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毕业论文 理学论文

浅谈《伤寒论》的六经气化学说

会员上传 分享

更新时间:2023-01-07 20:31:36 发布时间:24小时内

《伤寒论》六经气化学说是我国古代医家研究《伤寒论》的重要学说。其基本内容是根据《素问》运气七篇大论中六经标本中气理论及天人相应的整体观念,经移植与发挥用来分析阐述《伤寒论》六经病发生发展及证治规律。这一学说推动了《伤寒论》的研究及学术思想的发展。

1伤寒六经气化理论来源[1]

六经气化理论,既不具体见于《伤寒论》,也不系统见于《伤寒论》之前的其它医学经典。而是,后世研究《伤寒论》的一派医家,根据《内经》天人合一的思想,援用《素问》运气七篇大论六气气化学说,结合《伤寒论》辨病辩证具体内容,逐步完善而形成。故此要想清楚了解六经气化理论,必先清楚了解六气气化学说,作为登堂入室的阶梯。

1.1《素问》六气气化学说原始

运气七篇大论,用五运(木、火、土、金、水)从常变两方面探讨一年五季的(春、夏、长夏、秋、冬)变化运行规律,以六气(风、火、热、湿、燥、寒)从我国气候区划、气候特征常变两方面探究气旋活动规律,再将五运和六气结合起来,分析归纳各年气候的变化。创立伤寒六经气化理论的医家主要是从中选取出“六气标本中气”“六气标本中气从化”以及“三阴三阳开阖枢”等理论,来阐释《伤寒论》三阴三阳辨病辩证论治体系的实质,揭示其阴阳、虚实、寒热定性,表里浅深定位之意蕴,阐明其病证的因机证治原理。所以谈论六气气化,先应从“六气标本中气”说起。

1.1.1六气标本中气说略

六气标本中气出自《天元纪》、《六微旨》两篇大论,又以《六微旨》为详细。其说:“黄帝问曰:呜呼远哉!天之道也,如迎浮云,若视深渊,视深渊尚可测,迎浮云莫知其极。??愿闻天道六六之节盛衰何也?岐伯日:上下有位,左右有纪。故少阳之右,阳明治之;阳明之右,太阳治之;太阳之右,厥阴治之;厥阴之右,少阴治之;少阴之右,太阴治之;太阴之右,少阳治之。此所谓气之标,盖南面而待也。故曰,因天之序,盛衰之时,移光定位,正立而待之,此之谓也。少阳之上,火气治之,中见厥阴;阳明之上,燥气治之,中见太阴;太阳之上,寒气治之,中见少阴;厥阴之上,风气治之,中见少阳;少阴之上,热气治之,中见太阳;太阴之上,湿气治之,中见阳明。所谓本也,本之下,中之见也,见之下,气之标也。本标不同,气应异象。”上述一节经文是论述天六气的,天六气又称客气,既通主全年的气候异常变化,又分主每年六步的气候异常变化。文中黄帝一面赞叹气候异常变化玄远幽深,一面要岐伯对其变化规律给予更详细的解释。岐伯主要从三个方面做了回答:一、人正立于北方,面向南,通过观察日光照射地面物体投影之变化,可实测出天六气的进退盛衰,所谓“移光定位,正立而待”、“南面而待也”。二、六气在天际运行有一定规律,其顺序为由阳而阴,由阴而阳,从一而三,如环无端,不断轮转,六年为一周,所谓“上下有位,左右有纪”“周天气者,六蓦为一备。”三、六气是以三阳三阴为标,火燥寒风湿热为本,标本之间者为中气。

1.1.1.1六气之标的涵义与作用

真元一气既为太虚的“肇基化元”,那么其本始状态混沌为一、非阴非阳、亦阴亦阳,自然就没必要也不可能予以命名了。此时恰好正相当于《老子》中之“无名,天地之始”。当真元一气已经化成六气,其混沌如一的状态即被三方面变化所取代。阴阳的性质分明,此其一;

阴阳各自在发生着三级量变,此其二;阴阳相互消长转化过程中产生了一定顺序位次,此其三。为了彰显上述变化,当然必要也有可能予以命名了,此时恰正相当于《老子》中的“有名,万物之母”。标,《说文系传木部》:“标之言表识也”。可见,《六微旨大论》之所以把三阴三阳称为六“气之标”,浅明地认识是用它们来表识六气,便利识别;深入地领会,是用它们来标志六气的阴阳性质、数量多少,以及运行转化时的顺序位次。“气之标”的含义约略如此。

1.1.1.2六气之本的涵义与作用

真元一气作为化生天万物的本元(原)时,它可以变化万端,但又既无固定之体又无固定方向,换句话说,他无所不能化生而又无所化生。具体的天地万物尚只是抽象地潜藏在于一般之中《天元纪大论》为了贴切地表达这种状态,援用《易传系辞(上)》“阴阳不测谓之神”“神无方而易无体”等学说,将其概括为:“元生神”“阴阳不测谓之神”“神用无方谓之圣”。当真元一气己经化生成六气,显现出火燥寒风热湿六类气候特征及其相应生化作用,本元化生天地万物的`内容,则由抽象变为具体,一般形诸个别,潜在转化成实在。本,事物的根本或主体。可知《六微旨大论》之所以把火燥寒风热湿称为六“气之本”,就是用它们来表达六气的具体所指,彰明六气的气候特征及其生化作用。“气之本”的由来和意义大致如此。

1.1.1.3六气之中气的涵义与作用

《六微旨大论》论述六气,除了提出“气之标”、“气之本”外还提出了中见之气,经文说“本之下,中之见也,见之下,气之标也”又说少阳“中见厥阴”,阳明“中见太阴”,太阳“中见少阴”,厥阴“中见少阳”,少阴“中见太阳”,太阴“中见阳明”。寻绎经文之义,中气也是六气,因它所处的位置而得一专名;中气位于六气每一气的标本之间,六气两两对应,互易其位则互为中气;六气化生,不单由自身标本二气所决定,还需要中气的参与。可见,((六微旨大论》之所以提出中见之气,是出于阐明六气化生常变的实际需要。

1.1.1.4标本中气三者配合析义

综合上论,《六微旨大论》以三阴三阳表识六气的性质、数量多少、化生运行顺序位次,为标;火燥寒风热湿彰明六气气候特征及其相应生化作用,为本。探讨六气可以因标而知本,则少阳为标,火气为本;阳明为标,燥气为本;太阳为标,寒气为本;厥阴为标,风气为本;少阴为标,热气为本;太阴为标,湿气为本。由于六气化生需要有中气制约或资助参与,所以少阳“中见厥阴”,阳明“中见太阴”,太阳“中见少阴”,厥阴“中见少阳”,少阴“中见太阳”,太阴“中见阳明”

1.2天人合一与同构

运气七篇大论的基本思想则是“善言天者,必应于人”,“善言气者,必彰于物”“善言应者,同天地之化”(《气交变大论》)。如果循着上述思想脉络,就完全能够顺理成章地发展形成六经气化理论。由此可知,运气七篇大论阐述的天人合一,相应与同构等内容,同样也是伤寒六经气化学说的理论渊源之一,

1.2.1天有五运六气人亦有五脏气

《素问》运气七篇大论阐发自然气候和人的关系,继“人以天地之气生,四时之法成”,“天地合气,命之曰人”`(《素问宝命全形论》),“天食人以五气,地食人以五味”(《素问六节脏象论》)等论述,在人是自然界生成的,而又属于其一部分的整体观念的基础上,更明确提出两者是同一的。《六微旨大论》曰:“言天者,求之本;言地者,求之位;言人者,求之气交”王冰注释说:“天地之气,交合之际,所遇寒、暑、燥、湿、风、火胜复之变化,故人气从之。”张隐庵又补充说:“人气从之而生长壮老已;万物由之而生长化收藏”。汇通上述经、注之义,即是说天气下降,地气升腾,二者交错而形成五运六气的变化,春、夏、长夏、秋、冬五季之迭移。

给人提供了赖于生存的外在自然气候条件。人在此条件下一方面时时和天地之气进行物质交换,一方面遵循生长壮老已生命规律不断运行。故此不论生理或病理,无不随着自然气候变而变化,两者在根本上始终保持着同一性。

1.2.2天五运六气变人五脏气相应亦变

《素问》运气七篇大论在上述天人同构基础上,进以大量篇幅论述自然气候对人生理、病理的影响。总括言之,天人气相同,天气按照同行(作者注指五行)声气互通原理资助制约人的五脏气。天气变化正常,上述助抑对人五脏气具有滋养或维持平衡的作用。因而五脏少病,或虽病亦轻;天气变化异常,上述助抑对人五脏气产生危害作用,因此五脏多病,或病亦重。正如《五运行大论》所说:“五气更立,各有所先。非其位则邪,当其位则正。帝曰:病之生变如何?岐伯曰:气相得则微,不相得则甚”

五运木风、火热、土湿、金燥、水寒推演自然气候变化具体分有大运(又名中运、岁运)、主运、客运的不同。其中主运言常,大运和客运达变。尤其大运不但通主全年气候异变,而且还决定客运的初运和主运的太、少。

六气厥阴风、少阴君火、太阴湿、少阳相火、阳明燥、太阳寒推演自然气候变化具体分为主、客。其中主气“静而守位”以论其常,客气“动而不居”以示其变。在《素问》运气七篇大论中,天人合一只是被总结成为一个阴阳为纲,五行为框架,五运和五脏为中心相互联系对应的同构系统。六气气化仅仅是作为其中的一部分,至于以三阴三阳为框架,六气和六经(包括其所属脏腑和气血津液)为中心相互联系对应的同构系统尚未被总结出来。

2. 伤寒六经气化理论的产生与发展

明末清初,一些研究《伤寒论》的医家,有感于用经络、脏腑等理论来揭示三阴三阳辩证论治体系实质并不尽如人意。于是转而寻求应用运气七篇大论六气气化学说试图能给它一个更为满意的解释。六经气化理论,始创者为卢子颐,继则是张志聪、张令韶,当二张《伤寒论集注》(1688年)《伤寒论直解》(1712年)先后问世,六经气化蔚然成为注解《伤寒论》的一个重要学派,一直传承发展,直至近现代著名伤寒学家冉雪峰、万有生等先生。溯顾伤寒六经气化学说产生发展四百余年历史,尊奉它的医家多不胜数,现选择其中在理论上有建树,并有著作流传于世者七家,分别为开山鼻祖卢子颐,离形论气的张志聪、张令韶,张锡驹,提倡天六气和人六气分辨的陈修园,依形论气之唐宗海,主张六经气化为优异体系的冉雪峰,提出六经气化是《伤寒论》灵魂的万有生。[2]

3 《伤寒论》六经辨证与六经气化理论的关系

《伤寒论》六经病的表现症状是错综复杂的,六经各有经证、腑证、寒证、热证、虚证、实证。六经之间的病证,错综互见,寒热相移,互相传变,六经之间互为表里,关系密切,唇齿相依。标本中气的变化规律及标本中气在辨证论治中的重要作用。

《内经》以六气理论作为推测自然界气候的变化。《伤寒论》以六气理论分析人体疾病的变化。为什么在诊治疾病上要重视分析标本中气呢?这就是说:因为标本中气理论与鉴别疾病的真假寒热和制定相应的治疗措施密切相关。六气理论体现了辨证法在医学领域里的重要性和实用性。从六气理论上可以体会到用标本中气的变化规律,分析疾病的发生与转化,以及对一些疑难病症分析辨证有一定的指导意义。六气理论与《伤寒论》六经辨证丝丝入扣,所以用六气理论的道理来解释《伤寒论》六经为病的病理机制,也可以解释一切疾病的病理机制。六气理论不但是中医基础理论的核心,也是辨证论治的精髓。所以要学好《伤寒论》,有必要熟习六经六气的道理。[3]

4 利用六经气化理论分析案例

太阳、少阴互为表里,太阳病经证,有麻黄、青龙之表实,桂枝之表虚,腑证有蓄水蓄血之 分,在病情变化上,太阳病过汗伤津,可传为阳明胃家实证,太阳病不解,可传入少阳,可传入少阴。太阳病有病发于阳而反下之的结胸实证;有病发于阴而反下之虚痞证;有身疼下利清谷兼见的太阳少阴证;有太阳过汗损伤少阴阳气的真武汤证,少阴阴阳俱虚的茯苓四逆汤证等。少阴病有太少两感的麻黄附子细辛汤证,少阴寒化后的四逆、附子、真武汤证,热化后的黄连阿胶汤证,少阴三急下的承气汤证等。阳明与太阴相表里,阳明易从燥化,故其病变以燥热伤津,实热内结,腑气不通的痞满燥实坚证,也有阳明中寒证。“阳明病不能食,名中寒”食谷欲呕,吴茱萸汤证。与太阴的关系,湿与燥相互转化,太阴病亦可转为阳明病。“太阴病,身当发黄,若小便自利,不能发黄,至七八日大便革更,为阳明病也”。阳明转太阴者“脉浮而迟,下利清谷,四逆汤主之”。所以有“实则阳明,虚则太阴”的说法。少阳与厥阴为表里,少阳中见之气为厥阴,厥阴中见之气为少阳。“厥阴、少阳”内寓相火,少阳病可由它经传来,也可本经起病,邪结少阳胆经部位,正邪斗争表里之间,故见证为“寒热往来,胸胁苦满,口苦咽干目眩”。少阳居太阳、阳明之间,外从太阳之开,内以阳明之合,从而起到枢机作用,故有“三阳合病”的说法。厥阴为三阴之末,病至厥阴,阴尽阳生,寒极生热,厥阴中见少阳,少阳为一阳之气,标志阳气初生,故厥阴病,阴中有阳,常以寒热错杂的症候出现。如乌梅丸证、干姜黄芩黄连

人参汤证;也有阴寒极盛的四逆汤、通脉四逆汤证等。厥阴之邪可外出少阳,见“呕而发热的小柴胡汤证”,有邪热深伏,阴郁不伸,格阴于外,脉滑而厥的白虎汤证,厥阴火化太过,下利脓血便的白头翁汤证。象这样六经病证,虚实寒热互见的例证,不胜枚举。

5总结

古代医家在人与天地相应的整体观指导下,将运气学说中的标本中气理论运用于《伤寒论》六经证治规律的分析,概括解释人体脏腑、经络、气血等的生理功能和病理变化,为《伤寒论》的理论研究开辟了一条比较广阔的道路,对《伤寒论》的临床实践亦有重要意义。但由于历史条件的限制,这一学说尚有不少片面及牵强附会之处,少数医家过于强调了气化,忽视了它的脏腑经络物质基础。脏腑经络、阴阳气血等是《伤寒论》六经辨证的物质基础,气化是脏腑经络功能活动的概括,气化离开了脏腑经络,就失去了物质基础;脏腑经络离开了气化,就反应不出功能活动。因此,研究《伤寒论》六经气化学说,应该将两者有机地结合起来,只有这样,六经气化理论才比较完善,六经气化学说也才有意义。

推荐阅读:

  加强初中化学实验教学的做法和体会论文

  化学教材内容的生成论文

  浅谈化学复习课教学模式

  浅谈怎样学好高中化学呢

  新课程改革理念与化学教学实践相结合的研究的论文

  高职化学实验课程设计研究论文

AD位1

相关推荐

浅谈新形势下两岸关系发展的政策论文三篇

综合论文

浅谈小学体育教学论文范文六篇

综合论文

浅谈小学体育教学论文范文三篇

综合论文

浅谈考公务员热成本

综合论文

浅谈创新能力不断提升

经济论文

浅谈对政府采购的监督制度

经济论文
AD位2

热门图文

AD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