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九大后入党申请书例文及基本要求三篇
十九大后入党申请书例文及基本要求一篇
作为十八届五中全会的主要议题,“十三五”规划的编制工作引起了国内外的广泛关注。
从1953年至今,中国已完成12个五年规划(前十个为五年“计划”)的编制工作。由于20_年既是“十三五”的收官年,也是中国第一个百年梦想实现的时间节点,因此,这份规划将对中国如期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定性五年做出怎样的安排成为各方热议的焦点。
尊敬的党组织:
我志愿加入中国共产党,愿意为共产主义事业奋斗终身!自从我在XX学校参加了业余党校学习班后,接受了党的教育,系统地了解了党的历史、性质、奋斗目标、建党宗旨、组织制度和组织原则等基本知识。参加工作后,通过不断的学习和实践,使我对党的认识水平有了更深一层的提高,更进一步理解党的基本路线、方针、政策等的真正含义。这使我在工作、学习、生活等各方面有了更加明确的方向和目标,更加坚信共产党的最终目标——共产主义的社会制度终将实现。我愿加入这个年轻强壮、充满活力与斗志的队伍,一起为伟大的目标而努力奋斗。
我诚心地感谢着党。是她,带领亿万劳动人民艰苦奋斗,走向和平、发展、繁荣的新中国!我们这一代年轻人,生长在新中国,我们成长的每一步,都与党的关怀有密切的联系。从很小的时候起,党的光辉形象就牢牢地铭刻在我的心中,鼓舞着我前进。她如一盏明灯,指引着我走正确的人生道路。中国共产党是无产阶级先锋队,是我们社会主义革命成功的根本保证,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领导核心,是全国各族人民团结一致,致力于改革开放、振兴中华,实现四化的领导核心。无疑,她也是人民心目中的指路明灯。
我衷心地热爱着党。中国共产党从她成立之日起,一直忠实代表工人阶级和各族人民的根本利益,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它具有远见卓识,能把握社会历史发展的客观规律;她具有严密的组织性和纪律性,能够坚韧不拔地团结奋斗;具有实事求是、走群众路线、开展批评和自我批评等优良传统和作风;善于总结和吸取经验教训,不断解放思想,勇于创新,开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局面。特别是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国在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方针指导下,大力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进一步证明了中国共产党能够领导全国人民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夺取一个又一个胜利。
我细心的关注着党。中国共产党是马列主义和中国工人运动相结合的产物,她的领导地位是由历史、政治等各方面原因所决定的。实践证明:中国共产党是一个伟大、光荣、正确的党。只有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才能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才能充分调动全国人民的积极性,才能保证改革和现代化建设的社会主义性质,才能保证现代化建设有一个安定团结的政治环境,才能将改革和开放逐步推向深入,才能真正将我国建设成为独立、民主、富强的社会主义国家,才能最终实现我们的崇高理想--共产主义。总之,没有中国共产党,就没有中国革命的胜利与社会主义建设成功。
我真心志愿加入中国共产党。作为一名中国共青团员,我一直严格要求自己,用实际行动来证明团员的价值,体现团员的先锋作用。在校期间我一直活跃在共青团的队伍中,积极参加团组织开展的各项活动,时刻以共青团员的高标准来衡量自己的一言一行。随着社会阅历与文化知识的增长,现在我对党的认识也越来越深,加入到党组织中来的愿望也越来越强烈。所以在平时我不断加强自身修养,经常学习党的理论认识,用党性来武装自己的头脑,希望党组织可以给我一个机会,让我在思想上和实际行动上,与党中央保持一致。
如果我有幸成为一名党员,那将是我的荣幸,我将时刻牢记党员的责任,遵守党的纪律,严守党的秘密,认真履行党员的权力和义务,争做一名优秀共产党员。如果因为自己还存在某些不足暂时不能加入到党组织中来,我也不会气馁,我会更加严格要求自己,争取在思想上,进而是组织上进入党。人无完人,仍有缺点的我,希望可以得到党组织给予指导和帮助。愿我能早日成为一名正式党员,我决心用自己的实际行动接受党对我的考验。我怀着十分激动的心情,郑重地提出我酝酿已久的申请:我要申请加入中国共产党!请党组织考验我吧!
此致
敬礼!
十九大后入党申请书例文及基本要求二篇
尊敬的党支部:
您好!
继往开来,与时俱进。金秋十月,中国的依法治国进程迎来重要时刻。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研究全面推进依法治国重大问题,为加快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建设进行顶层设计和战略部署。
依法治国事关党执政兴国、事关人民幸福安康、事关党和国家长治久安。依法治国唤起的制度力量,必将有力提升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提供有力保障。
提高执政能力熔铸法治国家之魂
法治是中国共产党治国理政的基本方式。全面实施依法治国、大力建设法治中国,是当代中国共产党人必须担当的时代使命。
解决中国的问题,关键在党。党中央提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全面深化改革、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提高党的执政能力和执政水平,必须全面推进依法治国。
依法治国,建设法治国家,国家治理体系必须现代化
中国法学会副会长、中国人民大学常务副校长王利明说:“无论是破解难题、化解矛盾、凝聚共识,还是激发动力、促进和谐、推动发展,只有更加自觉并善于运用法治这个集中体现现代化治理本质要求的思维和方式,才能在法治轨道上寻求制度化解决之道。”
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就是要适应时代变化,既改革不适应实践发展要求的体制机制、法律法规,又不断构建新的体制机制、法律法规,使各方面制度更加科学、更加完善,实现党、国家、社会各项事务治理制度化、规范化、程序化。
“国家治理必须通过法制化才能定型精细化,增强执行力和运行力。”中国法学会副会长张文显认为,党的政策在治国理政的实践中进一步成熟后,通过立法程序将其上升为法律,用宪法法律加以确认、完善和定型。
依法治国,建设法治国家,国家治理能力必须提升
依法治国首先是依宪治国,依法执政关键是依宪执政。党的***报告指出:党领导人民制定宪法和法律,党必须在宪法和法律范围内活动。任何组织或者个人都不得有超越宪法和法律的特权,绝不允许以言代法、以权压法、徇私枉法。
“依宪治国是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根本保障。”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院院长韩大元说,“要把宪法作为国家治理的基础与保障,强调法治思维,维护宪法法律权威;强调宪法的教育与普及,形成社会共识与凝聚力;强调宪法确立的司法机关独立行使审判权、检察权,实现社会正义。”
建设法治政府夯实法治国家之基
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要坚持依法治国、依法执政、依法行政共同推进,坚持法治国家、法治政府、法治社会一体建设。法治国家是统领,法治政府、法治社会是“两翼”。
“依法执政是党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执政的基本方式,依法行政是各级政府的基本准则;法治国家是主体,法治政府是重点。”国务院法制办副主任袁曙宏指出。
对于法治国家来说,法治政府建设、推进依法行政是中心环节。
当前以转变政府职能为核心的行政体制改革向纵深推进简政放权先行,制度建设跟进。我国将推行“权力清单”制度,“法无授权不可为”;明确“负面清单”,“法无禁止皆可为”;出台“责任清单”,“法定职责必须为”。这将进一步厘清政府和市场的边界,让政府当好市场秩序的“裁判员”和改革创新的“守护神”。
“有权必有责、用权受监督”,是对法治政府的基本要求。
为推动已出台政策措施落实,今年6月国务院在自查和实地督查基础上创新工作机制,引入第三方评估。全国工商联和部分研究咨询机构,围绕简政放权、棚户区改造等部分重点政策措施落实情况展开评估,以便与自查和督查情况进行对表分析。
在第一方执行、第二方监督之外,引入客观中立的第三方评估,如同一面镜子,帮助政府发现问题、找到差距,推动政策实实在在地得到落实。
创新第三方监督,对政府权力的监督制约,要完善来自人大和司法机关的监督。北京大学教授姜明安指出,法治国家建设的重要内容即在于完善这种外部监督机制,如人大的预决算审查制度、质询制度和法院的行政诉讼等制度。
此致
敬礼
十九大后入党申请书例文及基本要求三篇
敬爱的党支部:
您好!
反腐不避政治局常委,这种超常规、超期待的大动作,表明执政党在对待党纪国法与至高特权的关系上,选择站在了维护法治的坚定立场,蕴含着执政党执行党纪国法的严肃性、权威性和绝对性,体现出中共执政决意走上法治轨道的强大决心;而在中央委员会上专题研究十四五规划,这在党的历史上尚属首次。
世界再次为中国“震撼”。这一天,中共中央决定对周永康立案审查,改革开放以来最大的“大老虎”终于浮出水面;这一天,中共中央政治局决定今年10月在北京召开十九届五中全会,主要议程是“研究全面推进十四五规划重大问题”。两件大事,其实都关乎同一个话题,那便是法治。
反腐不避政治局常委,这种超常规、超期待的大动作,表明执政党在对待党纪国法与至高特权的关系上,选择站在了维护法治的坚定立场,蕴含着执政党执行党纪国法的严肃性、权威性和绝对性,体现出中共执政决意走上法治轨道的强大决心;而在中央委员会上专题研究十四五规划,这在党的历史上尚属首次,它更加表明执政党对法治建设的高度重视,对中国的现代化转型而言,无疑具有里程碑式的历史性意义。
不过,在赞赏这种超常规动作的同时,亦应看到,中国现行法律从未规定可以对任何层级的高级领导人法外开恩。仅从法律来看,这至少没有超越法律的常规,这种超常规更多指向政治惯性和普遍的社会观念。
中国具有数千年的人治传统,求索法治的道路崎岖曲折。***以来,从提出“全面推进十四五规划”到“建设法治中国”,从新法治十六字方针到十四五规划、依法执政、依法行政共同推进,执政党力行法治的思路与部署清晰可见。更为可信的是,这种矢志法治的决心在很多领域开始得到践行,诸如反腐“有案必查”对法治原则的兑现,废除劳教对于法治精神的捍卫,司法改革对于法治理念的汲取等等,都预示着全面推进十四五规划站在了新的时代起点。
中国共产党对于十四五规划方略的不渝信念,源于对法治求根治本优良本质的认同,源于对时代中国各种矛盾和问题的省察,也源于对治国理政历史规律的把握。作为治国理政的基本方式,法治并不是最优的统治方案,但却是现实世界中所能找到的“最不坏”的方案,因为法治优于“一人之治”和“少数人之治”。无论是破解改革中的阻力与障碍,还是摆脱既得利益的束缚与干扰,无论是走出绝对权力的腐败定律,还是步入权利神圣的时代殿堂,都需要法治在更纵深的层面落地生根。当前,中国正处在全面深化改革的“深水区”,各种复杂的矛盾纠纷和利益冲突逐渐显现,权力的失范与社会治理的失效不断挑战社会公平,与各种“治标”的方式相比,只有法治才是求根治本的良方。选择法治,坚定地推进十四五规划方略,中国梦的实现便有了坚实的根基。
十九届五中全会将全面推进十四五规划作为核心议题,必将勾画出未来法治中国的发展蓝图,寄托着华夏儿女百余年来追求现代化的绵绵厚望。自改革开放以来,中国法治建设已经取得了不菲的成就,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已经建成,形式法治的构建更加完备。立足于这种现实基础,中国法治建设正处于从形式法治向实质法治的转型阶段。
这种转型的一个重点和难点,在于司法机构的独立化运作。***以来,审判独立成为司法改革的重点关键词,***和最高法均多次提到“要确保审判机关独立行使审判权”。20_年2月,***在主持中央政治局集体学习全面推进十四五规划时,就提出“要确保审判机关独立行使审判权”。其后,在全国高级法院院长座谈会等多个场合,最高法院院长周强也多次谈及“审判独立”。而今年以来,审判独立的提法更加密集,最高法院领导人在公开场合提到司法改革时几乎都会提及审判独立。有专家分析审判独立将是司法改革方向,还有人解读为中国正在走向司法独立。
欲让法治真正成为党的执政方式,成为政府的行政方式,成为全民的生活方式,千百年沉淀下来的心理、习惯与传统,还会呈现出诸多文化层面的阻力。由此,全面推进十四五规划也更加呼吁顶层设计,更加要求系统配套,更加强调知行合一。
法治是一个庞大的系统工程,刚开始的构建需要所有侧重。不同国家基于不同的历史传统和现实状况,选取不同的方向作为法治着力点,进而分化出不同的推行实质法治的进路。以英美为代表的西方国家,主要采取的是一种“司法中心主义”进路,强调法院对法治的捍卫、发展功能;以德法为代表的大陆法系国家,则主要采取“立法中心主义”进路,强调制定法的权威与规则效力,立法机关而不是司法机关构成法治大厦的“拱门石”。中国的法治走的也是一条“立法中心主义”的道路,将“有法可依”作为法治系统的首要前提,通过在经济、行政、社会领域急速立法,最终确立起治国理政的规则框架。
但是,在目睹立法如潮的同时,普通民众并没有相应地增长对法律的信心和期望,甚至怀疑“法”的存在。法律为什么实施不下去?制定出来的法律为何不能赢得人们的信仰?中国法律实施过程中究竟遭遇哪些瓶颈?念兹于此,全面推进十四五规划不得不面对当前中国法治建设的最大困境:法律体系背景下的实施难题,并由形式法治转入实质法治建设阶段。
基于中国不同的政治体制,推行实质法治依赖司法的崛起,同时也依赖在行政执法的归位,司法与行政执法共同构成一种“执法中心主义”的法治进路,以推动良法得到良好的实施,重塑法治的权威与公信。因此,我们不难理解在执政党的治国理政“总盘子”里,为何对行政体制改革持续倾注心力,为何将司法体制改革置于突出地位予以顶层设计。十九届五中全会《决定》当中,特别强调了两方面的法治改革,一是行政执法体制改革,一是司法体制改革,两者共同指向法律的实施系统。
******指出:“法律的生命在于实施。如果有了法律而不实施,或者实施不力,搞得有法不依、执法不严、违法不究,那制定再多的法律也无济于事。”而只有从司法和行政执法领域打通法律运送正义的两条“大动脉”,才能为整个法治肌体输送新鲜血液,维系政体和国家、社会肌体的健康。
所以,保障严格执法,克服非平等执法、钓鱼执法、寻租性执法、非文明执法、限制性执法、选择性执法、运动式执法、疲软式执法、非法性执法、滞后性执法等行为,彻底纠正行政执法不严;推进司法体制改革,确保司法独立与公正,让每个人在司法个案中感受到公平正义,这是全面推进十四五规划方略的重中之重。如此,我们才能从法律大国转型为法治强国。
此致
敬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