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数字化时代地方教育出版社转型问题
[摘 要]随着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教育出版社开始面临一些挑战,原有的传统的发行模式受到了数字出版浪潮的冲击,为了适应时代发展的需求,地方教育出版社转型势在必行。本文从地方教育出版社目前在转型中存在的一些问题入手,提出传统教育出版社向数字化发展的重要性,并阐述了目前国内传统教育出版社向数字化转型的具体策略,以期促进传统教育出版社走出富有特色的数字化出版之路。
[关键词]数字化时代;教育出版社;数字化转型
一、现阶段地方教育出版社转型现状
1.转型意识不强,转型动力不足
从目前来看,大部分地方教育出版企业对于数字化发展仍然处于观望阶段,数字出版与传统的图书编辑、发行模式有很大的区别,尽管数字化出版早已成为出版社的发展趋势,但是出版企业往往很难放弃原有的已经成型的系统化模式,陌生的数字出版让企业难以适应,继续维持现状,没有发展壮大的动力以及实施转型的勇气。很显然,地方的中小型出版企业数字化转型的总体形势不容乐观。
2.综合性人才不足,缺乏有效的技术手段
数字出版是一个技术含量较高的行业,地方出版社在转型过程中迫切需要专业的技术人才,数字出版技术人才的缺乏进一步加大了地方教育社数字转型难度。
3.数字出版的法律建设还不完善
数字出版是一个刚刚发展起来的新型行业,因此数字出版的标准和法律制度并不完善。随着数字出版的不断发展,国内有关数字出版业务的网站就有几万甚至几十万,但是真正通过法律手段审批通过的数字出版单位不足百家。由此可见,数字出版的标准制度和法律监管的滞后,也加大了转型难度。
二、地方教育出版社转型的具体策略
1.打造优秀纸质教辅品牌
打造有品牌的、高质量的数字化教育资源。众所周知,地方教育出版社在资金、技术、人才方面无法和其他企业抗衡,但是作为出版社个体,地方教育出版社也有其自身的优势。它对地方教育出版市场的判断力、对教育出版选题的策划能力,以及对教学资源的加工技术和作者资源的拥有程度是地方教育出版社的核心竞争力所在。因此,地方教育出版社首先仍然是重视传统的纸质教辅出版业务,打造有品牌的、高质量的教辅资源。对于地方中小型出版社来说,纸质教辅出版仍然是教育社的稳固发展的根本,并且打造良好的纸质教辅品牌,才是提高出版社知名度,加强与其他主体合作的重要发展战略手段。因此,对于中小教育出版社而言,未雨绸缪,打造好纸质教辅品牌,为学习机、点读机、电子阅读器等数字化教辅产品做好基础工作,才是地方教育出版社实现数字化转型的首要措施。
2.完善出版社自身网站等数字平台建设
出版社应该建立自身的教育网站、构建教育资源交流平台,这是促进地方教育出版社稳定转型,加快发展的重要措施。在分类建立数字化题库、课程资源数据库(如教学音视频资料等),通过免费提供本版教辅图书的数字教育资源,提供网上查询服务,快速集聚网站固定注册用户,充分发挥传统出版社“数字出版内容提供商”的优势。并适当开展电子商务,图书销售,教辅售后等业务,建立网络与实际出版相结合的教育出版数字服务平台。或者,从更长远的角度来看,把出版社的网站建成一个具有学习功能、测试功能与教学资源下载功能的教学系统,有助于学生自主学习,将课堂教学、课后练习和家庭辅导结合起来,通过销售点卡等方式为一线师生的日常教学提供“在线备课”“智能出题”和“在线作业”,进而添设“互动教学”“互动培训”等服务;以网站为主的教育服务模式,是建立“教育服务平台”的重要形式之一。
3.加强商业联盟
就现阶段来看,赢利成为阻碍数字出版发展的一大难题,数字出版资源如何收费应该是地方教育出版社应该首先考虑的问题。随着互联网智能移动设备的飞速发展,移动智能设备成为互联网的新载体。随着智能手机的流行,出版社应该抓住机遇,增设以手机阅读为主的资源获取方式,教育出版社可以加强与移动运营商的合作。很多中学生都已经拥有了自己的手机,而手机拥有得成熟收费模式,使得学生易于接受通信基本功能之外的消费。传统的出版商没有理由忽略这个巨大的潜在市场。通过与移动运营商的合作,开展手机教辅数字出版,通过流量进行计费,达到共赢。此外地方出版社也应该加强与硬件商的合作。随着数字技术的发展,数字化教辅产品琳琅满目,出版社也应高度重视这一市场,加强与教辅产品硬件商的合作。将自身优秀的教辅资源植入教辅产品中,利用硬件商的销售渠道提高出版社以及教辅品牌在教学领域的知名度。
三、结论
总而言之,我国传统教育出版社的数字化转型是适应时代需求的。我国教育出版作为一个特殊的出版群体,在多年的发展过程中积累了丰富的资源、人才和经验,在这个优势和基础上,抓住时代机遇,积极面对目前出版社存在的一些问题,快速稳步实现转型,在促进自身发展的同时,迎接数字出版时代的到来。
参考文献:
[2]章永宏.传统出版企业数字化战略路径分析[J]. 出版科学. 2011(01).
[3]唐艳秋.传统出版应对数字出版的挑战分析[J]. 工会论坛(山东省工会管理干部学院学报). 2013(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