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我国农村劳动力就业的制度支持与路径选择
2. 经济 增长方式的转变,束缚了劳动力的转移
随着 社会 主义 市场经济实践的深入,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是必然要求。由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制约了农村劳动力向工业部门和城市的转移。包括乡镇企业在内的工业部门面临技术结构的升级,对劳动力的需求减少,所以对农村劳动力的吸纳能力则大大下降。与此同时,技术进步的要求,农村工业发展对劳动力的吸收也呈现出停滞的趋势。毋庸置疑,农村工业化和城市工业化将随着增长方式的转变,资金密集型和技术密集型程度的不断提高,整个工业部门吸收劳动力的能力将日益下降,这将不利于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和合理安置就业。此外,伴随着新一轮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 农业 集约的程度也不断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逐渐提高,农业部门不仅不能吸收更多的劳动力,反而分流出更多剩余劳动力。
3.我国长期以来形成的城乡二元经济社会结构的制度约束
由于 历史 和社会发展遗留下来的因素,导致了城乡二元经济结构和社会结构,制约了城乡统一开放的劳动力大市场的形成,使农村劳动力难以在城乡之间自由流动,从而形成了城乡二元的缺乏竞争力的劳动就业机制,劳动力难以在全社会范围内进行优化配置。目前,城乡分割的二元经济社会结构仍然没有得到彻底的改变,制约了城乡劳动力资源的优化配置和组合,影响了国民经济整体效益水平的提高。现行的一系列制度如就业制度、户籍制度和农村土地分配制度等都广泛地制约着城市劳动力的流动和就业,不利于形成统一开放的城乡劳动力大市场。
4.传统的就业观念的约束
从传统的农业社会进入到工业社会,甚至信息社会,人们在社会保障、就业等方面的观念,以及对待当地劳动力与外来劳动力的态度等方面都受到严重的挑战。由于受地方保护主义的影响,对外来工的排斥、对就业服务的不理解、对现代知识的缺乏等等,影响了城乡统筹就业工作的顺利进行。另外,本地劳动力有较强的优越感,不愿与非本地劳动力一起合作工作,这些落后的观念严重影响到他们的就业选择。
三、构建合理的农村劳动力就业制度
1.加强和完善政府宏观调控体系和制度
建设国家应该从战略和全局的高度,认识转移农村富余劳动力的极端重要性,把转移农村富余劳动力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整体目标。针对目前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速度较慢的实际,应该制定中长期转移农村劳动力的规划,有计划、有组织、有步骤地开展这项工作。各级政府应设立协调农村劳动力就业工作的领导小组和相应的协调机构,统筹协调各方面的工作,加强区域劳务协作,做好劳动力跨区域流动高峰时的疏导工作,调控劳动力供需总量、供需结构,规范农村劳动力市场。要采取以经济手段为主的宏观调控手段,采取调节工资方式,制定综合 人力 资源 开发利用计划,努力减少政府对农村劳动力市场的直接干预。制定和完善促进农村劳动力转移的政策,特别是改革土地使用制度和集体资产 管理 分配制度,建立农业劳动力离土机制和社会保障体系,同时把改革城市 人口 福利体制、城市企业用工与建立社会保障体系结合起来,废除一些不合理的城市用工制度和政策,进一步开放并为异地转移创造条件,形成统一、开放、竞争和有序的劳动力市场体系。
2.完善政府对农业的 投资 体制,立足农业,依靠农业,努力增加农村就业岗位
3.加快城镇化发展步伐,提高城镇化水平,不断完善农村劳动力流动的市场机制
继续大力扶持乡镇企业发展,调整乡镇企业布局,引导乡镇企业合理集中,发展中心乡镇,把发展乡镇与建设小城镇有机结合起来,促进农村剩余劳动力的有序转移。建立全国统一大市场是包括劳动力在内的生产要素优化配置的保证。乡镇企业的技术选择,应把劳动密集型技术放在重要位置,引导乡镇企业走劳动密集与技术密集相结合的路子,以提高乡镇创业吸纳劳动力就业的能力。加快小城镇建设,把小城镇的发展纳入国家经济社会发展总体规划。20世纪80年代以来,小城镇已累计吸纳 3000多万 农村 劳动力就业,占 农业 剩余劳动力转移总量的30%左右。应把小城镇的发展放在重要地位,在小城镇体制、产业布局、户籍 管理 、土地使用、 社会 保险 等方面制定相应政策,健全劳动力流动的 市场 机制,从而促进小城镇在吸纳农业劳动力就业和城乡 经济 协调发展方面发挥更大作用。
4.加强农村基础 教育 ,提高农村劳动力的素质,促进农村社会服务体系建设
农业劳动力素质低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农业劳动力的流动,也使农业劳动力在转移过程中只能从事那些城市劳动力不愿意干的既脏又累、工资水平低、岗位不固定的工种。对此,必须加强对农村劳动力的教育和培训,提高他们的综合素质,使他们在就业上具有与城市劳动力相等的竞争能力,使农业劳动力实现真正的转移。我们应建立健全职业介绍机构的职能,同时抓好劳动力供求信息网络的建设,做好农村劳动力信息的收集、整理、储存和咨询等服务工作,大力发展职业技术培训,做好就业前的培训工作,加强富余职工的培训、城乡劳动力的培训。适时根据劳动力市场的需要合理确定培训规模,扩大劳动力就业,消除劳动力市场结构性失业。
四、促进农村劳动力就业的路径选择
1.加强制度创新,废除制约劳动力流动的相关制度
要逐步废除城乡劳动力各种不平等的政策,在农村财产制度、户籍制度、土地制度、生育制度等方面进行改革,保证农村劳动力在经济权利和社会权利上与城市劳动力平等,促进农村劳动力在城乡的自由流动,建立起统一的城乡劳动力大市场,实现劳动力在全社会范围内的优化配置。通过劳动力的自由流动,使劳动者在此过程中解放思想、更新观念,边干边学,努力提高自身的素质。进行制度创新的主体是各级政府,因此,政府各有关部门应充分认识到促进农村劳动力流动的意义,积极主动地探索如何来促进农村劳动力转移的制度创新,特别在土地分配、户籍制度等方面改革的力度要尽可能地大一点,从而有效地解决我国农村劳动力的就业困难。
2.加大对农村 人力 资源 的开发和培训力度,提高劳动力素质
3.积极推进城市化进程,为农村劳动力创造更多的就业机会
人口城市化进程的快慢对社会经济的发展有着重要的影响。加快我国的人口城市化进程,是彻底解决我国农村劳动力就业问题的重要战略举措。
当前,我国的大城市由于人口迅速增加,已引起就业、 交通 、居住等方面的尖锐矛盾。在这种情况下,加快城市化的建设,通过采取合理的政策引导、产业集聚和人口集中,将农村剩余劳动力作为发展要素输入城镇,既减轻现有大城市的就业压力,又有效带动区域经济的发展,反过来也可以起到加快城市化的发展进程的作用。当前,由于我国大多数城市基础设施投入不足,建设水平偏低,难以吸收数量巨大的农村劳动力。因此,发展小城镇不失为一种有效的扩大就业的途径。作为农村经济、文化和生活中心的小城镇,应当作为我国今后城市化发展的主攻方向。发展小城镇还可以降低农村劳动力转移的机会 成本 和就业风险,可以促进第三产业的发展,可以改变农民生产、生活和消费方式,可以提高农民的自身素质,从而增加农村劳动力就业机会,促进农村经济社会的全面发展。
4.加速劳动力市场的培育,形成统一开放有序的劳动力市场
5.大力发展城乡服务业,扩大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就业空间
服务业是以满足人的精神和物质需要为重要内容的产业部门,而人的精神和物质需要是无止境的。因此,要满足 这种无止境的需要本身就需要大量的劳动力。虽然服务业的发展受第一、二产业以及人们的生活水平和消费方式的制约,但是,仍可以采取一些有效的 经济 政策来刺激、引导城乡现代服务业的发展,发挥现代服务业对其他产业的带动和促进作用,形成一个良好的紧密的产业结构,以促使各部门吸纳更多的劳动力就业。
[参考文献]
[2]宋洪远.改革以来中国 农业 和 农村 经济政策的演变[M].北京: 中国经济 出版社, 2000.
[3]刘燕斌.面向新世纪的全球就业[M].北京:中国劳动 社会 出版社, 2000.
[4]周元福.我国农村劳动力就业问题及对策[J].经济师, 2003(3).
[5]谭玲玲.关于我国农村劳动力就业问题的思考[J].农村经济, 2003(12).
[6]张永红.农村劳动力就业探微[J].株洲 教育 学院学报, 199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