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设实验情景提高化学课堂效益论文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探究式学习”越来越受到关注和认同。而化学学科作为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非常具有探究性学习资源,促进学生主动构建知识。因此化学教师可依托实验为载体,积极创设探究实验情景,加强师生互动,促进学生主动构建知识,提高课堂效益。
【关键词】方案;现象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探究式学习”越来越受到关注和认同。而化学学科作为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非常具有探究性学习资源,促进学生主动构建知识。因此化学教师可依托实验为载体,积极创设探究实验情景,加强师生互动,促进学生主动构建知识,提高课堂效益。
1.创设实验方案的探究情景
为完成某一实验目的,常可设计出多种实验方案去实现。教师在教学中,尽量激发学生开发潜能,设计出尽可能多的实验方案,再根据已呈现的方案,引导学生分析其可行性,,从而构建化学基本操作和与实验情景相关的知识点,训练学生的开放性思维。
例如,在高三复习“醋酸是弱电解质”知识点时,教师可以创设以下实验情景:如何用实验证明醋酸是弱电解质。教师激励学生,提出为验证“醋酸是弱电解质”这一结论,可设计出十种以上的实验方案:
1.1教师从弱电解质的电离特点,引导学生师生共同探究出以下四种方案:
1.1.1称取一定量的无水醋酸配制0.1mol/L的醋酸溶液,测定该溶液的pH。现象:测出的pH1。
1.1.2配制浓度相同的盐酸和醋酸,取相同体积分别加入烧杯并并联,接通电源,观察灯泡亮度。现象:插在盐酸中的灯泡亮度大。
1.1.3配制相同浓度的盐酸和醋酸,分别测两溶液的pH。现象:盐酸溶液的pH小,醋酸溶液的pH大。
1.1.4配制相同pH的盐酸和醋酸溶液,分别取相同体积,用酚酞试液作指示剂,以氢氧化钠溶液为标准溶液进行滴定。现象:两溶液消耗NaOH标准溶液的体积:醋酸盐酸。
1.2教师通过影响弱电解质电离的外界因素分析,引导学生师生共同探究出以下四种方案:
1.2.1配制pH相同的盐酸和醋酸溶液,取1mL上述盐酸和醋酸分别用蒸馏水稀释相同倍数(如100倍),再测定稀释后两溶液的pH。现象: 盐酸pH变化大,醋酸pH变化小。
1.2.2用已知浓度的盐酸和醋酸溶液分别配制pH=1的两种溶液,取相同体积加入足量的锌,用排水法收集生成的氢气。现象:两溶液中生成的氢气体积:醋酸盐酸。
1.2.3配制浓度相同的盐酸和醋酸溶液,加入纯度、质量都相同的同种锌粉。现象:两溶液与锌反应产生氢气的速率:盐酸醋酸。
1.2.4把一定浓度的醋酸溶液两等分,其中一份加入醋酸钠固体,然后分别加入形状相同质量相同的锌,观察产生氢气的快慢是否相同。现象:产生氢气的快慢不相同,不加入醋酸钠的一份快。
1.3教师通过“有弱才水解”的水解规律,引导学生师生共同探究出以下三种方案:
1.3.1配制某浓度的醋酸溶液,向其中滴入几滴甲基橙试液,然后再加入少量醋酸钠晶体,振荡。现象:溶液由红色逐渐变为橙色。
1.3.2配制某浓度的醋酸钠溶液,向其中加入几滴酚酞试液。现象:溶液由无色变为浅红色。
1.3.3用玻璃棒蘸取一定浓度的醋酸钠溶液滴在pH 试纸上,测其pH 。现象:pH7
2.创设实验现象的探究情景
面对一个新物质的学习,教师可以设计学生参与动手实验,从方法面面感知新物质。教师的引导与学生的探究活动,常使学生感到无比乐趣,使学生乐于思考问题,探求新知。通过这样的探究活动,有益于构建元素及其化合物的新知识,培养学生乐于探究、探求真理的科学精神。
例如,在讲解“钠的性质”知识点时,教师可以创设以下实验情景:在每位同学课桌上提供金属钠、水、酚酞、小刀、滤纸、烧杯、镊子等物品,指导学生亲自动手实验:
2.1取金属钠,怎么取?怎么把其表面的煤油吸干?
2.2切金属钠,怎么切?
2.3将金属钠丢入烧杯内放有含酚酞的水中,观察有哪些现象?
教师引导学生在实验过程中,完完整整地描述出相应的实验现象,并通过探究对每一实验现象的原因予以解释。
2.3.1金属钠保存在煤油中(探究得出:钠的密度比煤油大,且不与煤油反应。)
2.3.2金属钠可用小刀切割(探究得出:钠质软,新切出的钠表面具有银白色金属光泽。)
2.3.3金属钠浮在水面上(探究得出:钠的密度比水小。)
2.3.4金属钠熔化(探究得出:钠的熔点较低。)
2.3.5金属钠四处游动,发出嘶嘶声音(探究得出:反应产生了一种气体。)
2.3.6溶液变红(探究得出:反应产生了碱性溶液。)
最后,师生共同构建出金属钠的物理、化学性质。
总之,为提高化学课堂效益,教师应加强学生的主体性,增强课堂中师生的互动,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教学活动中去。为此,教师积极创设探究实验情景,努力构建以学生主动参与、师生双向互动的探究型学习活动,让学生感到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和探索者,经历到科学探究的过程和方法,学会科学地看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从而构建新知识,学会学习和形成正确价值观的过程,才能真正地促使学生开展有效的学习,切实有效地提高课堂效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