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西部民族地区旅游业发展瓶颈问题的探析
【论文关键词】 旅游 业 青海 西部
【论文摘要】青藏铁路已于2006年7月1日全线通车,是西部大开发的标志性工程。对加快青藏两省的 经济 、 社会 发展、增进 民族 团结、造福各族人民,具有重要意义,从而也为青海的旅游业发展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发展契机。然而,虽然青海旅游资源非常丰富,但受各种因素影响,旅游发展状况相比并不乐观。为此,应当从几方面入手来对青海旅游业发展现状做出分析。
青海是一个多民族地区,在这片辽阔、神秘的高原大地上,世代生息繁衍着汉、藏、回、土、撒拉、蒙古等二十多个民族,形成并保持了独特的、丰富多彩的民族风情和习俗。
一、发展现状
二、青海旅游业的经济瓶颈问题
1、发展旅游业的观念不到位
由于受 地理 区位、自然 环境 等条件的限制,长期处于封闭的自然经济状态,人们的商品意识、开放意识、价值观念都比较淡薄,严重制约了社会经济的发展。在很长一段时期内,青海旅游业照搬东部地区旅游发展模式,一直没有形成一种突出青海特色的旅游产业发展模式,从而导致了发展速度缓慢、基础设施落后、产业规模弱小的现状。这种高 成本 、低效率的开发模式是与陈旧的旅游业发展观、资源观密切相联的。同时,在青海旅游业发展过程中,受到一些急功近利的短期行为思想的影响,一些地方在“旅游扶贫”的名义下放任“竭泽而渔”的开发行为造成了地区经济“资源空心化”现象。还有一些人认为,旅游产业是“无烟 工业 ”,因而不注重生态、环保问题,产生了相当多的“旅游公害”。这不但危害了旅游业自身的发展,也产生了极大的社会负面效应。因此,青海旅游业要实现跨越式发展,必然要求观念和思想的大解放,摒弃传统的思维定势,突破传统的观念障碍。
(3)必须打破行业、地区的限制,以实现 旅游 资源的区位优势互补和产业及地区间优化配置。这在各级政府主宰源配置权的前提下是无法实现的,因此,政府退出资源配置者的地位是优化整个旅游资源配置方式的前提。
(4)旅游 经济 管理 应走出以条块分割、政企不分为基本特征的传统部门管理模式,过渡到产权明晰、职责明确的产业管理模式中。各级旅游主管部门应通过制定旅游产业政策,提供信息引导,编制 行政 法 规,规范旅游 市场 秩序,协调针对旅游产业的各种行政、 法律 和经济管理手段的实施,来保证旅游经济活动的有效性、公平性和可持续性。
3、拓宽 投资 渠道,加快旅游基础设施建设
良好的旅游基础设施是旅游产业发展的物质基础,因为旅游景观的吸引力不仅来自于其本身的旅游 美学 价值,也来自于其可进入性。加快旅游基础设施建设,拓宽基础设施的投资渠道。是当务之急。这不仅需要有特殊的政策倾斜、大量的资金支持,而且需要对口支援、开放政策等各方面的扶持。为此,可以考虑以下一些方式。
(1)政府应加大 财政 转移支付力度,制定 税收 优惠政策,充分发挥财税政策扶持效应。通过政府预算加大对旅游业的专项补助范围和数额,尤其是对治理和改善青海生态 环境 的专项补助。
(2)为旅游基础设施提供优惠政策和良好的行政服务,吸引外资进入,如外国政府贷款项目、世行贷款项目和双边、多边援助项目。因此,资本市场的建设、 金融 工具的创新和 融资 方式的改进等是首先应采取的举措。
(3)组建“青海旅游股份公司”上市。通过发行股票,吸纳 社会 资金投资到青海旅游基础设施建设、旅游景点建设、旅游产品开发、旅游企业设施的更新改造上来。
4、突出资源特色,依托品牌产品,实现旅游产品多元化
青海独特的自然环境、雄奇的自然景观、古老神秘的 文化 遗迹、风格迥异的 民族 风情,符合旅游产业求新、求异、求知、求乐的趋势,具有很强的吸引力和竞争力,为青海旅游业依据优势资源发展特色产品创造了优越的条件。目前,青海旅游业应从以下方面着手。
(1)随着国际、国内旅游需求市场的逐渐成熟,个性化、多元化需求趋势的逐渐形成,要对旅游市场进行细分,准确地进行市场定位,选择合理的 营销 策略。
(2)以享誉世界的旅游品牌为依托(如青海湖、塔尔寺),充分发挥自身资源优势,大力开拓旅游市场,提高服务质量,设计、开发和销售具备比较优势、特色鲜明的“拳头”产品。
(3)在体现特色中实现与东部地区的互补效应,为实现跨地区旅游经济体系的“点线”联合、客源分享、联合促销等方面创造条件。
(4)要努力提高旅游产品的科技含量和附加值,实现产品的绿色化、精品化;优化产品结构并提高产品的市场竞争力,力争把青海建成国际精品旅游胜地。
5、发挥中心城市辐射作用
从 经济学 理论 上来说,一般的经济发达城市、区域和经济带是沿基础设施通道建设的。自然条件和 地理 位置均不占优势的西宁,千载以来就是一处没有被充分开发的净土,兰州成了西部的 交通 枢纽,西宁则是一条死胡同,人们形象地称之为“盲肠”。青藏铁路的建成通车,使西宁在理论上已经具备了高速发展的基础:青藏铁路建成将青、藏两省区从交通上更加紧密地联结起来,与西部地区连结起来,与广大内陆沿海地区连接起来;青海高原的地形、气候、矿藏等要素的空间格局造就了经济腾飞的基础;青藏高原已经形成的社会经济基础大部分集中在交通沿线,现有的主要物流、人流、信息流等的通道方向基本是东西向,而这起点就是西宁。西宁在青藏高原地理位置上的起始性、经济发展的辐射性、社会进步的带动性,使西宁的城市定位有了新的变化。随着青藏铁路的通车运营,西宁的城市功能和地位有了新的变化,从不沿边、不靠海,相对于内地是边疆、相对于边疆是内地的内陆城市一跃成为中心城市。从全国看,西宁处于我国近西部和远西部的结合部,位于陇海兰新经济带的西部,是东部中心城市经济辐射的“二传手”,可以发挥承东启西、南引北联的重要作用。
【参考文献】
[2] 马春梅:加快青海省旅游业发展的思考[J].青海大学学报,2003(6).
[3] 孙发平:论青海经济体制改革的原则、目标与任务[J].青海社会科学,2005(1).
[4] 苏建军、赵宏利:青海省生态旅游建设构想[J].青海科技,2005(1).
[5] 张国勇、张建立、燕浩鹏:浅析旅游环境保护[J].商业现代化,2006(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