3500(占比51.52%)之间。2013年6月智联招聘提供的数据显示,厦门应届生岗位平均薪酬3919元,福州地区的为2410元。据了解,目前在福建省内就业市场应届生岗位薪酬一般在2000 - 3000元之间。通过以上对比,我们发现毕业生对当前就业市场状况和社会就业压力有一个较为清醒的认识,期望薪酬在一个较为合理的区间内。

综上所述,面临严峻的就业形势,当前大学生虽然在就业观念上有所转变,但是一些问题仍然值得我们持续关注。毕业生择业倾向是大城市、好单位,实际择业结果也是大城市、好单位,究其原因,第一大城市经济较为发达、大中型企事业单位较为集中,环境较为优美、工资待遇较高,个人发展前景广阔。而多数县乡基层地区无论在经济发展程度、环境、工资待遇、个人发展前景上都与之存在一定差距。第二好单位多集中在大城市。在大城市的好单位中工作,即使发展前景有限但是工资待遇较高也差强人意。而多数县乡基层地区除了机关事业单位和个别大中型企业,就业承载力有限。即使是基层机关事业单位,在经过了几年的基层公务员招录、选调生计划、大学生村官计划等专项就业促进政策以后,大学生容纳能力也有所下降。第三,从主观上讲,部分大学生缺乏艰苦创业的魄力和精神,铁饭碗思想还比较严重、物质主义倾向犹存。大学生毕业后多期望挤入机关事业单位、国有企业,紧接着安于现状;有的毕业生在就业过程中只顾眼前利益、不注重个人自身未来发展,以金钱作为标准违约频繁,造成了当前用人单位和大学毕业生之间的直接信任危机,同时也间接影响了学校的声誉;另外,还有一些毕业生虽然在思想上愿意去基层工作、发挥自己的专业特长,但总是会因为各种现实原因只好把目光锁定在大城市、好单位。这些原因从整体上造成了经济发达地区人才过剩、经济欠发达地区人才匮乏的人才分布不均现象,进一步制约了经济欠发达地区的发展。

2. 2职业规划有待明晰

只有22.7%的毕业生有明确的职业生涯规划,表明绝大部分学生对自己大学期间的学业、生活和职业发展没有明确系统的设计和规划。得过且过或者目标短浅,都会导致毕业生出现随波逐流、向利而动、手忙脚乱、临时突击、言听计从、任由摆布、挑三拣四、消极等待等多种就业问题。总之,没有一个明确的职业生涯规划,职业发展面临着更大程度的不确定性,发展前景更加迷茫。

在了解毕业生职业生涯规划与专业的关系的时候,88. 63%的毕业生认为将来从事的工作与所学专业有相关性,认为相关性大的占61. 36%。这些数据表明毕业生对自己专业的认同率较高,自己的职业生涯规划与发展和专业的关联度较强。在回答工作与专业不对口时,您的选择是什么的时候,有54.55%的毕业生表示不愿意从事与专业不对口的工作或者选择先就业,再伺机从事专业工作,另外45. 45%的毕业生选择愿意从事与专业不对进口的工作。这些结果表明先就业再择业的思想己经影响了毕业生的就业观念,一定程度会起到促进毕业生尽快就业的作用。另一方面,不愿意从事专业对口工作(45 . 45 %)比愿意(54. 55 %)的毕业生少约9%,证实了上述专业认同率较高的结论。但是,与上述认为将来从事工作与所学专业相关性重要程度一般和不重要(38. 63%)相比少约7%,表明有一部分毕业生虽然认同自己的专业但是在实际择业时会因为个体职业生涯规划不明确、不坚定以及外界就业压力等因素而产生多种考虑。

大多数毕业生对职业生涯规划的重视程度和规划意识不强,从众心理、以及等、靠、要的心理较为严重,导致他们在就业过程中主动性不够强,以致错过用人单位招聘高峰期。一部分毕业生不能客观理性审视自己的专业特长和兴趣爱好,在职业生涯规划和职业发展过程中,盲目追求有优厚待遇和良好工作环境的职业,功利心态较强,短时行为明显。总而言之,大学生缺少职业生涯规划意识,必将影响到他们未来的职业选择和人生发展定位。

2. 3求职准备有待加强

在开展对求职准备调查的时候,我们发现准备面试礼仪的毕业生数(67. 12%)远远超过未准备的毕业生,说明大学生愿意在一些简单的能够即时取得效果的准备上花时间。而占半数以上的毕业生在制作针对性的个人简历和求职信(52. 05 % )、对用人单位的熟悉(58. 36% )、对面试问题的思考(58. 04%)方面行动不足,表明他们在求职时的针对性不强,存在碰运气的侥幸心理。也反映出毕业生对自己的职业生涯规划的不重视。

众所周知,了解用人单位的背景是毕业生初步了解是否与自己求职期望相匹配重要方式。个人简历和求职信是衡量是否能够获得面试机会的门票。面试问题和面试礼仪的准备可以为取得面试成功奠定重要基础。当前绝大多数用人单位招聘时初试、面试是必不可少的环节。因此,在求职过程中,要想通过层层筛选,进入心仪的单位工作,就需要做好各种求职准备。

2. 4求职心理亟待调整

参加调查的毕业生超过60%的认为2013年应届毕业生的就业形势严峻。根据教育部统计,2013年,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规模为699万人,比去年增加19万人,比2009年增加近100万人,宏观就业压力增大。就福建省而言,省内高校和省外高校福建生源毕业生总数为24. 2万人,比去年增长2. 5%,就业总量压力较大。毕业生对就业形势的研判也多基于这些宏观情况。

面临严峻的就业形势,毕业生的就业压力也不免增大。导致毕业生就业压力增大的主要原因是毕业生个人自我期望值较高(39. 39%)和毕业生的不自信(30. 30% )。就就业心态而言,能够自信并积极准备就业的毕业生只有34. 85 %。相反,选择非常焦虑和非常茫然的毕业生分别为30. 30%和38. 64%。这表明大多数毕业生并没有做好就业心态的准备。

从调查结果来看,大部分毕业生在就业方面虽然能正确的认清就业形势,但就业心态亟待调整。一些毕业生中会因为由于社会、家庭压力和个人素质等原因,毕业生在求职过程中常常会出现诸如焦虑、迷茫、自卑、自负、从众等一些心理问题。农林院校的大学生很大一部分生源来自农村。部分毕业生很容易因为自身家庭条件导致其在求职过程中自信心不足、心理失衡,表现出焦虑、茫然等心理。

2. 5社会化程度有待增强

调查结果显示,57. 13%的毕业生表示在校期间做过兼职等社会实践,但是仍有相当大一部分毕业生未参加过社会实践。91.92%的毕业生参加过招聘会,这也得益于近些年来各地各校对大学生就业工作的支持。在了解毕业生专业调研情况的时候,只有15%的毕业生表示做过跟专业相关的调研,说明绝大部分毕业生并没有积极组织和参与到这项实践活动当中来,毕业生实践能力还有所欠缺。

当然,学校教育环境相对封闭,大学生社会实践环节还有一些薄弱之处,难免会使得身处象牙塔的毕业生缺乏客观自我审视能力,高估自己的能力,自我认识富于理想化。另外,也有部分毕业生主动性不强,不把握机会积极参加学校、学院或者专业组织的调研活动,或者对调研活动敷衍了事,但是实践能力没有更好地培养起来。当走出校园面对复杂的社会环境时,表现出来的思维方式和处理问题方式方法会僵固化、简单化。

3加强农林院校经济学类毕业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对策

针对当前农林院校经济学类毕业生在就业过程中在就业观念、职业规划、求职准备、求职心理以及社会化程度等问题,我们提出以下对策。

3. 1就业观念的思想政治教育重点化

在大学生就业过程中加强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教育,使其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是高等学校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内容,也是培养大学生树立科学择业观和就业观的基础。就业过程中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是一项复杂、高难度的系统工作。为此,必须重点着力打造一支由各院系书记、专业老师、就业中心工作人员以及辅导员和班主任等人组成强有力的大学生职业指导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队伍。用中国梦引领大学生的职业价值观,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到大学生职业指导课堂和社会实践当中去,渗透到大学生的学习和生活当中去,鼓励大学毕业生面向基层就业和开展自主创业,促进大学生就业观念的不断转变。

在农林院校从事经济学类毕业生就业工作,要在学生学习和生活中积极宣传和重点引导学生了解国家的三农政策、国家对大学生就业创业的扶持政策等,鼓励和支持高校毕业生参加农村基层支教、支农、支医、扶贫等工作,鼓励毕业生充实到县乡党政机关和企业事业单位支持基层建设,教育和鼓励毕业生借势利导树立艰苦奋斗、自力更生的观念,积极投身基层开展自主创业,以创业促就业带就业,服务基层社会经济发展。

3. 2就业指导的思想政治教育阶段化

大学生毕业时期恰好也是撰写学位论文和答辩论文的关键时期,求职压力、论文答辩压力等各种压力倾巢而来使得毕业生无暇顾及学校或者学院开展的就业指导,这就必然使得就业指导效果事倍功半。因此就业指导过程中必须将思想政治教育贯穿于大学生学习的不同阶段。根据各个阶段的学生特点和农林院校的教育重点开展职业指导,需要我们做好以下几项工作:

首先,做好对学生全程职业生涯规划专业指导。大学一年级时要重视开展专业教育和职业意识,引导大学生尽快适应大学生活,基础和初步探索自己的职业生涯;大学二年级时要重点学习专业知识技能,明确自己的目标,开始进行职业生涯规划;大学三年级时的重点是按照职业生涯规划安排不断深化专业知识学习,注重社会实践能力、沟通交往、团队协作等技能的培养和社会经验的积累;大学四年级时应更多的注重通过模拟和实践体验不断丰富自己的就业准备以谋得理想职业。

其次,分阶段组织和开展各种各样的实践活动,让学生在参与过程中受益。通过组织开展专业介绍讲座、专家讲座、优秀校友会报告会、职业生涯规划大赛、大学生下乡实践活动、创业大赛、就业形势与政策报告会、模拟体验、见习实习等校园文化活动和社会实践活动,营造氛围、树立榜样、提高能力。

最后,针对不同的学生不同阶段的特点开展个性化的职业指导。引导大学生正确看待所学专业与职业的关系,引导大学生认清理想与现实的距离,使他们找准职业定位,明确职业发展方向,掌握求职技巧,减少求职障碍,取得求职成功。

3. 3就业心理的思想政治教育针对化

就业心理辅导是大学生就业过程中不可或缺的一个重要环节。大学生求职心理辅导针对性强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针对毕业生择业过程中经常产生的各种心理障碍开展思想政治教育。毕业生在求职过程中容易出现焦躁不安、自信心不足、踌躇不决、过分谦虚、自大自傲等心理问题。这些心理问题的大多不是因为学生个体而是外部原因造成的。对此,学校必须通过思想政治教育使毕业生正视自己的实际能力、正视当前就业形势,从自我高期望和自我低评价转向自我适度评价,拉近理想与现实的距离,克服各种不良心理状态。

再次,有针对性的增强信息对称,缓解大学生求职心理压力。主动宣传国家的方针政策,引导毕业生关注三农问题。2012年和2013年中央一号文件分别指出要提升农村金融服务水平和改善农村金融服务,农村需要大批农林经济学专业方面的人才。这对于农林院校经济学类毕业生无疑是个利好消息。加强对局部就业形势的分析与研究,使学生不断调整突破就业结构化矛盾的障碍,树立积极乐观的求职心态。

最后,针对在就业过程中出现的严重的心理问题的毕业生要进行有针对性的因材施教、一对一辅导沟通。引导精神压力比较大、抗挫能力比较差的毕业生将注意力转移到有益于身心健康的活动中去,避免因事务繁杂、求职失败等原因的焦躁感增强、自负感强化而无法自拔。

3. 4就业实践的思想政治教育同步化

现阶段,我国大学生社会实践教育大多集中于节假日、寒暑假等专门时段,热衷于各种教育基地、大中型企业以及偏远农村、老少边穷地区等三类地区,终结于校团委、学生处或各系部发动组织、学生集体参加实践活动、座谈总结或书面小结的固定模式。从而使大学生实践教育与大学生日常学习生活产生了时间隔断、环境隔断、主体隔断和思想隔断。在就业实践过程中思想隔断问题更为突出。就业实践主要目的是提升职业技能,而在一定程度上忽视了大学生职业意识、就业观念的培养和端正,没有将思想政治教育更好和就业实践结合起来。

针对农林院校经济学类大学生,实现就业实践的思想政治教育同步化,一方面要注重在就业实践过程中融入基层就业创业的思想政治教育。把国家提倡的基层就业、自主创业的理念与大学生职业意识、就业观念的培养和端正结合起来,鼓励大学生充实到基层金融、工商、税务、审计、公安、司法、质检等部门和基层企事业单位当中去。另一方面就业实践要在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响下进行。就业实践向立足基层、服务基层的方向倾斜,要深入开展三下乡活动、林业农业专业调研、科技服务、支农支教等活动,让学生在农村基层社会中接受教育,加强切身体验,从而锻炼自己的能力,增强其立足农村、奉献社会的历史使命感和责任感。

推荐阅读:

  高级微观经济学论文

  对高校经济学类课程教学方法改革的思考

  高级建筑经济论文

  有关网络经济的论文

  城市经济论文

  有关绿色经济小论文

AD位1

相关推荐

计量经济学论文【六篇】

综合论文

试论劳动经济学在我国经济发展中的意义

综合论文

经济学本科毕业论文

经济论文

改革开放与经济学理论创新

经济论文

2016经济学论文致谢

经济论文

行业产能过剩问题的经济学思考.

综合论文
AD位2

热门图文

AD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