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想信念的丰富与发展—兼论三个代表思想的现代社会功能
共产党在不同的历史时期,都应当把自己的宣言写在旗帜上,凝聚、激励工人阶级和广大人民群众为自己的根本利益而奋斗,主导社会发展。马克思、恩格斯高举全世界无产者联合起来的旗帜,使无产阶级认识到自己的历史革命,由一个自在的阶级变为一个自为的阶级。列宁、毛泽东高举武装夺取政权的大旗,进行无产阶级革命,使无产阶级由被统治阶级变为统治阶级。无产阶级掌握政权之后,共产党举什么样的旗帜团结工人阶级和广大民众,建设一个什么样的执政党领导社会发展,对此,各国共产党都经过了反复而曲折的探索,既积累经验,更有惨痛的教训。江泽民同志通过总结了正反两方面的历史经验教训,提出了“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要求共产党始终成为中国先进社会生产力的发展要求、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的忠实代表,使中国成为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国家,使广大人民成为物质财富与精神财富的富有者。
我国的文化国情是注重整体价值,讲究伦理道德,追求理想信念。这种文化底蕴与马克思主义指导的中国革命实际相结合,形成了科学的理想信念和思想政治工作的理论、实践体系,成为我们党和国家的优良传统和政治优势,成为增强党的战斗力和民族凝聚力的基础。理想信念在中华民族发展过程中,在我们党的发展、执政过程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在当代社会条件下,中国共产党作为一个执政的大党,领导着一个幅员辽阔、人口众多的多民族国家,面临着经济、信息全球化和剧烈的国际竞争;面临着科教、文化国际化发展的机遇与挑战;面临着社会发展多样、多变的复杂局面。因而,需要赋予理想信念以时代特征,团结、武装全党,增强党的战斗力和民族凝聚力,面向世界竞争,主导社会发展。
一、“三个代表”思想坚持继承性与发展性的统一,赋予理想信念以时代特征
随着社会主义的实践活动和马克思主义理论的不断发展,体现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核心内容——马克思主义的理想信念,也在实践中不断丰富和发展,在新的形势下显示其巨大的导向、凝聚作用。
“三个代表”思想坚持了马克思主义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关系的原理,对社会发展的趋向作出了合乎规律的判断,重申了共产党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的政治立场和政治原则,继承了党的根本宗旨,体现了马克思主义为工人阶级和广大人民谋利益、求解放的阶级本性。因而,“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所指示的发展方向、目标,同马克思主义的理想信念是一致的。同时,“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的理想信念,赋予马克思主义理想信念以新的时代特征。
首先,“三个代表”思想,强调了先进生产力在社会发展中的决定作用,反映了当代社会和平与发展的时代要求。把先进生产力的发展、经济的发展作为头等重要的任务和目标,提到全党面前,使全党和全国人民能够正确把握时代主题,顺应历史发展的潮流,推进我国现代化建设。这一思想,丰富了我们对共产主义理想信念的认识,即共产主义不仅是一种美好的制度,更重要的是,这种制度是建立在先进生产力和发达经济基础之上的。如果我们仅仅把共产主义理想理解为一种社会制度,特别是把它主要归结为生产资料的公有制,这不仅与我们所进行的改革相矛盾(即当前我们允许、支持私有制经济和其他非公有制经济的发展),不利于共产主义理想的形成,而且也容易使共产主义理想因为缺乏生产力和经济基础的支撑而显得空泛而遥远,也不利于共产主义理想的巩固。因而,强调发展生产力,把它作为共产党的任务和目标,就使共产主义理想具有现实的和发展的基础。
其次,“三个代表”思想,把生产力发展与文化发展作为一个相互联系的整体提出来,与世界范围内的经济竞争和文化热潮的兴起相契合,具有面向世界的开放性特点。“冷战”结束后,全世界出现了越来越激烈的经济竞争。与经济竞争同时并起的是文化热潮。文化热潮的出现既是经济发展的必然产物,也是经济发展的客观需要。经济为文化发展提供基础和条件,文化为经济发展提供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在世界范围内,经济和文化是协调发展的“两个轮子”,犹如我国的社会主义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要协调发展的道理一样,世界的发展不可能只是经济的单方面发展。所以,“三个代表”思想,在强调生产力发展的同时,也强调文化的发展。这样,这一思想回应了世界发展的趋向,赋予了马克思主义理想信念以开放性特征,指导我们面向世界、走向世界。
最后,“三个代表”思想,强调了生产力和文化的先进性,体现了马克思主义理想信念的超越性特征。生产力和文化都有传统和现代、先进和落后之分。共产党所代表的是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和先进文化前进的方向。这种先进生产力和先进文化,既是传统生产力和传统文化的传承,更是在实践基础上的发展与创新。先进性就是发展性、创造性。而发展性、创造性既是国际范围内激烈竞争的要求,也是市场经济体制的特点。同时,先进性是没有止境的,先进性只有表现为发展性、创造性才能实现;否则,先进就会变成落后、保守。因而,“三个代表”思想强调生产力和文化的先进性,表明共产党始终站在时代的前列,强调发展、创造,不断实现对社会、对自身的超越,并始终朝着远大的发展目标前进。
二、“三个代表”思想坚持科学性与价值性的统一,明确了理想信念的现代指向
现代社会发展的一个突出特点,是社会科学化,科学社会化,即社会的一切领域都纳入到科学技术发展的范围,科学技术也渗透到一切社会领域之中。科学技术的发展最集中表现在生产力和经济上。现代社会经济、文化价值的实现,必须依靠现代科学技术,“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
马克思主义的理想信念,既是建立在科学论证基础上的,又在实践中不断实现其价值。过去,它唤醒工人阶级和人民群众,鼓舞、凝聚广大工人和人民群众,使工人阶级遵循社会发展的规律,由自在的阶级变为自为的阶级,由被统治阶级变为统治阶级,实现了既是阶级的、也是人类的巨大价值。当中国工人阶级取得政权,在国内消灭了剥削阶级之后,共产党应当主要通过研究生产力发展和社会发展的规律,来实现我国社会主义的价值。如果不在认识上、目标上实现这种转变,我们就会固守过去的观念,不重视、甚至忽视生产力、现代科学技术和经济的发展,或者把生产力、现代科学技术和经济发展仅仅看作是具体业务问题、手段问题,而不是作为新时期的政治问题、目标问题来对待。这种思想,既不符合新时期的规律性,也不可能实现现代社会的价值。如同在革命战争时期,共产党要遵循革命战争的规律,才能实现革命的价值一样,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共产党必须遵循现代科学技术和现代社会发展的规律,才能实现现代经济和文化的价值。
“三个代表”思想提出的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发展要求,代表中国先进文化前进方向的观点,作为党的立党之本,执政之基,不仅把共产党的执政和建设同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现代经济的发展紧密联系起来,而且还把发展现代科学技术(包括现代管理)、现代经济 ,发展现代文化,作为方向和目标。这就要求共产党既要遵循现代社会的科学性、规律性,又要最大限度地实现经济、文化的价值,这是摆在全党面前艰巨的历史使命。如果这一历史使命不能有效实现,我们面向国际竞争和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都是空话。所以,每一个共产党员,都要以“三个代表”思想为指导,为发展先进生产力和先进文化,特别是发展现代科学技术、现代管理而努力。或者直接投入推进现代科学技术、现代管理的发展过程,起模范带头作用,或者为现代科学技术、现代文化的发展创造良好的政治、思想、物质条件,这是保持共产党先进性的关键所在。因此,“三个代表”思想,丰富、充实了理想信念的新内容,有利于马克思主义理想信念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的形成和坚定。同时,也为共产党实现由传统向现代的转变,加强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的政治、思想、作风、队伍、制度建设,指明了方向。
马克思主义理论也好,马克思主义的理想信念也好,其显著特征是实践性。它的科学性与价值性只有在社会发展的实践活动中才能显示出来。社会实践活动是不断发展的,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和理想信念也要不断发展。马克思主义理论和理想信念,如果脱离了社会发展的实践活动,它就会失去其科学性与价值,成为空洞抽象的教条和没有作用的概念。在我们党的历史上,教条主义曾经多次危害过党的事业,我们也曾经多次纠正教条主义的错误。苏东发生剧变,也与前苏联、东欧国家的领导人把马克思主义当作“政治装饰品”,以实用主义、教条主义的态度对待马克思主义直接相关。当前,在党内和我国社会中,教条主义倾向依然存在,其表现一是一些党员干部在口头上,在公开场合,宣称自己信仰马克思主义,向往共产主义;但在行动上,在私下里却干着以权谋私、贪污腐败的勾当。这种把马克思主义当作谋私手段的行为,是新形势下一种恶劣的教条主义、实用主义倾向,它不仅给党的形象造成损害,而且直接影响党员和群众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和对共产党的信任。二是有些党员面临社会发展的新情况、新问题,不敢大胆运用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进行分析和解决,不愿进行理论上的探索和发展,或者讲理论头头是道,面对实际问题却无能为力;或者回避新矛盾、新问题,消极等待上级指示。这种怕犯错误,脱离实际的教条主义,必将使一些单位的实际问题、思想问题越积越多,从而导致发展缓慢、贻误时机。“三个代表”思想,明确了我国社会当前的最大实际,明确了每个共产党员应当遵循的准则,因而,既是我们在新形势下解放思想,勇于实践的指针,也是我们反对腐败、克服教条主义,坚持马克思主义科学性与价值性统一的强大思想武器。
三、“三个代表”思想坚持主导性与多样性的统一,突出了理想信念的中心内容
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多种所有制格局的形成和多种分配制度的实施;随着我国对外开放规模与范围的扩大,在思想文化领域出现了各种思想文化观念的相互激荡;随着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发展,社会参与程度的不断提高和社会组织形式多样化的出现,人们的价值取向和理想信念呈现出纷繁复杂、多样多变的特点。这种特点,既与我国社会的转折发展有关,也反映了现代社会的多样化特征。
过去,我国社会的理想信念是相对单一的,马克思主义理想信念居于社会主导地位是毫无疑问的。但是,文化大革命的全局性错误,使马克思主义理想信念受到巨大冲击,苏东剧变更使马克思主义理想信念面临严峻挑战,加上新的社会实践活动的发展和受新的环境、西方文化的影响,我国社会理想信念呈现多样化发展态势。一是一些人迷恋金钱、沉溺享乐,忽视甚至否定理论的指导和精神的作用,陷于商品拜物教;二是一些人面对现代社会的激烈竞争和由正当竞争与不正当竞争所形成的地位、利益上的差距,不善于或不愿意正视与正确对待,自发而盲目地陷于相信命运、封建迷信和宗教的境地。这种倾向,在我国社会中仍有扩展的趋势。这些信仰,虽然有其产生的现实条件,我们不可能对其进行压制、禁止,但这些信仰的发展,特别是其向党内的侵袭,必定会影响和动摇马克思主义信仰在我国社会生活中的主导地位。那些认为只有物质、金钱是实在有用的,马克思主义信仰是空的、不起作用的“无用论”思想;那些认为马克思主义理想信念只能解决政治问题、阶级斗争问题,不能解决现代社会经济、科技发展的“过时论”观点;那些认为社会主义前途渺茫,马克思主义能否坚持下去的“怀疑论”倾向,都在很大程度上冲击着马克思主义理想信念的形成与坚定,并走向相信金钱、迷信和宗教,甚至会出现背离马克思主义理想信念人群的自发集结,形成冲击我国社会主义政权的政治势力,“法轮功”邪教组织就是突出一例。
面对如此多样、复杂的信念倾向和信仰危机,中国共产党既没有采取放任不管,回避矛盾的态度,也没有运用过去群众运动的大批判方式,而是本着相信广大党员和群众的精神,根据现代社会发展的特点,站在全局的高度,提出“三个代表”的思想,采取“三讲”和加强理想信念教育的方式,高屋建瓴地进行正面引导,已经和正在对社会的理想信念发挥主导作用。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发展的要求,强调了要相信和依靠现代科学技术,强调要发展现代经济,这是现代社会科学的、唯物的正确导向,与非科学的、唯心的信仰划清了界限。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强调了思想意识、文化观念、价值取向的发展性和现代性,强调了现代文明和现代精神风貌,从而与迷信、偏见和腐朽落后的思想意识、文化观念划清了界限。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既包括通过发展生产力、发展经济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需求的内容,也包括了发展先进文化不断满足人们高尚的精神追求的内容。因此,“三个代表”的思想,是最能为广大党员和人民群众相信和接受的思想,具有广泛的群众基础。以“三个代表”的思想作为全党和我国社会理想信念的中心内容,我们就能有效地统一全党,增强党组织的战斗力和号召力;我们就能有效团结人民,增强民族凝聚力;我们就能有效地以“三个代表”思想为主导,引导、感化、影响多样化的价值取向和信念追求,使之朝向我国社会发展的大方向和大目标,从而使主导性成为多样性基础上的主导性,使多样性成为主导性指导下的多样性。这样既可避免过去曾经在理想信念上“一刀切”、“一律化”的简单方式,也可防止各种错误的理想信念淹没、冲击乃至取代马克思列宁主义理想信念。为此,我们要大力宣传、坚持“三个代表”的思想,充分发挥它在理想信念上的主导作用。
四、“三个代表”思想坚持人的主体性与社会化的统一,深化了理想信念的现代功能
“三个代表”思想,不仅对社会发展具有理想信念的导向、凝聚作用,而且对人的发展具有新功能。“三个代表”思想的社会作用,归根结底要通过广大党员、群众的作用显示出来。前面我们已经分析,“三个代表”思想是符合现代社会特征的理想信念,其社会作用的发挥已不同于过去时代,那么,它作用于人的发展也会具有新的特点。
要把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发展的要求,代表中国先进文化前进的方向,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我们个人的准则和信念,在当前,就必须崇尚科学,向往文明,尊重知识,尊重人 才,力求发展,服务人民。这是“三个代表”对人的发展的现代指向,也是时代对党员和群众的要求。
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随着市场竞争的加剧,经济发展和社会发展越来越依靠知识,即依靠现代科学技术。学习科学,追求文明,创造知识和财富,对个人来说,已经不是可有可无的事情,而是现代人无法回避的,必须具备的生存、竞争条件。激烈的国际竞争和市场竞争,把每个人都推向了发展的大舞台,我们再不能指望像过去时代那样,凭经验、体力、关系来求发展,而只能通过对科学技术的学习、创造,对现代文明的追求、提高,从而在竞争中发展自己。
对现代科学技术的学习、创造,对现代文明的追求、提高,同过去时代人们主要依靠增强体力不同,也同过去时代靠长期曲折的经验探索不同,它需要人们既要充分发挥、发掘主体性,又要实现社会化。所谓发挥、发掘人的主体性,就是要不断发展人的独立性、自主性,减少依赖性、从众性;就是要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减少消极被动性;就是要增强开拓、创造性,克服僵化、保守观念。人的自主性、能动性、创造性,是发展科学技术和现代文明的主观因素,是现代人生存质量的标志,舍此,就不够资格做一个现代人,更谈不上做一个工人阶级的先锋队成员。所谓实现人的社会化,就是要做一个开放、开明的人,而不是一个封闭、狭隘的人;就是要做一个合作共事的人,而不是一个以自我为中心的人;就是要做一个与自然、社会、他人协调发展的人,而不是一个污染环境、与社会和他人格格不入的人。人的社会化是开放社会、市场体制的客观要求,是科学技术和现代文明发展的必要条件,也是现代人生存质量的标志,舍此,同样不够资格做一个现代人,同样谈不上做工人阶级的先锋队成员。
因此,人的主体性与社会化,是现代人全面发展相辅相成的两个方面,主体性发展要以社会化发展为条件,社会化发展要以主体性发展为基础。对主体性的发掘越充分,对社会化的条件要求就越高;而社会化发展程度越高,对主体性的质量要求也就越高。离开人的主体性发展和离开人的社会性一样,只能使人陷于片面的、缓慢的发展。因此,人的主体性和社会化发展就是要全面地发展人,全面提高人的素质。江泽民同志在党的十五大报告中提出:我国现代化建设的进程,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国民素质的提高和人才资料的开发,这已经把提高人的科学文化素质和思想道德素质,开发人力资源的问题提到了全党面前。“三个代表”思想,则进一步指明了提高人的素质、开发人力资源的方向和途径。只要我们坚持“三个代表”的思想,并以这一思想指导我们的实践,就能充分发挥、发掘人们的主观能动性和聪明才智,就能适应并驾驭现代社会的发展,站在时代的前列,为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做出更大的贡献!